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史诗到戏剧:藏族《格萨尔》口头遗产①

2022-02-17李祥林

西藏艺术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藏戏格萨尔甘孜州

李祥林

藏族生活在中国西部高原,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2009年,藏戏和《格萨尔》史诗成功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在中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中,藏族地区传唱千年的《格萨尔》尤其知名。《格萨尔》史诗今为大众所知,本文论述重心放在从史诗说唱发展到戏剧搬演的格萨尔藏戏。该文化遗产体现着藏族崇拜英雄的审美情结,强化着藏族民众的族群认同,反映着藏汉交流的文化融合,是中华文化体系里闪亮的项目。

地处西南的四川是多民族省份,这里有中国第二大涉藏区域。甘孜州德格县东北部的阿须草原是岭·格萨尔出生成长并征战一生的主要地区②“康区德格是格萨尔王的的诞生之地”,此乃格萨尔史诗传唱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阿尼所言,他常常讲:去国外,他会说这是中国的格萨尔;在国内,他会说这是四川甘孜的格萨尔;在甘孜州,他会说这是德格的格萨尔;在德格县,他会说这是阿须草原的格萨尔。阿尼,男,原名四郎多登,1942年6月出生,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柯洛洞乡色巴村人,曾赴英国、日本以及台湾、香港等地表演格萨尔说唱。,格萨尔羌姆的发祥地在德格。“目前在涉藏地区已发现7部极为珍贵的《格萨尔王传》木刻本中,有6 部出自德格”,格萨尔史诗说唱在甘孜州“不仅艺人众多,而且受众也是全域的”③见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2014年地方资源建设项目《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媒体资源库——西部康巴藏族民间艺术“格萨尔说唱”子库申报书》,该项目由四川省图书馆向文化部申请,由甘孜藏族自治州图书馆承建,申报书制作于2014年3月。。2006年12月,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成立并在京城举办首届学术研讨会,与会代表有来自中国、日本、韩国的专家、学者近百人①李祥林.艺术人类学在当今中国——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成立大会及首届学术研讨会侧记[J].新余高专学报,2007(01).。会上,有文章谈及青海果洛的寺院格萨尔藏戏时谈到,“据寺院活佛介绍,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左钦寺(也称大圆满寺)一世活佛的家族本为格萨尔王的后裔,某天他做了一梦,梦中的格萨尔王向他瞥了一眼,这一瞥很神奇,天眼被开了光,38 员大将栩栩如生地现身于这位活佛的眼前。从此,四川、青海等地的寺院便有了跳‘格萨尔神舞’的习俗,果洛地区受其影响最深。”②曹娅丽.“格萨尔”马背藏戏: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A].艺术人类学的理论与田野(上)[C].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果洛位于青海省东南部,与四川西北部甘孜、阿坝藏州区相邻,也是藏族自治州,“与藏族全民信教一样,果洛人全民信仰格萨尔”③索南多杰.果洛格萨尔信仰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0.,格萨尔是民众心目中伟大的英雄。

史诗作为“口头文学”(oral literature),乃是集叙事和歌唱于一体,其宏大结构中融汇着丰富的文化元素,“它是神话、编年史、列王传、圣徒传、神谱和家族谱系、箴言律法、哀歌、颂诗、碑志、情歌、民间传说、宗教寓言、虚构故事、书信、预言、随感录、启示录等登表现形式的汇编,体现着一种百科全书式的写作方式”④万建中.民间文化引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37.。迄今在藏族中活态流传的英雄史诗《格萨尔》,场面浩大,人物众多,情节曲折,形象生动,充满传奇性色彩和戏剧性张力,为其他艺术形式的移植和改编提供了重要资源。德格县位于甘孜州西北部,与西藏江达隔金沙江相望,该地寺院众多。德格境内左钦寺又译“佐钦寺”、“竹庆寺”或“竹箐寺”,是藏传佛教宁玛派的六大母寺之一。宁玛派大师居米旁是“岭卓”(格萨尔舞)创始者,收入居米旁文集的《歌舞幻化音乐》成书于1896年,包括“歌舞幻化音乐”、“林(岭)舞大乐音乐”和“庆祝舞跳法”三部分,其二便是迎请岭格萨尔的众英雄(战神)降临驱魔,唱的是“雄狮大王天神之宝,战神伟玛威武大军,威风凛凛从天而降”⑤彭书麟,于乃昌,冯育柱.中国少数民族文艺理论集成[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19.。格萨尔表演有寺院羌姆和藏戏之分。17世纪下半叶,“五世达赖的弟子白玛仁真建立竹箐寺,不久该寺喇嘛在白玛仁真带领下,以跳神舞蹈的形式编演《格萨尔王传》中的部分故事情节,并从德格更庆寺戏班学习吸收唱腔,使演出更加生动”⑥刘志群、边多、白牡.中国戏曲志·西藏卷[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22.又据该书《西藏其余创演剧目一览表》,18世纪的江达县刚托戏班也曾演出《格萨尔王传》,属于“德格戏系列剧”(第90 页),而江达县在历史上属德格土司所辖。。《格萨尔》之寺院羌姆发源于藏东德格竹庆寺,有悠久的历史。相关舞台剧则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率先把史诗《格萨尔》故事以戏剧形式搬上舞台的是色达县藏戏团⑦索南卓玛.浅谈《格萨尔》藏戏[J].西藏研究,2008(03):77-81.。德格县有藏传佛教五大教派寺庙:噶举派八邦寺,萨迦派更庆寺,宁玛派竹庆寺,格鲁派更沙寺,苯教丁青寺。其中,竹庆寺跟格萨尔羌姆尤其关联密切。

格萨尔是藏族人民心目中的大英雄(新龙县格萨尔广场,2016年8月李祥林摄影)

格萨尔文化发达于藏东,“从藏传佛教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分布来分析,康区虽然不是宁玛派的发祥之地,但宁玛派在康区的传播和发展堪称涉藏地区之首。故此,康区宁玛派浓厚的宗教文化氛围是格萨尔文化得以发展和传播的主要土壤”①公保才让.格萨尔石刻文化的人类学解读——论康区宁玛派与格萨尔文化的渊源关系[J].青海社会科学,2010(03):140-142.。史诗《格萨尔》之《英雄诞生》部中,介绍格萨尔大王出生在岭地的“吉苏雅格康多”,其地就在今德格县阿须乡岔岔村境内。“德格藏戏使用本地方言,戏曲舞步多采用寺庙跳神身段并参杂有本地民间歌舞舞步”②阿连.中国·四川·甘孜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C].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38.。按照当地说法,“竹庆寺在过去由说唱格萨尔转化为演格萨尔方面开了先河”③四川省甘孜州文化局、甘孜州格萨尔办公室.史诗的家园——格萨尔故里文化遗产撷珍[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165.。德格竹庆寺是康区很有影响的大寺院,在藏传佛教寺院乐舞史上是竹庆寺率先以寺院羌姆形式演绎史诗《格萨尔王传》,为格萨尔文化的传扬开辟了新途径。不仅如此,竹庆寺还将《格萨尔》列为寺院传统剧目,参加德格地区一年一度的央勒节(藏历七月初一),为民众喜闻乐见。以竹庆寺为代表的寺院格萨尔羌姆,在四川、青海藏区广有影响。

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指出:“青、甘、川交界比较广阔的安多戏,和四川甘孜州的康巴戏、木雅戏,它们所传演的剧目,除开西藏传统藏剧以外,还有根据当地民间传说故事、历史人物传奇、古典文学名著和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改编的藏戏剧目”④刘志群.藏戏与藏区的傩文化[A].贵州省民委.中国傩文化论文选[C],贵州民族出版社,1989.。民国时期,藏学研究先驱者任乃强在行走涉藏地区的笔记中写道:“出关时,屡闻草地有藏三国。在甘孜看戏,渴望其表演藏三国一出,以证异同。”⑤任乃强.藏三国[C].四川省《格萨尔》工作领导小组编印,1994.原载于《边政公论》1944(04、05、06).随着三国故事传入西藏,“在拉萨、定日宗、太昭等地还建起‘格萨尔拉康’,即汉族的关帝庙”(《中国戏曲志·西藏卷》第23 页,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版)。所谓“藏三国”是来自汉语的称呼,实指藏族《格萨尔王传》,因人们将格萨尔比附为汉地小说《三国演义》 中的关公。沙陀寺位于青海湖西岸,格萨尔寺院羌姆传入该寺的历史可追溯到300 多年前。1770年,同仁郎加地方的高僧登玛郎珠来到刚察后,受沙陀寺嘉措活佛等僧众邀请到了该寺。他后来成为沙陀寺第二世尕日旦活佛。“登玛郎珠早年深造于四川竹庆寺,因此到沙陀寺以后,他把《格萨尔》寺院羌姆的表演传授给该寺的僧人们,每年八月初二上演。一直延续到现在,是安多藏区最早表演《格萨尔》羌姆的寺院。”⑥索南卓玛.浅谈《格萨尔》藏戏[J].西藏研究,2008(03):77-81.表演者起初是僧侣,后来延伸到民众,影响面更宽。在青海果洛各寺院,格萨尔戏剧的表演形式多样,尤以草原上演出“马背剧”最具特色,“这种表演不受舞台限制,场景随剧情发展经常转换。表演风格强悍、干练,气势恢宏,有着浓郁的游牧文化气息”⑦索南多杰.果洛格萨尔信仰研究[M].民族出版社,2014:141.。

藏戏和格萨尔史诗均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给中国申报该项目的审议意见中提及仪式及其功能,也特别提及格萨尔唐卡和格萨尔藏戏。毫无疑问,藏戏也是传播格萨尔文化的重要载体①“宁玛派赞颂格萨尔王功德最著名的经文要属《格萨尔》祈愿文和酬补经。德格版《米旁文集》中有关格萨尔的论著有:《格萨尔上师瑜伽部》(又译作《格萨尔喇嘛颂》《格萨尔如意祈祷词》2 卷),格萨尔祈愿部7 卷、颂词部3 卷,招财颂经部6 卷,酬补经8卷,幻术经2 卷,杂经2 卷。”“比祈愿文更容易理解的最直观的表现形式还有:格萨尔羌姆、格萨尔唐卡、格萨尔塑像、格萨尔经幡、格萨尔石塔、格萨尔祭祀仪式、格萨尔藏戏和格萨尔石刻造像等等。这些众多的格萨尔文化载体大部分还是分布在宁玛派盛行的区域。”丹珍草.《格萨尔》文本的多样性流变[J].民间文化论坛,2016(04):63-71.。在甘孜地区,无论民间文学还是民间美术乃至民间戏剧,格萨尔文化都根基深厚。民间信仰中,格萨尔王是三怙主(观世音、文殊师利、金刚手)与莲花生大师为超度南瞻部洲的妖魔鬼怪、调伏刚强众生而特意显现的化身战神之王,为三世诸佛体性的总集化现,格萨尔王的空行伴侣及其麾下八十员战将亦是诸佛菩萨为救度众生的应缘化现。既然如此,格萨尔戏剧演出在藏族民众的心目中,不仅仅是供娱乐的,其具有非凡的逐魔驱邪、光大佛法的神圣意义。

“羌姆”是藏传佛教僧人的祭祀舞。《格萨尔》之寺院羌姆属宁玛派,竹庆寺就有格萨尔羌姆和寺院羌姆面具200 多具。这些面具是依次出场的180 多位角色所戴的,有大鹏、龙、狮、虎、鹿、猴、狼、马、野牦牛、仙鹤、孔雀、雕、鹰、鱼、蛇等以及格萨尔王下凡前后所遇不同角色。竹庆寺的格萨尔羌姆,造型生动,惟妙惟肖,在藏族地区尤具代表性。格萨尔羌姆的创始人为竹庆寺第五世活佛土登·曲吉多吉(传说是莲花生大士托梦给他去完成的),他生于1847年。格萨尔羌姆开编于1870年,从剧本到曲调、从面具到服装、从音乐到身段步法均由土登·曲吉多吉主持确定,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最后在竹庆寺破九节上正式跳演,流传至今。该活佛还把藏传佛教的金刚舞融入其中,使仪式性的表演更具观赏性和教育性。2002年以来,由竹庆寺自行投资,恢复建立了寺院格萨尔羌姆表演团体,其传承人今有元登曲卓、洛戎曲杰等②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书《德格藏戏》,甘孜州德格县文化馆制作,2007年4月。。又有说法,称格萨尔羌姆的产生跟修建竹庆寺的宁玛派大活佛白玛仁真有关,他是五世达赖的弟子③何永斌,周吉辉等.四川民族地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121.。白玛仁真建立竹庆寺后,一天晚上梦见格萨尔王让他组织喇嘛表演史诗中的人物故事,由此产生了“格萨尔羌姆”。寺院格萨尔羌姆演出,阵容庞大,场面庄严,平时表演要数十人一起跳,多的时候达180 人以上。从传播范围看,格萨尔羌姆起初是在宁玛派寺庙中交流表演,后来逐步在其他教派寺庙中得到传承和学习,影响面不断扩大。在德格地区的57 座寺庙中,便有近20 座不同教派的寺庙表演格萨尔羌姆。从史诗说唱发展到格萨尔羌姆再到格萨尔藏戏,影响日增,名声越来越大。

2009年6月,第二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举办,开幕式上有来自色达县的格萨尔藏戏。经四川省推荐而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有德格藏戏,也有色达藏戏。色达县位于甘孜州西北部,地处两省三州(四川省的阿坝州、甘孜州,青海省的果洛州)六县(阿坝州的壤塘,甘孜州的甘孜、炉霍、石渠,果洛州的达日、班玛)结合部,全县平均海拔4127 米。如今,当地建有格萨尔文化艺术中心,广场宽大,建筑气派。色达藏戏是安多藏戏在康区的延续发展,其吸收了民间歌谣、舞蹈与说唱元素,并在寺院乐舞基础上从安多、西藏乃至汉地戏剧及歌舞中汲取艺术营养,形成自身特色。北派藏戏主要流传在多康地区,甘南拉卜楞寺乃北派藏戏的滥觞地,其创始人是第五世嘉木样协巴·丹贝坚赞,四川甘孜人,1920年他被确认为第四世嘉木样协巴转世灵童,其圆寂于1947年。随后,原色达县智钦寺活佛多智·仁真单比坚赞率25 名僧人前往拉卜楞寺学习藏戏,他是北派藏戏第二代传人。1981年,以色达县班玛·塔洛仁波切为首的一批格萨尔研究者和藏戏艺人,将《格萨尔》史诗移植到藏戏中,搬演在舞台上。作为格萨尔藏戏的倡演者,1936年出生的塔洛仁波切自幼在寺院学习藏戏而成为“北派藏戏的第三代继承人”①四川省甘孜州文化局、甘孜州格萨尔办公室.史诗的家园——格萨尔故里文化遗产撷珍[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163.,年事已高的他亦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名单。据当地介绍,色达格萨尔藏戏的演员一般在20 人左右即可演出,但道具复杂,一场藏戏甚至有可能用到上千件道具和服饰,演出场面壮观,甚受民众喜爱。如今,在色达新建的格萨尔文化艺术中心,有对格萨尔藏戏及艺人的专题介绍;由色达藏剧团编演的格萨尔戏剧,也曾亮相在州府康定的大剧场里,为藏戏研讨会的代表们演出。

改革开放以来,民间剧团在中华大地上复兴并成为不可忽视的文化景观②有关情况,请参阅李祥林《中国戏曲的多维审视和当代思考》第二章“生存反思”,巴蜀书社2010年版。,这也见于川西北民族地区。“20世纪80年代中期,甘孜州恢复的藏戏团为7个,到2003年,已经发展到数十个,据色达县统计,该县业余藏戏团遍布各乡,已从1 个发展到26 个。”③杨嘉铭.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藏戏及寺庙神舞面具调查[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1):1-7.色达藏戏团在1949年成立,“1980年2月,在县各级领导支持下,为满足群众需要,剧团先后排演了根据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改编的神话故事剧《赛马登位》《取阿里金库》《地狱救妻》”等④《中国戏曲志·四川卷》编辑部.中国戏曲志·四川卷[M].中国ISBN 中心出版,1995:413.,在音乐唱腔、演出程式方面既承袭安多藏戏的特点又融入本地的曲艺、舞蹈元素,从而在安多藏戏中别具一格。多年来,色达藏戏团积极创作演出,陆续将英雄史诗中的《赛马登位》《地狱救妻》《取阿里金窟》《岭国七勇将》等部改编为藏戏并搬上舞台。1986年后,该团先后应邀到西藏、青海、甘肃、浙江、广西和本省的九寨沟、成都等演出近万场,观众上百万人次。2005年,色达藏戏团赴波兰参加扎柯庞勒国际民俗节,捧回五项大奖;2007年,该团应邀赴英国巡演(甘孜州有名的格萨尔说唱艺人阿尼这次也去了),再次以戏剧形式向异邦观众展示格萨尔文化的不朽魅力,赢得好评。不仅如此,色达藏剧团先后在青海黄南州泽库县,果洛州班马、甘德、久治县,阿坝州金川、壤塘县,甘孜州丹巴县莫斯卡乡、新龙县中学、道孚县玉柯乡、省藏校、甘孜县大塘坝,以及本县的年龙寺、洞卡寺、旦吉寺、洛若寺、向阳乡等组建了16 个藏戏团,并且定期派出编导人员巡回指导、辅导当地不断提高。青海果洛首个格萨尔藏戏业余演出团,即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甘德县龙恩寺活佛班玛丹宝前往四川色达了解藏戏演出,又请色达县藏戏专家塔洛到果洛具体指导后建立起来的。

活跃在安多草原的色达藏戏团(色达格萨尔艺术中心,李祥林摄影)

格萨尔戏剧在立足本体的基础上也在汲取其他元素中不断发展壮大。色达县将格萨尔藏戏从广场剧变成舞台剧,编导根据人物角色设计了简明生动的对白、富于变化的唱腔和富有特色的服饰,并在史诗说唱基础上将本民族歌舞、体育、服饰等民俗元素融入,使之成为活泼明快、戏剧性强、适应面广的新型藏戏。不仅如此,着眼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的族群交往和文化传播,“色达格萨尔藏剧是民族文化交流的结晶。它在表演程式和乐器方面大胆地吸取了京剧、川剧和秦腔的一些东西,并加以本土化改造,以丰富其表演艺术。在色达格萨尔藏剧身上,生动地体现了中华各民族在文化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关系和藏汉民族长期互相学习、亲密一家的水乳交融关系”①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书《色达藏戏》,四川省色达县文化馆制作,2007年4月。。甘孜州地处民族交流频繁的走廊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族群文化互嵌、交融在川西北藏区多见,并通过日常生活及文学艺术表现出来。

操藏语安多方言的安多区包括甘肃甘南州,青海黄南、果洛州、环青海湖地区,四川阿坝州北部和甘孜州色达县。“安多藏戏在20世纪50年代传遍了安多草原。1958年民主改革,寺院解体,那些返乡自食其力的僧侣、编导,将安多藏戏带到了民间,于是出现了僧俗混演的民间藏戏演出队。”②黄新初.阿坝文化史[M].四川民族出版社,2006:276.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如研究者言,“安多藏戏被带到民间后,其唱腔加进了民间小调、草地山歌及说唱音乐。乐队也加进了唢呐、蟒筒和羊皮三弦,极大的丰富了戏剧的表现力。剧目也由过去的两个增加到十多个,若尔盖纳摩乡藏戏团和壤塘桑龙藏戏团还将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中曲目《赛马登位》《江岭大战》《地狱救母》等改编为安多藏戏进行演出,所使用的唱腔采用格萨尔说唱专用唱腔与安多藏戏唱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表演,深受广大农牧民欢迎”。又说:“若尔盖草原正在把世界最长的史诗——藏族的文学宝库《格萨尔王传》一部接一部地搬上舞台,变为藏戏连续剧,目前已出现了《赛马登位》《降魔伏妖》《征服大食》《门岭之战》《霍岭大战》等系列剧目。壤塘县藏戏团编创、演出了《地狱救母》,写格萨尔大闹地狱,战胜阎王,情节惊险离奇;阿西牧村的业余编导们独出心裁,大显身手,把《赛马》的功夫编为马背表演,把草原作天然舞台,虚实结合……”③刘志群.我国四川藏戏在现当代的重新崛起和发展繁荣[J].西藏艺术研究,2009(02):4-12.在首批阿坝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戏剧类有“格萨尔藏戏”,是由红原县色地乡茸塔寺申报的;2016年12月3日,在该县麦洼乡又有藏戏《格萨尔王》专场汇演,剧目包括《格萨尔王调兵遣将》《格萨尔王-阿达娜姆》 等,3000 多名观众是来自川、甘、青结合部的牧民。2016年夏天在壤塘县,我们还有幸观赏了乡村幼儿园孩子演出格萨尔戏。

若尔盖县有红星乡业余藏戏团,“1978年3月8日该团演出了《霍岭大战》,轰动了全县和川、甘边界”④《中国戏曲志·四川卷》编辑部.中国戏曲志·四川卷[M].中国ISBN 中心出版,1995:439.,改编者是若尔盖·尼玛。壤塘方面的代表人物是俄旺旦真,经他改编的格萨尔藏戏,“演出形式新颖,演员们骑着真马,手拿真刀真枪,往返驰骋于草原上”⑤杨海青.阿坝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C],阿坝州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印,2010:209.。演员装扮引人瞩目,以壤塘县业余藏戏团演出的《霍岭大战》为例,剧中格萨尔王头戴帅盔,顶插黄、红、蓝三色胜利宝幡和黄、红、蓝、绿四色小旗,身穿金黄色绘有蓝色云龙纹样的将军服,颈系红色围脖,一枚明镜护胸,背插黄、红、蓝、白四旗,下身着虎头、金轮腿靠,脚登彩靴,面部为油彩妆,唇上勾曲线形胡须,形象英武威严①阿坝州地方志编委.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志[M].巴蜀书社,1992:82-83.。关于格萨尔史诗说唱的音乐构成,有论者指出:“众所周知在安多方言区内,藏传佛教以黄教为主,而黄教寺院是禁止僧侣演唱格萨尔的,到目前为止调查到的只有阿坝州的‘桑龙寺’(壤塘县境内),它属于藏传佛教宁玛派。该寺的活佛昂望旦增将格萨尔史诗中的《霍岭大战》改编成安多藏戏进行演出,但该戏的唱腔均系民间演唱格萨尔的专用唱腔,被原封不动地搬上舞台,并无一首唱腔是诵经调,且除了戏剧剧目之外,该寺并不单独演唱格萨尔。”②马成富.〈格萨尔王传〉的音乐构成[A].藏族英雄史诗与神歌〈格萨尔〉研究[C].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不过,据知情者告知,在青海果洛州,黄教寺院也演格萨尔戏;在四川,甘孜寺演出格萨尔戏有名,该寺是甘孜州最大的格鲁派寺院③前一情况是2012年7月在内蒙古首府参加中国艺术人类学年会时,青海民族大学教授曹娅丽告诉笔者的;后一情况是2013年3月,西南民族大学教授杨嘉铭与笔者赴理县参加羌族村寨的“夬儒节”时听他讲的。。此外,法国学者石泰安在《西藏史诗和说唱艺人》中也指出:“说唱这部史诗是一种宗教行为(鲍塔宁,1899年,第85 页),它具有庇护保佑作用(大卫-妮尔,1931年,第18 页),并伴以殡葬仪轨(罗列赫,1942年,第286页)。被喇嘛教(宁玛巴教派,甚至是格鲁派,即红帽和黄帽派,见罗列赫,1942年,第286 页)接受之后,格萨尔于其中被作为战神对待。”④[法]泰安著,耿昇译.西藏史诗与说唱艺人[M].中国藏学出版社,2012:9-10.可见,关于格萨尔藏戏的演出情况,在藏族地区不可一概而论。2012年7月我们赴阿坝县、红原县等草地牧区考察藏族文化,一路上阿坝州民协主席马成富又多次谈及当地格萨尔藏戏的唱腔特点及演出习俗,他还谈到在红原有区别于戏曲化形式的演述格萨尔英雄事迹的歌舞剧。也许,不同地区和不同教派对演唱格萨尔的具体规定和要求有差异,但格萨尔戏剧在德格藏戏和安多藏戏中出现的事实本身,让人感受到藏族民众对民族英雄的热爱之情以及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穿越时空的巨大魅力。

如今,格萨尔藏戏有寺院、广场、舞台等类型。从表演形式看,或曰:“格萨尔藏戏分四大类,一是历史较长的寺院格萨尔乐舞;二是具有传统藏戏特征的格萨尔藏戏;三是马背格萨尔藏戏;四是现代格萨尔藏戏。”⑤益邛.藏戏与〈格萨尔〉[N].甘孜日报,2014年5月19日.如今,格萨尔舞台戏剧在安多藏区屡见搬演,其艺术形式也多样化。在黄河源头,青海玉树州文工团1979年编排了以格萨尔为题材的《出征》,1981年编排了《汉地茶宗》《达色施财》 等歌舞剧;1984年,海南州文工团编排了《霍岭之战》,并到京、沪等地巡回演出;1992年,青海省京剧团将《格萨尔》搬上京剧舞台,大开观众眼界;2003年,海南州民族歌舞团根据《姜岭之战》改编了《姜国王子》,此乃该团继《霍岭大战》后再次将格萨尔故事以歌舞剧形式搬上舞台。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英雄格萨尔的故事深入人心,格萨尔藏戏在川西北区域流传还有若干线索可寻。目前在甘孜州德格县境内,宁玛派之外其他教派寺庙也在演出格萨尔戏,是期待更多研究的文化现象。竹庆寺自不待言,此外,尚有协庆寺、岔岔寺、日照寺、本尼寺、满金寺、丁青寺、绒戈寺、门扎寺、龚垭寺、多扎寺、腰色寺、嘎托寺。这十多座寺院,分别属于本教以及藏传佛教的宁玛、萨迦、噶举派,如协庆寺亦在宁玛派六大道场之列,丁青寺乃康区规模最大、教权尤高的苯波教祖寺。这些寺院的僧众以戏剧形式搬演格萨尔英雄事迹,或在藏历新年初,或在夏秋时节。“在各剧目的演出中,除陪舞者外,其余所有角色,诸如岭·格萨尔王、三十员大将、十三畏尔玛战神、珠牡以及其他女士,均戴面具。”①杨嘉铭.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藏戏及寺庙神舞面具调查[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1):1-7.颂扬英雄格萨尔的戏剧,为藏族民众喜闻乐见。

2012年秋,“格萨尔故里行” 学术考察活动在甘孜州举行。9月25日,在传说格萨尔王诞生的阿须草原上,岔岔寺的女尼们穿上戏装,为参加考察的专家学者及当地群众献上一场格萨尔戏,让大家耳目一新。有媒体报道称,此乃目前藏区唯一由尼姑演出的格萨尔藏戏。阿须草原距德格县城200 多公里,海拔4000 米左右。岔岔寺(差差寺、查查寺)是阿须草原上有较大影响的噶举派寺院,由甘珠大师创建。该寺有觉姆(女尼)修行院。寺院演戏之于噶举派可谓源远流长,历史上香巴噶举的高僧唐东杰布就是对藏戏形成有重大贡献者,民间奉之为“戏神”。如今,岔岔寺搬演的格萨尔藏戏也名声在外。藏族学者降边嘉措在其博客中撰文谈到格萨尔文化的多样态发展时,就指出爱国爱教的高僧大德也热心于弘扬格萨尔文化,如德格县查查寺的寺主巴迦活佛对《格萨尔》文化情有独钟,在他主持下,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恢复和重建在十年“文革”时期遭到破坏的格萨尔庙,并且在原有基础上建设格萨尔博物馆;巴迦活佛自筹资金,在德格县委、县政府支持下,在传说是格萨尔诞生地的阿须草原建造了宏伟的格萨尔塑像。他还谈到,该寺有以僧人为主的藏戏团,演出的剧目绝大多数都取材于《格萨尔》,如《英雄诞生》《霍岭大战》等;不仅如此,在阿须草原还有一个尼姑寺,巴迦活佛组织她们演唱《格萨尔》藏戏。他谈到,过去尼姑是不能登台表演的,如今在巴迦活佛带领下,解放思想,尼姑也登台演唱,把《格萨尔》引进佛教文化活动。如今在英雄诞生的阿须草原上,由女尼演出格萨尔藏戏,意义非同寻常。在川西北藏区,这种现象并非是孤立的。有人谈到甘孜县藏戏团在排演传统剧目过程中“吸收当地民歌、山歌溶入唱腔”时,就指出“特别是改过去喇嘛寺演出时男扮女角的陈习为女扮女角”②周翔飞.甘孜州现存藏戏流派考略[J].四川戏剧,2007(06):25-28.。

即将上场演出格萨尔戏的藏族孩子们(壤塘县茸木达乡,2016年8月李祥林摄影)

女尼演藏戏,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亦见。曾有记者在距该州阿坝县城4 公里的四洼乡尼姑寺,把前一年莫郎节在此拍摄的尼姑演藏戏的影像给尼姑们看,镜头中的尼姑们都经过乔装打扮,有藏王、卫士、大臣等造型,服装色泽明艳,几乎都是女扮男装,她们很快就认出了自己。2016年8月在壤塘县,我们观看了乡镇幼儿园10 多位孩子们演出《赛马称王》,其中饰演格萨尔大王的就是一位身着盔甲、扮相帅气的女孩子,她身边好几位扮演大将者亦然。由孩子们传承、演出格萨尔戏,今已成为当地的文化名片。已故西南民大教授杨嘉铭曾多次对笔者谈起2002年他在丹巴县莫斯卡村观看格萨尔藏戏,说村民演出场面令他感动,剧目为《赛马登位》等,村里的剧团是在活佛主持下建立的。丹巴县位于甘孜州东部,南及东南与康定县交界,东与阿坝州小金县接壤,这里是嘉绒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以藏、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县。如今,丹巴的藏寨及碉楼闻名遐迩,为中外研究者及游客所知。属于丹东乡所辖的莫斯卡是偏远的牧业村寨,位于金龙大雪山旁,距县城近百公里,最高海拔4300 米。金龙寺是村里最高大建筑,建于清道光年间,属宁玛派,首任活佛来自青海果洛,土登尼玛是该寺第三世活佛,其后主持寺院的日穹活佛为现任。莫斯卡有康区著名的格萨尔彩绘石刻(已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是17世纪开始雕刻的,当地还有格萨尔戏剧。相传,金龙寺与藏族英雄格萨尔渊源深厚,第一任活佛将寺庙与信众托付给了格萨尔保护,于是在藏历年、莲花生大师诞辰日等重大的日子,村民们要请出华丽的剧装,演出格萨尔藏戏以示纪念。金龙寺外的四方大院是开放式的演出场地,当地还为此建有一个小型剧场。不过,莫斯卡村搬演格萨尔戏的时间较迟,是从德格学习来的。2011年11月在成都举办的德格八邦寺唐卡展览会上,杨嘉铭教授同笔者谈起莫斯卡村民演出的格萨尔戏,特别指出了这点。由此看来,格萨尔戏剧在当下川西北藏族中,依然在不断传播和扩大影响。

《格萨尔》史诗作为藏族口头文学作品,“自公元11 至12世纪开始在三江源为核心的青藏高原腹地形成后,不断向外辐射,逐渐拓展到青藏高原以外的地区和民族中,在区域和地缘层面形成了格萨尔史诗流传的‘核心区域’和‘辐射区域’两部分,呈现出横跨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和帕米尔高原的一个巨大的史诗流传带。格萨尔史诗不仅在我国境内的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撒拉族、纳西族、羌族、门巴族、珞巴族、普米族、白族、独龙族、傈僳族中流传,在境外的巴基斯坦巴尔蒂斯坦、印度的拉达克、尼泊尔、不丹、锡金、外蒙古、俄罗斯的卡尔梅克、布里亚特、图瓦共和国等国家和地区也有流传,成为一带一路不同族群间文明对话、互鉴和人类文化创造力的重要例证”①诺布旺丹.让通识读物助力史诗促进人类文明对话、互鉴[A].诺布旺丹.格萨尔史诗通识读本——朝向地方知识的现代性阐释[C].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着眼民族戏剧学,藏族人民搬演格萨尔王英雄事迹的戏剧,亦属于艺术分类中的藏族戏剧范畴。目前,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世界范围兴起,藏戏继列入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后又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名录,其价值越来越受到关注。有如格萨尔说唱之后诞生的格萨尔唐卡和格萨尔石刻,格萨尔藏戏在青藏高原东南缘出现,这本身就是《格萨尔》至今活态流传的极好见证,它再度向世界表明了中国藏族这部伟大英雄史诗不衰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藏戏格萨尔甘孜州
甘孜州启动2021年工伤预防项目活动
藏戏面具
加强甘孜州教育事业以促进藏文化保护的几点思考
浅析巴塘藏戏在演出形态方面对西藏藏戏的传承与创新
演藏戏·促非遗扶贫——2019年藏戏演出季完美落幕
关于建立“格萨尔文献数据中心”的初步构想
《格萨尔》的音乐体系
40年西藏《格萨尔》工作回顾
传统藏戏的新时代再造——评新编藏戏《朗萨雯波》
《格萨尔》向何处去?——后现代语境下的《格萨尔》史诗演述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