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时代反转新闻的真实确证机制和困境*
——基于48个案例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
2022-02-17陈香颖
□文│李 理 陈香颖
伴随移动技术发展,公众获取和发布信息的方式日益便捷和多元,但信息碎片化生产、流通和消费引发传播失衡,新闻出现“剧情反转”或“多点开花”更易引发原发性危机事件。反转新闻频发既体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公众力量的聚集和表达,又将公共舆情矛头指向媒体公信力的消失和缺位。目前国内尚未对反转新闻进行明确定义,缺少对反转新闻真实确证机制整体把握。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媒介生态系统下,多元信息传播主体对新闻真实性的不断修正和完善,是自清自证、互清互证还是不明自证?是什么导致了反转新闻的快速反转?新闻真实元素如何消失又如何残缺呈现?本文将采用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系统考察反转新闻事件中新闻真实得以实现的成因与可能性条件组合,如何通过成因组合激发新闻真实呈现,从而深化对真实确证机制的理解。
新闻真实是指多元新闻传播主体报道内容与客观事物的一致性及一致性程度,[1]国内学者提出新闻不可能消除或制止报道主体在传播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2]应把呈现、再现整体真实发展逻辑坚持作为原则性要求。[3]瑟琳娜·卡彭特(Carpenter S)把报道语言“主观性”分为主要事实或主要观点,[4]奥维斯(Vis K)还提供了更加量化和精确的测量语言的方法。[5]“客观性”作为专业新闻的核心规范与“多样性”相关联,依赖外部资源时保持对公众让渡权利的意识。[6]多样性作为一种新闻内容特征,不仅以来源多样性衡量,还以媒体内容呈现的主题或框架多样性衡量,[7]或从新闻价值多样性角度影响新闻选择的多样性。[8]
然而关于如何确证或检验真实性的论述并不多,这与新闻真实理论内在完备的复杂性有关,也说明新闻报道是一种认识的结论。“确证”即确切证实,靠事实说话,作真伪判断,这也是把“新闻真实性的确证”内容和形式置于“作为说话手段的新闻事实”这一部分的内在根据。[9]超越主观性对真相和透明的验证的新闻实践,有助于促进新闻批判性和怀疑性思维。与后真相时代相冲突正是新闻作为专业实践的身份认同和存在合理性问题,[10]事实确证的核查作为一种实践,正成为划分新闻工作场域的一种职业边界。
一、研究设计:明确新闻真实实现的生成因子
本研究选取主流互联网站评选的典型反转新闻事例共48例,[11]从方法论角度,多案例比较可以弥补单一案例无法对理论观点进行系统检验的误区。本文采用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作为主要的数据分析策略,[12]试图较为系统地直接验证真实确证对于反转新闻真实实现的影响。当新闻真实研究的关注点从反转事件转向传播主体时,研究者所面临的主要是中等大小的数据样本,定性比较分析借助集合论的思想系统分析社会现象的条件组合和影响因子。[13]本研究理论观点潜在指出,导致新闻反转因素是多重条件并发性的。比如,当缺乏核查失实步骤的时候,涉及国民素质社会道德类的议题设置将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定性比较分析能较好地检验本研究的理论观点。
根据当下反转新闻研究现状,研究者需明确何为新闻真实实现的生成因子,即“新闻真实得以实现的条件”,本文将生成因子按照网络技术逻辑、网络文化市场逻辑与社会公共性逻辑进行划分。[14]
1.网络技术逻辑
首发媒体。首发媒体类型即报道信源形态,包括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从确证新闻的真实性理论原则来看,第一层面是确证新闻报道中叙述的事实现实中是否发生;第二层面才是确证对事实的陈述是否客观而准确。所选样本中网络媒体首发率达77.1%。
反转推动类型。反转推动类型指确切证实新闻事件中最为关键信息的回应者或对新闻事实的表述与客观事实相符的主要承担者。将推动类型分为媒体主导型、政府介入型和公众参与型,其中以政府介入型占比最大,公众参与型反而最少。
反转频次。移动互联技术使得公众接触的信息量空前冗杂,而受众也在逐渐适应这一现状,只要求直接得到答案,不愿深究,而议程设置效果几乎是即时的:事件时间等于叙述时间,反转即一锤定音的结果。在所选案例中87.5%仅发生1次反转,“榆林产妇坠楼事件”反转频次高达7次。
2.网络文化市场逻辑
反转程度。反转新闻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新闻本质失实,根据失实的程度分为两种:一是新闻要素和新闻细节延迟或临时缺失,二是新闻事件为虚假捏造的策划新闻。将反转程度分为部分失实和完全失实,其中38例事件为部分失实,占比79.2%,10例为完全失实。
反转原因。因抢独家新闻追求快速报道而忽略新闻要素,或因缺乏事实核查而忽略事件动态发展,或道听途说而忽略新闻来源三角确证,或追求轰动效应和流量策划新闻,是导致反转新闻本质失实的主要生成因素。把反转原因分为“事情有新进展”“核查失实”和“虚假新闻”,其中核查失实所占比例最高,虚假新闻反而比例最低。
反转拐点。在反转新闻发生过程中,当事件相关信息达到临界点即反转拐点时,导致事件朝着“正负向转变”和“螺旋式转变”两种走向。“正负向转变”指的是事件发生逆转或是非颠倒,“螺旋式转变”指的是事件从“一边倒”走向舆论多元化。“正负向转变”事件占比64.58%,“螺旋式转变”新闻事件共17例。
3.社会公共性逻辑
公众诉求。内容情绪性对转发可能性起到重要作用,同时高唤起的资讯转发可能性也高。[15]将案例事件与公众的关联类型分为情感诉求和利益诉求。利益诉求反转新闻事件26件,占比54.2%;情感诉求案例16件。
反转事件类型。本研究从“媒体内容”检视社交媒体对公众参与的影响,硬新闻和软新闻的区分被提出,[16]前者提供了大量的政治资讯,后者则偏向于新闻人物的特殊性和争议性,后者更易引起关注,引发持续新闻报道。对所选案例进行分析,“软新闻”反转事件共30例,而“硬新闻”反转事件占比较小,共18例。
反转议题。媒体报道一个新闻事件,所涉及议题包括国民素质、医患关系等领域,反转新闻中涉及国民素质议题居首位,这种议题背后是当代中国涉及社会公平正义、公序良俗、资源配置等议题,媒体建构了一种“非正义的框架”,这一框架可以产生强烈的情感和持续的关注。
如何确证新闻真实实质上是寻找具体确证标准和确证手段的实践过程,需要找到能够证实其确定存在过、可以直接验证的证据,因此对新闻真实性的确证包含着通过现象揭示本质的自觉意识行为,是认识论意义上的真实。早期议程设置讨论过时间滞后性问题,认为从新闻报道到产生议程设置效果需数周时间。针对所选事件,选取7天作为标准,将被解释变量确定为新闻真实实现速度,即7天之内得以确证取值为1,超过7天取值为0,进行编码赋值。
二、研究结果:反转事件中新闻真实实现原因
依据所选变量,使用fsQCA软件进行QCA数据统计(见表1、表2),数据分析Solution Coverage为0.828571,[17]所选解释变量能较有效说明反转事件中新闻真实得以实现的原因。
表1 变量选择
表2 数据分析
1.国民素质社会道德类新闻事件反转频率较高
组合一:v9*v8*v6*v5*v4*v3*v1即国民素质社会道德类*软新闻*螺旋式转变*核查失实*部分失实*反转频次为1*网络媒体首发的事件覆盖率最高,国民素质类软新闻事件因核查造成部分失实在网络媒体快速扩散,经过一次反转后呈现螺旋式转变实现新闻真实的呈现。
后真相时代,信息通过互联网进行迅速传播和多次补充和翻转,一次反转事件因事件信息迅速补充完整,事实真相得以显现。同时,由于信息传播平台的丰富性和便捷性,新闻事件的首发媒体在事件中影响较大。
其中,国民素质社会道德类事件在显著性组合里所参与的条件组合事件覆盖率为0.457143%(rawcoverage=0.171429+0.142857+0.142857),说明相关议题是反转新闻中新闻真实迅速实现的关键因素。在此类事件中,媒体报道存在固定框架,[19]包括道德、冲突、经济影响、人情味、责任等框架。[20]同时,软新闻事件因其本身具有的争议性和特殊性则更易引起事件的反转。在“成都男子暴打女司机”中以事件双方的矛盾冲突作为关注点,体现意识形态中的短期性,而“最美女孩”则存在道德框架,不同框架在事件议题、不同媒介形态的新闻中普遍存在。
而在有公众诉求参与的条件组合中,根据两元赋值的对立关系可以发现情感诉求类反转事件能更快呈现新闻真实,而利益诉求在事件反转过程中影响较小,情感诉求类新闻事件经过不断修正呈现新闻真实 。[21]在“浑水煮泡面”中,广大网友受到高唤醒情绪即吃惊的影响对事件进行快速传播,促使职业媒体对事件可信性进行验证。
2.移动互联时代核查失实类新闻反转事件频现
条件组合二:~v9*v8*~v7*v5*v4*v3*v1即国民素质社会道德类*软新闻*情感诉求*核查失实*部分失实*反转频次为1*媒体主导与公众参与,“反转原因”是新闻真实得以呈现的重要条件,核查失实类软新闻事件在媒体主导和公众参与下迅速实现一次反转,呈现新闻真实。
新闻反转过程中,信任能否产生传递和扩散的问题实质上是以设想信息传播是否能发挥作用为基础。但新媒体时代职业新闻传播主体,出于成本的考虑牺牲放宽把关标准,而忽视新闻真实性和事实本位理念。[22]
同时,传受关系变化使受众掌握着前所未有的控制权。在“医生手术台自拍事件”中,网友曝出自拍照片并发文质问,引发舆论热潮及对谴责批判,急于意见表达使情绪因素占据上风,新媒体时代公众必须拥有对海量网络信息的批判甄别能力。
3.螺旋式转变新闻事件更快完成真实确证
条件组合三:~v9*v8*v7*v4*v3*~v2*v1即国民素质社会道德类*软新闻*螺旋式转变*部分失实*反转频次为1次以上*媒体主导和公众参与*网络媒体首发,在国民素质社会道德类软新闻事件因核查失实时,事件经过一次反转呈现螺旋式转变更易促进反转新闻的真实确证。
在反转新闻事件发生到舆论形成、舆论反转中,反转拐点是新闻真实实现的关键节点。“螺旋式转变”反转新闻中,舆情呈现出拐点式逆转,发展过程曲折迂回,社会舆情随着新闻真实的实现向前发展并呈现多元趋势。螺旋式转变事件体现了公众参与度的提高,同时反映出公众对事件道德的容忍度,和其他因素相组合促进新闻真实实现。
媒体主导和公众参与型和其他变量组合推动新闻真实得以呈现,在“北京老外撞人事件”中《京华时报》记者进行深入访谈,而在“罗一笑事件”中,则有广大网友进行不断的补充、完善信息,新媒体时代,职业媒体和受众群体通过网络平台对事件进行准确核实。
三、结论与讨论
新闻真实的实现是一个内涵不断丰富和更新的概念,但在后真相时代缺乏对新闻真实不断探寻的动力和接近真相的过程,因此对于真实确证如何促进反转新闻的真实实现的机制动因研究便显得尤其重要。
移动互联时代低文化价值的新闻事件的高资源配置满足受众新闻事件消费的正当性。媒体的信息传播起到强化固有成见、煽动民众情绪的功能,更加易造成新闻的事实本位边缘化、客观真实退位化、情绪诉求优先化。本研究针对反转新闻的领域、拐点和情绪诉求,探讨其对于真实实现速度的关系,同时强调不同的媒介使用对于反转领域讨论的影响力。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媒体主导型是推动新闻真实实现的重要力量,媒体报道能够迅速发现事件真相,持续追踪发展动态,切断事件反转衍生频率,实现拐点预判。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相信真实”是一个极度繁杂的真实辨识困境,“知识是由信念、真和确证这三个要素组成的”,[23]受众相信的基础是新闻报道真实性,只有当公众愿意相信新闻媒体的事件报道是真实且完整的,它在公众的主观世界中才是真实报道。
“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可靠性和整体性有信心时,信任就存在”,[24]但目前并没有单个传播主体拥有绝对主导地位,因此整体媒介系统内部不断进行分化和融合,以提升媒介公信力作为“真”信息的背书。[25]信任的一项基本作用在于对社会运作过程复杂性的简化,公众所接收到的社会事件信息越清晰、越明确,公众信任的传递和进行扩散的逻辑力量也更强大。
注释:
[1]杨保军.新闻真实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53-206,
[2]杨保军.新闻真实需要回到“再现真实”[J].新闻记者,2016 (10)
[3]杨保军.新闻主体论[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6:54-70
[4]Carpenter S.How online citizen journalism publications and online newspapers utilize the objectivity standard and rely on external sources[J].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2008,85(3)
[5]Vis K.Subjectivity in News Discourse: A Corpus Linguistic Analysis of Informalization[M].Phd Thesis, VU University Amsterdam, Amsterdam,2011
[6]Van Hoof A, Jacobi C, Ruigrok N, et al.Diverse politics, diverse news coverage? A longi- tudinal study of diversity in Dutch political news during two decades of election campaigns[J].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014,29(6)
[7]Carpenter S.How online citizen journalism publications and online newspapers utilize the objectivity standard and rely on external sources[J].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2008,85(3)
[8]Paulussen S,D’heer E.Using citizens for community journalism[J].Journalism Practice,2013,7(5)
[9]杨保军,简论新闻真实性的确证[J].当代传播,2000(4)
[10]Carlson M.Introduction: The many boundaries of journalism.In M.Carlson & S.C.Lewis (Eds), Boundaries of journalism:Professionalism, practices and participation,2015:7-12
[11]新华网.盘点2013十大“反转剧”:有图未必有真相[EB/OL].http://news.hexun.com/2013-12-13/160557539.html;观察者网.一年|盘点2014年八大反转新闻[EB/OL].https://www.guancha.cn/ GuanZhe/2014_12_31 304 903_ s.shtml;人民网.2015十大新闻反转剧,剧情不要太跌宕[EB/OL].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5/1218/c40606-27944655.html;中国经济网.十大反转新闻:让真相先飞一会儿[EB/OL].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612/23/t20161223_19038789.shtml;付慧敏.2017十大反转新闻,哪些差点让你“中招”?[EB/OL].https://www.sohu.com/a/212588882_426323
[12]Ragin Chales C.Fussy-set Social Science[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0
[13]Ragin Chales C.The Comparative Method.Moving beyond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Strategies[M].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7
[14]林凌,朱芳婷.新闻反转背后的逻辑[J].新闻战线,2017(13)
[15]Linh D-X,Stieglitz S.Impact and diffusion of sentiment in political communication-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political weblogs.Paper presented at 6th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nference on Weblogs and Social Media, Dublin, Ireland,2012:427-430.
[16]Reinemann C,Stanyer J,Scherr S,et al.Hard and soft news: A review of concepts, operationalizations and key findings[J].Journalism, 2012,13(2)
[17]覆盖度从0到1不等,越接近1越说明X因素的集合是达到Y结果的集合的唯一路径,参考夏鑫,何建民,刘嘉毅.定性比较分析的研究逻辑——兼论其对经济管理学研究的启示[J].财经研究,2014,40(10)
[18]变量取值为1代表某条件发生或存在,用大写字母表示; 变量取值为 0 表示某条件不发生或不存在,用小写字母或者 ~ 表示。* 表示 “和”, + 表示 “或”。根据变量编码赋值,V1为网络媒体,¯V1为传统媒体;V2为政府介入型,¯V2为媒介主导型和公众参与型;V3为反转频次为1,¯V3为反转频次为1次以上;V4为部分失实,¯V4为全部失实;V5为核查失实,¯V5为事情有新进展和虚假新闻;V6为正负向转变,¯V6为螺旋式转变;V7为利益诉求,¯V7为情感诉求;V8为软新闻,¯V8为硬新闻;V9为其他,¯V9为国民素质社会道德类事件。因果路径¯v9*v8*v7*v4*v3*¯v2*v1=国民素质社会道德类*软新闻*利益诉求*部分失实*反转频次为1*媒体主导与公众参与*网络媒体首发,其余因果路径解释方法如上。
[19]Goffman E.Frame Analysis[M].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74:10-11.
[20]Holli A. Semetko, Patti M. Valkenburg.Framing European Politics: A Content Analysis of Press and Television News[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000,50(1)
[21]Tsai J L.Ideal Affect-culture cause and behavioral consequences[J].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2007,2(3)
[22]李普曼.舆论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2: 237
[23]陈嘉明.知识与确证——当代知识论引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32
[24]Hunt S.For Truth and Realism in Management Research[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quiry,2005,14(2)
[25]李理.基于扎根理论的网络事件信任传递机制研究——以罗尔事件为例[J].全球传媒学刊,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