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做大做强生猪产业路径探析
2022-02-18潘五岳安徽省阜阳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文│潘五岳(安徽省阜阳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猪粮安天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多年来,生猪产品作为我国人民餐桌上的“主角”,在内外发展环境变幻莫测、产业结构偏紧、产销矛盾突出的新形势下,如何提升生猪“适应力”“免疫力”“抵抗力”,并牢牢端紧“猪肉盘子”,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以解剖麻雀的方法,剖析安徽省阜阳市生猪产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形势,探索做大做强符合实际的生猪产业的发展路径,以期推进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阜阳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厚植生猪养殖优势,把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紧紧围绕产业兴旺和农民增收两大中心任务,聚焦产业转型升级,聚力生产方式转变,积极谋划,抓紧抓实抓细各项生猪扶持政策和措施,逐渐形成以供给足、标准高、龙头多、保障强为特点的阜阳市生猪发展格局。
1.供给足。阜阳市作为安徽省生猪养殖大市、猪肉主产区,2020年在非洲猪瘟疫情和新冠肺炎疫情双重影响冲击和考验下,生猪饲养总量继续在安徽省“领跑”。据统计,2020年阜阳市拥有国家生猪调出大县4个,占安徽省的五分之一;阜阳市生猪规模养殖场 1100余家,存栏226.8万头、出栏356万头,存、出栏量均占安徽省近六分之一,饲养总量居安徽省前列;阜阳市全年向社会提供的优质猪肉31.31万吨,占安徽省近两成,经测算可满足1500余万人的需求。
2.标准高。阜阳市着眼提升畜禽养殖标准化生产水平,推进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资源化和监管常态化“六化”同步,创建市级以上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场136家,培育建成父母代以上生猪种畜禽养殖场20家,规模养殖比重达62.28%,其中年出栏10000头以上的大型生猪规模养殖场占21.45%。强化市场导向,高标准培育市级以上无公害生猪产品(猪肉)生产基地51个。与此同时,阜阳市坚持投入、生产、产出三环节“齐步走”思维,保证各环节协同促进、协调发展。2020年,阜阳市猪饲料产量49.19万吨,占安徽省产量的21%,位居安徽省第一。高标准建设或改造生猪屠宰加工厂16家,屠宰加工能力400万头。
3.龙头多。近年来,阜阳市坚持“双招双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共识共为,吸引了一批影响力大、建设标准高、牵动作用强的畜牧龙头企业到阜阳市“跑马圈地”,挖掘市场和产业的潜力,抢占区位和交通的资源,享受人口和政策的红利。牧原百万头生猪养殖、天邦汉世伟500万头生猪养殖及深加工、立华百万头生猪养殖、正大百万头生猪全产业链等一批超亿元项目相继落地,强力推进阜阳市生猪产业增量提质。
4.保障强。
(1)组织政策方面。阜阳市有效应对非洲猪瘟疫情和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利影响、严峻考验,主动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战略机遇,市级层面成立了政府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并密集出台《关于推进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粮食和生猪生产的实施意见》等加强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方面的一系列纲领性文件。绘制工程图、明确时间表、细化任务书,保障生猪生产,确保稳产保供。
(2)生产要素方面。阜阳市聚焦提升要素保障能力,聚力解决生猪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地难用、钱难贷”问题,强化猪肉保供各项措施落实。2020年,阜阳市新增生猪养殖用地1823亩,市级财政发放予符合条件的生猪养殖企业奖补资金814.49万元,市、县两级配套资金约2200万元,银行累计发放生猪养殖贷款7亿余元,贷款余额9.2亿余元。
(3)服务能力方面。阜阳市继续实行非洲猪瘟疫情防控一级响应,累计排查场点780.39万次,落实专项经费58.6万元。市级兽医实验室取得安徽省首批非洲猪瘟实验室检测授权资格,市、县两级9个兽医实验室全部通过省验收并正常运转。群体免疫抗体合格率达到农业农村部规定水平。病死畜禽无害化集中处理厂(点)67个正常运行,病死生猪无害化集中处理实现全覆盖。坚持“以练为战砺精兵”,基层动物疫病防疫员、检疫员多次在全国、安徽省职业技能竞赛取得佳绩。近10年来,阜阳市没有发生重大动物疫情。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国际。国际贸易摩擦频发,非洲猪瘟等外来疫病入境,豆粕、玉米等进口依赖性高的生猪生产原料刚需价格波动等不确定、不稳定因素直接影响了国内生猪生产。
2.国内。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与中原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相继实施,阜阳市作为两大国家战略叠加释放区,未来将享受多重优惠政策叠加释放带来的红利,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同时,也应看到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国内生猪产能不足与消费需求旺盛、消费结构升级的矛盾突出,选择的多样化、需求的个性化、品质的追求化,对生猪生产提出了不小的挑战。
3.市内。阜阳市区位优势明显,背靠中原腹地,面对以上海市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核心区,多条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水运通道穿市而过。以阜阳市为圆心,半径1000千米画圆,几乎可以覆盖中国70%的人口。大的消费市场和发达的立体交通圈,赋予阜阳市生猪生产供应基地新使命。产业方面,同全国一样,自非洲猪瘟疫情发生以来,阜阳市生猪产业的短板和问题进一步显现。产业结构偏紧、产业链不长、价值链不高、新动能不足、“地、钱、人”生产要素趋紧等问题依然制约阜阳市生猪产业发展。
三、几点思考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当前,国际国内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唯有发展才能从容不迫应对挑战。赶考新征程,生猪产业作为长期以来事关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要回答好“走什么样发展路、实现什么样发展、怎么走好发展路”时代问卷。
1.走什么样发展路。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新表述。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审视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科学研判提出的符合实际的要求,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发展环境的主题,是推进产业发展必须坚持的根本。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稳步提升,需要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牢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抓紧转方式、优结构、育动能三个核心,走“规模养殖、集中屠宰、冷链运输、冰鲜上市”的现代生猪产业发展新路子。
2.实现什么样发展。国家层面,即立足当前稳产能,又着眼长远保供给,提出“加快构建现代养殖体系,保护生猪基础产能,健全生猪产业平稳有序发展长效机制”的总体要求。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指出“推动构建生产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布局合理、产销协调的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为生猪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省、市结合实际,推出“生猪产业化发展、一体化经营”,落实落细具有地方特色的猪肉稳产保供任务的具体举措。
3.怎么走好发展路。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长期任务,更是一项系统工作,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从保障猪肉供给的高度、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深度、标准化规范化生产经营的广度,在不同阶段分重点持续推进生猪生产在合理区间提质增效,归纳起来,做好“六抓”,处理好“六种”关系。
研判市场需求,抓产业定位,处理好市场主导与政府统筹的关系;着力延链补链,抓资本引入,处理好扩大体量与提高质量的关系;推进“六化”同步,抓标准建设,处理好转型阵痛和产业增速的关系;保障合理生产,抓基础群体,处理好短期目标与长远发展的关系;严守产品质量,抓屠宰环节,处理好产品安全和稳产保供的关系;完善配套服务,抓要素保障,处理好资源约束和主动作为的关系。
四、建议
1.加强顶层设计,坚持规划引领。大视野孕育大格局,科学规划引领全新发展。任何产业不是独立的、单独的“物理”存在,而是与其他关联产业“化学”融合,这就需要具备跳出本产业看待发展的大视野、跳出本产业设计发展的大格局、跳出本产业规划发展的大胆魄。
针对生猪产业发展问题,应具有战略性眼光、前瞻性思维、历史性耐心,统筹有序推进发展,在充分调研基础上,找准突破口,科学、系统、精细的制定适合本地生猪产业发展的规划,不能抄、搬、套其他地区“先进经验”“先进做法”。
以阜阳市为例,现阶段工作重心应从生猪扩量向提质转变,坚持向规模化经营要质量、向产业链延伸要效益、向品牌化运行要竞争力,锚定长三角绿色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目标,厚植基础、区位、交通等优势,通过市场引导、政策扶持、资本注入、精细管理等多方位协作,增强生猪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2.构建稳固体系,搭建发展平台。我国传统肉类消费习惯和生猪的生理周期决定,长期内猪周期仍然存在,不会因生猪现代化发展程度高低而消失。应对猪周期动荡,需固本培元,向养殖端要产能、向加工端要安全、向流通端要价值,加快构建稳固的现代畜禽养殖、动物防疫、加工流通和循环发展体系,搭建外向型发展平台。
(1)养殖方面。抓紧抓牢“种资”在生猪生产的总开关,培育引进建设一批满足生产需要的优质种源保护场、扩繁场,守牢守稳“猪芯片”;大力支持有基础、有条件的生猪养殖场改造升级环境友好型基础设施;加大基层防疫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力度,高标准建设兽医实验室,提档升级防疫能力。
(2)加工方面。围绕运猪向运肉转变任务,支持就地屠宰,提升生猪养殖附加值,减少疫病传播。以市场为导向,综合考虑区域生猪产品消费承载力、养殖疏密度、交通条件等,兼并重组弱小产能,清退落后产能,布局好定点生猪屠宰加工场(点),提升生猪生产产能和加工产能匹配契合度,推进实现良性循环。
(3)流通方面。加大冷鲜猪肉宣传推介,引导传统热鲜肉消费向冷鲜猪肉消费改变,加大仓储保鲜冷鲜基础设施扶持力度,聚焦降低流通成本,缩短供应链长度,放大品牌效应,提高产品竞争力。
3.加大科技嵌入,推进持续发展。科技是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现代生猪产业发展,说到底是科技含量的比拼,是先进生产力的较量。当前,我国生猪产业已进入新发展阶段,由传统要素推进扩量向工业化生产提质转型升级。
加快推动转型升级,就需强化科技赋能,加大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环节机械化、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武装力度,搭建养殖、疫病防控、屠宰加工、流通消费、无害化处理、畜产品安全、重大动物预警等全产业链一体化的大数据平台,提升决策科学度,提高安全高度、管理精度、产品满意度。
提升科技水平,要突出“人”的主体地位,一方面出台招才引智优惠政策,吸引汇聚有志之士干事创业、安家落户;另一方面培育一批高新科技示范企业,引领带动区域性科技投入,“孵化”一批条件好、意愿强的本土高科技含量企业。
4.完善利益联结,提升利润效益。生猪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产品有效供给保障和从业人员效益增加,两者相辅相成,没有从业人员效益增加,产品有效供给就是纸上谈兵,反之亦然。针对一些生猪养殖场户抵御外来疫病侵扰、生产成本价格波动等风险能力不强的问题,个别集团化企业在“公司+农户”模式基础上升级的“公司+产业园”模式,值得推广。
“公司+产业园”模式坚持绿色循环发展导向,通过构建“总部核心、业务中心、基地支撑”,着力聚集产业融合发展、着眼全产业链布局与增值、着重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重构资源要素结构,在保障发展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利益联结与分享机制将合作农户纳入其中,农户通过从事畜禽饲养、屠宰加工或专业服务等业务发展成为新型职业农民,进而与园区运营形成产业化联合体。
5.坚持绿色导向,助力循环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绿色发展导向,不仅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要求,也是促进产业升级的必要途径。对于生猪产业也不例外,绿色低碳发展进程,决定着产业发展质量成色。
加快推进生猪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种养结合、农牧循环是必由之路。推广实行“截污建池、发酵还田”场域小循环、“猪地配套、制肥还田”镇域中循环、“区域收纳、集中处理”县域大循环的循环利用模式。通过建平台、优服务,鼓励支持研发新型节能减量型设施和粪污处理工艺技术;通过出政策、配项目,推进生产经营主体软硬件改造升级;通过招大引强、市场运作,解决好畜禽粪污肥料化利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推进农牧深度融合,循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