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襄阳城市书房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2-02-17郝伶俐襄阳市图书馆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22年2期
关键词:市图书馆襄阳书房

郝伶俐,陶 鑫(襄阳市图书馆)

1 我国城市书房的发展现状

《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再一次提出“倡导全民阅读”[1],这是全民阅读连续第八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彰显出政府对此项工作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全民阅读理念已逐渐深入人心。城市书房是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代表形式,延伸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空间和服务功能,是公共图书馆开展全民阅读工作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城市书房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1.1 政策引领 保障发展

城市书房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深化背景下的产物。2005年,东莞图书馆推出全国首个无人值守自助图书馆,成为城市书房最早的实践与探索。2006年颁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普及文化知识、建立健全文化援助机制、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为切入点,全面规划了构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和环节[2]。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及与之相对应的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3]。2008年,深圳图书馆等研发了类似银行ATM机的“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可嵌入各类公共空间,具备自助办证、图书查询与借还等功能,极大地缩短了公众与图书馆之间的距离。2014年,温州市图书馆建设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被统一命名为“城市书房”。此后,城市书房以星火燎原之势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随后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从法律层面对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固化,也明确规定了公共图书馆在其中应肩负起推动、引导、服务全民阅读的重任。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不断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打造一批“小而美”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文化礼堂、文化广场等城乡新型公共文化空间[4]。由此可见,城市书房既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向公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方式。

1.2 理论支撑 促进发展

城市书房出现伊始,即成为学界理论研究的热点。李国新认为,城市书房是功能基本完善、装潢设计独特、数字化水平较高的小型图书馆[5]。胡莹从服务空间、服务模式、服务周期三个维度比较了城市书房与公共图书馆的差异,提出公共图书馆应从制度建设、用户服务、业务提升等方面促进城市书房的发展[6]。程训敏等聚焦城市书房的空间建设,指出它具有选址科学、功能丰富、注重因地制宜及政府主导等特点,并提出了空间建设多样化、深化政企合作、开展丰富的阅读推广活动等建议[7]。2015年,国家开始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主体的多元化策略,鼓励企业、行业协会以及非营利性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张秋东等认为,城市书房当前正处于由政府“一元主导型”向“一元引导型”转型的关键阶段,提出各治理主体应为公众提供多元化、差异化的服务,同时也应增强各治理主体间沟通和协调的建议[8]。在加快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如何提升公众的使用体验感成为城市书房直面的课题。闫贝妮等通过问卷调查,得出公众对合肥市城市书房的满意度从低到高依次为:空间资源、设施设备指标、服务指标、环境指标、工作人员指标的结果,并由此提出拓宽资源获取途径、完善数字化资源建设、加快资源更新速度及改善硬件设施等具体建议[9]。这些代表性的理论研究成果从功能及作用、空间建设、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服务效能评价等多角度,对城市书房进行了全面分析,为其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1.3 实践探索 创新发展

城市书房在温州逐渐成熟并取得巨大成功后,全国各地的公共图书馆争相效仿,并结合实际情况创新发展模式。重庆市“24小时书房”联合社区、企业、高校等机构共同管理,健全规章制度提升管理水平,运用大数据及问卷调查等手段了解公众阅读需求,并为其提供精准服务[10]。厦门市“城中村公益图书馆”针对新产业工人随迁子女开展课余辅导、社会教育、心理疏导等活动,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当地社会生活[11]。合肥市采取“官办民助”和“民办官助”的方式,实现了“悦·书房”借书、看书、购书“三位一体”的服务功能,并开展了双创空间、市民小剧场、四点半学校、便民服务点等特色化服务,将其打造为集阅读、学习、交流、体验于一体的复合型空间[12]。莆田市的“莆阳书房”立足当地独特的“妈祖文化”,与公共文化机构合作开展文化品鉴活动,和企业共同开发极富地域特色的文创产品,并注重调动读者的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触觉“五感”,使其在互动体验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和精神满足[13]。诸如此类的实践探索集中体现了各地城市书房在运营机制、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等方面进行的创新和探索,为城市书房的建设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综上所述,在政策及法律的引导与保障、全面的理论研究、丰富的实践经验积累下,我国的城市书房正稳步发展。截至2020年10月底,全国已有29个省(区、市)的193个地级市建成了3,300多个城市书房,成为解决阅读“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效方式[14]。为进一步推动城市书房的发展,笔者总结了襄阳市图书馆城市书房的建设经验及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期为各地城市书房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2 襄阳市城市书房建设的实践探索

襄阳市城市书房是襄阳市文化和旅游局为推进全民阅读、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打造城市文化名片而实施的创新性项目。与其他城市相比,襄阳市城市书房的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20年7月28日,襄阳市图书馆建成全市首家城市书房——“星火书房”。“星火书房”位于人民广场核心商圈,建筑面积100m2,拥有藏书8,000余册,设置阅览座席30余个,截至2021年8月已累计接待读者7.5万人次,提供图书自助借还服务4.2万册次,极大地方便了市民借阅图书,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因此,“因地制宜建设城市书房”被写进了《2021年襄阳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15]。2021年7月28日和31日,“昭明书房”和“营盘书房”相继向公众开放,襄阳市的城市书房建设由此迎来新的发展局面。

2.1 以需为本,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

公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体现在阅读需求个性化、多样化方面。《2020年度中国图书市场报告》显示,纸质书、电子书、有声书的阅读时长在2020年里均有增长,在纸书大众畅销榜TOP10中,工具书、科幻、经典文学、投资管理及励志、哲学类等多种类型的书籍均有入选[16]。阅读方式和阅读内容的多样,体现出公众阅读需求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襄阳市城市书房积极应对公众多元化的阅读需求,以开放、包容、人性化的姿态满足不同群体的阅读需求,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促进了“阅读”向“悦读”的转变。①“星火书房”将挑高达7米的室内空间设计为上、下两层,合理地分解为静态阅读区和动态阅读区,图书资源大多存放于一楼,二楼则最大限度地设置阅读桌椅。②“昭明书房”将襄阳市地方文献作为特色资源进行重点配置。③“营盘书房”利用书架划分出少儿阅览区和成人阅览区。

2.2 以情为源,打造品质舒适的人文阅读空间

伴随着阅读方式和需求的多元化,公众对阅读空间的要求也由单一的阅览室转变为以“阅读”为核心,融合思想、文化、审美、趣味、休闲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复合型空间,城市书房因此被誉为除家庭、单位之外的“城市第三空间”,具备功能与活动、可进入性、社交性、舒适度等要素[17]。

襄阳市图书馆因地制宜地将城市书房打造成精致的阅读空间。首先,以公众使用方便为原则进行选址,以人口密集的社区、交通便利的公共设施为中心,并要求周边具有公共卫生间等完备的市政配套设施,使公众不仅能借还图书,还能安心阅读。其次,精心设计建造:“星火书房”整体设计风格以原木色为基调,体现传统书房气息;“昭明书房”位于全国最长的仿古一条街——襄阳北街,设计理念上突出“古色古香”这一特点,定位为市民休闲阅读的场所、外地游客了解襄阳厚重历史的窗口;“营盘书房”室内装饰延续了营盘社区整体的建筑风格,为公众营造出温馨的氛围。高品质的阅读空间提升了公众的阅读舒适度和体验感,从而吸引更多的市民主动、自发地走进城市书房。

2.3 以书为友,优化城市书房文献资源配置

城市书房是迷你版的社区图书馆,襄阳市图书馆精心为各城市书房配置文献资源。

(1)以贴近公众日常生活需要为原则配置图书。各城市书房的图书以儿童文学、经典名著、大众读物、生活百科类图书等为主,学科结构也更侧重经济、文学、哲学、语言、生活用书、医药保健、文化教育、科普等类别的图书。

(2)加强公众阅读需求调查。襄阳市图书馆通过大数据平台对各城市书房每月的图书借阅数据进行分析,及时补充与配送借阅率高的热门图书,同时也保障新书定期入藏。为及时了解公众需求,襄阳市图书馆开通了“城市书房”网上专线,公众扫描二维码或登录襄阳市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就能上传需求信息,由工作人员进行处理。

(3)提供丰富的数字阅读资源。据《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接触率已达79.4%[18]。在各城市书房配置的数字阅读终端上,公众可随时访问襄阳市图书馆的数据库资源,在方便利用数据库资源的同时弥补了纸质图书复本不足的弊端。襄阳市城市书房纸质图书与电子资源的融合,不仅优化了城市书房的文献资源配置,也丰富了读者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体验。

2.4 以新为径,数字技术赋能智慧服务模式

襄阳市图书馆利用电子门禁系统、自助借还书机、电子图书借阅机、图书消毒机等终端设备实现了城市书房无人值守、自助服务等功能,城市书房支持借书证、身份证、电子借阅证、人脸识别四种入馆模式,公众使用实体证件或者手机扫码,就能在城市书房自由通行。集成了办证、借书、还书、查询、人脸识别等功能于一体的自助借还机使用时操作简便,公众可以自助完成从电子借书证的办理到图书借还的所有流程。公众也可通过手机下载“i襄阳”App,实名注册后即可在线免费申领电子借书证。各城市书房利用物联网技术部署了智能监控、智能网关等终端设备,通过智能排插和智能开关控制书房室内灯光、空调等设备,实现设备的智能化管控,为公众提供舒适、温馨、智能、便捷的阅读环境。

综上所述,襄阳市图书馆将“读者至上”的理念融入城市书房的建设中,在选址建设、空间设计、资源调配、智能服务等方面均体现出便民、利民、惠民的公共文化服务特质。

3 襄阳市城市书房建设及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

襄阳市城市书房建设项目受到襄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襄阳市财政先期为每座城市书房投入了50万元的建设资金,但由于制度保障体系尚未完善,制约了城市书房的快速发展。

(1)选址困难。城市书房的选址,既要在襄阳市图书馆现有服务网点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布点数量和服务范围,构建“15分钟阅读圈”,又要尽可能寻找能免费提供场地、电力网络和部分装修建设的合作方,以便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财政资金。因此,这涉及多个政府职能部门支持,仅凭襄阳市图书馆一己之力,很难完成统一协调工作。

(2)运行经费不足。运行经费不足是制约城市书房发展的普遍性问题。城市书房建成后仍需大量经费,对图书期刊更新、网络、电力、人员、设备维护等进行保障,这些都是相当额度的成本支出。如,温州市财政为28家城市书房的建设投入900多万元,连带撬动社会资金至少在2,400万元以上,如果算上基层配套经费,数额远不止于此[19]。城市书房是难以营利的纯公益性项目,如何保障不断增加的运行成本成为各级政府财政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目前,襄阳市城市书房建设仍以政府为投资主体,社会力量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因此,迫切需要通过完善的制度体系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城市书房建设。

(3)管理质量亟待提升。襄阳市城市书房虽然通过门禁系统和图书自助借还系统实现了图书馆业务服务的“无人值守”功能,但图书排架、卫生保洁、公众咨询、设备维护等仍然需要依靠人力保障。目前,各城市书房主要由襄阳市图书馆工作人员利用下班及周末时间进行维护,城市书房的管理亟待进一步制度化和规范化。

3.2 城乡布点不均衡

襄阳市已投入使用的3家城市书房均位于地理位置优越、人流量大的中心城区,这固然能使每座城市书房最大限度地发挥效能,但却遗漏了另一个更需要通过阅读提升文化素养的群体——乡村人口。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大量农业人口转变成城镇居民,但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的乡村人口仍有5.1亿[20]。目前,乡村的文化基础设施整体依然相对薄弱,成为制约乡村人口整体文化素养提升的主要原因。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倡导全民阅读”[21]。襄阳市图书馆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指示精神,及早在乡村建设城市书房,将其打造成面向广大乡村人口、开展全民阅读工作的主要阵地和文化传播的重要支点。

3.3 缺乏阅读推广活动

公共图书馆作为区域性的知识和文化中心,肩负着向公众免费提供图书借阅及数字资源的责任。而城市书房除了具备与图书馆相同的公益性服务职能外,还具备全天候服务能力、更先进的智能化服务功能,为公众提供完全自主的自助服务和全新的体验式服务。因此,城市书房能以更灵活的方式和丰富的内容,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如,北京市“甲骨文·悦读空间”深入社区,通过读书会、故事会、观影会等形式,开展中老年阅读、亲子阅读及家庭育儿活动[22];威海市“城市书房”定期开展传统文化、阅读推广、非遗传承、展览交流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挥城市书房空间灵活多变特点的各种活动,使城市书房“活”起来[23]。

活动是开展阅读推广工作的重要抓手和主要载体。然而,襄阳市城市书房目前还仅仅停留在为公众提供基本的图书借还及数字化阅读服务上,尚未成为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的公共阅读空间。

3.4 文旅融合有待加强

如何通过城市书房实现“以文塑旅”和“以旅彰文”的目标是城市书房在文旅融合发展阶段的新任务[24]。当前,不少城市书房被赋予连接文化和旅游纽带的意义。如,合肥图书馆在菱湖公园内布局“悦·书房”;青岛的“栈桥书店”集海景、历史、旅游、阅读等要素于一体,成为国内首家国际文化背包客旅游主题书店;梅州市“文化驿站”着力突出客家文化,实现了文化鉴赏、文化休闲、文化体验和文化宣传的功能,成为地方旅游的推介窗口。图书馆凭借城市书房实现跨界合作,并以此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实践,也催生了图书馆学界对“图书馆+民宿”“图书馆+酒店”“图书馆+研学”等模式开展专题研究,展示了图书馆界在促进文旅融合中的美好前景。襄阳市城市书房虽然在选址时注意了与地方文化元素的结合,但在实际运行中却没有充分利用和发挥地方文化资源,尚未成为促进襄阳地方旅游业发展的有力助推剂。

综上所述,与国内发展相对成熟的地区相比,襄阳市城市书房在制度保障、选址布局、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推进文旅融合等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也为襄阳市城市书房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4 襄阳市城市书房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4.1 完善制度建设

完善的制度保障是城市书房有序发展的先决条件。温州市在城市书房取得巨大成功后,仔细梳理和总结经验,于2019年由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了省级地方标准——《城市书房服务规范》,使温州城市书房建设步入标准化建设的快车道。《城市书房服务规范》明确定义了城市书房的概念,详细规定了建设主体、运行机制、服务理念等基本原则,厘清了政府和社会力量在城市书房的选址布局、资源保障、人员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权利和责任[25]。为了管好和用好城市书房,洛阳市先后印发了《洛阳市“河洛书苑”城市书房管理办法》和《洛阳市“河洛书苑”城市书房达标创优实施办法》,对“河洛书苑”的开放情况、接待人次、管理秩序及群众满意度等进行检查考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考核机制,有效地促进了“河洛书苑”服务效能的提升[26]。

襄阳市图书馆应认真借鉴图书馆界先进经验,制定《襄阳市城市书房建设标准与管理规则》,从资金、资源、人员、馆舍面积、文献藏量、设施设备、服务与管理等方面全面规范和指导城市书房的建设与运行管理。同时,针对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城市书房运行管理、城市书房服务效能的绩效考评等具体实践制定细则,以保障襄阳市城市书房有序发展。

4.2 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

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特色阅读空间建设的主要措施包括:文化资源分配均等化,促进城乡文化资源自由流动;阅读空间区域发展均等化,促进城乡文化空间平行发展;阅读群体均等化,提高城乡居民阅读经历和文化体验[27]。

襄阳市图书馆可从两方面着手推进城市书房建设向乡村基层延伸,促进公共阅读服务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首先,在服务网络体系内规划面向乡村的城市书房。襄阳市图书馆已建成200余个图书流动站,其中不少是和村委会联合建设的,因此可将其中运行状况较好的图书馆流动站升级改造成为城市书房。其次,襄阳市图书馆可以通过实际调研乡村人口的阅读偏好,有的放矢地配置图书资源,激发乡村人口的阅读热情,潜移默化地培养该群体读者的阅读习惯。

4.3 开展丰富的阅读推广活动

服务活动是公众平等享有图书馆服务的基本路径之一。襄阳市图书馆自2008年起开办品牌阅读活动——“汉江讲坛”,随后又陆续打造了针对不同群体的“市民大讲堂”“市民沙龙”“小皮匠悦读园”“齐阅读”等活动品牌,这些阅读品牌活动已成为襄阳市图书馆开展全民阅读工作的主要阵地。同时,襄阳市图书馆利用流动图书车开展全民阅读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村组、进社区、进家庭、进工地、进军营、进特殊群体、进网络等活动,提高了全民阅读活动的影响力和辐射力。2020年,襄阳市图书馆共举办各种阅读推广活动377场次,服务公众55万余人次,有力地推动了襄阳市的全民阅读工作。

襄阳市城市书房可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将已发展成熟的品牌阅读活动直接移植到城市书房定期开展,并积极与学校、老年大学及各社会团体合作,在城市书房开展阅读、讲座、展览、沙龙等活动。通过丰富多样的阅读推广活动充实城市书房的服务内容,将其塑造成公众阅读、休闲、交流的复合型文化空间。

4.4 促进文旅融合

襄阳市位于汉江流域中部,是具有2800多年悠久历史文化的古城,是楚文化、汉文化、三国文化的发源地,拥有驰名中外的古隆中(诸葛亮隐居地)、习家祠、襄阳古城等700余处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点,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等众多文人墨客为襄阳留下了千古传颂的美丽诗篇。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使襄阳荣获“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魅力城市”“中国书法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三国文化之乡”等称号。襄阳市还拥有襄阳花鼓戏、老河口木版年画、呜音喇叭等8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30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传统的口头文学、曲艺、技艺、医药、节庆、民俗等丰富内容。

襄阳市图书馆目前共入藏各类地方文献资源8,000多种70,000万余件(册)。在挖掘整理地方文献的基础上,襄阳市图书馆于2012年成立了“三国文化馆”,不仅入藏了历代有关三国时期历史文化的记录文献,而且收集了如《诸葛亮集》《汉晋春秋》《襄阳耆旧记》《昭明文选》等三国两晋时期襄阳历史名人的著作以及现当代襄阳地区学者的相关专著和研究成果,为本地区乃至全国的研究者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平台。襄阳市图书馆还先后建成了《襄阳市老照片数据库》《汉水文化特色资源库》《地方戏曲资源库》等特色资源数据库,共收录地方文献资源800余种,全面展现了襄阳地区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民风民俗。襄阳市城市书房可发挥空间优势,成为展示这些璀璨人文资源和丰富地方文献的平台,与景区、企业、高校等合作,以旅游发展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为切入点,发布旅游信息、开发旅游文创产品,并将自身打造成旅游打卡的文化地标。

城市书房的建设进一步完善了襄阳市图书馆服务网络体系。在建设过程中,襄阳市图书馆秉持“读者至上”的理念,重点突出了“公益性”“公平性”“数字化”的特点,将城市书房打造成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在全国各地的城市书房不断创新发展的当下,襄阳市城市书房将沿着完善制度保障、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丰富阅读推广活动、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方向稳步持续地发展,成为贴近公众生活、满足公众公共文化需求、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型公共阅读空间。

猜你喜欢

市图书馆襄阳书房
把自己关进书房
Librio行桥-行桥市图书馆综合设施
襄阳市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展评活动圆满结束
童年的小书房
牛仔选民
品鉴书房
神秘的包裹
郭靖夫妇为什么没能守住襄阳
谱写时代新篇——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略谈西藏山南市图书馆发展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