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民和县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路径探索
2022-02-17马玉琴
马玉琴
(青海民族大学,青海 西宁 810007)
一、问题的提出
文化旅游产业是新时代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要中自然而然融合而成的一种新的产业形态,它与人民的文化行为、休闲生活、物质需求、精神体验密切相关,主要以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娱乐业和服务业为龙头,是关系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养老“五大幸福产业”的一个综合性的产业系统。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新趋势,是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市场供需平衡的新要求,更是彰显我国文化自信的新举措。民和县作为青海省文化旅游资源独特而富集的县域,近年来,全县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融合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文化旅游产业逐步成为撬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和居民消费的新杠杆,呈现出“文旅融合、亮点纷呈、全面提升、阔步向前”的强劲发展势头,但也面临文化挖掘不够深入、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和人才队伍建设薄弱等诸多困境。2021年是“十四五”时期的开局之年,“十四五”时期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和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趋势、阶段特征将发生显著变化①。民和县要继续发挥全县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提升发展短板,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升级版,增强发展空间和竞争力。要深刻把握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通过聚焦前瞻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重大问题,创新规划理念、破解发展难题、理清发展思路,以理性的抉择来规划与确定实现路径。“全域旅游”的提出符合民和县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其核心思想是将旅游资源等进行系统全面的提升优化,把区域整体作为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和运作。“全域旅游”理念适应了旅游转型升级的需要,是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模式的突破,有助于“十四五”文化旅游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民和县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一)发展成效
1.融合发展思路逐步明确。2018年7月,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后,《青海省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8—2030)》《海东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海东市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实施方案》等省、市层面的规划和实施方案相继编制出台。民和县树牢全域旅游新理念,积极推进全域理念引领转型发展,按照全空间、全时段、全行业的维度引导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大力培育文化旅游产业“新字号”,积极推动旅游发展由景点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小旅游向大旅游格局的转变,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思路逐步明确。
2.文化旅游经济持续增长。民和县文化旅游收入逐年提高,发展步伐加快,旅游总体接待量和旅游收入逐年增长。2019年,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78.25万人次,同比增长19.10%,实现旅游总收入91094.61万元,同比增长27.10%。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0.87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1.22亿元。在带动经济发展、增加就业人数等方面成效显著,文化旅游产业地位显著提升。
3.特色品牌影响力逐步扩大。牢固树立“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的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理念,集全县之力,主动作为,重塑桃花园旅游景点品牌,万亩桃林品牌。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七里寺花儿会”为依托,举办满坪、西沟、峡门、古鄯七里寺和金秋花儿演唱会等,打造七里寺、天井峡、永录康格达等文化旅游景区。依托县域内卡地卡哇、弘化寺、宏善寺、永录民俗博物馆等人文遗产,融合旅游开发,促进全县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将文化旅游产业培养成特色支柱产业。重点通过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打造三川土族纳顿艺术节,挖掘开发大禹文化为主题的禹王峡景区,打造三川地区土族民俗风情和喇家民俗村,形成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延伸喇家遗址文化产业链条和三川土族文化旅游圈,扩大和提高喇家遗址的宣传力度和知名度,文化旅游产业特色品牌影响力逐步扩大。
4.重点项目建设示范辐射带动相得益彰。大力实施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完成马场垣遗址抢救性保护工程建设项目、土族纳顿传习中心保护工程。目前,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土族纳顿传习中心土木建工程、临津古渡项目、大禹故里园、土族文化园项目、核桃庄乡排子山花海、七里花海、西沟乡南垣牡丹休闲园、三川水利风景区等项目顺利推进。依托重点项目的立项和实施,充分发挥了重点项目在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中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全县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大格局雏形初现。
三、“十四五”时期民和县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环境分析
(一)内部优势(S)
1.生态环境良好。民和县处于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是青海省境内海拔最低的县域,平均海拔1800米,适合植物生长,良好的气候条件,适宜人口居住,享有“青海瓜果之乡”的美誉。近年来,民和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扎扎实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营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使民和县逐渐成为高原地区发展休闲旅游、休闲度假、养生康体等高品位旅游产品理想的场所。
2.区位优势突出。民和县地处青海省东部边缘,湟水河与大通河(浩门河)在北面川口镇享堂村汇流并穿境而过,黄河从南面官亭镇、中川乡临界(青甘省界)东去②,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区域凸显优势。作为出入青海的东大门,地处兰(州)-西(宁)线的中点,西距青海省会西宁市100公里,东距兰州110公里,兰西高速公路、川大高速、109国道贯穿民和中心城区,青海省内的南北向通道——307省道贯穿民和县域,307省道将北边的甘肃省永登县以及南边的临夏回族自治州连接起来,交通优势突出。独特的地理区位和交通优势,使民和县在全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空间格局中的地位凸显。
3.古遗址遗迹资源独特。民和县是著名的“唐蕃古道”所经之地,拥有千年的文化底蕴。黄河文化、古人类文化在此蓬勃发展,县内拥有多处古代人类活动遗址和古寺古塔等古建筑类古迹。目前,挖掘发现的有地上地下不可移动文物883处,其中包括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马场垣遗址和喇家遗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883处不可移动文物分布在全县的22个乡镇。喇家遗址是一座以齐家文化为主的新石器时代的巨大聚落,是我国发现的唯一的大型灾难性遗址,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东方庞贝”③。马场垣遗址不仅包含了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为主的居住遗址和葬地,还包含了辛店文化的居住遗址以及少量的齐家文化、卡约文化遗址和墓葬④。这些历史遗迹所形成的文化资源,拥有巨大的以“古文化”体验为主题的文化旅游开发潜力。
4.文化旅游资源富集。民和县文化旅游资源覆盖了7个主类,18个亚类,27个基本类型。现有自然景观资源28处,人文景观资源690处,文物资源883处。文化资源类型多样,拥有黄河峡谷资源、黄河岛礁资源、黄河风光资源等自然资源。拥有以喇家遗址为代表的文化遗址资源、以卡地卡哇寺为代表的宗教寺院资源、以“花儿会”为代表的民间民俗文化资源以及“大禹文化”资源等人文资源以及土族、回族、藏族等民族民俗风情资源。拥有以桃花园林区为代表的乡村“农家乐”休闲旅游资源和以桃花园林区为代表的农业观光、农业采摘等为主的农业生态资源,是一个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大县。其中具有影响力的七里寺花儿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川土族的“纳顿”狂欢节、《目莲宝卷》、民和果花会、官亭正月火花会、禹王的传说等被列入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眉户戏、秦腔、纳顿喜讯歌、土族木雕绘画、喇嘛山城朝山会等100项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禹治水的故事、转导社火唱词、峡门传统射箭、酩镏酒手工艺、古鄯城隍庙庙会等98项被列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劣势(W)
1.市场机制不健全不完善。目前民和县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处在初期阶段,市场自发作用有限,政府主导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推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主要靠政府的引导和扶持来完成,加上民和县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文化旅游需求。行政管理部门综合协调力度不够,体制机制有待创新。旅游资源主要以国有产权为主,市场配置不足,亟须加强招商引资,引进市场化的开发和管理团队,提升文化旅游资源品质。同时,文化旅游行业各自为政、政企联动不够,全县文旅一盘棋的格局尚未形成。
2.基础设施薄弱。由于资金、规划等因素制约,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薄弱。尤其是旺季的时候,包括餐饮、住宿、交通等各个方面供给不足,通往旅游景点的主要道路,部分旅游区设施等都是为游客提供休憩娱乐的必要设施和条件。但目前民和县一些乡村公路设计标准低,有些景区缺少指示标志等附属设施,承载能力较差,村容村貌整治还不达标等。公共设施不完善、功能配套不健全等问题依旧存在,基础设施建设亟待改善升级。
3.融合发展的支撑力不足。“十四五”期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和5G技术的普及,移动互联网进一步发展,文化和旅游数字化水平将进一步提升,科技的应用将带来文化和旅游产品生产方式、新产品形态、消费模式、营销模式、管理模式等全方位的革新⑤。目前,民和县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中对技术的创新和变革的吸收性和适应性不强,科技进步和创新不足,融合发展的种类、格局和业态发展与科技创新和进步有一定的差距。
4.人才队伍相对匮乏。随着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深入,全县缺乏既懂旅游经营管理又通晓民和文化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多数旅游策划、营销、管理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达不到行业标准要求,相关部门缺乏组织从业人员的正规化培训,工作人员整体专业性不强,思想不开阔,创新能力不足。
(三)外部机遇(O)
1.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宏观环境不断优化。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颁布了《关于促进文化和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中共青海省委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将民和县纳入第二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青海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规划建成15个全域旅游产业改革创新区,其中民和县处于循化-民和旅游产业改革创新区,民和县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将步入全新的发展时期,融合发展的宏观环境将进一步优化。
2.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为打造黄河上游文化旅游产业带来重大机遇。民和县地处甘、青两省黄河旅游带的衔接处,是唯一处在沿黄河发展带和沿湟水河发展带两个发展带上的县市。在民和三川地区,黄河绵延数十公里,造就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也处于黄河岸边。与此同时,民和县境内的黄河上游连接贵德、循化等青海省著名旅游景点,下游连接甘肃省炳灵寺、刘家峡等旅游景点⑥,有利于打造跨区域精品旅游线路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因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为民和县进一步开发利用黄河文化,进而积极融入黄河流域旅游经济带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3.兰西城市群建设为文化旅游产业区域合作发展带来利好机遇。民和县既是古丝绸之路南线和唐蕃古道上的重要通道,也是青海省的东部门户,是物资交流的重要运输通道和经济联系纽带,处于兰西城市群主轴的中间节点位置。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和兰西城市群建设进入战略实施阶段,民和县的战略优势进一步凸显。全力建设“一带一路”重要的节点城市和兰西城市群节点城市已成为民和县推进城市扩容提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也为民和县文化旅游产业资源整合、市场扩容、跨区域的各类文化旅游项目聚集发展,在更大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提升带来重大利好机遇。
4.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文化旅游发展转型升级带来全新机遇。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十四五”时期,“文化+”乡村旅游将成为新的融合方式,这种融合方式可以挖掘旅游产业中的文化因子,赋予旅游以灵魂,在乡村旅游中可以更好地向游客展示乡村文化的魅力,传播乡村文化、促进民间艺术的传承,乡村旅游将成为传播文明、体验文化、展示特色的重要窗口。民和县率先重点打造的排子山乡村旅游景区、七里花海乡村地景公园等乡村旅游基地项目规划,“十四五”时期将以全域旅游大发展的背景和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以乡村旅游为路径,突破花海景区低端现状,弥补文化元素短板,以“弯道超车”的理念,高起点规划,高质量打造,创造民和特色,为“十四五”乡村振兴战略促进文化旅游产业新格局带来全新机遇。
(四)挑战(T)
1.生态管控开发受限。民和县在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下,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任务同样艰巨,全县水面、林地、耕地、文物保护等多重约束叠加,建设用地尤为紧张,加上生态红线的严格管控,制约全县文化旅游规划的顺利开展。同时,地区之间竞争加剧。民和与青海省循化县、化隆县、乐都区毗邻,随着全国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必定引起不同程度的竞争。
2.保护与开发矛盾突出。喇家文化、马场垣遗址等一批国家级、省级、县级等883处不可移动文物分布在全县的22个乡镇,保护任务艰巨。因此,如何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妥善解决保护和开发的矛盾,也是民和县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中面临的一大挑战。
3.市场需求迭代升级。当前进入全民休闲时代,消费升级带来居民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在“体验为王”的生活时代,消费者对品质生活、互动体验、个性定制、便捷服务的要求更高,定制化、特色化、体验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备受青睐,康养、亲子、研学等形式的家庭游更是成为热点。在需求市场迭代升级的大背景下,民和县面临着从传统旅游发展向新型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巨大变革,要发展满足市场精准供给的更多新业态,且旅游业态设计要更有效地符合时代诉求。民和县如何顺应居民消费行为变迁,针对性推出体验化、品质化、个性化的文化旅游产品,刺激文化消费,推动产业发展,这对民和县来说既是机遇又是一大挑战。
从SWOT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民和县“十四五”时期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生态环境、区位和文化旅游资源独特性和富集性的优势,但是发展仍然面临着三大约束:第一,分工约束。民和不管是面临宏观环境不断优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兰西城市群建设中文化旅游产业区域合作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还是基础设施供给等方面的劣势等都要强调政府和市场在其中的分工和作用。第二,竞争约束。面临着生态管控开发受限、地区之间竞争、保护与开发矛盾的挑战,都存在竞争性约束,这是其发展的潜在威胁。第三,资源约束。不管是面临着融合发展的支撑力不足和人才队伍匮乏的劣势,还是市场需求迭代升级的挑战,都需要强有力资本力量。因此,民和县在“十四五”时期,应以全域旅游发展理念为指引,以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为依托,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全域谋划、全业融合、全方位推介、全力保障,将民和县打造为集历史遗迹、河湟文化、黄河文化、生态村落文化为一体的文化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先行县。促进城镇风貌改善、产业转型升级、乡村全面振兴,创造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从而实现县域经济社会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
四、路径选择
(一)全域谋划,构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大格局
1.完善顶层设计。一是强化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规划引导。立足全域视角,编制完善《民和县全域旅游规划》,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以“十四五”为契机,推动开展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相关研究,谋划融合发展新思路,不断完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政策、规划体系。二是重视规划衔接。促进各级各类城市规划等相关领域规划的相互协调性,不断提高规划的管理水平和实施的实际成效。三是加强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全县各相关部门应依据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要求,建立科学的规划实施效果反馈系统,提高规划的可实施程度和实施效率。四是建立项目库,有效跟踪。对重点旅游项目进行信息收集、动态管理、分类管理、分级管理、实时跟进。通过加强统筹协调、完善顶层设计、强化政策保障,推进省、市、县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以建设、落地、提升为主,以示范区作为标杆,引领和启发更大规模的全域旅游快速健康发展。
2.优化空间布局。以全域旅游为先导,通过资源整合、产业融合、政策聚合、部门配合,以现代文化旅游发展为龙头,打造旅游核心区。“两带”是以川口镇为核心的湟水河旅游经济带和以川口、官亭段为核心的黄河旅游经济带,形成集自然生态、人文底蕴于一体的复合型、高品质以及促进甘、青协同发展的文化旅游经济带。“三大板块”是以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核心,以三川地区、官亭镇、中川乡为聚集区辐射民和南部历史文化旅游板块;以南大山森林公园为核心,以塘尔垣林区-西沟林区-古鄯药泉小镇-古鄯镇为聚集区等辐射民和县西部的生态文化旅游板块;以桃花源乡村旅游度假区为核心,以七里花海、排子山花海、农业园区、传统村落、田园景观为聚集区,辐射民和的全域,促进小旅游向大旅游格局的转变⑦,将民和打造为集黄河文化、河湟文化、历史遗迹、生态村落为一体的文化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先行县。
3.优化大环境。优化发展环境,构建文化旅游交通体系的“快进慢游”、文化旅游集散咨询服务的“综合便捷”、旅游管理服务的“智慧智能”的高质量发展新典范⑧。一是着力加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围绕桃花源、喇家遗址公园、禹王峡、永录康格达、七里花海等重点景区景点和旅游线路,推进公共交通互联互通,全力打造1小时文化旅游交通圈。二是完善文化旅游集散体系、高速服务区文化旅游功能配套设施及文化旅游公共基础设施,打造民和精品旅游样板。积极构建旅游重要节点区域的集散中心体系,以功能分区、设施设备、服务要求、运营管理为依据,对途经重要旅游区域的高速服务区进行旅游功能补充,完善接待服务设施,改善安全环保设施,营造安全良好的游乐环境。三是加快智慧文化旅游的发展,提升全县文化旅游信息化水平。
(二)全业融合,发展文化和旅游大产业
以全域旅游发展为抓手,聚焦文化旅游,形成多领域、多产业和多区域融合式发展势头,成为撬动民和县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支点。进一步推动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向全域资源、全面布局、全境打造、全民参与的全域旅游大旅游发展模式过渡⑨。
1.“文+旅”——深入推进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一是以桃花源景区、喇家遗址公园、禹王峡景区、永录康格达景区、七里花海景区等历史文化深厚、生态环境优美、休闲度假舒适的景区为重点,引导文化旅游消费从单一性低层次消费向多样性高端化消费发展⑩。二是培育文化旅游产业园区,促进项目成功孵化,成为吸引优质企业创意的平台。三是打造文化和旅游融合新业态。依托当地资源,创新康养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养老度假、康体运动、研学旅行等新业态。四是探索推动文化事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利用公共文化机构,加大文化旅游宣传力度。
2.“文旅+产业”——深入推进文化旅游与其他产业渗透融合。以全域旅游建设为纽带,推进文化旅游产业与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和联动发展,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价值。一是与第一产业融合,推进农旅融合发展。以农业产业为根本,以文旅业态为吸引,以乡村为载体,以“五好乡村”为抓手,促进乡村旅游品质升级与全面发展。重点推进官厅镇喇家村、满坪镇大庄村、古鄯镇山庄村、西沟乡南垣村、核桃庄乡排子山村、马场垣乡下川口村乡村旅游建设,提炼乡村本土元素,融入农事活动体验、乡村民俗活动体验等,建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宜游宜养宜居的美丽乡村。推动乡村逐渐成为新兴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和生态振兴。二是依托地方特色资源和工业园区,确立工业旅游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积极推动文化创意设计,提高文化旅游工艺品、纪念品的设计和制造水平,延长文化旅游特色产业链条。三是与第三产业融合,将文旅经济融入各行各业,以文化旅游商业街、特色餐饮街、文化旅游小商品建设等方式,挖掘各行业的文化潜力、旅游潜力,进而培育文化内涵、旅游卖点,引导各行各业深入挖掘行业运营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在文化、旅游行业发展中创新嫁接路径,推动促进各行业与文旅产业的融合共赢。
3.“文旅+城镇”——深入推进产城融合。一是探索推进“文旅+城镇化”大市场建设。“十四五”时期,从国家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趋势看,“文旅+城镇化”大市场建设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民和县抓住机遇,以文化旅游产业为切入点,探索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建设,初步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绿色城镇化发展路子。二是文化旅游产业融入城镇整体布局,文旅小镇引领产城融合。将文旅经济作为城镇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融入人民生活,调动全民的参与热情,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实现文化、旅游与当地人民的生活交相辉映、相融共生,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完美统一。
(三)全方位推介,打造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大品牌
1.打造特色节庆品牌。精心培育以文化创意、节庆会展、民族演艺、艺术产品为代表的文化产业竞争力,着力提升青海年*醉海东系列活动、河湟文化艺术节、丝路花儿艺术节、七里寺花儿会、土族纳顿节、麻地沟刀山会、赛马会等一批节庆会展品牌,凸显文化优势,增强民和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吸引力,进一步塑造文化旅游品牌。
2.创新旅游营销载体。结合民和县历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以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核心的古遗址遗迹等,抓住传统媒体营销,深化新媒体营销,逐步扩大宣传载体,进一步塑造和推广民和文化旅游形象。
(四)全力保障,营造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大氛围
1.完善体制机制。一是进一步和业务水平。积极引进能够支撑民和县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高层次旅游人才队伍。
注释:
①⑤聚焦“十四五”规划我国旅游业将有这些大变化[EB/OL].中商情报网,2019-09-19.
②马继文.黄河古渡与民和境内的两处接官亭[J].中国土族,2019(12).
③杜森.特色小镇风貌规划实践——以青海省民和县官亭镇为例[J].城乡建设,2018(03).
④李燕,王三山.青海省海东市文化产业发展思路浅析[J].柴达木开发研究,2016(12).
⑥赵俊杰.桃花依旧笑春风——民和县全力打造“河湟宝地·休闲民和”旅游品牌[J].中国土族,2018(3).
⑦祁连县坚持“旅游兴县”发展战略走出一条特色全域旅游发展之路[EB/OL].全域旅游网,2019-11-08.
⑧孙先科,杜学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报告(201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⑨蒙艳华.全域旅游驱动乡村振兴: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J].财务与金融,2018(6).
⑩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云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