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专业群建设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2-02-17王立钢耿金良
王立钢 耿金良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佛山 528500)
2019年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要求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而后《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遴选管理办法(试行)》的出台,拉开了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申报“双高计划”的序幕。随后广东省也开展了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广东职业技术学院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于2020年底被立项为广东省高水平专业群(第一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紧密对接广东省“双十”战略产业集群中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与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为产业集群输送“职业素养高、岗位技能精、创新能力强”的卓越技术技能人才成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建设的首要目标。
但近年来,在制造业飞速发展以及国家由制造大国转型制造强国的背景下,传统制造业均开启了智能制造的转型升级之路,智能制造产业链与传统制造产业链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也催生很多新兴的岗位群。智能制造技术的快速迭代需要岗位技能随之快速变化,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目前高职培养的学生普遍就业层次不高,对高新技术、尖端领域的服务贡献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如何培养高素质卓越技术技能人才,以适应飞速发展的智能制造类岗位群的需求,成为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群关注的焦点。
1 卓越人才培养现状
在本科层次,教育部早已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且收效显著,但在高职层次一直未有类似的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目前高职卓越人才的培养仍处于探索阶段。关于高职卓越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目前应用比较好的典型研究如下。李书阁等[1]提出一种基于工匠工坊的高职机器人技术卓越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由现代学徒制发展而来,在校企深度合作共同育人的机制下,根据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和人才发展定位制定培养目标,以企业项目和工作任务设计教学资源,依据岗位任务考核标准制定学生学业考核指标,从而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和技能,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统一。该种培养模式主要注重人才职业素养及工匠精神。王海洋等[2]提出一种软件类卓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并实践“双贯通、三分法、双策略”的培养路径,以此提升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及创新能力。郭家田等[3]提出一种汽车制造业卓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针对目前智能制造背景下汽车产业的发展变化趋势以及对人才的需求变化,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式提高卓越人才培养质量。吴叶军等[4]提出一种基于技能比赛的高职卓越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技能竞赛带动课程教学改革、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实训基地建设等,不断提高卓越人才培养质量。陈桂梅等[5]提出一种卓越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践逻辑,分别从办学形式、职业伦理教育以及课程体系建设三方面阐述了如何为卓越人才的培养提供配套的保障措施。王建新等[6]也提出一种类似的卓越人才培养路径,分别从课程体系建设、深化三教改革、加强资源建设、完善教学管理四方面提出卓越人才培养的路径。
通过上述研究,总结出目前高职卓越人才培养面临的三大共性难题。一是学生职业素养与企业要求有差距。高职院校更倾向于将教育资源用于职业技术技能的培养,容易忽视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培养,而企业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过硬的技术技能,同时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而后者决定了学生的职业发展。二是职业技能与岗位工作任务不适应。在制造业朝智能化方向发展的同时,已有的技术岗位工作任务随之不断更新,随着工业机器人、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一大批新技术的涌现,现阶段跨专业、复合型技能成为制造业技术岗位的新需求,这就要求高职职业技能的培养也要与新岗位、新任务相适应。三是创新能力与产业发展需求不匹配。目前高职教育提供的大多是满足中低端岗位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但在智能制造产业、技术、装备转型升级的大环境下,高职人才的创新能力均比较欠缺,随着技术迭代加速,培养大批善于技术革新的高端卓越人才必将成为高职教育的一个新的使命。
同时,以往研究对于卓越人才培养实施的做法往往采用“卓越人才实验班”的方式,即入学时将高考分数优异的学生集中在某个专业,设置单独的“实验班”,将所有优势教学资源向这个班级倾斜。此种选拔培养方式尽管实施简单且效果显著,但卓越人才往往局限于某个试点专业,很难满足现今专业群的建设需求,专业群建设要求群内各个专业协同发展,各个专业均能培育出高素质卓越人才。
2 卓越人才培养模式
本研究总结前人研究成果,针对目前高职卓越人才培养面临的难题,借助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契机,提出一种新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图1)。在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中的课程思政建设、教学改革建设、技能竞赛建设、产教融合平台建设、科研社会服务建设等方面,实践出一套“思政引领、教改带动、竞赛强技、校企共培、科研促创”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充分释放专业群建设带来的改革红利,同时卓越人才充分参与到专业群各类标志性成果建设中,也对专业群建设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反哺作用,形成专业群建设与卓越人才培养同频共振的联动效应。
图1 “思政引领、教改带动、竞赛强技、校企共培、科研促创”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
2.1 坚持思政引领,塑造优秀职业品格
针对目前高职人才培养普遍忽视学生职业素养、职业品格的问题,借助专业群的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构建专业群课程思政体系,使核心专业课程全覆盖。形成多课程协同思政育人模式,加强学生专业认同感,培养职业品格、匠人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除专业课课程思政教育外,对卓越人才的课外培养还可通过开设职业素养专题讲座和企业家讲堂,培养学生职业荣誉感,使其树立投身制造业的远大抱负。
2.2 借助教改带动,强化基本知识技能
针对目前高职生源扩张,班级人数规模扩大,基础技术技能培养很难兼顾每个学生的问题,借助专业群建设中的教学改革、课堂革命等项目建设,形成一套卓越人才团队辅助实践教学以及实训室管理的制度。实行卓越人才辅助实践教学、辅助实训室管理的新模式,让卓越人才直接作为助教协助教师实践教学环节、作为实训室管理员协助实验员教师管理实训室。在辅助过程中强化卓越人才的基础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及培养其良好的职业素养,同时可以有效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提高整个班级的教学质量。
2.3 通过竞赛强技,提升技术技能层次
针对目前前沿的技术技能通过传统课堂难以实施,卓越人才对更高层次的技术技能学习的需求与目前传统课堂教学不匹配的很多高职专业的共性问题,借助专业群建设中的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形成一套完备的技能竞赛卓越人才选拔培养制度。形成卓越人才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通过以赛强技,学习专业课堂中学习不到的高端前沿的技术技能,提升卓越人才技术技能层次。同时由于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带来的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更易于卓越人才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2.4 打造校企平台,共培岗位核心技能
针对目前高职人才培养中职业技能与岗位工作任务不适应的问题,借助专业群建设中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产业学院、工程技术中心等校企协同平台的建设,为卓越人才提供 “产学研用”的技能培养平台。依托合作企业在上述平台的生产实践项目中开展针对岗位核心技能的实践教学,重点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岗位核心技能。也借此为校企平台中的合作企业输送卓越技术技能人才。
2.5 依托校企科研,促进技术创新能力
针对目前高职人才培养中创新能力与产业发展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借助专业群建设中的科研及社会服务项目,形成一套完善的卓越人才参与科研管理办法。在企业与学校双导师指导下,卓越人才充分参与科研及社会服务项目,成为学校企业导师的好帮手,配合导师进行校企合作项目研究成果转化,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撰写并发表科技论文,申请国家专利,不但实现了校企合作的共赢,而且充分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 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式
3.1 卓越人才的选拔与培养
卓越人才的实施可以采用专业试点的方式,选拔可以先以专业群的龙头专业为试点,在该专业的每个班级中选拔10名左右优秀学生,与大部分传统的“卓越人才班”培养不同,该部分学生不单独成班,日常教学管理仍在原班级。卓越人才主要依靠课堂上以及课堂外培养,如实践课堂上可以作为教师的助教,提高卓越人才自身技能的同时,提高了整个班级的学习效率,减轻了教师负担。课堂外培养主要指卓越人才参与到各类项目中,包括实训室管理、各类技能竞赛、校企合作平台实践、教师的科研、社会服务项目等。卓越人才可根据自身的学习兴趣,选择进入不同的课外培养项目中。课堂外培养主要采用导师制培养模式,采用工作室或者学生专业协会的组织方式,由相应项目的指导教师以及高年级学生日常培养指导。
3.2 卓越人才的日常管理
对于卓越人才的日常管理必须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如卓越人才参与实训室管理、作为教学助理等需要有相应的学生参与实训室管理、教学助理制度;卓越人才参与各类竞赛,需要有相应的竞赛培训选拔制度;卓越人才在各类校企合作平台实习实践需要有相应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卓越人才参与教师的科研、社会服务项目,需要有相应的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规章制度。同时由于卓越人才来自不同班级,每个班的课余时间均不相同,因此其参与各类项目时需要由对应的指导教师或者各类项目中的高年级学生制定好排班表,做好考勤签到。
3.3 卓越人才的考核评价与激励
卓越人才的考核评价区别于以往的课程考核评价,可结合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采用的学分置换、学分认定政策,将卓越人才参与各类技能竞赛、校企合作平台实践项目、科研与社会服务项目等取得的标志性成果,如竞赛获奖、发表论文、获得专利授权等,认定为相应专业课程的学分,此种考核评价机制可以有效激励卓越人才参与各类项目的积极性。同时很多高职学校对于学生取得各类标志性成果也有相应的奖金及评奖学金的加分,对于卓越人才也是一个比较好的激励。最重要的是,该类学生今后的就业岗位与薪资会明显优于其他学生,这也是优秀学生积极参与该种培养模式的最强动力源。
3.4 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应用推广
专业群试点专业按照上述模式培养一年之后,对卓越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跟踪调研,通过与其他未实施卓越人才培养的专业进行对照比较,在人才培养的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同时进行标志性成果取得的对照比较,研究该种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对于效果提升较大的方面继续执行,对于效果不明显的方面进行诊断改进。专业群试点专业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成熟后,将该模式推广到专业群的其他专业,形成专业群各专业协同培养卓越人才的格局。
4 结语
本研究将卓越人才的培养嵌入专业群建设的各方面,分别从职业素养与品格、专业知识与技能、岗位核心技能、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对卓越人才进行培养,实践出一套“思政引领、教改带动、竞赛强技、校企共培、科研促创”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对卓越人才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更具优势,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专业群建设的初心与使命。卓越人才在培养的过程中也积极参与专业群各项标志性成果建设,从专业群培养的对象转变为专业群建设的一员,使卓越人才更具专业认同感与荣誉感,同时卓越人才培养的效果也被反哺到专业群各类标志性成果的建设上,对于其他高职院校的专业群人才培养同样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