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德育价值及实现路径

2022-02-18陈周丽

关键词:道德法治德育

陈周丽

一、德育价值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体现

(一)重塑健全人格

教师在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不但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意识,还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特别是在重塑人格方面,教师能为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教师要在道德与法治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小学生的主体优势,使其不断展现自我、发展自我,进一步加大德育对学生的教育力度。对此,教师可以在开展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实践活动中,将德育塑造学生健康人格这一优势充分体现出来,并帮助学生健全人格,提高道德意识,培养法治观念。

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如果一直被动接受教育,将会缺乏过程性的参与体验,这样的德育效果必然不佳。因此,教师可以邀请先进的班集体或者模范代表开展座谈,为学生提供参与演讲比赛、辩论竞赛以及作文竞赛的机会,或者为学生播放一些与法治教育相关的视频,引导他们了解法治故事,通过这样的教育模式,高效提升学生的道德法治意识,为学生塑造良好且健康的人格与品德。

(二)形成优质品德

除了上述价值体现形式外,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入德育内容的教育价值,还体现在培养学生优质的道德品质方面,通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渗透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与进步。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将良好学习习惯转变成学生的内在需求,这便是教育的成功之处。小学时期是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最佳阶段。对此,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德育内容,可以更好地体现出德育价值,进而为学生今后形成遵纪守法的意识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将德育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紧密结合在一起,并通过重复教育和培训,扎实学生的优质品德,纠正他们的坏习惯,增强其遵守纪律的道德意识。与此同时,教师要结合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故事性、民俗性、文化性等特点,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特色,帮助学生结合各个民族的特点,形成良好的团结友爱、和谐统一的思想品德,帮助小学生在学科探索的过程中,完善自我情感、培养民族情怀、强化学科能力,为小学生全面发展铺平道路。

(三)增强法律意识

小学阶段进行道德与法治育人活动,对于增强小学生德行素养、提升法治意识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要结合新课改育人目标,科学开展教学创新活动,全面培养小学生法律认知,增强小学生法制意识,帮助小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现状;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借助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活动,全面增强学生实践学习,为学生高效性发展助力。比如,教师鼓励小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法律保护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帮助小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能力、有素养的综合型人才。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许多关于利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的案例,教师要通过具体案例的讲解过程,激发学生实践探索的兴趣,为学生深度、高效性发展献计出力,保证小学道德与法治育人取得良好效果,为学生全面增强核心素养提供先决条件。

(四)培养民族意识

教师要深入挖掘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内涵,鼓励学生对具体知识点展开深度探索学习,让学生充分认识知识形成的结构,促使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建立民族情怀、培养民族意识。小学道德与法治育人的目标是利用丰富的道德与法治知识,科学培养小学生的德育思想,完善德育目标,使小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活动中,全面增强民族意识,感受民族文化情怀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法制认知能力,为学生综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比如,在“56 个民族一家亲”的主题班会上,教师要结合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人文情怀等,组织学生开展实践学习与探索活动,助力学生掌握知识要点与重点,全面提高学生课程学习与探索综合能力,增强学生对“56 个民族一家亲”的团结意识,共同为民族发展、国家复兴做出努力。

二、德育价值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实现途径

(一)立足文本,构建德育结构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为了更好地将德育渗透到课程中,需要按照具体的课本内容,深入解读教材,为学生架构德育框架。对此,教师在正式开展课堂教学前,需要仔细分析和解读教材内容,只有深入挖掘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德育知识点,才能提高整节课程的教学效率,并设计出科学的讲课思路与教学环节。其中包括问题的提出、学习活动、讨论、展示等环节,同时,教师还要根据环节的不同渗透相应的德育内容,从而为学生构建清晰的德育知识框架,以充分提升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德育渗透的综合实效。

例如,在教学“中华民族一家亲”这一课的内容时,首先,教师要合理安排授课时间,以免因教学环节的时间设置不科学而影响整体的教学质量。其次,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设计带有德育元素的相关问题:我们国家共有多少个民族?汉族是少数民族吗?中华民族一家亲又是如何形成的?通过设定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使其在自己的大脑里形成一个课堂学习的整体框架,并按照了解、探究、交流、总结的学习步骤,深入探析和学习本节课程。总之,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德育,需要不断尝试和探究,在提升德育效率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并让其掌握课程学习的德育框架,方便他们后续的知识巩固和复习。

(二)精选故事,构建德育认知

小学阶段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很弱,对枯燥的课本知识吸收能力也不强,但对多种类型的故事具有一定的兴趣。对此,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教学时,可以精选名人故事,深化学生的道德认知,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听课热情;同时,教师也可以在穿插相关名人故事时,为学生讲述德育知识,不断提升他们的道德素养水平。

例如,学习“团团圆圆过中秋”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在为学生讲解完中秋的课程内容后,引入我国的其他节日,比如端午节、春节。以端午节“屈原的故事”为例,教师为学生讲述我国名人屈原的故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从中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总之,教师通过精选名人故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深化学生对道德知识与德育内容的认知程度,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意识,提高德育学习效率。此外,教师在穿插故事之前,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针对故事的精选需要重视与课堂教学的匹配度,让学生能够清晰地找出其内在联系,以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避免本末倒置;第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故事的导入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需要按照课堂教学进度适当引入,让名人故事变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从而强化德育的渗透。

(三)巧设情境,深化德育情感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融入德育元素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应该通过和学生实际生活的有效结合,增强学生对德育内容以及道德情感的体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为学生巧妙设计生活情境,让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元素,真正让理论落地,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在当前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部分教师只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反复讲解,这种方法并不利于加深学生的课程印象和理解程度,最终导致教育效果不理想,而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进行连接,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解程度,将抽象的教育转化为具体、形象的德育学习内容。

以“我的环保小搭档”为例,教师可以创设“保护环境、爱惜资源”的生活情境,进一步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和习惯,并引导学生树立爱护自然的德育意识。首先,教师可以利用信息设备,为学生播放一段有关当前生态环境发展现状的视频,让学生深刻地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其次,教师可以为学生预留“调查汇总,秀出搭档”的作业,目的是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周边生活环境的状况,从而更好地进行法治教育;最后,学生通过教师设立的生活化学习情境,不仅可以丰富学习和生活经验,还可以加深学生的德育情感。

(四)课堂外延,规范德育意识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都非常小,他们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时,难以充分理解道德与法治观念,在德育上会形成一定的差别。对此,教师在课程教学后,应该进行有效的课外延展,从中践行道德规范。教师可以在课程结束之后为学生展示相关德育案例,进一步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精神内涵对一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

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完“大家排好队”相关内容时,可以在课程结束后引入一个因为没有按照顺序排队,造成多人受伤的事故案例。在此案件中,人员受到伤害只不过是由于排队而引起的,事发后双方发生了口角,并引发打架,最终相关人员因受伤被送往医院,给伤者家属带来了沉重的伤痛,事后当事人非常后悔。教师引入此案例,并让学生讨论和分析事件中人员的道德素养,以此警示他们不要做出这样违背道德的事情,要遵规守法,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从而让学生形成规范的道德意识,充分吸收德育知识,在未来的学习与生活中,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五)挖掘内容,培养综合能力

教师要根据新课改育人要求,合理制订出详细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方案,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找到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科学开展实践育人活动,保证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得到强效训练,促使学生更加清晰、明确地熟悉教材内容,提高小学生的德行品质,彰显德育的综合效果。与此同时,在进行内容挖掘活动时,教师要结合“网络资源”“生活资源”等,进行德育内容的挖掘与整合活动,保证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中,全面提升综合素养,强化学习认知,提高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感,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目标,让学生真正认识“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界限,促进二者的有机融合,形成系统、全面的教学内容,助力学生高效开展学习与探索活动,让学生的个人德行品质得到全面培养。

例如,教师在进行教材内容教学时,要结合“尊老爱幼”的育人理念,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鼓励学生在实践探索与自我提升中,加速综合学习,进而培养小学生理论学习综合技能,促使学生扎实掌握道德与法治学科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课程学习核心素养。与此同时,教师要深入挖掘课外资源,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补充与拓展,让学生的整体学习视野得以拓宽,为学生快速掌握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要义助力。比如,在进行“尊老爱幼”育人活动时,教师要借助课外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敬老院表演文艺节目,加深小学生的尊老爱幼意识。

总而言之,通过上述分析得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德育相结合,能够优化学生的道德认知,使学生深刻意识到道德修养对一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同时,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需要及时引入具有实效性的教学策略,为学生创设高效且优质的德育学习课堂,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其能够充分认知道德,形成优秀的品质。

猜你喜欢

道德法治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