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法国奥布松挂毯工艺技法与传承
2022-02-18陈雪薇
陈雪薇
(太原师范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奥布松(Aubusson)位于法国中部,自八、九世纪起,奥布松家庭式挂毯工作坊就遍布法国各地,尤其到了十四、十五世纪,法国从事手工挂毯编织行业的工匠已达到近16万人,当时的奥布松小镇成为法国乃至欧洲的挂毯中心,并于17世纪后期,被法国皇室授牌成为奥布松皇家挂毯厂。如今它是欧洲壁挂研究中心,也是洛桑壁挂艺术双年展的孕育之地,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学者学习探究。
1 制作工艺
奥布松挂毯是在卧式织机上运用经线和纬线,通过反面编织的方法制作出“通经断纬”的平面、双面挂毯。在制作时,要先后经历图稿绘制、染色、配色、纺线、编织等步骤,只有精心织造才能完成一幅完整的挂毯。其是根据传统工艺经验总结出来的程式化公式织造,正是因为保持了特殊的定式,才保证了奥布松挂毯的艺术与文化特征,并形成了特殊的艺术风格。
1.1 织机
奥布松使用的是由法国传统梭子机发展而来的平面低经纱密度卧式织机(图1),该织机装有两个缠满经线的巨型圆筒(图2),这两个圆筒被水平摆放于室内空间较大的地方。一个圆筒作为底边开始编织,另一个圆筒负责转动,可以收放经线。所有的经线以奇数和偶数的方式被分为不同组,然后将每一组经线的一头绑在同一个大约40 cm的木条上,由一个踏板控制,踏板的数量由织工自行判断。当编织挂毯时,织工交替踩踏相应区域的踏板(图3)。拉动由踏板控制的区域时,其中的经线就会往下凹陷一定幅度,梭子在经线之间穿梭一次后,再换踩另一只踏板。重复多次后,用木质梳子将新编的纬线压实,这样梭子与经线、手和脚的完美配合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织工的工作量并提升速率[1]。
图1 平面低经纱密度卧式织机
图2 巨型圆筒
图3 控制经线的踏板
1.2 底稿绘制
奥布松挂毯采用的是反面编织法,因此织工在编织时面对的是挂毯的背面,底稿的绘制至关重要。在画家确定绘画图稿之后,专业的底稿画师先按照画家提供的图稿进行绘画图稿的翻绘,绘制成编织时使用的底稿(carton)与原画家设计的绘画图稿是呈镜像相反的(图4)。底稿画师会特意在底稿上画颜色渐变的梯度示意图和影线,帮助织工们转换颜色,达到更加柔和的过渡效果。早期绘制的底稿大多为粉笔稿或炭笔稿,并且和最终的挂毯成品大小相同,绘制好后可以直接将其放在经线下(图5),根据图样配色并织造。因为有些挂毯尺寸较大,需要分成几块织造,所以为了方便使用,底稿常会被裁成小块,这也是早期很少有底稿被保存下来的原因。直到18世纪中期,雅克·尼尔森发明了描摹技巧,才让底稿得以保存下来。
图4 奥布松反面编织底稿绘制
图5 底稿放于经线下进行编织
1.3 染料与色彩
色彩是挂毯的灵魂,所以羊毛染色在挂毯的编织过程中也尤为重要,而且染色要求十分精细,对水质的要求、温度的把控、染料剂量的多少、浸泡时间的长短等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因奥布松当地水源富含酸性物质,所以易于羊毛的洗涤上色,居民建筑上的天窗以及锯齿状结构的屋檐,有利于染工在晒干羊毛时观察色差和均匀度,这些条件使羊毛显色更艳丽、更稳定持久。另外,染料作为染色必备的材料,受社会发展诸多因素的影响,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变化。
在中世纪时期,染料多为天然植物、动物或海洋贝类染料,所以颜色种类有限。例如,茜草可以用来染制橘色或淡红色,从墨西哥引进的胭脂虫、球蚜中则能提取出鲜红色。由于1 g紫色染料大约需要2 000个特定的海贝作为原料,颜色提取所需的原料较多,造价较高,紫色也自然成为贵族们彰显高贵身份的象征。这种天然染料直至18世纪末期,因为技术的革新以及化工染料的出现才被替代,大约36 000种不同的化工颜色被制作出来,但是它们固色较差,不易长期储存。另外在18世纪,中国传入了一些新的植物染料,例如从栀子(豆科植物)中提取出来的具有特殊光亮的金黄色,也可以丰富挂毯的色彩。因此,染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挂毯成品的质量。
1.4 纺线
一大捆羊毛线团经过前期的染色和晾晒后,需要织工们将其用纺车纺成一小梭线团,方便编织使用。小捆纺线的色彩是根据挂毯的底稿需要,手工配色卷在梭子上。织工有时会直接车一小梭纯色;有时会使用燕尾接合的复杂方法,使一根线上混合多种颜色,这样就可以获得一小梭微妙的色彩过渡的线团,负责衔接颜色的变化,让作品的颜色更柔和;有时会在车羊毛线时,添加丝线或金线,以丰富挂毯质感和呈现效果。在法国最鼎盛的路易十四时期,对于王公贵族要求定做的挂毯会运用大量的金银线,以实现靓丽华贵的视觉效果。除此之外,织工在拿到底稿时需要仔细观察,因为底稿决定了经线的粗细,哪几根经线成为一组,都是根据织工的经验所决定的,而且当时的底稿画师并没有对纹样的具体用色有所要求,一切全依赖织工的色彩鉴赏力、出色的染色技术和编织技艺配合。因此,培养一个优秀、技能熟练的织工需要很长时间,而这一切烦琐的准备都是为了最后编织出一幅完美的挂毯。
1.5 编织方式
由于奥布松挂毯使用的是反面编织法,织工在编织时面对的是挂毯的背面,对织工而言挑战较大。他们在整个织造过程中看到的只是一片交织的彩色线网,所以织工在编织时,需要将镜子放在经线底部,通过反射原理检查作品是否存在编织错误,直至全部编织结束后将挂毯取下时,才能看到挂毯的全部正面。正是因为反面编织,所以对织工的技法要求更加严格。
奥布松挂毯编织技法有很多种,除常见的平针编织技法外,还有一种技法叫“driadi”[图6(a)]。织工将纬线由经线的右边绕到左边,像套环一样套一个小圈围绕在经线上再进行压实。这样的技法用于过渡衔接两边高低不平的区域。织工们在编织过程中需要不停调整织机,先将前面织好的毯面卷起来,再把需要用到的空白经线放出来,还要时常用小锥子调整经线使其平整[图6(b)]。直至挂毯全部编织完成之后,织工们才能看到挂毯全部正面,所以挂毯被取下织机的瞬间是极其重要的时刻。奥布松一直传承着一个独特的习俗,即当地的织工会组织派对,邀请所有亲朋好友来到工作坊,参加剪断经线的神圣仪式。剪断经线后,将不同经纬线之间的空隙进行缝合[图6(c)],在确认挂毯编织者的资格证书后,才可以将一幅精美的挂毯悬挂在墙面向众人展示。
图6 奥布松挂毯编织技法
2 工艺的传承
奥布松挂毯是由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型挂毯工作坊生产的,传承方式是口传心授、手把手教学。例如,吉尔伯特·拉博雷斯(1754年逝世)便是继承了他父亲(1708年逝世)在奥布松的挂毯工作坊,而吉尔伯特·拉博雷斯的儿子米歇尔·拉博雷斯(1772年逝世)则是从1743年正式代替他父亲工作[2]。像这种三代传承甚至多代传承的方式,在奥布松家庭式工作坊中十分常见。另外,他们的亲人会在巴黎贸易中心开设店铺,售卖由自己工作坊织造的挂毯,这样生产至销售整个流程便由一个家族承包。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类似于“自产自销”的方式,使他们对市场需求极其敏感,这也成为18世纪后期,资产阶级兴起、法国大革命爆发期间,奥布松挂毯工作坊在法国其他地区各大挂毯厂纷纷倒闭之后,依旧持续不断地生产至今的主要原因[3]。
我国的传统手工艺在传承方面也有同样的问题,即大多亦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型家庭式工作坊进行生产,同样也是以心口相传的方式传承,在发展中也会面临与奥布松相同的问题。随着现代文明与工业生产方式的发展与变革,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也面临着社会的考验与影响。我国部分传统手工艺匠师欲传无人,能人巧匠日益减少,导致我国一些传统手工艺日渐衰退,甚至有些已经彻底消失。
3 总结与思考
目前,中国传统手工艺如何实现传承与发展,需要的是从业人员站在时代的高度,在保护的同时进行传承,并且在尊重市场发展规律的同时,不能失去本民族的文化内涵,应用一种更开阔的眼界去结合、继承与创新。
作为初出茅庐的学习者和研究者,在了解西方传统与现代制作工艺以及进行观念借鉴、吸收与消化的同时,也应该学习西方手工艺从业者们的态度。
在分析和探讨奥布松挂毯工艺发展历程的过程中,要清醒地认识到市场经济对工艺美术的直接影响,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进行转变,让工艺美术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深度整合,这样才能应对时代的挑战,更好地推动我国工艺美术走向更广阔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