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护士遭受医疗暴力的情况及其对心理健康状况、睡眠质量的影响▲
2022-02-18罗晓琴李昌容游先容
罗晓琴 李昌容 游先容
(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1 急诊科,2 消毒供应中心,四川省宜宾市 644000)
医疗暴力是常见的工作场所暴力之一,是指医护人员在工作场所受到辱骂、威胁或人身攻击,并对其安全、幸福或健康层面构成威胁[1]。近年来国家加强对医疗暴力行为的重点整治,但此类行为仍未被完全遏制[2],这可能与现有医疗体制欠合理、医患沟通不足、政府救济制度欠完善和社会舆论偏激等因素有关[3]。急诊科是医疗暴力发生的重点科室,由于急诊科收治的重症患者多、病种复杂、病情需要在短时间内处理,导致家属求医心切、情绪激动,更容易引发医疗暴力的发生[4]。遭受医疗暴力将直接影响医护人员心理健康[5]。调查显示,全国136所医院中,仅有34.9%的医生自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近1年曾经历医患纠纷、遭受来自患方的暴力对待是医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危险因素[6],暴力伤医事件也是增加护士职业倦怠感的重要影响因素[7]。与此同时,遭受医疗暴力后可导致医护人员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影响其生活质量及睡眠质量[8]。本研究调查宜宾市4所综合性医院急诊科护士遭受医疗暴力的情况、心理健康状况及睡眠质量,分析遭受医疗暴力与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及睡眠质量的相关性,旨在为改善医务人员心理健康及睡眠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21年1~3月抽取宜宾市4所综合性医院(三甲医院两所、二甲和三乙医院各1所)急诊科护士135名作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1)从事急诊科护理工作1年以上;(2)具有护士执业资格证书;(3)无重大疾病或严重记忆力障碍;(4)自愿参加此项调查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从事急诊科护理不足1年;(2)调查期间借调出急诊科;(3)没有充足时间参与调查。回收完整问卷127份,回收率94.1%。其中男性22名、女性105名;来自三甲医院70名,来自非三甲医院57名;年龄21~45(28.2±4.0)岁;护龄2~14(5.9±3.1)年。
1.2 方法 本课题组在2021年1~3月期间进行相关调查,回顾时间为调查前1年内。
1.2.1 调查问卷:本研究共包含3份问卷。(1)国家卫生行业工作场所暴力行为—国家案例研究工具调查问卷[9]。该问卷由WHO、国际劳工组织和国际护理协会等机构共同研制,中文版由北京协和医学院张敏教授团队翻译,并在北京、深圳等地进行多轮预调查后制成中文版问卷,其 Cronbach′s α系数为0.83,信效度高。该问卷包含个人及工作基本情况、遭遇身体暴力情况、遭遇心理暴力情况、医务工作者对暴力发生原因的思考、预防暴力发生的措施建议5个维度,共134个条目。遭受身体暴力或心理暴力均定义为医疗暴力,医疗暴力发生率=遭受医疗暴力人数/总人数×100%,若同1名研究对象既遭受身体暴力又遭受心理暴力则分别计身体暴力1人次和心理暴力1人次,但计算医疗暴力发生率时只计1人次遭受医疗暴力。(2)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10]。该量表由Derogatis于1975年编制,共包含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9个分量表,共有90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分别计1~5分,得分范围90~450分,评分越高说明心理健康问题越突出。(3)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11]。该量表由Buysse等设计,由19个自评条目和5个他评条目组成7个评分因子,每个因子采用Likert 4级计分法计为0~3分,总分0~21分,评分越高说明睡眠质量越差,并按PSQI评分≤4分、PSQI评分为5~7分和PSQI评分≥8分将睡眠质量分为好、一般和差3个等级。
1.2.2 调查方法:将3份问卷条目全部设计成纸质问卷,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面对面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研究对象根据提示填写问卷。调查前由各医院急诊科护士长做相应的配合调查动员工作,提高问卷的应答率和有效性。同一医院的调查在1周内完成。
1.2.3 分组与分析:根据国家卫生行业工作场所暴力—国家案例研究工具调查问卷的结果将所有调查对象分为遭受医疗暴力组和未遭受医疗暴力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SCL-90评分及PSQI评分。参考全国常模[12]以SCL-90总分≥129.96为心理健康异常。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的组间比较用秩和检验(Mann-WhitneyU检验);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分析遭受医疗暴力与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睡眠质量的相关性。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急诊科护士遭受医疗暴力情况 127名急诊科护士中,共有62名遭受过医疗暴力,医疗暴力发生率为48.8%,其中身体暴力发生率为28.3%(36/127),心理暴力发生率为37.0%(47/127)。不同性别、工作医院的级别、年龄和护龄的急诊科护士医疗暴力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2 急诊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睡眠质量 127名急诊科护士SCL-90评分为(142.59±28.15)分,遭受医疗暴力组护士SCL-90评分及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恐怖和精神病性分量表评分高于未遭受医疗暴力组(均P<0.05),见表2。127名急诊科护士PSQI评分为(5.26±2.04)分,其中遭受医疗暴力组PSQI评分为(5.74±2.03)分,高于未遭受医疗暴力组的 (4.81±2.10)分(t=2.536,P=0.013)。两组护士睡眠质量等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10,P=0.027),见表3。
表2 两组急诊科护士SCL-90评分的比较(x±s,分)
表3 两组急诊科护士睡眠质量等级的比较(n)
2.3 急诊科护士遭受医疗暴力与其心理健康状况及睡眠质量的相关性 参考全国常模以SCL-90≥129.96分为存在心理问题,遭受医疗暴力组和未遭受医疗暴力组分别有45名(72.6%)和34名(52.3%)护士存在心理问题。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遭受医疗暴力与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与睡眠质量等级均呈正相关(rs=0.209,P=0.031;rs=0.197,P=0.029)。
3 结 论
有调查报告显示,约有96.65%的急诊科护士在过去1年内遭受到过来自患方的辱骂、威胁、殴打等身体和心理层面的工作场所暴力[11],这是导致其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和职业倦怠感的重要原因之一。医院管理人员应当重视急诊科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积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医疗场所暴力的发生[13]。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角度分析,患者生理层面遭受疾病的痛苦,故在受到外界刺激时容易产生不良情绪,会采用暴力手段宣泄不满心理;从安全层面角度分析,患者往往会“因病致穷”,缺乏安全感;从归属层面分析,患者容易产生孤独感和被遗弃感,对疾病的无助会宣泄在医护人员身上[14]。同时医护人员因多种原因产生的职业倦怠感也会降低其工作效率,缺乏耐心,更容易激发医患双方矛盾,增加患方实施医疗暴力的概率[14]。医护人员遭遇医疗暴力后,能采取的应对方式仅有语言止暴、向同事倾诉、告知主管领导等,但部分医护人员已经习以为常,采取不回应的方式,医院层面为了减少负面影响,往往存在对暴力隐忍的情况,较少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医护人员利益,这使得医护人员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从而影响医疗安全和质量[15]。
急诊科是医院收治危、重、急患者的主要科室,护理人员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环境,可能会对患者或家属的询问不耐烦;家属或患者也会因为疾病紧急等原因产生急躁心理,从而滋生语言或肢体暴力的可能,这可影响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甚至影响医疗和护理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有48.8%的急诊科护士遭受过医疗暴力,其中有28.3%遭受过身体暴力,37.0%遭受过心理暴力,医疗暴力以辱骂、威胁和骚扰医护人员为主要的方式,这与陈静等[13]报告的结果相似。建议医院管理者从实际出发,建立健全医院医疗暴力防护机制,减少医疗暴力对医护人员造成的伤害。另外,医疗暴力不是单方面的产物,医院应当同时从患者角度和医护人员角度进行分析,不仅要加大宣传和法制建设,阻止暴力伤医行为,也要站在患者角度解决患者需求问题[16]。
有研究显示,医疗暴力除了对护士生理、心理产生负面影响,还可能会增加护士的职业倦怠感[17]。本研究结果显示,遭受医疗暴力组护士SCL-90评分和PSQI评分均高于未遭受医疗暴力组(P<0.05),提示遭受医疗暴力后护士心理健康状况更差,继而影响到护士的睡眠质量。遭受严重医疗暴力后可能引起PTSD,这直接影响护士的护理伦理决策能力[18]。相关性分析也显示,遭受医疗暴力与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睡眠质量呈正相关性(P<0.05),这与既往的相关研究结果[19]相似。改善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睡眠质量,不仅有利于护士的身心健康,也可降低医疗差错率。建议医院对遭受过医疗暴力的护士进行心理评估,教会其自我调节情绪的技巧,同时,给予更多关爱,创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而对于未遭受医疗暴力的护士,可不定期开展护士自我防护培训,提高其防范医疗暴力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其应对突发医疗暴力的能力[20]。
综上所述,部分急诊科护士在工作中遭受过医疗暴力,遭受医疗暴力可影响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睡眠质量。医院管理层面应当提高护士的职业安全和自我防范意识,建立医疗暴力防护机制;关注医疗暴力遭受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好心理辅导[21];组织医护人员学习沟通技巧,提高沟通能力[22],减少医疗暴力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