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儿童非遗数字化展示设计

2022-02-18郭会娟汪海波

黄山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多元智能数字化空间

郭会娟,朱 艳,汪海波

(1.安徽工业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0;2.东南大学 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1189)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而如今非遗正承受着时代变迁与交流融合的双重冲击,因此非遗文化需更加关注数字化技术的现代化传播与儿童群体的创新性传承。数字化技术是文化传播的有效路径,儿童是民族文化延续的关键所在,因此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借助数字化手段与新媒体形式,发挥非遗文化对儿童的教育作用,实现儿童智能发展与非遗传播传承的相互促进就显得尤为重要。

多元智能理论作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出版的《智能的结构》中提出的[1]。他认为多元智能至少由8种不同的智能组成,包括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感知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然观察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和音乐智能等。

一、多元智能理论与儿童发展

(一)多元智能理论与非遗的关系

多元智能理论提出儿童的智能至少由8种不同智能组成,非遗中同样蕴含了形制、图案、色彩、技艺以及造物思维、文化形态、生计方式等诸多文化要素[2]。因此应在多元智能与非遗要素之间建立联系,找寻二者间的相关性,探究非遗文化推动儿童智能发展的积极作用。

在儿童认识与学习非遗的过程中,非遗文化的不同要素与特性能够在儿童智能的不同方面发挥作用。如非遗的外观形制与图案纹样通常具有形态上的形式规律,强调整体外观或细节图案的对称、重复、均匀、疏密等关系,通过这种规则化的图形形态与排布规律,使儿童在参与此类非遗的体验与学习中,加强观察能力与图形化逻辑思考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加深对非遗形态与意象的记忆与理解。非遗的色彩基调与搭配体现着非遗间的差异化,非遗借色彩反映出自身的独特风格,儿童在感知非遗色彩的过程中能够生成对非遗的整体印象与个性感受,有益于儿童的色彩辨别与视觉感知能力的提升。非遗的制作技艺与工艺流程中包含多种传统工艺,儿童通过动手参与非遗的制作,能够锻炼精细动作能力以及手眼脑的协调配合能力,并以亲身体验提升对非遗制作的学习兴趣,推动非遗技艺的传承。非遗的传习模式多为传统的家庭式或师徒式传习,这决定了非遗的传承过程中常伴随着多人合作的关系,因此关注儿童在非遗体验中家庭及同伴的配合作用,使儿童在交流合作中参与非遗的制作或学习,可加强非遗体验印象,达到提升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效果。

(二)数字化展示与儿童多元智能发展的关系

儿童时期是智能发展的最佳时期,此时儿童已具备一定的数字化信息接受与处理能力。通过分析数字化展示对儿童多种智能发展的积极作用,以及在非遗中的运用与展现形式,可以明确数字化展示推动儿童智能发展的要点所在。

1.语音交互对语言智能的发展

语言智能的提升体现在听和说两个方面[3]。数字化展示可以通过语音向儿童讲解非遗文化的相关知识,以及与儿童进行问答对话。儿童需要在“听”的过程中理解非遗知识,促进词汇与语言解读能力的提升,在“说”的过程中加强语言组织的能力,锻炼交谈的灵活性与思考力。

2.展示逻辑对数理逻辑智能的发展

数理逻辑智能包括计算、排序、归纳、演绎推理及判断因果关系等能力[4]。对数理逻辑能力的培养可体现在非遗的数字化展示逻辑中,如进行非遗道具的分类、寻找对应关系、依据要求搭配装饰元素等,可结合视觉效果训练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与推理归纳能力,培养儿童的动脑能力。

3.虚拟空间对空间感知智能的发展

在空间感知智能的培养中,可在数字化展示中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营造非遗的虚拟展示空间,构建与非遗传承地相似的环境空间与感知觉体验。儿童置身于虚拟的视觉与空间条件中构想真实的非遗环境,从中培养视觉及空间想象力,通过沉浸参与提升空间感知能力。

4.交互游戏对身体运动智能的发展

数字化展示中运用肢体交互游戏可起到激发儿童身体运动智能的效果,如可在非遗的虚拟制作体验中,通过红外传感器对儿童肢体动作进行实时捕捉并产生反馈的肢体互动游戏。从儿童身体发展特点出发进行动作的设计,在有效控制锻炼强度、保证参与过程安全的同时,促进儿童的手眼协调能力、运动耐力、平衡能力等运动智能的发展。

5.展示情境对自然观察智能的发展

自然观察智能包括对自然事物进行有效观察、辨识以及探索的能力[5]。在数字化展示中可结合真实的非遗场景,构建相似的场景进行互动,实现观察能力的提升。如开展对非遗道具的寻找或辨别任务,起到认识非遗、建立兴趣的作用,也在此过程中培养儿童察觉环境的能力。

二、儿童非遗数字化展示设计的目标

在面向儿童的非遗文化传播中,需借助数字化的设备与技术,迎合当下儿童的学习与发展特征,探索更具吸引力的数字化展示及互动形式。通过数字化手段对非遗文化的外在形象与内在精神进行生动呈现,在展示与互动中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促进儿童的多元智能发展,并推动儿童文化认同感的形成,吸引儿童主动了解与学习非遗,使非遗文化得以不断传播与发扬。

针对儿童的非遗数字化展示设计的目标探究,一方面要关注非遗文化在数字化展示中的呈现效果,另一方面要强调儿童在数字化体验中获得的个性感受。通过对目标的解析,明确儿童非遗数字化展示的应用方向,指导设计策略的提出。

(一)通过情境化展示还原非遗的原生态空间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非遗的传播形式不再局限于实地与实物的展示,数字化技术手段的使用使得非遗文化语境与叙事情境的呈现更加直观、更具有代入感[6],同时儿童的认知能力尚处于发展中,对内容繁杂、年代久远的非遗文化的学习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多形式空间还原、沉浸感情境塑造为非遗的数字化呈现提供可能,应调动儿童空间感知、身体运动、观察等多种智能,以求促进非遗知识的有效传播,加强儿童的非遗认知与理解。

1.多形式空间还原

在数字化的非遗情境再现中,需突破传统非遗展示的单一性、静态性,呈现给儿童真实且生动的非遗原貌。因此可将非遗的时代背景、生产环境、工艺流程等内容,以虚拟影像、三维建模等多种数字化形式还原。儿童在借助数字化媒介认识非遗和学习非遗的过程中,通过非遗的语音讲解推动语言智能、通过视觉效果丰富的情境还原促进空间感知智能、通过动态化的非遗工艺再现调动观察智能等,使儿童在丰富的展示形式中,跨越时间与空间,直观地感受非遗文化的历史感、非遗作品的精妙绝伦以及制作工人的匠人精神。如中国刀剑剪博物馆通过雕塑的形式复原了工匠的制剪工序,并配合影像资料、三维动画、语音讲解等使情境更加立体化(图1)。儿童在此空间中可以通过多种视听元素更加直观地观察剪刀制作的流程,感受工艺的严谨性与传承的厚重感。在非遗的数字化展示中应注重运用多样化的数字化技术还原非遗情境,这不仅是真实立体地反映非遗文化的需要,同时也是调动儿童参与兴趣、推动其观察及空间感知等智能发展的需要。

图1 中国刀剑剪博物馆制剪场景复原

2.沉浸感情境塑造

非遗展示的更高层次要求是为儿童带来沉浸体验,以期发挥更深层次的引力作用。这要求非遗的数字化展示不仅限于记录与还原非遗资料,还应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塑造具有沉浸感的展示情境。这需要构成非遗空间的各道具之间相互渗透,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通道出发,将光影、音效、动效等数字化元素共同融入,营造出非遗情境,从而达到以视觉交互促进儿童空间感知与观察智能、以听觉交互促进空间感知与语言智能、以行为交互促进身体运动智能的目标,同时追求非遗情感及内涵的传递,实现儿童对非遗认知的完善与丰富。例如,在中国伞博物馆的雨巷情境中,儿童可撑着油纸伞行走其间,青灰的墙壁、朦胧的灯光和细雨滴落的声音共同描绘江南烟雨,儿童置身其中可感受到以数字媒介融合伞与环境而营造出的沉浸感,并通过多种感官的体验与空间感知丰富儿童的空间感知感受,激起儿童对非遗文化的兴趣与喜爱(图2)。因此对儿童而言,强调非遗数字化展示中沉浸空间的营造,不仅在推动儿童传统文化情感的建立上有其必要性,也在促进儿童智能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图2 中国伞博物馆“雨巷”

(二)通过交互和参与促进儿童的个性化理解

儿童认知的需求与特点是儿童非遗数字化展示设计的基础,非遗数字化展示应发挥促进儿童非遗认知、推动儿童多元智能发展的作用。因此以6—12岁学龄儿童的认知水平为基础,将交互和参与融入非遗展示,结合多元智能探究儿童对数字化展示的目标与要求,促使儿童生成自身对非遗的个性化理解。

在语言智能的发展上,学龄儿童词汇学习能力飞速提升,但存在语言表达不够准确精准的问题。因此新词汇的习得与言语的应用是此阶段儿童发展语言智能需关注的目标,这要求非遗展示需调动儿童对非遗词汇和非遗讨论的兴趣,通过关联非遗与时下流行语的方式,如“朕知道了”“奉旨旅行”,达到传播知识、促进交流的效果,激发儿童交流分享的兴趣,在此过程中带动非遗知识的传播与普及,并提升儿童在语言方面的知识量与应用能力。

在儿童数理逻辑智能发展方面,学龄儿童处于由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但其抽象逻辑思维仍需以现实为基础[7],因此要求非遗数字化展示需在非遗具象形象的基础上探索其抽象逻辑或原理,如通过数字化的非遗仿真模型,如榫卯、伞、扇等,实现拼插、开合步骤的体验与探索,并借助具象化、步骤化的展示,辅助儿童探究与理解非遗的结构运作逻辑,引导儿童思考事物运行的内在原理,实现儿童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与过渡。

在儿童空间感知智能发展方面,学龄儿童在空间感知方面的变化体现在对事物的感知敏锐度提高,色彩表象、立体视觉、图形符号的认知逐渐成熟。这要求面向儿童的非遗数字化展示应强调运用直观的图形化形式对非遗的色彩、外形、尺寸等特征进行表达,以视觉互动为主突显非遗个性,加深儿童对非遗的整体感知与形象联想,提升儿童的视觉认知与抽象识别能力。

在促进身体运动智能方面,学龄儿童的身体动作系统迅速发展并逐渐走向专门化。因此展示中应注重儿童动作行为的调动,尤其可加强行为动作的专门化训练,如在非遗的数字化游戏互动中,着重训练儿童手部或腿部等身体局部的动作,在丰富非遗展示趣味的同时加强儿童精细动作与局部动作的控制力,提升儿童的运动技能与动作系统发展水平。

在观察智能发展方面,学龄儿童由于大脑皮层发育不完全,具有注意力易偏离的特点。因此这要求非遗展示克服儿童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通过加入阶段性目标、指向性指令等引导儿童观察非遗特征及展示环境,利用形象生动的刺激与变化吸引儿童注意,促进儿童完成非遗内容的学习,进而培养儿童对事物的观察能力以及注意力的集中能力。

三、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儿童非遗数字化展示设计策略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智能发展的多元性,突出儿童的参与性与创造性,为面向儿童的非遗数字化展示提供了理论支持,可对非遗展示中智能元素的选取与呈现给予指导,由此非遗自身的文化意义与展示对儿童的教育作用才能得以突显。因此,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提出儿童非遗数字化展示的设计策略,使展示依据儿童认知发展水平与非遗数字化呈现目标,立足于不同智能的发展需求,从情感、空间感知与交互维度丰富儿童在展示中的参与感受,以期实现儿童智能的引导发展与非遗文化的进一步传播。

(一)注重展示的趣味性和探索性,引导儿童自主探索和主动学习

学龄儿童的注意力稳定性较差,对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在非遗展示的参与中通常不具备较强的目的性。因此面向儿童的非遗展示设计应重视趣味性及探索性的表达,关注展示中动态效果与表现元素的运用,从而既迎合儿童的发展特征,又促使儿童积极地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了解与学习中,带动儿童感知智能的多方位发展,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播与继承。

为满足儿童的好奇心需求,提升非遗展示的吸引力,需注重非遗展示空间的营造,通过丰富展示效果与增强呈现元素的趣味性、提升展示的参与性,达到激发儿童自主探索、培养空间感知智能发展的目的。如运用动态效果丰富展示的趣味性,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投影等技术,综合灯光、投影、声效、动效等元素共同完成非遗展品、故事、场景的动态空间呈现,从而让儿童在非遗展品的虚拟形象展示中提升视觉感知能力、从非遗故事的解读及音效配合中增强听觉感知能力、从非遗场景的沉浸式动态情境展示中提升空间感知与想象能力等,以非遗文化的动态呈现推动儿童多角度的感知发展。此外,在面向儿童的趣味性情境构建中,需注意展示的表现元素应符合儿童的认知特征与喜好,强调对儿童感知智能的调动。如在色彩应用上应选择饱和度较高、对比度较强的颜色吸引儿童视觉注意,以属性相对活泼的颜色中和非遗文化沉重的历史氛围感,使非遗文化更生动、更贴合儿童兴趣,同时通过将非遗形象与色彩偏向建立联系,如宣纸与黄白色、剪纸与大红色、景泰蓝与天蓝色等,进一步增强儿童在非遗认知中的色彩视觉感知与色彩情感感知能力。因此,从学龄儿童特点与智能发展需求出发,注重非遗展示空间中动态效果与表现元素的趣味性表达,可使非遗情境更有效地调动儿童的探索兴趣,带动多感官感知与空间感知智能的发展,为儿童主动了解与自发深入学习非遗创造条件,推动非遗文化的进一步传播。

(二)平衡展示的易用性和挑战性,兼顾儿童认知能力和难度匹配

学龄儿童认知能力有限,并且存在注意力与好奇心转移快的特点,因此对知识量繁杂的非遗文化来说,更需注重展示内容的简洁明了,强调内容逻辑与互动操作的易用性,以提升儿童对非遗的接受度。同时需为儿童设置一定的挑战性,保持儿童的参与兴趣,通过一个相对长期的、稳定的学习过程,起到推动非遗知识传播、促进儿童观察智能持续发展的作用。

学龄儿童正处于由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具备一定的归纳与推演的逻辑能力,但仍以具象思维为主。而非遗文化的展示包含了众多内容,如背景故事、外形特点、制作流程等,因此展示中需简化部分细节内容,减轻复杂逻辑层级对儿童的干扰,降低儿童认知负荷,以非遗的标志性特征为主开展传播教育,如强调扇的外观形制、宣纸的制作技艺、榫卯的拼插原理等。让观察智能在对事物的观察、辨识中得以提升,可运用箭头指引、局部放大、动态闪烁等指向性指令强调非遗的重点特征,引导儿童对非遗文化进行有效观察,培养儿童集中力与观察智能的发展。在数字化展示中还需采用由易到难的操作互动方式,避免过于复杂的交互内容对儿童造成操作或理解困难,使儿童失去兴趣,应逐步提升非遗展示中文化认知与互动操作的难度,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儿童逐渐深入非遗学习,逐步调动儿童多层次的智能发展。如在榫卯的数字化展示设计中,可依据榫卯结构的难易程度将其排序,并在操作中逐步加入不同的互动手势,儿童在此过程中通过观察与实践获得经验、总结规律,又通过反复的、越发高效的观察来应对难度的提升。因此,通过简化非遗层级与内容、逐步提升认知与操作难度,对非遗数字化展示内容的难易程度进行平衡,在儿童愉悦的参与体验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儿童的非遗认知与观察智能。

(三)创新展示的互动性和叙事性,增加儿童个性感受和沉浸体验

学龄儿童的情绪感受力强,强调游戏感与趣味感的互动形式有助于儿童注意力的保持[8],将非遗内容以具有互动性与叙事性的多种体验形式传递给儿童,有利于儿童在非遗体验中沉浸感与参与感的获得。这要求非遗展示需要丰富互动形式,通过手势互动、面部互动、肢体互动等起到锻炼儿童身体运动智能的作用,还应简化叙事逻辑,以儿童叙事中心、线性叙事逻辑为主进行非遗展示,使儿童更易明晰展示中的逻辑,在探索中强化其自身逻辑智能。

在具体的非遗数字化展示中,可借助故事性的叙事形式将非遗的文化背景、形制特征、技艺流程、演变历程等内容融入其中,使儿童更加直观地认识非遗并获得独特感受,还可在非遗的故事情境展示中加入体感游戏、虚拟制作等,兼顾儿童的肢体协调训练。例如,非遗的数字化展示一方面可将非遗前世今生的故事作为叙事背景,通过肢体互动的非遗虚拟场景游览体验、手势互动的非遗制作与流程体验等,以亲身互动的展示形式加深儿童对非遗文化历史进程、制作流程等相关知识的了解,使儿童在以时间为线索的叙事逻辑中生成对非遗文化的整体认知,培养其自身的归纳逻辑智能与身体运动智能。另一方面,还可由设定的故事情境来体现非遗展示的叙事性,儿童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参与非遗路线探索、非遗道具寻找等任务,在更加灵活的互动中提升手眼协调能力、平衡能力等,并且儿童依据观察所得,自行探索与梳理非遗故事情景,在此过程中儿童演绎推理逻辑智能也得以提升。因此,在面向儿童的非遗数字化展示中,需关注互动性对身体运动智能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叙事性与逻辑智能发展的密切联系,通过丰富的互动形式与灵活的叙事情境,加强儿童探索过程中的自主性与沉浸感,提升儿童的非遗学习效果。

四、结 语

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面向儿童的非遗数字化展示设计当中,赋予非遗展示以教育意义,不仅使儿童在非遗文化的学习与互动中发掘自身优势和潜能,促进儿童智能发展,也给非遗的呈现与传承形式带来更丰富的想象空间。

猜你喜欢

多元智能数字化空间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多元智能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运用多元智能构建园本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数字化制胜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下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中医外科学教学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