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视角下幼儿学习习惯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2022-02-18刘亭亭
刘亭亭
(白银市会宁县平头川镇中心幼儿园 甘肃 会宁 730728)
引言
幼小衔接的工作主要面向幼儿的思维教育、学习习惯和概念形成。通过过渡阶段学习方法的指导、生活规则的调整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幼儿们可以为入学阶段做相应的准备。与教育发达地区相比,不同地区的幼儿教育在教育资源和基础设施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家庭教育也存在一定不足,导致幼小衔接过程中缺乏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的指导。对此,在幼小衔接的后续工作中,教师、幼儿家庭、幼儿园等方面需要根据幼小衔接的相关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现状,实施全面的幼小衔接工作,使幼儿逐步具备更好的学习思维,在当前教育和指导下的生活习惯和学习能力。本文结合幼儿教育的发展,从不同角度探讨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及优化方案,以期通过相关研究成果促进幼儿更好的成长以及学习习惯养成。
1.幼小衔接工作的内涵
幼儿园阶段的大部分教育工作主要通过活动实践的方式进行展开。幼儿通过活动实践探索外部知识,学习内容相对简单。就小学教学内容的性质和学习方式而言,对幼儿的学习思维、学习基础和学习态度都有一定的要求。在早期教育工作中,如果不重视幼儿学习思维的转变、学习态度的培养和行为管理,很容易导致幼儿对新环境、新学习内容的不适应。幼小衔接工作的出现就是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在这项工作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对幼儿的学习观念、学习思维、学习行为甚至行为规范的培养和指导,使幼儿在早期学习活动中获得更好的基础积累。[1]
2.浅析幼小衔接的重要性
从幼小衔接的核心内容来看,这项工作主要是针对幼儿内在素质的培养。通过学习思维、学习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培养和引导,幼儿在幼儿园阶段就可以拥有相对成熟的思想和认知观念。当他们进入小学阶段以后,幼儿们可以根据他们早期的学习经验和思维方式更好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新的学习任务。从幼儿内在素质培养的角度来看,幼儿交往工作涉及到幼儿的学习思维、学习观念、学习技能、生活作息和行为准则等诸多内容。习惯的养成对幼儿后来的学习观念、个性和情感教育有重要影响,好习惯将伴随幼儿们的生活。同样地,坏习惯的形成也会影响幼儿随后的成长阶段。在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制定、组织和指导中,教师需要结合当前幼儿素养培养的相关要求,通过活动主题内容和教育过程的优化,使幼儿在当前的教学活动实践中逐步形成更好的行为观念和习惯。[2]
3.幼儿教育现状分析
3.1 教育观念滞后
教育资源建设、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工作者观念建设还存在一定的滞后。其中,从教育者的教育理念来看,与幼儿教育相关的主体包括教师和家长,首先,一些幼儿教师认为幼小衔接工作只需要引入小学课程的理论知识,并引导幼儿进行学习。幼儿的学习思维、学习能力以及课堂活动中的言语和行为仍然缺乏针对性的训练,导致幼儿在思维印象中只能记住片面的理论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存在一些不足。第二,虽然一些教师意识到了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但由于教育资源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幼小衔接工作的实施仍然受到客观教育环境的限制;从家长的角度来看,大部分家长都忙于外出谋生,幼儿的教育难以面面俱到,导致幼小衔接工作难以落实。其次,由于部分家长的教育水平较低,在应对幼小衔接工作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处理不当、监督不到位、教育不合理,导致幼儿在家庭环境中缺乏良好的教育引导。此外,从幼儿园和小学的角度来看,由于两个教育单位的工作实施缺乏统一的理念指导,在教育工作和教育内容方面仍然缺乏优化,影响了幼儿与小学联系的有效发展。为此,在幼小衔接的后续工作中,幼儿园和小学应积极拓展合作方式,在达成统一教育理念的基础上保障幼小衔接工作的顺利展开。
3.2 教育模式缺乏合理性
幼小衔接主要是面向幼儿的思维教育、识字教育和行为管理。在当前的教学发展工作中,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只强调小学理论知识的教学指导。通过这种方式,开展幼儿园衔接工作,让幼儿在幼儿园学习阶段的早期接触到深厚的小学理论知识,容易对幼儿的后续成长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在一些幼儿进入小学后,认为小学教师讲的理论知识已经在幼儿园学习过,没有必要再学习。然后,在课堂学习阶段出现分心、逃课、窃窃私语等情况,进而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在幼儿家庭教育方面,一些家长对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缺乏深入了解,也没有意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幼儿家庭教育管理也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导致幼儿在家庭环境中缺乏正确的学习观念培训。此外,从小学教育工作来看,部分教师在课程理论内容的早期教学中缺乏对学生整体情况的深入了解,在课程理论内容的教学解释中没有转化抽象性强的内容,这使得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容易难以理解。一些学生由于刚刚进入新的学习环境,不敢通过询问老师和同学来解决问题,心理上仍然胆小,进而影响后续幼小衔接的质量。
3.3 教育科目的联合质量很差
由于缺乏良好的沟通渠道和平台,小学和幼儿园之间的教育信息交流也存在问题。由于教育信息、评价标准和教学目标的差异,幼小衔接的实施方向仍然不够明确,影响了学生学习观念、学习思维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4.幼小衔接的优化思路与对策分析
4.1 创新教育理念
根据幼小衔接工作的内涵和核心理念,在当前的教育实施过程中,幼儿教师和家长应在原有的教育理念上进行创新,充分认识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并在落实朱丽的教育工作中注意幼儿身心成长规律。针对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学习能力需求,幼儿教师可以将基础理论知识渗透到幼儿园的实际教育环节中,从多种活动和实践中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例如,在区域性游戏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入简单的数字计算游戏活动,让幼儿们通过抢答参与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基本学习能力。同时,教师应改变“老旧”的教学模式,使幼儿在活动实践中逐渐形成更好的探究性思维。在家长教育方面,幼儿园应根据家长的具体情况,拓展与幼儿家长的信息沟通渠道。通过全面的信息沟通和传递,家长可以深刻认识到将幼儿与幼儿联系起来的必要性,并在家庭教育环节对幼儿的作息规则和学习行为进行合理的教育和指导,使幼儿逐步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比如,幼儿园可在幼小衔接的工作中开展情境教学模式,在幼儿教育阶段,可以通过不同的主题内容来制定情境创设的方式,使幼儿能够体验各种活动情境。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对不同情境活动的体验,对其进行教育和指导,使幼儿在活动实践和教学指导的基础上认识到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3]
幼儿们在生理和心理上的成长是活泼、活跃和好奇的。为了有效地实施习惯养成教育,教师可以在创建活动主题内容的基础上引入情境内容,让幼儿们在不同的情境内容体验中练习学习。情境教学活动的创设也应考虑幼儿真实的生活体验。教师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典型教育案例,让幼儿在情景模拟的语境中思考自己的行为规范。[4]
例如,在公共场所的行为习惯教育中,教师可以介绍排队、上车礼让、有序过马路等生活情境。排队与幼儿的花园生活和社交生活密切相关。从行为习惯培养的角度,通过培养幼儿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和行为习惯,他们可以理解“公共道德”和自我管理的必要性。在一些幼儿的日常行为中,由于缺乏相应的公共秩序意识,他们不仅不排队吃饭,上厕所时也不插队,还因为先到先得的问题争吵。针对这类教育的现状,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的情境介绍环节,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再现幼儿熟悉的现实生活情境,使通常缺乏公共秩序意识的幼儿能够从情境扮演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遵守公共秩序的重要性。[5]
例如,通过在与水相连的花园中创造一种生活环境,教师可以让通常缺乏公共秩序意识的幼儿感到被他人排挤的感觉。老师准备了一壶热水作为准备道具,让幼儿们一个接一个地取水。其中,其他幼儿未遵守公共秩序插队。当最后的幼儿们打水时,他们发现水已经凉了。通过这种直接的生活方式情境创造和活动实践体验,幼儿们可以意识到不遵守公共秩序的危害。同时,教师也应根据这一实际情况介绍内容,敦促幼儿遵守公园或社会活动中的公共秩序。通过该种方式,使幼儿在进入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时,能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道德观念与学习意识等。遵守公共秩序的行为习惯与道德素养培育,对于幼儿的学习习惯培养具有同质性,幼儿在进入小学阶段的学习环境中,其不仅需要学习课程理论知识,还需要学习小学校规等内容。幼儿园在幼小衔接工作中,通过行为规范指导与习惯培养,可以在思维上培养幼儿在不同学习环境中的学习习惯。
4.2 优化幼小衔接教育模式
从现代幼儿素养教育的发展背景上看,动手能力、社会性、道德素养与价值观念等都属于幼儿教育工作的主要构成部分。幼儿的成长过程涉及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单靠幼儿园实施教育工作难免存在一定局限性。小学对学生有很多要求,比如按时到校、按时完成家庭作业、不在课堂上低语、对学生的行为和学习观念有严格要求等。在这方面,在幼儿教育阶段,幼儿园应积极与幼儿家长达成共识,在幼儿成长信息有效互动的基础上,制定相互促进、相互合作的教育管理模式。考虑到家庭的特殊性,幼儿园还应积极与幼儿家长沟通,让他们了解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并在家庭教育中提供相应的建议,以满足当前幼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幼儿园与小学的过渡阶段对幼儿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教育实施的主体而言,幼小衔接之间的联系通常需要教师、幼儿园、家长和小学的共同合作。通过共同创建幼小衔接之间的联系系统,学生可以在早期成长阶段做好充分准备,为后续小学阶段的高效学习提供有力支持。在这方面,在当前的幼儿教育阶段,教师、家长和幼儿园都应该重视幼小衔接的重要性。通过多环节的教育指导和管理,幼儿们可以得到更全面的学习能力训练。对于幼儿园和家长来说,根据小学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要求,在对幼儿的教育中,通过加强教育引导的方式,幼儿可以逐渐拥有更好的学习能力。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在园区的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比如建立简单的数字操作教学和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或者通过环境布局鼓励幼儿在当前环境中进行相应的学习。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应积极与幼儿园教育形成有效的互动关系。通过多种渠道咨询和学习指导,确保幼儿可以在当前的家庭环境中得到较好的学习习惯培养。[6]
4.3 注重家庭、幼儿园与小学的工作衔接
幼小衔接工作主要针对幼儿想在小学学习的过渡期。通过学习思维的培养、理论教育、生活习惯的培养和行为模式的引导,幼儿可以在幼儿的教育活动中得到相对全面的成长和培养。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转变不仅意味着幼儿需要面对更系统的课程理论知识,也意味着幼儿所面临的学习环境的改变。家庭环境是幼儿成长的主要环境之一。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互补性往往需要有效的沟通渠道作为支撑。在互补式家庭教育过程中,由于儿童家庭环境的复杂性和差异性,在实施相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决策时,往往会出现反应迟缓和教育指导方法差异。教师仍然缺乏了解儿童家庭状况、家长教育和家长教育模式的有效途径。虽然在现代信息技术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教师与儿童家长之间的联系信息可以实现在线交流,但也难以避免受到儿童家长工作因素和儿童家庭环境因素的限制。教育工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协调的特点。对此,在现阶段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互补发展的背景下,幼儿园和家长应重视教育互补的重要性,通过统一制定教育步骤,使儿童教育工作具有更好的整体性、有效性和针对性。家长个人、家庭氛围和家庭教育模式都会影响幼儿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如果家长在家庭环境中过于溺爱幼儿,不监督幼儿的生活习惯,很容易在幼儿的后续过程中影响良好性格的塑造和生活习惯的形成。在这方面,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应注意引导幼儿的识字、性格和心理教育,使他们能在良好的家庭环境氛围中得到更好的教育。与幼儿的家庭生活环境和家庭教育模式相比,幼儿园环境和幼儿园教育模式具有系统性和过程性的特点。在现代幼儿园教育中,幼儿教育的策略通常是结合教育理论、教学案例和教学研究的研究成果来制定的,使教育工作能够面对现阶段幼儿成长的共性,从而保证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在幼儿成长所需的因素中,父母的陪伴和教育以及幼儿园教育的指导都起着重要作用。家庭教育更倾向于幼儿的社会教育。幼儿通常可以接触到家庭环境中广泛的社会环境。随着社会环境的多样性,幼儿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接受的教育指导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一点可以给幼儿们比幼儿园教育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社会实践。就幼儿园教育而言,这一环节是幼儿接受系统教育的主要环节,如文化知识学习、人才学习和学习习惯培养。从本质上讲,幼儿园教育具有一定的学术特征。在这种成长和学习环境中,幼儿除了接受道德素质教育外,通常还涉及到一些文化知识的学习,这也是激发幼儿学习思维的重要措施。从幼儿随后的成长来看,这种教育模式在培养幼儿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联系不能仅仅依靠教师的指导和管理。由于幼儿的成长环境主要涉及幼儿园、家庭和社会环境,在实施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过程中,幼儿园、教师、家长和社会环境应形成合力,共同打造更好的幼儿园与小学衔接体系,让幼儿们在完善的教育体系下稳步成长。在后续的教学发展工作中,幼儿园应积极搭建信息交流平台,使幼儿教师、家长和小学形成更好的合力体系,使实施学前衔接工作高效、有针对性、合理。此外,在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幼儿园还应积极拓展信息沟通渠道,让幼儿家长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和实施策略。除了为家长搭建沟通渠道外,幼儿园还应与小学形成更好的教育对接体系,确保幼儿能得到更好的教育和培训。
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幼儿园、教师、家长和社会应根据幼儿的身心发育特点、小学阶段的学习要求和幼儿园教育作出相应的教育调整。一方面,幼儿园可以在小学阶段引入一些内容来创建幼小衔接活动,另一方面,小学也应该适当调整幼小衔接的教学内容,让幼儿在形成良好学习习惯,以便为幼儿提供更好的学习过渡期。此外,在幼儿的家庭教育方面,家长还应该引导幼儿的学习习惯和生活规则,让幼儿在家庭环境中适应小学的学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