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公共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
2022-02-18曹丹王伟易娟
曹 丹 王 伟 易 娟
一、引言
2020年4月8日,英雄城市武汉解封,标志着新冠肺炎疫情获得初步有效控制,也开启了我国后疫情时代进程。后疫情时代,疫情在整体层面得到基本控制,但仍在小范围内伴随着季节性发作和国外输入此起彼伏[1]。公共图书馆作为提供健康信息、开展健康教育等健康信息服务的重要载体,在后疫情时代也面临着一场健康信息服务能力“大考”[2]。基于此,在后疫情时代背景下,对公共图书馆的健康信息服务进行SWOT分析,以期促进其健康信息服务优化提升。
二、公共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20世纪纪80年代提出的用于综合分析组织的内部优势(S)和劣势(W)、外部机遇(O)和威胁(T)的一种分析方法,刚开始广泛应用于管理学领域,后逐渐辐射到其他学科。借助SWOT分析方法综合考量后疫情时代公共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的内部基础和外部条件,以在后疫情时代的背景下提出公共图书馆开展健康信息服务的优化策略,实现有效地扬长避短。
(一)内部优势分析
1.健康信息用户基础庞大
公共图书馆作为生长着的有机体,自出现以来便有着牢固用户基础。2020年底,国家统计局年末公报显示我公共图书馆数量为3203个,总流通56953万人次[3]。同年,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4]表明“获取医疗健康信息”成为将近1100万非网民的上网促进因素。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小范围内反复出现,许多读者用户居家时间延长,阅读时间增多,更多的读者用户开始关注和使用图书馆的健康信息资源。
2.健康信息资源丰富
公共图书馆作为地区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提供的健康信息资源较为丰富。据统计,2020年全国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馆藏达117930万册,为其健康信息服务奠定了良好资源基础。目前,部分公共图书馆已经对接政府机构、政府信息平台、健康大数据中心的健康信息资源,成立了健康医学数据库,并且建立免费的健康医学资源导航。此外,疫情防控期间,以上海图书馆为代表的公共图书馆纷纷建立了助力战“疫”的数字图书馆,用以推动健康信息资源的普及和健康信息服务的建设[5]。
3.健康信息需求旺盛
在新冠肺炎肆虐前期,健康中国战略已步入了稳步实施阶段,读者用户对于“健康”的认识日益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移。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加速了这一进程,促使读者认识到提升健康素养对应对疫情防控的重要性。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危害性及难以预测性,公众对于权威、可靠的健康信息存在普遍需求,但由于信息渠道受限、信息质量不齐等原因,许多公众将健康信息需要求诸公共图书馆。目前读者健康知识、健康方式方法、健康信息评价知识等需求稳步增长。
4.健康信息服务经验丰富
随着“健康中国2030”计划的有序实施,“健康”早已从“医疗机构的分内事”上升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面向广大读者群体的健康信息需求,部分公共图书馆已开启了健康信息服务的有益探索,纷纷开设健康大讲堂、健康主题展览等。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公共图书馆身为提供健康信息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向公众提供权威性、公益性的健康信息服务更是义不容辞,武汉图书馆、湖南图书馆等通过线上阅读推广、收集数字化抗疫文献资料等方式为公共图书馆抗疫作出良好示范。
(二)内部劣势分析
1.健康信息素养参差不齐
新冠肺炎暴发以来,关于疫情的谣言如“喝茶能预防新冠病毒感染”“含服大蒜可杀灭新冠病毒”“新冠病毒为人工合成”等等层出不穷。对于健康信息的真实性辨别,由于学历、年纪、职业、经验等差异,读者用户的健康信息素养呈现出明显差异化趋势。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23.15%,虽然较2019年上升接近4个百分点,但仍有较大进步空间。目前,就公共图书馆读者用户而言,仍面临着健康信息素养有待提升、健康信息质量评估能力不足等困境。
2.健康信息资源晦涩难懂
后疫情时代,读者用户对于健康信息资源的需求明显上升。读者用户是公共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但是其内部群体广泛且差异较大,从年龄看,覆盖了少年、青年甚至是老年;从职业看,包含了农民工、医生、学生、教师等;从学历上看,包含了高中、专科、大学、硕士甚至博士。但我国公共图书馆目前提供的健康信息资源以专业书籍、期刊、电子论文为主,此类资源需读者用户具备一定医学和健康知识基础。对于老年、低学历读者而言,易产生健康知识难以理解、转化的情况,面向大众的通俗化健康读物还有待开发。
3.健康信息服务质量较低
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馆内的防控措施在预防病毒传播的同时也提高了读者的借阅难度,且目前健康信息服务质量较难填补公众健康信息服务需求缺口。建设健康信息服务网站是当前公共图书馆较常见的健康信息服务方式之一,但调查显示,部分网站的可访问性不强[6],健康信息的可理解性及更新的及时性仍有待提升;健康讲座占据了图书馆知识讲座的较大比重,但并未形成系统化健康信息素养教育体系;部分公共图书馆虽倡导个性化服务,但并未面向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开展专项健康信息服务。
4.健康信息服务人才储备不足
馆员是公共图书馆开展健康信息服务的载体,其素养高低不仅关系到图书馆的对外形象,而且关系到读者用户的服务满意度。与公共图书馆其他的信息服务不同,健康信息服务要求馆员在拥有图书馆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一定的医学背景,后疫情时代公共图书馆的健康信息服务要求更甚,馆员不仅需整体把控健康信息资源,而且还要具备敏锐的嗅觉以及时捕捉和满足不同用户健康信息需求。目前,公共图书馆的馆员虽在整体上基本具备图书情报学科专业素养,但是医学、健康相关专业人才仍较缺乏。
(三)外部机遇分析
1.健康中国战略稳步落实
2019年,健康中国行动明确了“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战略主题,这对公共图书馆顺应大健康时代的要求,重视健康信息资源建设,拓展健康信息服务职能提出新要求。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各行各业在遭受了巨大冲击后开始重新思考和探索健康医疗相关的问题,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公益性机构也不例外。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读者用户整体健康信息素养偏低、馆内人才储备不足的情况下,公共图书馆如何搭载“健康中国”的时代春风推进健康信息服务进程,是其后疫情时代面对的一次时代机遇,也是一次时代考验。
2.健康医疗大数据蓬勃发展
大数据技术与健康医疗的深度融合,使不同健康信息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非结构化健康信息资源的整合处理、海量动态健康数据的存储与利用成为可能,为公共图书馆的在线健康信息服务创造了广阔发展前景。借助健康医疗大数据技术,公共图书馆有望实现在分析后疫情时代的读者用户基本特征基础上,及时准确发掘用户健康信息需求,发挥健康信息资源优势,在短时间内将所需健康信息资源传递给用户。
3.健康信息开发价值可观
健康信息开发对于疫情防治、疾病诊断、提高用户健康素养有重要意义。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服务机构掌握的健康信息资源丰富,且信息间复杂的联系网络具备极大开发价值,但目前健康信息发开发水平还徘徊于起步阶段。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重要的信息传播中心、社会教育中心,面对后疫情时代所存在的健康信息孤岛、健康信息不对称、健康信息利用效率不高的情况,还有待通过加强多领域交流合作、深层次挖掘用户健康信息来解决。
4.图书馆命运共同体构建趋势
后疫情时代,构建图书馆命运共同体是图书馆间加强紧密联系、携手应对疫情、谋求合作共存的时代趋势。在武汉的疫情暴发后,武汉地区的图书馆迅速得到全国同行的驰援,获得了大量物资捐赠。此外,各地的图书馆均参与的“战‘疫’不孤‘读’活动也取得了良好的反响。后疫情时代,图书馆行业的自助与互助行动十分必要,各图书馆只有形成合作强力才能共克时艰,共同推进图书馆事业发展繁荣。
(四)外部威胁分析
1.健康信息服务竞争力不足
后疫情时期,健康与医疗相关信息服务引起了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关注,医疗、卫生相关机构与企业纷纷加入健康信息服务的发展和竞争队伍,公共图书馆在健康信息咨询、疫情防控、健康信息开发等方面并不占优势。此外,融媒体运营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特别是5G技术兴起后,各个机构和企业均创新自身健康信息服务方式、发展跨界合作、致力于提供智力密集型的健康信息增值服务,公共图书馆以纸质资源为基础的传统健康信息服务方式改革迫在眉睫。
2.健康信息安全保障有待优化
防控常态化当下,保障基本健康信息安全是公共图书馆提供健康信息服务基本要求。出于防控需要,读者出入公共图书馆需要进行频繁的登记个人基本信息,但是对于此部分涉及的个人隐私信息的信息滥用、泄露以及过度采集还有待防治。此外,在线健康信息服务也属于公共图书馆在线信息服务的范畴,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也同样面临着黑客入侵、网络攻击和数据泄露的可能,不仅会影响健康信息服务质量,严重时甚至会造成一定财产损失。
3.健康信息服务功能尚未引起重视
在政策层面,在各级卫健委和文化部门的政策文件中,虽偶有提到图书馆的信息职能,但尚未明确其健康信息服务具体职责。在读者层面,读者用户尚未形成向公共图书馆寻求健康信息资源的意识,甚至部分读者用户认为公共图书馆不具备健康信息服务功能。在图书馆层面,此次疫情一定程度提升了公共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的意识,但是健康信息资源建设进程、健康信息服务质量仍未匹配读者健康信息服务需求。
4.图书馆协作机制建设进程滞后
后疫情时代健康信息服务受众对象广泛、涉及要素复杂,单个公共图书馆难以提供全面、综合、系统的健康信息服务,反复的疫情也削减了公共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的连贯性,加强图书馆内外部协作势不可挡。然而,一方面我国图书馆联盟建设发展缓慢,现有联盟对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帮扶指导作用较弱[7];另一方面,公共图书馆尚未和医疗机构、卫生相关部门、医学院校等形成健康信息服务强效合力[8],健康信息服务供给尚处于松散初始形态。
三、公共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的优化策略分析
(一)落实读者健康信息素养教育,加强健康信息安全管控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为读者用户提供“用得上、靠得住”的健康信息服务,需加强用户的健康信息素养教育,保障用户健康信息安全。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系统的子系统之一,在后疫情时期也承担着读者用户健康信息素养教育的重任。因此,公共图书馆首先应注重读者用户健康信息意识的培养,通过健康讲座、新媒体线上宣传等形式提升读者对于自身健康信息素养的重视程度。其次,公共图书馆可借助健康信息网站,以及开放线上健康培训课程等形式,加强读者用户健康信息技能的培训。再次,公共图书馆还可在现有健康信息评价指标基础上建立健康信息评价体系,指导用户识别和使用高质量的健康信息资源。此外,在用户健康信息安全管控上,公共图书馆一方面应通过规范用户健康信息采集操作流程、建立网络防火墙、设立无痕搜索、开展信息安全检查等手段保障读者健康信息安全;另一方面,还应加强用户健康信息安全意识,在鼓励用户进行自我健康信息隐私保护的同时,不轻信不传播健康信息谣言,自觉维护良好的健康信息安全环境。
(二)推动健康信息资源建设,完善健康信息服务体系
后疫情时代时间跨度较长,用户健康信息需求也保持着持续增长态势,公共图书馆应借此契机,积极加快健康信息资源建设,完善健康信息服务体系。一方面,应加快线上健康信息资源建设,积极争取多方资金支持,丰富健康数字资源。不断助推纸质健康资源向电子资源转化,补充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板块,建立多维度健康资源信息系统,提供专业和通俗兼具的健康信息;另一方面,还应丰富线下健康信息资源,提升智能化服务设备的应用程度。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与读者用户外出意愿减弱相伴而来的是阅读意愿增加,健康信息相关的纸质图书阅读需求也明显上涨。公共图书馆在保障馆内健康信息相关的期刊、书籍的基本供应的同时,也需借助自助借还设备、图书消毒机、人脸识别设备等智能服务设施减少聚集、保障卫生安全。此外,公共图书馆还应积极发挥社会记忆功能,收集整理疫情防控期间的正式出版物和非正式出版物,以拓展公共图书馆健康信息资源体系,对日后疫情防控甚至是其他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起借鉴作用。
(三)完善健康学科馆员队伍,提供个性化健康信息服务
组建结构合理的健康学科馆员队伍、科学开发馆内人力资源是推动后疫情时代医学类高职院校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个性化发展的基础。在健康学科馆员的培养方面,公共图书馆一方面可外部引入具备医学情报交叉学科背景的人才,负责馆藏健康信息资源分析、整合与二次加工;面向用户提供健康信息的参考咨询;收集分析解读疫情相关的专家观点、典型案例、先进抗疫经验等等。在另一方面,可联合医学领域相关专家、健康管理机构专业人士等面向馆员开展健康信息服务的技能培训,深入提高健康信息参考咨询、读者健康素养教育、健康信息网络服务等健康信息服务能力和水平。此外,读者用户作为健康学科馆员的主要服务对象,公共图书馆还应引导、支持和鼓励健康学科馆员队伍结合大数据技术分析后疫情时期不同读者群体的健康信息需求,分析读者用户偏好并提供相应的个性化健康信息服务。
(四)筑牢图书馆命运共同体,强化健康信息服务职能
“互联网+”的日新月异让图书馆行业联系变得更紧密,其边界也变得更模糊。疫情影响下,互相扶助成为图书馆行业联合抗疫主旋律,图书馆命运共同体建设得到推进,但仍有待筑牢。一方面,公共图书馆可加深与高校图书馆、医学图书馆等交流与合作,借助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形式形成优势健康信息资源的互补;也可借助区域性图书馆联盟的力量推动健康信息服务的“共建共享”,实现健康信息服务的跨部门跨区域合作;还可以与居委会、慈善中心、志愿者协会等机构寻求合作,扩展健康信息服务范围,助推“全民健康”的落实。在另一方面,需加大宣传健康信息服务力度。部分读者并不知晓公共图书馆提供健康信息服务,公共图书馆还应在寻求合力发展健康信息服务的同时面向社会加大宣传健康信息服务力度,积极主动的通过微博、微信、论坛等新媒体平台,融合视频、音频、图片等形式,提高自身健康信息服务的知名度与认可度。
四、结语
新冠肺炎疫情让健康信息成为读者用户最基本的信息需求,也赋予了公共图书馆提高读者健康信息服务素养的历史使命,促使公共图书馆肩负起建设健康信息资源的社会责任,也让其健康信息服务迎来难得的发展契机。从内部分析,公共图书馆占据着资源、需求、经验等方面优势,但在人才、用户素养等方面也存在诸多客观劣势。从外部分析,公共图书馆面临着健康中国、大数据等机遇,但也需要规避信息安全风险、合作不足等威胁。因此,公共图书馆需认清形势、扬长避短,在后疫情时代发挥应有价值,不断助力我国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