拳击运动员的心理调适策略及专项技术体能训练
2022-02-19陈富贵
陈富贵
拳击运动指的是在规定的场地内进行格斗,获得更多点数、分数或者将对手打倒的一方获胜。随着拳击运动的兴起与发展,我国也出现了职业的拳击运动员,但拳击运动并非一蹴而就,需要运动员刻苦训练,且为了保持身体的灵敏度、协调性以及抗击打能力,运动员应在积极的心理调适基础上,进行专项技术与体能训练。本文便在心理调适、专项技术、体能训练三方面进行叙述,以期为此后拳击运动的发展提供借鉴依据。
拳击运动发展历史较为久远,最早属于人们获取食物、保护自己、获得生存的主要方法。目前拳击运动在我国获得快速发展,为了使运动员获得更好的成绩,应在心理状态、专项技术、体能训练等三个方面进行调节。
1 拳击运动员心理调适策略
1.1 运动员心理变化原因
拳击运动员在比赛期间,心理较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首先的比赛夺冠心理,每个拳击运动员都想在比赛中获得最后的胜利,赛前夺冠的心理使拳击运动员产生较强的自我期待、荣誉感,当与困难对冲时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产生负面情绪。其次是观众的期待感,当拳击运动员不希望观众失望时,便会产生心理压力,形成干扰。再次是比赛的重要程度,拳击运动员对比赛更重视、比赛的级别程度更高时,会产生更大的心理压力。期间想夺冠的心理、对手的表现均会加重运动员的心理负担。最后是比赛期间,媒体的过多报道也会影响运动员水平的发挥,并存社会期望感与焦虑感,进而产生心理压力。
拳击运动竞技水平越高、竞争越激烈,运动员越需要承担较重的心理压力,比赛期间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眩晕、过早体力透支、呼吸急促、情绪状态不稳定、记忆力减弱以及害怕等状态,整个人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警惕性变高,无法有效反射肌肉力量,拳击效果变差。
1.2 心理压力的调节
1.2.1 积极应对逆境
每个拳击运动员都想获得最后的胜利,但获得这种成绩并非易事,需要运动员积极应对比赛中的各种不利情况,比如打法凶悍、连续比赛疲劳、对手强壮、疾病困扰等,运动员应正确看待比赛中的逆境,认为困难是正常的,顺利才是例外。在此基础上,还应积极引入心理调节方法,包括注意力集中、表象演示、自我谈话、自我暗示、唤醒水平调节、参赛行为程序以及对策应对等,帮助拳击运动员更好的面对各种逆境,并在不同的困难情境中采取不同解决方法,直接面对问题,寻求教练员与心理专家的帮助,及时调节心理,保证在比赛中保持最佳状态。
1.2.2 开发音乐功能
研究现代神经心理学可知,音乐可以影响神经系统功能的发挥,尤其是大脑皮层,不同功能的音乐对血压、皮肤电位、肌肉电位、体内生化物质、脑电波产生不同的影响,且音乐的节奏还可以改变人的心跳与呼吸速度。因此,音乐在心理学层面可以表达内心情感,缓解与消除运动员的心理压力,在积极调节情绪的过程中,运动员应根据不同的训练项目选择不同类型的音乐。
1.2.3 借助先进仪器设备
人体具备生理警戒线,运动员可能很难觉察并控制自己的心理压力。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可以借助科学仪器突破人的日常生理线限制,完成自我调控与监测,其中最为常用的便是生物反馈调节法。此种方法主要利用现代的心理科学仪器,放大人体不易察觉的生理信息信号,使拳击运动员在训练期间可以使用意念自我控制。生理反馈调节很容易抓住运动员在训练与比赛中的兴奋点,降低比赛应激反应,矫正赛前焦虑与不良行为习惯,帮助运动员缓解心理压力与疲劳,使其保持良好的情绪与行为模式。当前运动员自我操作的皮电、心率变异等简易型生物反馈仪器均属于适合运动员使用的生物反馈仪器,也存在由专业心理人员操作的生物反馈心理调节训练设备,调节更为全面、精准。
2 拳击运动员的专项技术训练
专项技术训练要求拳击运动员合理利用肌肉力量,高水平完成专业的拳击动作。通过良好的专项训练模式,可以提升拳击运动员的身体能力,获得优异成绩,尤其在大赛中保持成绩的稳定性,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
2.1 正确认识拳击特点
在学习与训练拳击动作前,运动员应学习了解拳击技术的概念,掌握拳击动作结构,形成正确的形象思维。每个技术动作的形成均受人的意识支配,由运动器官完成,若运动员缺乏正确的技术概念,则无法高水平完成拳击动作,尤其技术定型后,后期很难纠正。
2.2 强化技术训练
拳击技术的学习无限制、无止境,但任何新技术的学习需要以基础技术为支撑,拳击运动员应掌握扎实、良好的基本技术,以达到高水平持续发展。对此,在专项技术训练过程中,运动员应进行系统、长期的基本技术训练,在此前提下在发展高新技术,以获得更优异的比赛成绩。
2.3 紧密结合实战
拳击专项技术训练应结合实际情况,保证训练过程的简练性,讲求明确的目的性与实效性。任何训练最终都要经过比赛体现,主要目的都是为了获得优异成绩。为了提高拳击运动员的临场反应水平,教练员在实战训练时应结合专项技术训练与比赛要求。
2.4 训练因人而异
拳击训练具备统一规范的动作标准,主要在多年运动实践中积累而成,属于运动员在专项技术训练中应该遵循的动作模式。拳击运动训练并非平衡发展的过程,每个运动员具备不同的身体条件、心理素质、技能、心智等因素,在专项训练中除了应遵循一般的训练规律外,还应做到因人而异,保持个人特点,通过结合独特的竞技能力与规范的训练技术,最大程度的激发运动员潜能,获取优异成绩。
2.5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
為了提高拳击专项技术训练的时效性,运动员应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比如很多先进的图像软件反馈速度较快,符合现代化的训练需求,可以在训练中引用此种技术,促使运动员与教练员多方面了解他人拳击专项技术的训练情况。
3 拳击运动员体能训练
3.1 正确认识速度训练
在各种拳击比赛中,拳击运动员发挥速度优势的先决条件在于身体反应敏捷,应变及时,达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效果。为了在拳击比赛中获得时间与空间的优势,运动员应具备良好的速度,保证及时防守反击,并增加个人进攻的威胁性,提高拳击动作的专业性。由此,拳击攻守战术的决定因素在于速度。对此,教练员应尽可能还原真实的比赛情况,保证运动员具备较快的反应速度、动作速度以及位移速度。训练期间应最大强度的重复练习,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
3.2 结合速度与力量训练
拳击运动员力量训练强调速度与力量,在整个力量训练期间应充分协调运动员的神经系统与肌肉,处理动作速度与力量的关系。肌肉速度与力量直接影响着拳击动作效果,组合拳动作大多在高速状态下完成,当肌肉收缩速度较快时,可以更速度的完成动作,并产生更大的肌肉力量。对此,在实际训练过程中,教练员应合理安排负荷量,尤其在专项力量训练中,保证训练强度与训练负荷的合理性,在每一种力量训练中采用不同的重复训练次数与组数。力量训练开始阶段,主要由神经中枢调节肌肉,以更好的增强爆发力,此时应在监测身体状态的情况下,更好地进行运动负荷与动作速度变化大的力量训练,以有效提高爆发力与肌肉力量水平。
3.3 正确理解拳击技战术与体能
当前拳击比赛对运动员体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体能与技战术训练保持紧密关系。对此,拳击运动员应并行完成技战术与体能训练项目,提高技战术水平,保持理想的体能状态。若忽视完成体能与技战术综合训练,仅进行超负荷的体能训练,无法获得优异成绩。在现代拳击运动中,技术、战术、心理、体能属于不可分割的整体,运动员应在进行技战术训练的同时,尽可能发展体能训练。且将技战术技术尽可能融入体能训练过程中,在高强度的对抗中,保持拳击技术的实战性。
3.4 创新体能训练方法
在拳击训练过程中应有效引入国外先进的训练方法,不能一味学习体能训练的理论知识,应了解我国拳击运动员的比赛特点,根据不同打法确定不同的体能训练方式,以高效调整运动员状态,为此后获得优异成绩打下基础。
4 拳击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具体方法
当前拳击运动员专项体能素质训练主要遵循三种理念,传统训练主导;外教训练指导;传统与外教结合。大多拳击运动员更为注重战术能力、拳击技术等方面的训练,没有充分认识到体能训练的重要性,甚至部分教练员认为只要强化技战术训练,便可以提高专项体能水平,过多的力量等训练反而不利于比赛,这些均导致拳击运动员无法全面提高体能水平。对此,教练员应针对拳击运动员制定专业的体能训练方案,明确具体的训练方法与手段。
4.1 力量素质训练方法
绝对力量、力量耐力以及速度力量均属于力量素质训练的组成部分,拳击运动员应充分重视。
其中绝对力量训练包括次最大强度法与变换训练法,其中次最大强度法保持70%-90%的训练强度,安排完成6-10组练习,每组练习1-3次,此种训练方法可以增加运动员的肌纤维数量,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保证预期的训练效果。变换训练可以改变练习重点、负荷强度、练习组数、组数间隔时间等因素,通过变换训练可以减轻拳击运动员的心理负担,保证力量训练的灵活性,避免单调枯燥。
力量耐力训练持续时间较长,要求拳击运动员始终保持良好的对抗状态,在进行力量耐力训练时,应保持70%-80%的训练强度,多次训练,在熟悉中达到极限。在耐力训练中还可以引入拉橡皮带、蹲跳出拳、哑铃空击等训练方法,多人进行循环交替练习,以全面提高拳击运动员动作耐力与持续出拳的时间,使拳击运动员可以在比赛中转腰出拳发力,保持连续蹬腿,并通过身体各种屈伸防守的动作拉伸肌肉,增强训练耐力。在提高心肺耐力时应采用跳绳、跑步、游泳等练习方法,下肢关节伤病较少的运动员可以采用跑步练习方法;下肢具有较多伤病,可以采用游泳、划船等运动,减缓对下肢的冲击力;背部有伤病史的运动员,避免划船、骑车项目。在肌肉耐力训练时应采用徒手体操训练模式,包括俯卧撑及其变式。或者进行多方向弓步、引体向上等训练。
速度力量训练强度不可过大,应为运动员保留一定的恢复时间,确保完全恢复。但时间不宜太长,以免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度,保证下一组力量训练效果。教练员应根据运动员不同的身体素质,采用针对性的训练方法,包括悬垂翻、高翻、借力推等,但这些技术的难度较大,很容易导致拳击运动员受伤,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不同安排。比如相较高翻动作,悬垂翻的学习难度较低,应适当选取退阶动作练习。除此之外,还可以选择各类增强式的训练方法,尽可能兼顾左右反向、前后方向、单腿以及双腿运动等,在保证速度的基础上,做到循序渐进。
4.2 专项技战术体能训练
拳击运动技战术包括移动技术与打击技术,其中打击包括连续打击与单次爆发重击等类型;移动技术包括变向移动与爆发突进移动等类型。具体训练中应采用不同方法,在增强体能的同时,做到灵活使用技战术。
4.2.1 连续打击训练
在连续打击训练中应采用敏捷梯训练方法,锻炼运动员的节奏感、上身动作以及脚步协调能力。交叉步、连续切换正反架跳步、正面向前移动、左右侧向移动等均属于连续出拳的训练方法,训练员可以在敏捷梯移动的基础上,增加出拳动作,实现连续打击。
4.2.2 爆发重击训练
通过实心球抛掷完成爆发重击训练,此种方法可以在动作末端依然加速释放,避免了常规机械设备减速的弊端。运动员应完成原地弓步侧推、上步弓步侧推、滑步转身侧推以及半蹲、弓步、侧向上部的转体侧推等动作。若缺乏训练场地时,可以采用侧推砸墙的训练方式,若侧推砸墙也不方便,可以引入弹力带或气阻力器械,实现均匀加速。
4.2.3 服务变向移动
信号反应做动作以及标志物变向移动训练均属于服务变向移动项目,拳击对抗期间,进攻与防守均需要拳击运动员及时针对信号作出反应,并预判对手的动作。此时训练也应突出此特点,引入信号灯训练模式,拳击运动员站在4盏信号灯前,当信号灯亮起时,运动员对亮起的信号灯出拳,之后迅速向下一个亮起的信号灯移动,不断重复。训练期间还可以增加搭档或教练员替代信号灯的方法,根据数字提前设计出拳动作,且还可以增加简单计算,比如3+6=9,拳击运动员需要做出9的动作,可以更高水平的锻炼运动员的反应能力。
4.2.4 爆发突进训练
一是站立式起跑短跑训练,可以针对性增强运动员的启动能力,运动员无需跑出太远,5-10米即可,多次重复练习。或者还可以在腰间绑扎负荷,带上弹力带后变为冲击运动,并配合出拳击打。二是立定三级跳,由静止状态启动完成三级跳,保证运动员的启动效果。三是大跨步冲刺上台阶,在大跨步的冲刺中训练运动员的爆发力,整个过程运动员需要交替进行蹬地与启动动作,通过速度与耐力的兼并训练,实现持续发力,储备体能的同时,提高技战术水准。
5 结束语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提升与运动项目的增多,运动员可以较快恢复心理疲劳,可以更快地拥有良好的競技状态,越来越多的优秀运动员使用多周期的训练方式。拳击项目较为特殊,教练员执教风格、运动员现实状态、比赛安排等因素均可以影响运动员的实际发挥,在训练过程中,应结合拳击运动员身体素质与专项竞技能力等因素,在心理调适、专项技术、体能训练等方面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帮助拳击运动员取得更为优异的比赛成绩。
(作者单位:汕尾市体育运动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