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护于策文略化初景探观视角的传统村落空间格局保
——以南卓村为例

2022-02-17卢小其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2年23期
关键词:文化景观舞狮村落

卢小其

文化景观是一种融合自然和人文关系的物质文化遗产类型[1]。保护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应以保护其空间格局为基础。本文以南卓村为研究对象,在认知其文化景观意蕴的基础上对其空间格局保护策略进行探讨。

1 村落特色与文化景观构成

南卓村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白沙镇,东与白沙镇区相连,西与罗坪村接壤,北与樟坑村毗邻,南与岩下村相邻,距白沙镇政府所在地2 公里,距龙岩中心城区44 公里。南卓村有廖、吴、陈三大姓氏,现状人口约1 045 人,分布在南山圳、卓贤和吉长坑3 个自然村。南卓村现存众多传统民居建筑,传统风貌保存完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于2015 年入选第一批福建省级传统村落。

1.1 村落特色

第一,南卓村传统建筑集中成片,传统风貌完整。南卓地处群山之中的谷地,四面环山,南卓溪自西向东穿过,自然条件优越;村落布局依山傍水,住宅围田聚居,近水利而避水患,选址和布局既体现了中国古代的聚落风水观念,又反映了村落建设的营造理念。第二,南卓村保留众多传统古民居。传统古民居清丽典雅、别致内蕴的布局,做工讲究,功能齐全,建筑装饰精美,木雕、石刻、石碑、古井等展示了先人高超的技艺,是极富个性的福建典型乡土传统民居和风格。第三,南卓村文化底蕴深厚,民间习俗丰富、传说轶事众多。如茶叶、糍粿、米浆粿、艾粿、叶包粿、年糕糖粿、粉皮、面猴子等饮食文化,以及采茶灯、舞狮、庙会、木偶戏等文体活动,这些都标志着南卓地域文化的丰富与繁荣。

1.2 文化景观构成

文化景观是文化遗产,是在自然景观之上叠加人类活动的结果而形成的景观[2]。传统聚落、传统建筑、水圳和水井、红色文化、舞狮文化等构成了南卓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主体。

1.2.1 传统聚落

南卓地处群山之中的谷地,村落选址遵循传统“背山面水、负阴抱阳”的风水理念,以老鹰山为靠山,以南山盂为案山,南卓溪自西向东穿过,溪水与山脉的走势彼此呼应,住宅围田聚居,近水利而避水患,调和之感犹然自生。南卓传统聚落总体呈现“山—宅—田—宅”的空间布局形态,村落住宅多面田而建,居民生活与生产活动紧密相连。如村落南侧的友谊堂、南山堂与翠德堂围绕农田成环,南卓溪从田间穿过,民居、农田与溪水相互依托,相得益彰。村落北侧的诒燕堂亦是如此,建筑面田而建,背靠古树,形成围田聚居的布局模式[3]。

1.2.2 传统建筑

南卓村内现保留有黄家厝、翠德堂、诒燕堂、聚德堂、山堂、攀桂堂、友新楼、赞德堂、衍庆堂以及永盛楼等传统民居建筑,这些建筑大多规模庞大,形制规整,装饰精美。作为生活空间,传统民居记录着历代南卓村民崇文尚武、勤耕善读的人文历史。南卓村民居的一大特点是注重防御,如南山堂房屋中间有条水渠穿过,一旦遇到兵灾匪患,关上所有门,水渠便可供整个堂内的人们用水一月有余。又如永盛楼楼内外共分三重,最内为三层的方土楼,防御系统十分完善。

1.2.3 水圳和水井

南卓村先民出于生产、生活需要,便沿道路修建水圳,水系的源头位于村西北部,沿地势顺流直下汇入南卓溪。南卓溪以北的民居群顺水圳流向进行排布,水渠从各民居房前或屋后穿过。在南卓村离溪流较远的地方,由于没有水渠环绕,其民居则以古井为中心排布展开,体现了水井对村民生活的重要性。

1.2.4 红色文化

南卓村红色文化的底蕴深厚。邓子恢、张鼎丞、谭震林等革命先辈曾在南卓成立了闽西人民抗日义勇军第一支队和召开中共闽粤赣边区临时代表会议,对于闽西南革命老根据地的巩固,以及创建党在南方的抗日战略支点,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村内翠德堂后墙上仍留有闽西抗日义勇军第一支队的宣传标语此外,在吉长坑坑头内还有红军住处、临时战地医院等红色遗址。

1.2.5 舞狮文化

舞狮文化是南卓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舞狮活动源自住在吉长坑的廖氏,舞狮多用竹、草、布等编制而成。吉长坑内有17头舞狮,每头需17 个人才能舞动。每逢春节、元宵节或庙会,村内的舞狮还到周边乡镇进行演出,广受人们欢迎。

3 南卓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现状评价

3.1 自然环境评价

南卓村周围山体无开发建设活动,自然景观较好。南卓溪是村内主要的水源,部分河道新建护岸、木栈道、生态环境较好,部分河段淤泥严重,杂草丛生,景观效果较差。

3.2 村落建设布局评价

南卓村落围田而居,主要居民点相对集中,少数新建建筑掺杂其中。村部东侧已建成一处新村安置点,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村庄整体建筑风貌,防止了传统建筑中出现大量现代建筑的现象。

3.3 传统街巷及空间肌理评价

南卓村内的巷道大多相对窄小,位于建筑密度较大的区域,或向主街垂直方向延伸,或与主街相平行,与主街共同构成枝干状的街巷体系。村内原有传统卵石铺地均被掩盖和水泥硬化,亟待恢复。

3.4 传统建筑风貌评价

南卓村现状整体风貌保存较好,但大部分传统建筑年久失修,房屋破损严重,部分已经倒塌,亟需修缮。村内传统建筑大多无人居住,处于闲置状态,庭院杂草丛生,饲养家畜,环境较差。村里大量成年人外出谋生,传统村落生活氛围遭到了破坏,古村保护的完整性有所欠缺。

3.5 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评价

南卓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但在村庄发展建设过程中,文化承载空间破坏严重,导致村内出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断层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对红色文化、舞狮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不够,缺乏必要的标识、宣传、讲解设施。

4 南卓传统村落空间格局保护策略思考

4.1 总体保护策略

南卓村历史文化景观遗存较多,不仅要保护历史上的物质空间、风貌环境、建筑和设施等的真实状态,还要统筹考虑现代的生产生活方式对空间载体的需求,对传统村落进行适当的空间优化,从而促进村落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发展。

4.1.1 明确保护对象,划定保护范围

根据调查与特征分析结果,明确保护对象,分类分级进行保护;划定保护范围,对村内街巷、建筑物、景观进行分门别类的梳理,按照保护优先、及时抢救、还原历史等原则进行村落环境整治,提升村落整体形象。

4.1.2 保护整体格局,提升发展活力

保护村落风貌和山水格局关系,禁止随意建设;合理利用村落内的历史建筑、传统建筑,结合旅游发展需求,设置文化展示空间等功能;保护村落历史环境要素,通过场景塑造和还原,创造公共活动空间;加强村落的配套设施,改善错落的生活环境,提升村落居住水平。

4.1.3 保护文化脉络,强化地方特色

注重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注重传承手工艺和非遗产传承人的培养,传承文化精髓,凸显地方特色;保护村落的生产生活方式、民俗风情,展示村落独特文化生活气息。

4.2 具体保护措施

4.2.1 山水格局的保护

第一,严格保护南卓村山水大格局,重点保护老鹰山、南山盂、国公尖及南卓溪等。对山体轮廓线、山体制高点等自然景观特征进行保护,通过山体修补、梯级绿化等生态修复手段恢复自然山形山势和植被。

第二,保护流经南卓村的各溪流支流和汇聚而成的池塘水面空间形态,应尽量保持其自然状态或历史风貌,包括水网、流向、河道、河床、驳岸等。在符合水利安全要求下,配合各溪流支流和水面的自然形状的宽窄程度进行水岸环境营造,恢复自然生态空间。

第三,保护村落内现有多处水塘,严格保护水塘不被破坏,梳理水塘水源流动的渠道,对水塘周边环境进行整治。深入挖掘南卓村内与水塘相关的历史文化内涵,设置标识牌,展示相关历史信息。

4.2.2 传统街巷及空间肌理的保护

第一,保护南卓村围田聚居的空间布局模式,将村内东至陈氏宗祠,南至翠德堂,西至衍庆堂,北至诒燕堂传统风貌建筑集中连片的区域划入核心保护范围,保护该范围内坡屋顶错落变化的传统建筑群的形象。第二,对南卓村内传统街巷的走向与尺度进行保护,控制街巷两侧建筑高度。深入挖掘与传统街巷相关的历史文化内涵,设置标识牌展示相关历史信息。第三,加强南卓溪周边景观环境的塑造,结合现状情况,进行开放空间及景观环境的设计。

4.2.3 景观视廊的保护

第一,保护南卓村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的天际轮廓线,严格控制山体视廊内的建筑高度,保证山体的可视性。第二,重点保护古村滨水步道、重点街巷与老鹰山、南山盂、国公尖等历史要素之间视廊的通达性。第三,根据南卓村现状和空间轮廓的具体要求,提出空间高度控制层次。在满足高度控制层次的基础上,针对各个保护对象对周围环境的要求,使观赏区域周围环境协调统一。

4.2.4 传统建筑的保护

第一,南卓传统村落内的建筑分类保护和整治方式分为保护、修缮、改善、保留、整治改造和拆除,以此保护村落传统风貌与传统空间格局。第二,对南卓村内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测绘建档,保护和传承南卓优秀传统建筑文化。第三,新建建筑应符合传统民居“以青石筑基,以黄土筑墙,以木材为主要结构和内部分隔的墙面,以灰瓦覆顶”的形式,保证南卓传统村落整体风貌不变。

4.2.5 历史环境要素的保护

第一,严格保护村内古井不被破坏,保护其水质不受污染,对古井周边环境进行整治。保护整体生态环境与地下水资源,定期检测古井井水的水位与水质。第二,深入挖掘古井相关的历史文化内涵,设置标识牌,展示相关历史信息,同时结合景观设计将古井所在区域作为重要空间节点进行处理。第三,保护传统水圳遗址,修复水圳功能、实现水体自我清洁、再现传统生活场景。

4.2.6 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的保护

第一,在做好南卓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普查的基础上,对村内各类文化进行真实、系统全面的记录,建立南卓村非遗和传统文化档案和资料库。第二,注重红色文化、舞狮文化等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注重传承手工艺和非遗产传承人的培养,凸显地方特色。保护村落的生产生活方式、民俗风情,展示村落独特文化生活气息。第三,保护现存较完好的赞德堂、永盛楼等文化空间本体,采用多种方式,适度恢复部分尚存历史依据的已消失的文化空间,还原其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4]。

4.3 发展思路建议

通过积极开发、合理利用南卓传统村落文化景观遗产,紧紧围绕产业转型升级、人居环境整治,充分利用山水生态资源环境,开展文化旅游产业建设,将南卓打造成集古村体验、田园观光、休闲度假、研学旅行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目的地。通过展示馆、旅游参观、户外活动、民俗体验、商业开发等不同方式对文化遗产进行展示和综合利用。第一,古村体验游。引领游客参观古村传统建筑,让游客漫步在古建筑当中,感受传统建筑文化所带来的视觉和心灵上的冲击与震撼。第二,红色研学游。依托村内翠德堂等红色文化遗址,打造红色文化研学基地,让游客通过参观学习感受红色文化,领略革命精神氛围。第三,民俗体验游。根据南卓村传统习俗,定期举行庙会、祭祀、礼拜等活动,大力发扬舞狮文化,招收新学员练习、表演,为舞狮文化带来新的生命力。第四,田园观光游。依托古村内大片的农田耕地与果园,结合古村的农耕文化,设置耕读文化节、瓜果采摘、农事体验、亲子活动等项目,让长期在城市中生活工作的游客感受不一样的乡村生活。第五,休闲度假游。选择有特色的传统建筑民宿住上三五天,在古朴的环境氛围之中或玩棋牌、或闭目养神、或在南卓溪边散步、登山,达到放松心情、舒缓精神的目的。尤其在酷暑难耐的夏季,周边地区的游客可以选择到南卓避暑度假。

5 结语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是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5]。通过保护南卓传统村落风貌和山水格局,合理利用村落内的传统建筑和地形设置文化展示空间等格局保护策略,保护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同时还应统筹考虑现代的生产生活方式,对传统村落进行适当的空间优化,建构南卓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延续和发展基础。

猜你喜欢

文化景观舞狮村落
迷宫弯弯绕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舞龙舞狮进校园
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探究与实践
舞狮
黔东南稻作农业文化景观与糯稻品种的多样性保护
景德镇陶瓷文化景观变迁中的人地关系和文化认同
喜气洋洋过大年 舞狮欢乐庆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