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媒体时代新闻媒体的生产特点与传播转向
2022-02-18滕林彤
◎滕林彤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黑龙江 哈尔滨 150090)
一、新闻媒体的发展概述
新闻指通过报纸、广播、电视或互联网等途径传播信息的一种称谓。它是记录社会发生、传播信息交流、反映时代进程的一种文体。新闻的概念在定义上有不同的方式,广义上,发表于报刊、广播、互联网、电视上的评论与专业性报道的常用文本都属于新闻之列,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等等;狭义上则专指消息,是指用概括的叙述方式及较为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性的事实事件。新闻的价值主要也由五个要素构成,分别为时新性、接近性、重要性、显著性以及趣味性。
回顾我国近代三十年新闻媒体的发展,大致有以下标志性历程:
首先,“新闻写作散文化”的提出:国内传媒系统从组织性媒介向大众媒介进行功能性的丰富、扩张。此时具有重要标志性意义的事件,即是1981年提出了关于新闻语言多样化问题;
其次,便是“周末版”的兴起:中国传媒的传播模式从“传播者本位”向“受众本位”逐步过渡转型。此时重要的标志性意义事件为1991年报刊界开始兴起的“周末版”大潮,同时这也是第一次平民化革命。
《东方时空》的横空出世,不仅使中国新闻媒介出现了新型的节目形式,同时也令新闻媒介开始履行监视环境的重要功能,此时新闻的“社会守望”功能成为了首要功能。
随着1997年1月“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成立,这一标志性意义事件显示了中国传媒业逐步被官方所认可,开始布局整个行业的发展轨迹。
当“非典”大肆传播时,新闻频道在这个时刻开播。中国传媒业面临着制度重建。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新闻报道,其内容规制一直以新闻、旧闻、不闻为核心原则,而2003年5月1日“新闻频道”的开播这一举措的最大意义,即是标志着我国新闻业开始随时随地直播新闻事件的核心价值。
随着智能媒体的技术变革,使新闻媒体迎来了从获取手段、加工生产直至向受众传播的全方位转变的紧要关头。对新闻媒体的现在及未来会产生深远影响的还有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它们处理数据的能力与速度是人力所不能及的,一键式完成的程序化控制设备也是作为管理者所希望的,且如今的人工智能已经开始为智能媒体下的新闻生产开始注入感情因素,这就变得复杂化了,无论是人文主义还是相关道德因素都可以渐渐实现,毕竟受众不再是电视或电脑前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事件现场的参与者。
二、智能媒体下的新闻媒体生产特点
(一)自由加入的生产主体
在传统大众新闻媒体智能化转型的融合阶段,融媒体时代的特色也正在不断突显,给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数字化大背景时期,传统媒体必然会和新兴智能媒体紧密融合。伴随着智能媒体带来的有关传统媒体的转型与融合趋势,传统大众媒体如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也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首先,新闻媒体从业人员不仅可以锻炼自身的思维创新能力,同时也可以更为有效地推陈出新,并进行贯彻落实以应对新兴智能媒体的发展;其次,新闻记者等专业工作人员如果想有效地获取信息,需要革新曾有的思维模式,以受众为中心进行社会思考,如此一来便可以更好地使保持较好的工作状态;此外,传统的电视编辑工作思维也不可全然抛弃,需要运用智能媒体技术来有效地推动这一产业的升级与发展,强化自我竞争意识,并融合新闻团队的协作与发展能力;最后,加强新闻媒体产业的有效升级,智能媒体的即时性和强交互性可以让一些媒体用户或者新闻受众参与其中,真正对各类新闻报道的发展进行系统化、全面性的打磨。[1]对于新闻生产的主体,它由传统专业媒体、机构媒体、自媒体的三者转换和共同组成,智能媒体新闻主体的大量涌现既丰富了新闻形态,也在重新书写着新闻及竞争从业者的定义。
(二)强大的双向互动性
基于传统大众媒介的新闻媒体如电视、广播等,如今在智能媒体的大力发展影响下受到了来自受众与行业内部的极大冲击。随着智能媒体不断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占据着重要地位的各类移动智能终端的盛行越来越受到社会和人们的普遍追捧。主观能动性逐步增强的受众开始充分借助智能媒体获取新闻报道的内容,并利用反馈功能进行即时化的信息更新,从而便可以逐步降低对传统媒介诸如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的依赖。
目前,智能媒体已经逐步发展成为数字化时代下的主要形式,它不仅迎合了当今个性化、碎片化的受众需求,还可以充分减少社会数字鸿沟的产生,从而提高内容信息的传播效率。随着智能媒体越来越盛行,社交媒体用户的年龄分布越来越广泛,智能媒体下的内容表现形式也开始变得更加碎片化、多维化,与此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受众对智能媒体的认可程度。
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智能媒体,其信息传播方式丰富多样,并且传统媒体下的新闻生产与信息传播也可以转型得更为自由,智能媒体带来了拟态化的线上环境,这种迁移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双重限制,例如,移动终端的新闻APP,不同于传统大众媒体,它不仅融合了Web2.0 时代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的基本特点,同时即时性的反馈和时新性的更新速度这些鲜明的特点也弥补了传统媒介时代缺乏反馈和交互的弱点。此外,开发者和能够自主发布新闻的用户还要对智能媒体下的新闻媒体价值予以重视,将二者进行优势互补,帮助促进新闻媒体行业在未来进行更好的发展,并为受众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2]
(三)高效的新闻内容生产效率
在传统大众媒体时代,传统大众媒体如报纸、电视等,其生产模式是以PGC(专业生产内容)模式为主。由于传统大众媒体有着强大的人才资源,因此,传统大众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内容的深度、广度都有着绝对的专业优势,这种专业性特点能够使传统媒体在数字化时代占有一席之地。
一般来说,传统大众媒体下的内容生产模式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由媒体公司制造媒体内容,即通过自己的资源和专业性渠道来进行内容的获取与生产,报纸、电视等媒体都是利用这样的一种方式进行内容的生产,如电视台制作节目,报纸对某些报道进行策划,这两者均属于这种类型。随着新媒体特别是社交媒体的出现,传统大众媒体的缺陷开始逐步暴露,社交媒中的UGC 模式(即用户内容生产),指在社交媒体上,其内容是由平台的用户进行自主生产上传。UGC 模式的出现,真正意义上使社交媒体“任何人对任何人的传播”成为了一种现实。在这个过程中社交媒体只是作为一种新型媒介形式存在,它主要为用户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
智能媒体的出现加快了新闻内容的生产的速度。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社新媒体的普及促使新闻传播平民化、自主化,人们可以利用手机摄像、DV 等,把所见所闻发到微博、朋友圈等新媒体平台,如此便可以拉近了新闻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另外,人们上网可以针对某一个新闻事件轻松发表自己的观点,也可以由此提出意见或建议,这体现了新媒体传播的自主化特点。
智能媒体对新闻生产中一个重要的应用提高了效率,无论是算法机制还是智能机器人均对新闻媒体的内容生产产生了巨大影响。当2017年四川九寨沟发生7 级地震时,震后仅仅才25 秒,一条由机器人撰写的新闻就发布了出来,包括震中地形、范围、速报参数等等,这些地震相关信息均及时、迅速地发布了出来。需要指出的是自2011年美国Narrative Science 公司研制发布了新闻写作软件,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将机器写作运用到财经、体育等专业新闻领域,并且国内的发展也非常迅速,如腾讯的Dreamwriter、新华社的快笔小新、今日头条的Xiaomingbot 等都早已开始常规化运作。
虽然新闻媒体行业的相关从业者对于机器写作存在一些质疑,认为智能协作会缺乏人为关怀,并且浮于内容表面,但不可否认的是机器写作在专业领域的应用确实能极大提高内容的生产效率,如体育赛事报道和突发自然灾难性报道等。另外,随着媒体从业者们从机械的新闻写作中解放出来以后,便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致力于基于受众反馈的情绪引导。
三、新闻媒体的智能化传播转向
(一)智能化的算法推送
智能平台的用户在不同场景下,其个人需求是有所不同,主要是基于所处场景和个人即时性感受二者结合的实时所需。一般而言,构成场景的主要组成由空间环境、平台用户实时状态、日常生活惯性以及所处环境的状况等,因此,对用户场景的洞察与分析,需要依赖大数据技术支持下的移动终端设备和处于特定时空环境中的智能化传感器。智能媒体可以根据具体的用户画像,通过洞察用户在特定场景下的需要,然后智能推送其所需要的信息服务。
随着信息内容逐步完成场景化、个性化、碎片化的智能匹配,智能平台不仅可以为用户场景分析提供数据来源,同时也能作为为用户提供实时的新闻信息。以国内而言,“今日头条”为代表的新闻聚合平台,主要依靠智能算法为用户推送个性化新闻,每个用户接受的信息内容排序或者页面信息均有所不同,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增强了用户黏性。算法是搜索引擎优化及发展的一个趋势,它把个性作为算法中的核心变量,凸显了个人偏好的意义。对于个性化算法而言,对用户需求的解读能力与匹配精确度仍会随着大数据体系的建构完善而不断提高。智能技术的不断深入嵌入改变了媒介的存在形式,包括物联网在内的诸多新技术,均能完成大规模协同分享的媒介景观改造进程。此外,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能够令智能设备迅速且准确地完成高强度、大任务量的信息集成和处理。[3]
随着智能媒体的不断发展,传统大众媒介下大部分传统工作内容都将被智能技术所替代,从最基本的报纸等纸质印刷物到大众媒介时代最为核心新闻内容采编业务,传播的基础设施、媒介产业的作业流程乃至所有新闻边缘细节都在变得越来越智能化。随着深度学习的不断加强,人工智能不但能够完成基于大量文字编辑的新闻业务工作,而且还可以更加迅速地识别处理其中图片视频等内容。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智能技术已经为智能媒体时代新闻传播范式的革命做足了多方面的准备工作,正亟待催生一个截然不同的新业态。
(二)新闻传播者的多重关系变换
新闻历来就是为了生活、生产的需要,智能新闻信息传播活动也正是以一种事业的形式而随之出现,即新闻事业。新闻事业是有目的、有组织、专业化、规模化的新闻传播活动,只有在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才能够实现。随着社会加速进程与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文化、政治、经济都相应的发生着改变,同时新闻内容的生产主体和传播人员相关工作性质、重心及目的亦有了转移,社会及行业自身也赋予了他们多重的角色。
1.社会记录者
随着十八大之后社会改革的全面深入,我国的新闻事业的属性也正随之发生改变。新闻的有效传播也不仅仅依靠报纸、报刊、通讯社和电视台,在数字化的今天,微博等网路平台的建立亦为新闻工作者传播新闻信息提供了更大的平台,相对自由的言论权利环境使得新闻工作者的角色定位重心由过去的政治相关宣传者过渡到了整个社会信息的记录者。在此时期,从事新闻事业的新闻工作者们在参与各领域新闻事业的实践中,从而形成自己的新闻思想。新闻工作者不再是从前政党宣传手段的传声筒,更多的是承担着记录社会发展、深入普通人民生活细节末节的记录者。
在数字化信息传播的大背景下,对智能新闻用户所承担的角色提出了以下要求:“必须坚持党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坚持讲大局原则。”同时,提出了新闻工作者是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的概念,在坚持报道新闻事实的客观真实原则上,更要贴近群众,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且在报道新闻事实的过程中,要反映实际情况、主持正义,多宣扬正能量,同时在文字语言上要深入浅出,让受众对信息的理解通俗易懂,要有读者观念。
2.舆论导向者
新闻本质是向受众传递信息,同宣传不同,宣传是传播观念,两者在四个方面有很多的不同:(1)出发点不同;(2)归宿点不同;(3)传播方式不同,信息有着一次性的属性,而宣传的观念则具有重复性;(4)传播要求不同,对信息的要求是定量的,即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及时、准确,而宣传则要求观点与材料的统一即可。
随着数字化媒体的蓬勃发展,新闻传播行业亦显现出平台多元化、内容多样化等丰富特点。新闻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息组成部分,无论是自媒体还是移动端APP,获得信息对于受众而言变得异常容易。但是在新闻事业日益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逐步弱化甚至带偏舆论导向作用、与之背道而驰的现象。没有人否认奥运场上运动健儿们荣耀拼搏的精彩瞬间,正确传播也会更加鼓舞人心,但是如此大费周章地去探究明星的隐私,并且将其放在各大新闻报道软件平台的头条究竟有没有意义,虽然笔者知道市场竞争带来的结果正是此类新闻过度消费的合适理由,但是仍然值得深思。在信息碎片化与信息海量化的数字化时代,趋向热点劲爆新闻的行为可以理解,但是作为新闻媒体不应该一味迎合、娱乐至死,无论什么情况下都应有度,否则结果将适得其反。笔者认为,新闻媒体在如此的背景下,作为新闻从业者不应掉链子,应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积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受众阅读水平,为强化正确三观尽力。
3.社会组成成员
无论新闻事业发展成何种程度,本质上新闻从业者仍是普通的社会组成成员。随着智能媒体的不断发展,任何人担任新闻工作者这一职业角色的同时,每个人承担着的是多重的社会角色,既可以是决策的高层老板、勤奋努力的普通员工等职业角色,也是父母的孩子,妻子的丈夫等家庭角色。角色的不同赋予的权利与义务自然就不一样,当一个新闻工作者承担不同角色的时候,角色的转换及权利义务的舍取自然就不可避免。因此,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在工作中采集编辑客观真实的新闻报道是其主要职责,但是若此人是公司的领导者,则对于利益的诉求也必须纳入考虑范围,那么作为新闻工作者传播的新闻报道就不仅仅是信息的加工处理,还必须能够为其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没有人只有单一的社会角色,应对问题的态度及思考方式亦不可能单纯简单,如何处理及应对是一名新闻传播的参与者必须面对的难题。
四、结语
智能媒体时代带来的不会只是优秀的一面,虽然越来越智能化的新闻媒体将会掌握用户的喜好和兴趣,但是新闻信息来源的不确定性和内容的过量超载等种种问题,都会对用户的选择接受或拒绝行为上产生新的影响。智能技术所带来的改变使得整个新闻媒体行业无论是在生产还是在传播上都发生着颠覆性的变革,不仅重塑了传播的主体地位,也令新闻媒体的重点从“内容”转为了“内容+用户”的底层逻辑变化。当然,有关智能媒体的发展不会停下脚步,它也正在并将继续刷新着新闻媒体产业的传播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