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主 自助 智慧:当前图书馆学理论、方法发展的人文与技术向度*

2022-02-17

图书馆 2022年3期
关键词:图书馆学智慧理论

王 奕 刘 竟

(1.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图书馆 南京 210038;2.江苏大学图书馆 江苏镇江 212013)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关于图书馆学研究现状与发展的论文,影响力较大的有王子舟的《建国六十年来中国的图书馆学研究》[1],范并思的《图书馆学理论道路的迷茫、艰辛与光荣——中国图书馆学暨〈中国图书馆学报〉六十年》[2],肖鹏的《从中国经验到中国方案:走向中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世界化时期》[3]。这3 篇文章均写于21 世纪的第2 个10年,内容从“滑稽、屈辱、奋进与迷茫”的批判性反思,到“迷茫、艰辛与光荣”的思辨性总结,再到充满信心的“中国经验”走向“世界化方案”建构论证。10 年中,学者们的反思深刻有据,总结全面合理,建构思路独特。中国图书馆学研究认识的升华让人振奋,然而,这些成果多是在现象上总结、思考,并未在理论上给出更多的创新建议,在实践上给出更多的进路方案。为此,本文以“自主、自助、智慧”为题,围绕中国图书馆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展开讨论,试图从“自主”的人文精神源流和要旨视角,分析理论研究流弊与择善;从“自助”的科学精神和服务功能视角,阐述实践依托与精进;从智慧的终极追求视角,讨论实现自主与自助的勾连、人文与技术的融合、管理与服务的互补,进而勾勒出当前我国图书馆学理论方法的“思维导图”,对我国图书馆学研究发展路向进行探讨。

2 “自主”与图书馆学理论研究

2.1 自主精神:图书馆学科与学人的宝贵财富

图书馆学产生和发展史上有两个独特的现象。一是图书馆学家中有许多是自学成才者,且是某一个领域的学问大家。如英国图书馆学家爱德华兹出身低微,靠在英国不列颠博物院图书馆自学成才,中国的王云五是图书馆学大家,也是一个自学成才者[4]128,161。二是图书馆也是学术大家成长的摇篮。如17 世纪德国的莱布尼兹不仅是杰出的图书馆馆长,还是闻名世界的哲学家、数学家、发明家,19世纪美国芝加哥图书馆馆长威廉·浦尔,不但是顶尖的图书馆学专家,更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批评家和古物收藏家[4]7。中国汉代的刘向、刘歆在皇家图书馆天禄阁、石渠阁校书成了文献整理编纂家,宋代大学者郑樵博览群书、勤于学问,是校雠学的集大成者,原上海图书馆馆长顾廷龙是当代著名的版本目录学家、书法家[4]162。这些大家都有其专门的治学领域,他们靠“自主”治学的工作实践和学术摸索,使“书目工作与学术研究互相涵摄,目录学与史学互相涵摄”[5],积累和创造了一系列理论和方法,逐渐派生出为做学问者服务的学问,如目录学、校雠学、版本学、文献学,而正是这些构成了图书馆学理论方法的基础。另外,李大钊、张申府、毛子水,还有后来的向达,都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过,都是名冠斯时的一流学者[4]7。图书馆学史上许多“双重学人”的成长经历和治学经验,来自这些大家“自主”的人文和科学精神。可见,“自主”精神在图书馆学理论方法产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实际上,图书馆就是把学问大家们在学术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文献整理方法、知识加工方法、知识融合方法,作为学问来做,作为事业来做,作为工具来做,把学问大家的学习技能和技巧汇集起来,互补起来,形成体系,再帮助更多的人去学习知识,创造知识,产生智慧,这也是图书馆人继承学问大家“自主精神”的表现形式。

当代图书馆学研究者是否以自主精神做“为人之学”,是否擅长“致用之学”,是否重视研究成果的实践性和服务性,做到“学有所用”,并具有“双重学人”特征。这应该成为评判一个图书馆学家的重要标准,它符合破除“唯论文”不良导向要求[6],可能成为当前图书馆学理论方法研究的重要指挥棒,也是第二、三代图书馆学人[1]中佼佼者跻身图书馆学家行列的重要考量标准,更是第四代图书馆学人[1]在今后成长过程中特别需要重视的。

2.2 自主信息素养:图书馆履行社会职能研究的重要视角

在图书馆的4 项社会职能中,除了保存文化遗产职能不是直接服务于读者知识活动,其他3 项职能都围绕读者知识活动展开。为了更好地履行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和开发智力职能,图书馆界找到的一个突破口就是研究如何提高读者“信息素养”。目前国内外相关“标准”与“框架”[7-8]对信息素养概念的表达主要基于图书馆立场描述,“信息素养”的定义内涵也以图书馆现有理论方法和经验下的信息获取和利用能力为主。许多读者,尤其是专业人士,科研、学术工作者,他们的专业信息意识以及在知识活动中的“自主学习、自主创新和自主决策”三个方面的突出能力,更是一种独特的信息素养,是一种基于“情境化能力范式”和“嵌入实践范式”[7]特征的“自主信息素养”。本文认为,当前图书馆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和开发人类智能研究,应以“自主学习素养”、“自主创新素养”和“自主决策素养”共同构成的“自主信息素养”为视角。

图书馆开展社会教育职能的关键是引导“自主学习”,培养和开发读者“自主学习素养”。社会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的重要特点,一是终身教育,二是更加强调“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本质是“学习归根结底是由学习主体自己主导和完成的”[9]。自主学习的“自己主导和完成”取决于学习者自身的“自主学习素养”,从这个视角研究图书馆开展社会教育职能的理论方法,可以改革和矫正图书馆曾有的一些想当然的知识传播理念,如:站在图书馆立场上划分图书馆空间和功能,按照正规教育和学风理念模式开展读者教育,按照传统图书馆学习方法提供服务方法与内容,盲目相信图书馆员的学习经验,过分强调图书馆的导读功能等,从而转向培养和开发读者的“自主学习素养”,提升读者的“学习智慧”。

图书馆传递科学情报的根本是服务自主创新,要启发和适应读者“创新信息素养”。图书馆传递科学情报的职能,就是以信息传递理论方法服务于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指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价值的过程。创新所需的核心技术来源于内部的技术突破,摆脱技术引进、技术模仿对外部技术的依赖,依靠自身力量、通过独立的研究开发活动而获得[10]。科学情报的特殊性在这个信息时代更加复杂,学科间的细化和综合、跨界和融通,情报间的共享和保护,数据的生命周期和存储都给传统图书馆学理论和方法带来了颠覆性变革。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应避免被公众认为图书馆是傲慢的、家长式的,断言只有我们知道哪些信息对人有益,只有我们对信息的质量有发言权[11]。因为我们确实在创新核心环节的主动权和掌握核心技术的所有权方面没有发言权。事实上,我们过去的一些服务理论和方法,以往的许多论文和问卷调查、专家访谈以及基于某种理论的分析和结果,都是基于图书馆视角的研究。在当前的情报服务研究中,我们需要从启发和适应读者“创新信息素养”角度出发,致力于图书馆如何为与信息相关的所有挑战提供解决方案[11],找到更多像“嵌入式知识服务”那样切实的理论和方法,真正做出实绩来,说明我们可能成为“科技创新的伙伴”与“科研团队的一员”,激发读者的“创新智慧”,而不是消极地争执,否则很容易引起公众的拒绝和忽视[11]。

图书馆开发人类智能的实质是促进自主决策。要领会和配合读者“自主决策素养”。知识论“信息—知识—智能转换规律”认为,信息是知识之源,知识是对信息进行加工所得到的抽象化产物,智能是利用知识、激活知识生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与具体解决问题的能力[12]。“信息—知识—智能转换规律”也是人类知识活动规律,其中各个环节转换的动能主要来自知识活动主体的自主学习、自主创新。图书馆从事信息加工、知识整合,提倡信息共享、知识服务,构建信息空间、知识空间等一切活动只是辅助性的。许多学科和行业的专业人士,在信息的获取、筛选和利用方面已经远远超过了图书馆人的认知,他们不仅有普遍的一般意义上的信息知识,还有专业的信息意识和知识能力,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确保了他们的自主决策能力,即人类智能开发主要是靠知识活动实践者自身实现的。明确这一点,图书馆必须退位反思,换位研究,如何完善现有理论,改变现有服务模式,更深入地领会和配合读者提升“自主决策素养”,促进“智慧决策”,开发人类智能。

“自主信息素养”来源于读者自身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以及他们的专业素质,是“公众信息素养”中最具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特质所在。当我们号召提高全民“信息素养”的时候,我们应该自省,我们对读者的“自主信息素养”了解多少?图书馆员服务读者“自主信息素养”的“自主信息素养”几何?站在“自主”的视角,我们应该再次强调图书馆在人类知识活动中的配角地位与间接作用。以往口头上的读者至上,为研究而研究的读者体验,以及图书馆认定的所谓“信息素养教育范式”都需要调整,要进行深刻的“供给侧改革”,要在研究挖掘、调动、促进读者“自主信息素养”上下功夫,要深入到各行各业人们对信息获取利用、知识生产传播、智力创造开发的“自主”需要和相关原理研究,落实到图书馆适应不同读者“自主信息素养”和“信息自主化”信息需求规律的服务新方法研究中去,拓展到针对不同读者群体“自主信息素养”的读者自我培训组织研究领域。

2.3 学术自主:基于实证的经验科学研究范式、理论建构和哲学反思

真正的学术研究是人类理智和自由精神的最高表现,在本质上必然是独立、自由、无所依赖的[13],即学术研究的本质是学术自主。王子舟认为:目前中国的图书馆学距学术独立与自由还有着很大的差距,今天中国的图书馆学研究者们必须重建主体自觉意识、独立意识,应该在实证研究、理论建构、哲学反思三个层次上有所突破[1]。

图书馆学的实践性决定图书馆学研究的主流范式是实证研究。从刘宇、吴继元批评实证缺失的中国图书馆学研究[14]至今已过去了10 余个年头,我们看到实证研究已经在我国图书馆学界得到重视。在数理实证方面,信息计量,文献与数据的产生、增长及其生命周期规律,读者信息行为等方面都不同程度用到了数理实证方法。但是,数理实证研究对于数据质量相对要求较高,数据录入和操作错误可能导致错误的分析结果。目前图书馆学界还没有检测手段认证,对于最近国际上频繁发生的学术论文造假导致的撤稿风波,我们应该引以为戒。在案例实证方面,现有不少成果在个案的搜集和整理方面做得似乎完美,但绝对不可以试图凭借个案研究推导出普遍性结论。如何将个案研究获得的实感与理论构建结合起来,是当前实证研究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另外,伪实证和形式实证在图书馆学研究中仍然存在。伪实证表现为研究者先有观点再找证据,研究结论是事先就有的,开展社会调查的目的不是去发现事实,而是希望找到一些经验材料来证实自己已经形成的理论预设,甚至是价值偏好,调查结果往往与真实情况相差甚远。形式实证是指研究者通过形式主义的调查、走马观花式的调研,或者在资料的搜集和使用过程中对于有关数据和资料,在缺乏甄别和处理的情况下将其直接应用于研究。如果在图书馆学论文数据库中,选择一批类似主题的论文,不看调查过程,也不看分析过程,只比较其结论,大概十有八九是相似的,总是那么几段人人皆知、不疼不痒的意见、建议,这就很能说明问题。

实证研究的“实”取决于研究问题假设的“实”,研究样本的“实”,调研对象的“实”,解决方案的“实”。对照这4 个“实”,我国图书馆学研究还需要花大气力端正研究风气,找回真正的科学精神,扎稳“学术自主”的根。

图书馆学的应用性决定图书馆学的理论建构必须坚持经验科学要素的介入。在理念建构中我们必须重申图书馆学的社会科学属性,重申图书馆学的经验科学历史,重申图书馆学的应用科学定位,要结合图书馆学的这三个特点去确定理论建构要素。首先,图书馆学的社会科学性,要求图书馆学解决社会问题,决定了理论建构的“问题意识”要素,一切问题意识不明、研究目的不清、为理论而理论的概念堆砌、标新立异、文字游戏必须杜绝。其次,图书馆学的经验科学历史,要求坚持理论从图书馆来,并回到图书馆实践中的“实践立场”要素。图书馆学研究者必须从图书馆的历史经验中凝练理念,从图书馆的当前实践中升华理论,那些没有图书馆学发展历史依据的理念,没有经过图书馆实践检验的所谓高论,应该摒弃,即一切从图书馆的历史和现实角度来考量理论问题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路径和方向。第三,图书馆的应用科学定位,要求图书馆学研究坚持“技术驱动”要素,要紧跟科学技术进步与新技术应用的时代节奏,不断研究新技术在图书馆的运用,不断借鉴新的研究技术和方法、工具。

过去的10 多年里,中国图书馆学研究了几乎所有国际图书馆学的前沿问题[2],但真正结合我国图书馆工作实际,坚持问题意识、实践立场、技术驱动的成果并不是很多。所以,今后图书馆学理念建构要围绕三个要素,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积极推动图书馆学理论研究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现实问题,比如对新时期图书馆事业发展面临的总体环境与未来趋势开展研究,对核心业务及重点领域开展战略研究,对面临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开展策略研究[15]。

哲学反思是学术自主的起点。强调学术自主,需要从对图书馆学研究现状的反思开始,广义的反思就是要思考存在于形形色色现象背后的那无形无影的本质。狭义的反思就是以要否定的思想为对象,对原有的知识、理论体系、理论前提等进行怀疑、批判、否定,对既定秩序、传统观念、流行见解大胆质疑,对现实状况进行重新审视和批判等[16]。对于图书馆学的反思,我国图书馆学界这些年来做得太少,从学术独立、学术自由、学术研究服务事业建设的角度看,如今的图书馆学期刊已经没有了学术争鸣栏目,很少看到商榷性文章。现在虽然不少期刊还能坚持图书馆基本业务探讨,如研究图书分类法,开辟“服务研究”栏目,以“大家谈”之类业务改革与经验介绍栏目,登载一些图书馆给馆藏建设算经济账、效益账的实证文章,给资源共享献计献策的工作方法等“接地气”文章。但热衷于跟风立潮头,扎堆议热门,“研究热点”的研究,对图书馆学论文多视角的反复计量分析研究现象还比较突出,这些都值得中国图书馆学人重视。

3 “自助”与图书馆实践研究

3.1 “自助”服务:图书馆一贯追求的服务形式

图书馆自助服务是指读者不依靠馆员提供服务,而是通过利用图书馆提供的工具、设备、空间、平台、网站等自行完成服务。图书馆根据自身信息密集的特点,在寻求快速传播信息,准确揭示知识,精准推荐文献的专门服务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发展自助服务,图书馆的自助服务经历了工具辅助、环境场景改善辅助、技术辅助和智能辅助4 个阶段。

工具辅助:目录索引是学问大家们读书治学自助服务的产物,也是读书治学的自助工具。早期的图书馆主要通过目录索引提供读者自助服务,如在大厅设置目录柜,一张卡片对应一种文献,把文献依类而从,按照一定的规律组织排列,便于读者按类索取,读者写索书单后由工作人员代为查找检得。

环境空间改善辅助:图书馆通过改善藏书空间展示方式,将文献半开架提供半自助服务(常用文献书脊面向读者装在一个多层的留有指缝宽空隙的封闭玻璃面架上,让读者直接用手指“自助”推一下书脊,由工作人员代取那本被推出的书籍)。再后来是改善藏书与读者接触空间布局的开架服务,“大流通、大阅览”实现了借阅的全自助。

技术辅助:主要是运用科学技术方法,通过工具、设备、网络提供自助服务,包括数字文献服务和相关配套服务。数字文献服务也经历了半自助和全自助的历程,这个历程是伴随着数字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早期的数据库系统文献检索,如美国DILOGE 系统,INSPEC 索引服务,读者只能通过填写检索单,再交专人操作代查代检。后来的数字文献检索,以数据库为基础、网站为平台,逐步走向全自助,且界面不断改善,功能更友好、检索更加多元。技术辅助还表现为相关配套服务的自助,如自助借还、自助复制、申办新证、预借服务、查询服务、资源响应、中心监控等功能,等等。

智能辅助:物联网时代,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六大智慧服务场景[17]的各种工具、设施提供自助服务。如“智慧推荐”“智慧检索”“虚拟参考咨询与知识挖掘”“空间服务和资源获取智能化”[18]等。今后,智能化自助服务将在人工智能、环境智能、区块链和增强现实技术下作为一种基础设施来开发,发展成为一种提供定制化的资源组织、发现和深度计算服务[19]。

安德鲁·卡内基的话道出了自助服务意义:自助者图书馆助,自助者决不会贫困,因为他们志存高远,并且他们已经打开了世界主要财富宝库的大门——储藏书籍的图书馆[4]71。图书馆自助服务的发展体现了图书馆践行“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和追求“技术驱动”的科学精神。当前是走近智慧图书馆的关键时期,自助研究理应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从自助角度,推进图书馆服务实践探索,并以自助服务实践成果反哺图书馆学理论建设,有它的现实意义。

3.2 “自助”服务走向智能化:图书馆服务实践研究前沿

“自助”服务是服务业普遍推崇的服务,尤其在现代技术发达的今天,自助服务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图书馆是知识服务机构,图书馆的“自助服务”在原理上与其他行业的“自助”相通,但因为其服务领域是人类的知识活动,服务要素是知识信息,服务对象是各类人群,服务项目非常庞杂,服务要求非常专业,其人文意义和技术含量是其他行业无法比拟的。目前,我国图书馆学的专家学者们不但关注对现有能力和机制起着增强作用的技术与方法,还高度关注那些可能对我们所熟悉的能力和机制进行破坏和颠覆的重大趋势[20]。中国图书馆界的服务创新,以自助服务从技术辅助走向智能辅助为驱动,正在迈向智能化服务、走近智慧图书馆。以智能辅助为特征的图书馆自助服务实践具有很强的图书馆专业性和技术先进性,今后图书馆学实践研究将汇入与其他学科跨界交融的渠道,增加与自然科学技术交互的内容,增添更多的技术含量。面向智能化的图书馆自助服务创新,确实需要一个展示研究成果的阵地。我国图书馆学界本来有一份期刊叫《现代图书情报技术》,后来改名了,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有一本关注技术研究的图书馆学专业杂志面世。

在图书馆自助服务的技术化、智能化问题研究中,图书馆不但要参与普遍适用的智能化自助工具、设施研究,还应立足知识权利的平等,投入特殊群体利用图书馆的自助工具、设施研究(这方面研究我国相对落后);不但要关注纸质文献自助管理、服务系统的智能化,还应该发挥图书馆在知识内容加工方面的专长,在数字资源的整合挖掘、数据资源的人工数据交互[21]方面深入研究,不但要强化智能化全自助环境下的数据管理与治理研究,还要重视读者在自助中的“自主”立场和能力,在网站平台、工具设施开发中,切实关注培养、开发与引领读者的“自主信息素养”。总之,自助研究要围绕图书馆转型、同步应用技术发展,结合业务流程重组,找到智能技术应用于图书馆自助服务的更多好形式,向智慧图书馆大目标推进。

3.3 “自助服务”实践研究:回归实证范式、反哺理论建构

探索图书馆自助服务新领域、新方法,开发自助服务新工具,需求来自读者,产品理念来自图书馆,技术来自产品开发机构,三者的协调与协作,实践是根本,关键环节是实证,尤其是读者需求调研、用户体验案例实证非常重要。在推进自助服务智能化的进程中,图书馆学研究者应自觉拿起实证武器,回归实证研究范式,得出更多的实证研究成果,配合其他学科理论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为自助服务的智能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开发每一项自助服务项目,都要经历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运用技术→开发产品→试用产品→反馈问题→研究问题→改进产品,直至投入正式使用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同样包含理论建构的问题意识、实践立场和技术驱动三要素。在自助服务实践研究过程中,中国图书馆界的学人们会更加深切地体验到实证研究范式的成果,会更深刻地感受理论建构三要素的功用,并从技术领域得到更多的理论拓展灵感,发现更多具有实践意义的选题如:在给定的索引系统中自助搜索与Google 搜索有何联系与区别[22]?虚拟参考的自助服务形式,直接冲击了人类面对面信息交互的持续作用[23,它们的适用对象与实用范围究竟如何?如何从读者的自主心理角度,以自助体验研究实证评价智能化服务工具、设施的功能与效用?读者自助服务大大减少了对传统图书馆管理和参考技能的需求[24],图书馆该如何应对并实现队伍转型?这些问题,不但涉及图书馆学理论建构和理论发展,也可能带来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及理论方法的变化,引发人们对图书馆概念内涵、核心业务及服务模式的深入思考[25]。

4 “智慧”:图书馆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升华

4.1 智慧图书馆理论:以图书馆人智慧勾连自主与自助,开阔研究视野

智慧图书馆概念于2003 年由芬兰学者提出[26],10 余年前,国内开始有学者从概念、定义等宏观视角讨论智慧图书馆[27-28]。目前,“智慧图书馆说”还只是停留在理论探讨上,智慧图书馆目标能否变成现实或者是否是转型的终极目标,现在尚无定论[29]。李玉海等人提出了我国智慧图书馆建设面临的五大问题,指出现阶段智慧图书馆理论研究应着眼于探讨新方法、新技术、新业务在图书馆领域应用对现有图书馆理论产生冲击的有效应对方法[25]。夏立新等提出“有效应对方法”:融合“资源”“人”“空间”三大核心要素,构建智慧环境以支持用户智慧活动的智慧图书馆建设理念及服务模式[30]。“资源”和“空间”我们以前研究较多,关于“人”的研究,一些文献已经涉及对智慧图书馆馆员要求的讨论[25],[31]。夏立新等认为图书馆帮助人实现智慧,就是在发挥自己的智慧,尝试激发集体的智慧和创造性来提升图书馆的价值[30]。

从“自主”与“自助”角度看,理论上说,一方面智慧图书馆的自助化水平可以达到对读者的信息素养没有任何要求,是傻瓜型搜索、针对性获取、适用性呈现。自助程度越高,对读者“普遍性”信息素养能力要求越低。另一方面,读者的“个性化”信息素养越高,知识活动的自主性越强,图书馆自助服务越难满足他们的需求。智慧图书馆的理论与实践实际上就是在“自主”与“自助”相互冲突和契合中不断发展的。传统图书馆的资源搜集、整理整合、发布检索、挖掘发现等业务内容,都可以从“自主”与“自助”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据此,本文认为,智慧图书馆的理论研究要以图书馆人的智慧勾连读者的“自主”与“自助”,从读者的自主需求和自助满足的心理和机理分析角度研究智慧服务原理,从读者的自主性意向角度探讨人工智能意向性建模[32],从认知科学与知识论规律角度[12]深化自助服务项目的系统化。图书馆人应充分发挥学术理论智慧,借鉴传统服务经验,在人工智能技术、现代网络技术等支持下,使图书馆的智慧服务实现书书相联、书人相联、人人相联与全面感知、整合集群、无线泛在[33]。

图书馆智能服务要解决的问题是满足服务自助,智慧图书馆更加关注服务自主、学术自主和创新发展驱动。智慧图书馆的理论研究,从“自主”与“自助”角度勾连,可以开阔研究视野,找到新的研究主题,可以深化研究,将智慧图书馆建设从宏观层面引向中观层面,从理论探索引入实践之路,围绕关键问题运用关键技术,实现关键突破。

4.2 智慧图书馆实践:积累中国经验,走近智慧图书馆

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将国外图书馆的智能化服务和智慧图书馆建设实践相关情况介绍到国内[34-36],对国内外智慧图书馆研究情况进行述评[37],为我国的智慧图书馆建设提供参考。2019 年我国智慧图书馆开始从学术研究向实践建设转化[33],以维普、万方等为代表的企业从智慧图书馆解决方案与平台建设方面进行了尝试,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也对智慧图书馆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关注和实践[38],实践建设领域已经从技术应用、平台建设、框架构建与资源建设、数据分析、人员培养以及业务规划、空间再造、联盟重组等,发展到服务向“智慧”升级和相应的模式、策略研究[33]。

智慧图书馆实践是利用智能化技术对图书馆的资源、空间、服务乃至业务管理活动进行全方位重塑的过程[15]。目前困扰智慧图书馆发展的难点有二:一是关键技术和产品并不来自图书馆,智慧图书馆建设进程主导者不是图书馆,而是相关领域的技术水平,对相关技术的依赖,使得合作之需[25]更加迫切;二是智慧图书馆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标准[31],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不断形成阶段性建设政策、法规,形成“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使智慧图书馆建设在明确的方向和科学的轨道上不断前行。

饶权在2019 年 11 月 26 日“第十五届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较大城市图书馆馆长联席会议”上的主旨报告,实际上已经给出了智慧图书馆的近期中国方案,即:在智慧化公共服务的总体框架下谋划和推进图书馆的智慧化建设与服务。图书馆界目前应该致力于以下4 个方面的智能化研究和实践:首先是在资源上,利用新的知识组织技术打通线上、线下馆藏资源,并有效整合馆外资源,以提供更智慧化的资源检索和推送服务;其次是在空间上,用智能化技术对图书馆的空间和设施设备进行改造,以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体验;第三是在服务上,利用大数据技术对读者产生的大量行为数据进行分析,以开展个性化定制服务;第四是在队伍建设上,利用智能化设备和系统将图书馆员从一些重复性的业务活动中解放出来,去从事更有创造力的工作[15]。可以说,智慧图书馆的近期中国方案,是一个资源智慧整合积聚、空间智慧改造重组、服务智慧定制、人员智慧化转型的系统性方案,也是走向智慧图书馆的过渡性方案,方案的实施必须是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融合、跨学科综合应用。图书馆学必须积极主动开展与相关交叉学科的学术交流和相互借鉴[25],促进智慧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2020 年 10 月 15 日,在“第十届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上,饶权再次代表国家图书馆公布了“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的“1+3+N”的总体架构理念和思路[39]。这是国家层面的智慧图书馆建设构想,它吹响了我国智慧图书馆系统化建设号角。

智慧图书馆建设需要从人文和技术两个维度积累经验,人文维度上,要充分依靠我国社会制度优势,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的高度,围绕智慧城市建设与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目标进行长远规划,坚持以人为本,追求人类信息行为的“自主”精神,注重智慧图书馆的人文化建设,即努力提升读者的“学习智慧”,激发读者的“创新智慧”,促进“智慧决策”,全面提升读者的“自主信息素养”。技术维度上,要坚持科学技术的辅人律、拟人律、共生律[40],追求人类知识活动智能化“自助”实现,专注创新知识获取新方法;研究数据自动处理与处理流程、发布场景优化;开发具有一定理解和处理新问题能力的智能工具和设备;研发具有自然语言和视觉图像识别能力的智能设备和系统,推进人机交互的智慧化。要结合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规模图书馆的具体条件和实际需要分步实施,不断取得中国特色的智慧图书馆建设成果和经验。

智慧图书馆的服务,是图书馆体现“自主”与“自助”服务的高级形态,是人与技术结合的完美服务,是图书馆价值最大化的追求和实现,智慧图书馆的智慧程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图书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就是在这个追求过程中不断走向更高级的阶段。

5 结语

图书馆界应弘扬学术自主精神,重视读者信息行为的“自主信息素养”,反思过往,重构图书馆学研究范式,利用技术驱动,推进读者利用图书馆开展知识活动的服务自助,拓展“自主”与“自助”的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研究领域,发现基于“自主”和“自助”的学术研究主题。我们应以图情人的智慧,勾连“自主”与“自助”,融通“人文”与“科技”,走近智慧图书馆,拥抱智慧世界。当前,中国图书馆学人任重道远。

猜你喜欢

图书馆学智慧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有智慧的羊
寂寞与喧嚣:当代图书馆学研究现状剖析
中国图书馆学之当下:反思与瞻望
智慧派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3年年会暨第31次科学讨论会在贵港举行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2年年会暨第30次科学讨论会在南宁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