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媒体专业中高职衔接融合发展的实践探索

2022-02-18唐爱平

传媒论坛 2022年5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数字技能

唐爱平

自中高职衔接项目开展8年来,围绕中高职紧密衔接、课程体系建设、一体化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等方面,众多学者做了大量研究,如学者刘安洁以上海某学院为例,发现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实训设备满意度及共享程度不够,师资结构不合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并提出加快实训基地建设和优化资源配置机制、提升师资水平及树立质量保障意识等措施[1]。学者张鹏发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断裂、课程体系学科逻辑无法对接岗位、教师队伍素质整体不高、考评标准单一等问题,并提出通过更加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一体化培养方案、构建衔接贯通的课程体系、组建多元师资队伍、构建分段人才质量评价体系等,构建了“校企互融 工学交替”多元一体的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再如学者关剑提出中高职衔接过程中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生源质量不高;行业、企业参与度不高,有待深度合作共赢;中高职教育在多方面表现脱节;中高职师资间缺乏沟通且普遍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并给出诸如建立中高职衔接的保障运行机制,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做好专业衔接、人才培养目标衔接和课程体系衔接等对策[3]。综上所述,大量学者针对中高职衔接过程中课程体系、师资结构、产业对接、中高职共享方面问题给出了针对性的举措,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并已取得明显成效。但是,仍然有些问题待解决,比如,学者提出“做好专业衔接、人才培养目标衔接和课程体系衔接”,如何衔接并不明确。

笔者所在学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与各中职校开展“3+3”中高职衔接贯通式人才培养,除了上述共性问题外,在中高职衔接实际运行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诸如科目组相同方向不同致使衔接不够紧密,课程体系没有一体化统筹致使重复学习而技能提升收效甚微。上游对接专业自身特性致使中职生源对接基础薄弱等等。基于此,文章以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中高职3+3贯通式培养为例,提出更为具体的中高职一体化统筹规划、分段互融、融合发展的一些举措。

一、目前中高职衔接遇到的问题

目前中高职衔接存在的很大问题在于中职高职校双方主体仅仅从自身出发,只是衔接,没有更多关注衔接的有效性。根本原因在于双方仅仅以完成各自预期为目的,由此引出诸如以下问题。

(一)科目组相同方向不同致使衔接不够紧密。

中高职衔接基础条件是科目组相同,但在实际开展过程中,衔接专业方向不同,人才培养目标各自阶段有出入,衔接不够紧密。我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合作的分别是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和计算机应用专业。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是围绕平面设计职业技能岗位构建,课程涉及摄影、平面设计软件、印刷相关知识;而计算机应用技术培养方向是侧重于办公自动化,而一些院校数媒技术侧重于媒体编辑、数字交互、数字影视方向。上述两个专业同时对接数字媒体技术,衔接的紧密程度有些弱化。

(二)课程体系不够完善致使技能提升收效甚微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引领,围绕这个目标,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细化职业岗位要求,根据岗位要求对应能力目标和技能目标,从而形成课程模块,最终,结合办学方向辅以公共基础课形成课程体系。一个好的课程体系一定是严谨的、有逻辑的。由于中高职衔接未能形成一致的目标,也就没有形成完整的一体的课程体系,中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中存在大量同质基础课,并且没能给这些基础课的广度和深度一个标准,造成一个“中职上,高职上,上到最后都一样”的现象。

(三)上游专业独特特性致使中职生衔接基础偏弱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一个交叉专业,要创作优秀的数字媒体艺术作品,不仅要关注界面、风格、色彩和信息传递等设计问题,更关注媒体在服务中的用户体验,建立艺术、媒体与科技相结合的创新平台,并服务于商业社会。由此可见,该专业应具备计算机技术储备、艺术修养和传媒知识的综合技能。而中职阶段本身仅开展计算机技术初级技能的培养,为本专业中高职衔接提供技术保证,受总学分所限,不可能提供大量的艺术修养和传媒相关知识,这一矛盾就会造成中职生衔接基础偏弱。该矛盾要么在转段阶段解决,要么在高职教学过程中解决。

(四)文化课程弱致使转段标准下降

中职生源是经过高中入学选拔后录取的,这部分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弱,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态度不够积极,尤其是很多学生的状态显得比较懒散,对什么课程的学习都提不起兴趣。对待语文、数学、英语这些文化课程的态度不够端正[4]。事实上,作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语文在剧本创作中尤为重要。此外作为中高职衔接转段的基本要求来说,中职的人才培养要达到高中同等学力的要求,如果不能达到这个要求,又要保障衔接顺畅,势必造成转段标准下降。

二、中高职衔接过程管理

中高职衔接从商定到申报到招生再到教学管理,在时间跨度上达3年以上,其间会面临诸多问题,比如申报方案的制定、教研活动的组织、及中职实习到高职转段过渡期管理等等。针对上述问题,两校建立了协调沟通团队和课程教学教研团队。

(一)建立协调沟通团队

协调沟通团队成员由两校专业带头人、教务负责人、招就处负责人、专业所在院系领导组成,主要由两校专业带头人对接,及时反馈和处理衔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重点解决了前期申报工作和后期中职实习到高职转段过渡期管理工作。具体做法是:在前期申报过程中,高职校充分调研大量合作企业岗位需求,召开专业发展研讨会,进而邀请合作中职校专业带头人、教务处和招就处负责人共同协商招生计划数,由高职院牵头申报。协调沟通团队可以安排中职院校学生进高职校园,开展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技能基础课程巩固项目,从而解决部分学生学习不掉队问题。此外团队还开展中职学生“高校一日行”、访企业等活动,让学生感受职业环境、高校环境,树立良好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二)建立课程教学教研团队

课程教学教研团队主要由两校专业带头人、专职教师、企业工程师组成。专业带头人制定工作计划。教学教研团队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共同商讨衔接类课程标准,对相同的技能类课程共同制定考核方式。此外,教学教研团队还共同承担中高职课题调研工作,及时发现和改进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三、中高职衔接分段融合发展策略

中高职衔接分段融合发展指的是在中高职衔接过程中依据课程性质将部分高职课程融入中职课程体系,以课程标准和X证书为载体,对中高职融合部分课程标准明确,从而实现中职与高职部分课程分段融入、课证融通、融合发展的目标。融合发展的目的是为了目标趋同,技能提升。为达成上述目标,采取以下策略。

(一)制定中高职一体化贯通式人才培养方案,达成中高职衔接的目标趋同

数字媒体技术是一个宽泛的领域,不同学校相同专业之间具有共性和差异,学校要结合地方需求、合作企业运营方向和师资情况确立培养目标。我校该专业中高职衔接与乾图公司合作共建,该公司在展览展示领域业绩突出,契合常州市新兴战略性产业方向。为此,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将数字建模、数字交互、数字影音作为该专业中高职一体化贯通式人才培养方向。据此,明确岗位职业能力需求,构建由职业基础课、职业技能基础课、职业技能课、素质拓展模块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该一体化培养方案形成高职阶段的总目标和中职阶段的分目标。

(二)优化中职课程体系,构建中高职衔接基础条件

围绕中职阶段分目标和专业特性,构建中职阶段课程体系,并将中职课程按性质分为沟通课程、衔接课程、主干课程、拓展课程。沟通课程主要为文化课、公共课,衔接课程为中高职衔接分段互融的共性课程,主干课程体现中职专业自身特性,拓展课程为素质拓展模块。部分高职职业技能基础课融入衔接课程,个别职业技能课融入主干课程。该方法既保证了中职专业相对独立性,又保证了同一科目组不同中职专业具有相同的专业基础,实现目标趋同,从而有效地解决了高职同一专业对接同一科目组不同中职专业的问题。

(三)以课程分段互融、分段评价的方式促中高职衔接融合发展

部分高职职业技能基础课融入了中职衔接课程,由于课程名称是相同的,可以看做是中高职不同阶段的相互融入。课程分段融入后应制定不同的课程标准、技能要求是递进的、评价是分段的,即中高职依据标准分别评价。以高职数字媒体技术对接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为例。无论是本专业数字交互、数字影视方向,界面设计是重要的基础,普遍采用photoshop、illustrator等软件完成,该系列软件也正是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必备要求,因此该课程作为衔接课程融入。尽管该课程名称相同,但是课程标准不同,中职阶段要求掌握软件的操作技能,而高职阶段融入更多设计理论,针对具体项目制作出系统完整的各级界面。

(四)X证书引领中高职衔接学生技能渐进式提升

1+X证书是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它能够拓展学生的就业创业本领。由于X证书标准明确地对应了岗位需求,因此将X证书融入中高职课程体系,有助于中高职学生技能渐进式提升。要达到上述要求,要做到以下两点:其一,课程教学做到课证融通,将X证书融入课程教学。尤其是要提高专业教师对X证书的认识,不能停留在以往仅仅立足于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应该立足于学生就业能力的发展,不光要将X标准内容融入教学,还要将X标准考核评价方式融入[5],切实提升学生技能水平。其二,开发课证融通教材。目前市场上有一些面向考证的培训教材。但是该教材仅仅是实训教材,只突出技能要求,没有技术讲解,只能作为有技能储备基础后的考证培训教材。职业院校的教学既要满足课程教学需求,也要兼顾1+X证书考证需求,真正地做到课程与证书融通。

(五)充分利用中高职衔接过渡期,技艺互融培养中职生源宽基础。

中职生第3年12月初完成省统考以后,会迎来综合实践期,一般情况,中职校会安排就近进入企业实习。但是由于实习基地不完备、学生年龄偏小、家长顾虑等多种因素,该实习的效率极低,甚至有的根本没有参加实习。

该阶段持续到中职毕业,这一时期为中高职衔接重叠期,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这一过渡期,根据自身对接专业特性,合理安排计划,提前介入教学管理。以笔者学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对接某中职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设备维护与营销方向)为例,该中职生源学习了计算机操作技能,纯粹的技术范畴,对于艺术美学知识完全没有涉足。我校为其安排平面构成、图形与创意、色彩构成等课程学习,为以后的界面设计、数字交互打下坚实基础。

(六)加强课程思政教育,提升中职学生素质,畅通中高职转段渠道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新时代培养中国制造业特色技能型人才的需要[6]。首先要做到建立全员思政的教师队伍,让广大教师把立德树人任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建立全校的“大思政”格局。其次,全员教师要加强课程思政融合度,共同挖掘并提炼课程中所蕴含的相关的思政元素,并将其合理融入课程标准,完善课程教案,改革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完善的课程思政内容教学体系,从而全面提升中职学生素质。

四、结语

中高职衔接项目搭建了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在探索长学制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在未来的职教体系培养项目中,教育工作者应提高认识,认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作用和地位,应更加关注衔接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数字技能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劳动技能up up!
答数字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数字看G20
画唇技能轻松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