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仪式传播的空间生产
——以“七一庆典”为例
2022-02-17詹小美赵晓营
詹小美 赵晓营
作为反映中华民族存在和发展的社会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延展于中华民族稳定的社会历史联系和共同的文化纽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做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指导党的民族工作内涵式发展的根本遵循。仪式作为民族文化的展演空间,其理论关切和方法择取将助益于铸牢共同体意识空间生产的现实延展。
审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仪式传播的空间生产,指涉以过程性仪式这一空间文本为视觉对象的共同体意识话语生产和认同建构。2021 年的“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文艺演出仪式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以下简称为100 周年大会)仪式,组构了“七一庆典”,聚焦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百年光辉历程。在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多维共振的仪式互动中,“七一庆典”以共同体意识仪式传播的跨空间实践,搭建起共同体意识仪式传播的多样态符码空间,进行共同体意识仪式传播的认同话语建构。由此出发,以“七一庆典”仪式作为视觉修辞的空间文本,立足于空间结构、空间展演和空间话语的结构性视觉修辞分析①刘涛:《媒介·空间·事件:观看的“语法”与视觉修辞方法》,《南京社会科学》2017 年第9 期。,将有助于从仪式传播空间生产的维度,回应“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2021 年8 月29 日。这一重大现实问题。
一、符号与表征:共同体意识仪式传播的空间结构分析
符号作为仪式与仪式传播中的重要表征元素,符号的配置和运用代表不同仪式的时间节点、空间关系和目标指向,符号秩序构成了仪式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仪式空间作为体验性视觉修辞对象,其地点选择、视觉设计往往与特定的空间使命关联。在视觉形式上,仪式传播的空间形态以符号表征的存在方式和生成逻辑、空间与空间的关系逻辑和组合方式、空间与主体的互动方式和参与结构,不仅体现了空间本身的生产逻辑和价值定位,而且体现了空间生产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内涵。由此,从“空间生产”的理论视角出发,聚焦共同体意识仪式传播的空间结构,不仅反映了浓缩精神特质、建构集体记忆在仪式传播中的具体运用,而且在空间形态的结构修辞上提供了铸牢共同体意识空间表征的认知路径。
具象“七一庆典”共同体意识仪式传播的空间修辞实践,指向了在空间体验上所形塑的通往共同体意识认知的“朝圣之旅”。其中,运用“敬畏修辞”①Dickinson G,Ott B L,Aoki E.Spaces of Remembering and Forgetting: The reverent eye/I at the Plains Indian Museum,Communication and Critical/Cultural Studies,2006,3(1),p.27-47.的表征策略创设由多重符号组构的政治仪式空间,有目的地选择和使用各种视觉材料发挥了重要功能。在阿斯曼那里,仪式的空间生产使“时间变成了空间,确切地说,变成了回忆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记忆被建构、被彰显、被习得”②[德]阿莱达·阿斯曼:《回忆空间:文化记忆的形式与变迁》,潘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年,第44 页。。围绕着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这个纪念性、神圣性、政治性时间节点,以中共中央名义举行的“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伟大征程》文艺演出仪式、100 周年大会仪式,汇聚为空间生产的多元化展演。三大仪式分别选取国家级政治空间人民大会堂、国家体育场“鸟巢”、天安门广场作为仪式展演的实践空间,另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网等对盛典进行现场直播,以及各新闻网站和新媒体平台等同步转播,结合神圣时间与代表空间,联结典型人物表彰、文艺作品表演、政治纪念仪式,以“现场参与+全程直播”、线上线下多维互动空间的打造,再现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百年历程。
(一)语境创设:空间选择的符号意指
物质性空间作为共同体意识传播的基础性语境符号,是“物理空间、历史遗产、象征意义和生活经验的结合体,是由各种政治和社会力量生产而成的”③孙小逸:《空间的生产与城市的权利:理论、应用及其中国意义》,《公共行政评论》2015 年第3 期。。空间生产的基础性语境符号,在虚实空间多模态符号矩阵的互动中,往往被用于刻写共同体历史记忆的修辞实践,借此彰显共同体的时空构成性。
作为“七一勋章”仪式的语境表征,人民大会堂的空间选择指向了该仪式的“人民性”政治内涵。从建立之初,毛主席命名人民大会堂,特意以“人民”二字凸显该空间的政治意涵,历届人民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使人民大会堂以“人民的殿堂”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七一勋章’获得者都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是立足本职、默默奉献的平凡英雄”④习近平:《在“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 年6 月30 日。,此次颁授仪式选择人民大会堂这一政治空间与其政治特性相耦合,以仪式空间的人民性隐喻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作为《伟大历程》文艺演出仪式的语境表征,国家体育场“鸟巢”不仅以174 米长的大屏幕创设了全球最大的沉浸式剧场,给予观者置身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的视听盛宴,更在仪式叙事中以象征“五四精神”的北大红楼、见证“一大路”的嘉兴火车站等历史空间的符号,创设党史经典瞬间的情境再现。作为100 周年大会仪式的语境表征,天安门广场的空间选择延续开国大典、历届国庆阅兵等政治仪式的空间偏向,以象征性的政治空间赓续中华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共同体意识。此外,各类媒体终端搭建的媒介空间以全程直播打造令全民族成员共同关注的“媒介事件”⑤[美]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麻争旗译,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年,第1 页。,并借助社交媒体的“迷因传播”⑥常江、田浩:《迷因理论视域下的短视频文化——基于抖音的个案研究》,《新闻与写作》2018 年第12 期。特性实现共同体意识的跨媒介共享,实现民族历史识解与共同体意识的正向增益。
(二)观看之道:空间符码的视觉符号
“七一庆典”传播空间中的视觉符号表征,以“象征形式”的含蓄意指,折射“图像如何以修辞的方式作用于观看者”①刘涛:《何为视觉修辞——图像议题研究的视觉修辞学范式》,《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 年第6 期。的视觉修辞机制,构成了具有一定修辞结构的视觉符号生产。围绕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这一修辞主题,“七一庆典”空间的视觉符号表征机制,并不是简单地存在于符码结构的表层中,而是驻扎在由“隐喻”等修辞结构所激活的认知机制中。
“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中,以党徽与“七一勋章”为视觉核心的背景板,高擎的党旗、手捧的“七一勋章”以及讲话台上的党徽成为鲜明的政治视觉符码,特别是以党徽、五角星、旗帜、丰碑与光芒、向日葵、大山大河、如意祥云等元素为一体的勋章标识,隐喻勋章获得者履行政治使命的责任与担当。《伟大征程》文艺展演空间的视觉符号表征,以“1921”和“2021”金色字体与红色幕布为背景的金色党徽,组构了仪式空间的视觉焦点,烟火与演出协同营造视觉空间“刺点”②[法]罗兰·巴特:《明室——摄影纵横谈》,赵克非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年,第 41 页。,持续30 秒的焰火和28 秒的五角星造型,象征1919—1949 年、1921—1949 年革命先驱者探索国家新出路的艰难历程和中国共产党率领全国人民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的历史记忆;以两组时长100 秒的焰火与“1921—2021”的年号字样,隐喻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成就;以象征着56 个民族的56 种礼花弹爆发出的各种光色和花形图案,隐喻中华民族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③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 年第3 期。。100 周年大会仪式的空间视觉符号表征,以100 面红旗环绕着巨轮形状的广场造型,具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船头隐喻;巨大的金色党徽和1921、2021 数字符,隐喻“红船精神”领航的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空中视觉展演符号以党旗引领包括“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万岁”的标语跟进,100、70 的数字梯队造型和由内而外的党旗红、党徽黄、空军蓝组成的彩烟,隐喻中华民族团结一致的奋斗历程。
(三)音声体系:空间符码的听觉符号
“声音是在普遍形式下靠近自我的作为意识的存在。”④[法] 雅克·德里达:《声音与现象》,杜小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年,第 101 页。“七一庆典”传播空间中的听觉符号表征,指涉媒介技术发展带来的在场与不在场共在的听觉意识物质性形态,其歌曲、解说词、讲话等多元声音符号的系统组合,涵涉仪式视觉修辞统一性主题作用的“声音政治”。
“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以号角开启仪式议程,在《义勇军进行曲》《忠诚赞歌》等歌曲表意中,展演优秀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所做出的无私奉献,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20 次提及“人民”,更是在听觉符号的强化下凸显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⑤《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人民日报》2021 年2 月21 日。的仪式主题。《伟大征程》文艺展演仪式的听觉符号表征,涵括歌曲、诗朗诵、情景剧等多种声音符号的表现形式,以“电子、数字时代的复合符号集成叙事模式”⑥张伟:《听觉符号与当代文学阐释学的话语生产》,《学术研究》2020 年第8 期。呈现百年历程。其中,打开第一个百年历史记忆的“启航”,续说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领航”,更在“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⑦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第30 页。的基础上,叙述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诗。100 周年大会仪式的听觉符号表征,以100 响礼炮的象征性声景,形成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28 响礼炮的历史共鸣;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在音乐符号的节奏串联中唱响青春献词,展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信仰与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44 次提及“中华民族”、88 次提及“人民”,其关键词声符的运用以言语“与心灵有着本质的直接贴近的关系”⑧[法]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汪堂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年,第14 页。创造意义。
二、具身与非表征:共同体意识仪式传播的空间展演分析
“具身”作为心理学概念,指涉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间的联系,“以实践和展演作为认识论”⑨Thrift N,Dewsbury J D.Dead Geographies—and How to Make Them Live,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 society and space,2000,18(4),p.411-432.的“非表征”理论,强调了实践的情境性、经验性与情感性意涵。仪式作为“一种象征或表达某事的例行行为”,“不再是规定的实践的脚本,而是一种实践”①Talal Asad.Genenalogies of Religion: Discipline and Reasons of Power in Christianity and Islam,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3,p.26.。这种实践是“集体性和公开性的‘陈说’,具有经验的直观性”②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年,第2 页。,蕴聚了仪式展演的“具身性”和“非表征”叙事。在此之上,以物质性与感官性为一体的身体媒介参与,透视了人与物之间的空间互动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沉浸。从“具身”和“非表征”联结的空间实践出发,聚焦共同体意识仪式传播的空间实践,不仅需要关注仪式叙事历史形貌与空间形态的组构,而且需要关注共同体成员在传播实践中的交往。空间使用者和消费者双向能动的互构,以超越了空间阈限性的认知表达,作用于民族成员仪式展演中的身体实践,在具身和非表征的过程中形塑共同体的关系网络,促使仪式空间升格为“连续的和一系列操作的结果”,而不是使之“降格成为某种简单的物体”。③Lefebvre H.The Production of Space.Oxford UK &Cambridge USA: Blackwell press,1991,p.73.
具象“七一庆典”共同体意识仪式传播的空间实践,“相互关注的情感和关注机制,它形成了一种瞬间共有的现实”④[美]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年,第24 页。,联接中华民族百年发展的事实叙事和下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未来期盼。无论是具身实践还是非表征实践,“七一庆典”的仪式操演均以身体姿态的动作情境,具象国家建设和民族发展的代表性瞬间,使民族成员在集体性“实践知识”的累积和传承中,通过仪式空间的价值生产,进入情感体验的实践场景。在格尔茨那里,共同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观往往需要通过共同的社会实践才能得以表达,这就是“文化展演”的仪式功能;亚历山大则将文化表演的意义锚定,阐发为行动者“单独或者协调一致地向他人展示他们社会情境的意义”⑤Alexander J C.Cultural Pragmatics: Social Performance between Ritual and Strategy,Sociological Theory,2004,22(4),p.527-573.。就此而言,以身体的仪式媒介功能传承民族记忆的“七一庆典”,凸显了国家仪式在铸牢共同体意识空间传播中的实践作用。其政治性和民族性相连接的教育性“性质指喻”、仪式形态的归属性“形式指喻”、政治场所的情境性“空间指喻”、民族成员仪式参与的连带性“行为指喻”“电视直播+平台转播+移动传播”的扩展性“媒介隐喻”,在具身化实践中发挥着培育共同体意识的仪式修辞作用。
(一)主体参与:代表性与全民性的统一
关于仪式的主体参与,戈夫曼强调了“个体进入它内部的任何地方都成为(或即将成为)在场的聚集之成员”⑥Erving G.Behavior in Public Places: Notes on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Gatherings,New York: The Free Press,1966,p.18.的情境融入,“七一庆典”仪式传播空间实践的主体特征,彰显了“人民至上”的永恒坐标。它以全民参与和典型引领的主体构成,演绎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⑦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 年10 月28 日。的初心使命。在仪式过程中“不仅仅是‘做’的身体体验,更是‘在场’的情感体验”⑧Smith L.Uses of Heritage,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6,p.71.,贯通共同体意识“印象的联结”“观念的联结”“印象的联结”与“观念的联结”的集合⑨[英]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年,第317—319 页。。通过以人民为中心的情境叙事和以人民英雄为示范的身体叙事,共同营造了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和民族成员为核心的社会关系空间,着力于主体参与的具身和非表征维度,彰显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取向,进行空间关系的再生产。
“七一勋章”颁授仪式突出了产生于人民之中的共产党杰出代表的荣誉性实践展演,凸显了在他们身上所展示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念、践行宗旨、拼搏奉献、廉洁奉公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精神”⑩习近平:《在“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的讲话》。,借此具象共产党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的主体责任与担当,以典型宣传的正性功能召唤更广泛的人民主体性。《伟大征程》文艺演出的仪式主体来自全国各地,共同组构党史再现的仪式实践团体。一方面,对仪式主体来说,百年党史的情景化仪式操演是赓续红色血脉的熔炉锻造;另一方面,对仪式共在的观者而言,百年征程的沉浸化仪式再现是凝聚共识的场景再造,这两者的共律“有助于在无意识的情感与社会结构的要求之间构建起社会必要的正确关系”①Turner V.Dramas,Fields,and Metaphors: Symbolic Action in Human Society.Ithaca and 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74,p.56.。100 周年大会仪式现场的主体参与强调了象征性政治主体与全民性代表主体的同在,习近平总书记作为此次仪式实践的核心主体,以“七一”重要讲话回望光辉历史、擘画光明未来;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青年代表的首次献词,缩影了新时代青年和共和国共同成长的责任担当;各行各业、各民族代表的现场参与和全民多元媒介参与,折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齐心协力、筚路蓝缕的历史共在。
(二)过程情节:程序性与叙事性的结合
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这一母题的类别化展演,“七一庆典”的程序性设置和叙事性安排,体现了由仪式母题决定的程序结构和叙事基调。共同体意识通过“七一庆典”的仪式传播,指向了以程序性和叙事性为主的空间实践的过程性,即创设共同体成员共同在场的仪式情境,统摄多模态仪式符号“分子簇”②Ashley,Kathleen M.,ed.Victor Turner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Criticism: between Literature and Anthropology.Bloomington,IN :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0,p.xvii.的整体意涵,建构共同体意识“制度性交流”“自我表现性交流”“表达性交流”③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第224—225 页。的多元场域。就此意义而言,“七一庆典”过程情节的程序性和叙事性再现,不仅仅是仪式实践内部功能结构秩序的体现,抑或媒介逻辑的作用结果,而且“还具有完整意义上的政治代言人的角色”④Ashley,Kathleen M.,ed.Victor Turner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Criticism: between Literature and Anthropology.p.xvii.,是在一定的结构功能指向下的群体行为实践和观念形态表达。
“七一勋章”颁授仪式通过人民英雄进入人民大会堂的过渡仪式,集合仪式场景内外热情而庄重的高级礼遇,无论是内涵深刻的“英雄赞歌”,还是简短有力的讲话发言,均完整地呈现了从人民中来、代表人民、服务人民的共产党员的身份定位和示范作用。《伟大征程》文艺展演仪式以时间轴的顺时延伸和空间场的多元联通,在《浴火前行》《风雨无阻》《激流勇进》《锦绣前程》的篇章叙事推进中,以重大事件和人物的情景还原、民族精神与国族理想的史诗表达,展现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壮美画卷,讴歌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迈向强起来的新征程。100 周年大会仪式以叙事性经典红歌串联起仪式过程,以《唱支山歌给党听》的人民心声自我抒发开启仪式,以全场齐声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衔接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讲话,以《歌唱祖国》的人民赞歌礼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砥砺前行的先驱者、革命烈士和普通劳动者,共同祝愿祖国美好的明天。
(三)身体姿态:具身性与沉浸性的集聚
关于被“感知”的具身媒介,梅洛庞蒂认为“身体”不仅作为自我感知的定位系统,也作为一个具有指向其他目的的无限数量的等效位置的开放系统,以“媒介性身体体验”和“在世性身体体验”联通自我与世界⑤Merleau-Ponty M.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London: Routledge,1962,p.163-164.;莱考夫与约翰逊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论述了以身体为参照的认知范畴化过程,借此彰显“心智亲身性”⑥[美]乔治·莱考夫、马克·约翰逊:《肉身哲学:亲身心智及其向西方思想的挑战》,李葆嘉等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2017 年,第284 页。;戈夫曼则从日常生活自我呈现的过程出发,指出不断建构与再生产的社会秩序和情感所具有的“拟具身体”⑦赵旭东、张洁:《“差序”秩序的再生产——围绕皖南一村落丧葬仪式的时空过程而展开》,《民俗研究》2019 年第3 期。特性,强调了身体姿态在具身性和沉浸性集聚中的作用。“七一庆典”共同体意识仪式传播空间实践的身体姿态特性,内括铸牢共同体意识身体语言的社会建构性,表现出仪式主体的具身性实践以及沉浸性情感体验的表意性实践。其修辞策略的运用,不仅从表征维度上作用于话语和符号秩序结构的意义生成,而且在经验性、情境性、具身性的非表征实践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空间生产功能。
“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以国家最高礼遇的互动方式,充分肯定了为人民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共产党员的杰出代表。21 辆摩托车组成的国宾护卫队护送,大会堂东门外礼兵分列、青少年欢呼致意,大厅内相关领导同志与功勋人员握手,习近平总书记颁授勋章等,通过仪式的情境安排和仪式主体的互动姿态,以身体语言向优秀共产党员们致敬。《伟大征程》文艺展演仪式的情境诗史,通过表演性、戏剧性身体语言的情境再现,锚定百年征程中的重大历史节点。以具象化的人物形象塑造实现经典动作、经典声音的现场再现,经典影视剧与影视形象的现场表演形成互文对话,运用虚拟现实增强技术、计算机动画技术、360 度子弹时间拍摄、即时摄影与瞬时剪辑等技术,营造沉浸式观赏体验。100 周年大会中民族自豪感具身实践的情感表达,具象为国旗护卫队从人民英雄纪念碑到国旗杆齐步、正步、齐步各100 步的整齐划一,全场人员的齐声高歌,青少年代表挺拔向上的身姿,通过情感表达的身体建构,以身体为媒作用于民族成员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迈向伟大复兴的理解认同。
三、记忆与认同:共同体意识仪式传播的空间话语分析
共同体意识仪式传播的空间话语分析,指向了作为“巨大的话语”①Bell C.Ritual Theory,Ritual Practice.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p.6.的仪式展演本质。仪式空间与仪式实践作为视觉修辞的静态文本和动态文本,涵涉“不全被展演者编码的、序列基本不变的正式行为和话语的展演”②Rappaport R A,Rappaport R A R.Ritual and Religion in the Making of Humanity,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p.24.,储存具有明显话语色彩的社会记忆。它以“潜藏着认同的材料”③成伯清:《社会学的修辞》,《社会学研究》2002 年第5 期。的象征符号和社会价值话语系统,通过空间仪式文本的视觉修辞,促进共同理解的认同达致。其中,仪式实践者在经验性基础上形成的“奇迹般转换”,构成了记忆与认同相互建构的“关键时刻”或 “化石为金时刻”④刘亚猛:《西方修辞学史》,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年,第344 页。。在利科那里,共同体记忆与认同达致的现实之象,将人们置身于“历史所具有的想象的一面”,以“过去的‘真实’历史揭示了现在埋藏的潜力”⑤Ricoeur p.Hermeneutics and the Human Sciences: Essays on Language,Action and Interpretation.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6,p.xxviii.,内嵌记忆叙事与现实叙事的交互影响和渗透。由此出发,共同体意识仪式传播的修辞指向,既是仪式实践的过程,又是话语框架的建构过程。二者的结合统合文字隐喻、空间隐喻和时间隐喻对共同体的现在、过去、未来的“软聚焦”⑥[美]约翰·费斯克等编:《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李彬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年,第165 页。,强调了流动性集体记忆的建构。
仪式是“一种卓越的交流方式”⑦Douglas M.Natural Symbols: Explorations in Cosmology,London: Routledge,2003,p.22.和“获得神奇功效的固定交流方式”⑧Douglas M.Natural Symbols: Explorations in Cosmology,2003,p.157.,“通过仪式,生存的世界和想象的世界借助于一组象征形式而融合起来,变为同一个世界,而它们构成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意识”⑨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年,第2 页。。具象“七一庆典”共同体意识仪式传播的空间话语修辞,以政治空间和民族空间的交互作用,指向了5000 年中华文明和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投射民族记忆的塑造和共同体认同的空间生产。正是“通过特定社会的观念和行为集结,将人、物、关系、事件和历史表述等展现在同一个行为的复合系统之中”⑩彭赵荣:《人类学仪式理论与实践》,第134 页。的聚散机制,符号表征与具身实践均参与了“七一庆典”共同体意识仪式传播的语境创设。其空间话语修辞在记忆建构中的实践运用,指向了“五个认同”的结构性目标,在情感空间中升华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和伟大祖国的认同,在精神空间中增强民族成员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在价值空间中引领民族成员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一)情感空间:中华民族和伟大祖国认同
“七一庆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仪式传播情感空间的叙述性话语修辞,基于中华文化“民族大团结”意象原型的“典型的领悟模式”①[瑞士]荣格:《荣格文集》,冯川译,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 年,第10 页。,联接民族成员仪式参与的记忆共享与情感共通,指向象征性、原生性、根基性层面的中华民族和伟大祖国认同,贯通中华民族共同体“三个离不开”的关系隐喻和维护祖国统一的必然抉择。
“七一勋章”颁授仪式正是通过对以民族和国家利益为重,在各行各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卓越贡献的时代英雄的肯定与宣传,以神圣仪式的一体化实践,深化民族成员命运与共的情感共识和情感基调,推崇国家整体性利益目标的个体责任与担当。《伟大征程》文艺展演仪式以艺术化的表现手法,以时间为轴,描摹不同历史阶段、发展境况与时代诉求之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衰败走向繁荣、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的复兴征途,光与影、声音与画面、歌曲与戏剧等仪式元素共同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情感能量。100 周年大会仪式空间的国家符号多元表达、民族话语的记忆建构,汇聚为共同体意识价值意蕴的仪式释放,民族成员在场性的仪式参与和媒介化的仪式参与,共同抒发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夙愿。三大仪式情感话语的阐发和目标凝聚,以隐性规约符的作用机制贯穿仪式主题、仪式程序与仪式规格,在“仪式-情感-信念-理性化”②[英]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宗教的形成·符号的意义及效果》,周邦宪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年,第8 页。的层级链接中,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动员。
(二)精神空间:中华文化认同
“七一庆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仪式传播精神空间的调节性话语修辞,从中华文化这一“意义之网”与“表意体系”的精神供养出发,贯通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共育而成的中华传统文化、党带领人民在一系列伟大斗争中熔铸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链接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与各民族共享的精神家园,投射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形塑了“我们不仅是文化的建设者,我们也为文化所建设;个体永远不可能仅仅通过他自己而被理解,相反,只有通过那支撑和影响他的文化先决条件才能被理解”③[德]米夏埃尔·蓝德曼:《哲学人类学》,张乐天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年,第224 页。的记忆建构过程。
“七一勋章”颁授仪式择取一个集哈萨克族、汉族、维吾尔族、回族等多个民族共存的村落,以共产党员买买提江·吾买尔为典型的身份象征符号,通过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原型,突出在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共同过上幸福生活的现实写照。《伟大征程》文艺展演作为浓缩的民族文化再生产形式,通过情境史诗的表达方式,串联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文化原型和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影响下人民群众的英雄事迹,以多模态象征符营造的视听盛宴激发民族成员同舟共济的亲密感。100 周年大会仪式以民族文化象征符号的空间集聚,聚焦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空中军事展演、天安门广场主体操演、社交媒介的多元传播,组构起中华民族百年奋斗的文化场景,增强民族成员的文化自信。三大仪式场域的媒介实践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这一庆典主题,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空间生产的文化要素,推崇民族英雄的典范价值、彰显文艺作品的叙事价值、发挥庆典仪式的规范价值。不同仪式媒介域的主题共振、情节互文、形式互补,共同形塑了民族成员对中华文化的理性认识、情感共通、心理共鸣和精神归属。
(三)价值空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
“七一庆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仪式传播价值空间的表意性话语修辞,根基于“价值可以是现实的、存在着的、存在的,也可以是思想中的、愿望中的、规范的、理想的”④[苏]图加林诺夫:《马克思主义中的价值论》,齐友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年,第9 页。双维共振,促进民族成员在仪式互动基础上充分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五个认同”的内在关系,锚定共同体意识价值意蕴和“五个认同”共演的逻辑关系,彰显民族成员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执政绩效和发展前景的正向肯定,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认同。
“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以仪式“加冕”的外化表达,缩影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使命的百年之路,通过奋斗在各个战线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的荣誉表彰,阐发中国共产党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领导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伟大征程》的情境史诗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走过的光辉历程。从《跟着共产党走》展开的仪式序幕,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仪式尾声,通过红船精神领航之程的仪式展演开启,以及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向另一个辉煌百年领航之路的仪式总结,进行记忆与认同空间生产的价值隐喻。100 周年大会仪式作为展演的政治宣言,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联合致贺词的仪式讲演和年轻一代集体致献词的仪式隐喻,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100 周年发表重要讲话的仪式聚焦,贯通了不同主体多角度的互文叙事,借助“处境性概念囊括了从某个立足点出发所能看到的一切”①[德]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卷),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年,第388 页。的视域融合,彰显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理性自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自信。基于“‘正确’既指赋予某个社会行动者以权威的那种权利,又指其行动本身的正确性”②李义天:《共同体与政治团结》,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年,第28 页。,三大仪式的个体叙事、群体叙事和共同体叙事,以多元主体集体记忆、文化记忆、民族记忆的媒介化互动凝聚共识,彰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作为“真正的共同体”③李义天:《共同体与政治团结》,第36 页。,全国各族人民的“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④《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