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评估价值导向视角下高校学科内涵建设在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中的积极意义
2022-02-18宋楚君
宋楚君
(浙江理工大学,浙江杭州,310018)
在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国开启了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新征程。实现共同富裕以高质量发展为内核,需要满足人民在方方面面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浙江省在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坚决扛起探路者责任,积极践行创新发展理念,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社会治理等方面开展先行示范[1],积极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搭建“1+6+N”共同富裕重大改革体系架构[2]。
高等教育在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一方面,构建符合新时代特点与要求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建设终身学习型社会,努力实现教育公平,本身就是实现共同富裕“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先行示范[3]的重要目标之一;另一方面,作为开展高等教育的主体,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重要职能,在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环节中提供思想、智力和人才的支撑与保障,是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力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省属重点高校要主动肩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担当,把“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对高校的内在要求作为指导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工作开展的依据。
学科建设在高校事业发展中处于龙头地位,学科评价作为其中关键的一环,其所彰显的价值导向也能从学科内涵建设角度反映出新形势下高校事业发展被赋予的使命和责任。教育部学位中心2020 年开展的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是一次构建中国特色、国际影响的学科评价体系的积极探索。指标体系中蕴含的“质量、成效、特色、贡献”的价值导向[4]充分反映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实施教育强省战略对高校学科发展提出的内在要求。基于高校的五大基本职能,第五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设置了四个一级指标,其中“人才培养质量” 处于核心地位,位于指标体系首位,其后是“师资队伍与资源”“科学研究水平”以及“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4]。通过分析第五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中各二级指标和观测点的设置,结合《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 年)》[3]中的具体发展目标,归纳出高校学科内涵建设对大力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积极意义。
1 人才培养助力打造“全球高端要素引力场”
人才是21 世纪重要的战略资源,以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同富裕,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人才培养是现代大学的核心使命,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育地,为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输送中坚力量。第五轮学科评估开创性地将“人才培养质量”这个一级指标置于评价体系的首位,愈发关注高校学科建设中的育人质量水平,在明晰人才培养工作重点的同时,也对未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从学生培养质量评价来看,在历次评估的人才培养过程管理、在校生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培养质量的评价基础上,新增“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指标[4],重点评估学科“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开展情况,突出在课程思政改革、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基层党组织建设等方面的特色做法和主要成效[4]。这就要求学校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领,把“立德”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深度融合,提升课程思政建设,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引导青年学生将个人奋斗的“小目标”融入党和国家事业的“大蓝图”,让青年人才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在毕业质量评价中重点关注毕业生就业情况,综合考察毕业生的整体就业情况和个人职业发展质量。努力扩大中等收入人群,提高低收入人群工资水平是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要目标。高校毕业生作为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方面[6],是落实“扩中”“提低”行动的重点人群,以学科评估价值导向推动毕业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有利于促使更多低收入人群进入中等收入行列。评价体系指标设置尤其关注学生赴基层、艰苦地区就业情况,鼓励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把青春写在祖国大地上,为念好新时代“山海经”、助力实施山海协作升级版、实现山区26 县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储备。从师资队伍建设评价来看,新增“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指标[4],重点考察学科师德师风建设机制与成效,注重先进典型的激励作用,考察学科青年教师队伍情况,重视队伍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也为高校开展教师评价改革指出了更明确的方向,一定要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评价的首要因素,全面提升教师育人能力,促进师德师风与专业技能相统一,为高水平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打下坚实基础。
2 科技创新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高校作为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势必会在科技创新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出重要作用。第五轮学科评估在整体上突出质量、贡献和特色,这也从教育评价层面为高校科技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关注原创性、前沿性、突破性学术成果,重点考察学科服务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需求情况,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实际贡献[4],淡化以往评估中的规模导向,引导高校科技创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在浙江省大力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时代浪潮中,高校科技创新更应紧紧围绕“填补空白、面向未来”的关键领域[7],例如“互联网+”、生命健康和新材料等科创高地,着力加强关键问题原始创新、推进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全方位、多层次持续提升学校和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助推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鼓励教师积极投身山区新发展行动、“两山”转换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新时代山海协作等行动中,主动围绕数字经济、地方文旅、基层治理等区域社会发展的“基层命题”开展科学研究,培养一支行走于乡村、把科研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师资队伍,让学校能够为共同富裕提供更快捷有效的技术知识供给、产品研发供给、乡村技术人才供给服务[8]。
3 社会服务助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高等学校作为高水平人才聚集地,开展社会服务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社会责任。第五轮学科评估中相关指标的变化也很好地印证了高校社会服务方面的贡献在衡量学校整体发展水平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具体来说,第五轮学科评估加大了评价体系中社会服务部分的指标权重,增加了学科填报的社会服务案例数量,扩大了案例覆盖范围和种类[4]。不同类型的学科对于社会服务的考察侧重点有所区别,在哲学社会科学门类中更注重考察学科在传播、发扬文化以及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等方面发挥的实际作用,而在自然科学门类中则更关注学科在生产实践中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以及解决生产实际中关键核心技术问题的能力[4]。浙江省正在加快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以更好地筑牢实体经济发展根基,夯实共同富裕产业基础,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社会服务的功能与作用,以浙江标志性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需求结合学科特色为切入点,鼓励学科深入产业实际,通过组建创新联合体、建设校企共性技术平台等方式[3],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加快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更深层次地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发展。用科技赋能产业绿色转型升级,为拓宽“两山”转化通道,加快产业链集聚裂变发展,探索“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新路径,打造山海协作工程升级版,高水平建设“产业飞地”、山海协作产业园提供科技支撑。
社会实现共同富裕与个体实现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除了物质生活外,人民精神生活层面上的共同富裕也是整个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环节。高校开展科学技术普及、文化下乡进农村等社会服务,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有利于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8],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塑造社会新风尚,通过思想进步来推动社会进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加强共同富裕舆论引导,倡导共同富裕新理念,澄清各种模糊认识,防止急于求成和畏难情绪,为实现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四大战略定位”[9]的重要目标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整体而言,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上,高等学校围绕大学的基本职能开展的学科内涵建设的有益探索,也正是对于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中“争创新时代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打造高质量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培育高水平学科”这一发展目标的积极回应,是实现浙江教育强省战略目标、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迈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已经启航,高校应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围绕学科建设中心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实现国家所需、浙江所能、群众所盼、未来所向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