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昆明市主城区成人膳食结构多因素与体质指数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2022-02-17杨显珺殷建忠张雅欣李任佳王娅丽

卫生软科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摄入量膳食早餐

杨显珺,殷建忠,张雅欣,李任佳,王娅丽,陈 琪

(1.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云南 昆明 650051;2.昆明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3.保山市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保山 678000)

中国是世界上肥胖和超重人数最多的国家,约42%的成年人和16%的儿童青少年肥胖或超重,可导致包括代谢综合征、糖尿病、癌症和骨关节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缩短患者寿命和增加死亡率[1]。饮食干预和运动锻炼是针对肥胖的基础性治疗[2,3]。不同地区的特征性膳食结构将影响当地居民的能量摄入和体重,因此膳食结构不只是常规食物类摄入情况的反映,也受当地膳食习俗及与社会生活变迁相关的新兴就餐模式等多因素影响[4-6]。在公共健康领域,如果通过膳食调查找出上述多因素膳食结构中与居民体质指数(BMI)变化有关的饮食因素,对指导居民有针对性地改变不良饮食习惯,维持健康体重具有重要价值。项目组于2018年8-10月对昆明市4个主城区常住居民进行膳食结构多因素调查,旨在了解哪些饮食因素对调查对象的BMI产生影响,为后续进行针对性的饮食干预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保证抽样方法科学性的基础上,兼顾本研究的人力、物力和研究时间限制,对昆明市主城区18岁以上常住居民采取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法,最终抽取调查对象1900人。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利用膳食频率调查表(Food Frequency Questionnaire,FFQ)对调查对象进行膳食结构多因素调查,包括常规食物类的摄入频率和摄入量、地域性膳食习俗及随着社会生活变迁衍生出的新兴就餐模式调查。经过统一培训的研究人员对自愿参与调查的对象进行身高、体重测量,用于计算BMI〔BMI=体重(kg)/身高(m2)〕,并收集研究所需要的人口学资料。

1.2.2 质量控制

本问卷的设计由具有丰富饮食干预和健康教育经验的营养师团队完成。设计人员查阅大量文献并咨询相关领域专家,多次组织志愿者填写问卷,根据志愿者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对问卷进行反复修改,最终形成正式问卷。由经过严格培训的研究人员进行问卷的发放和回收,问卷审核人员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检查,发现填写不完整、填错、逻辑错误的问卷进行处理和排除,以确保调查数据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1.2.3 统计分析

利用SPSS 20.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利用多重线性回归逐步筛选与BMI增长相关的饮食因素变量。以BMI=24为临界点,将调查对象分为体重正常组(BMI<24)和超重组(BMI≥24)。利用χ2检验对两组对象进行差异性检验,利用多元Logistics回归分析与超重相关的饮食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问卷共发出1900份,应答率93.7%,排除不合格问卷181份,最终1599份问卷纳入最终分析。调查对象中女性1077人(67.4%),男性522人(32.6%);18~39岁989人(61.8%),40~59岁547人(34.2%),60岁及以上63人(4.0%);BMI<18.4有122人(7.6%),18.5~23.9有839人(52.5%),24~27.9有446人(27.9%),≥28有192人(12.0%)。

2.2 主要饮食因素情况

72.5%的调查对象全谷物摄入频率在2次/每周以下,33%的调查对象每天蔬菜摄入量不足200 g,95%的调查对象每天蔬菜摄入量不足400 g,68.6% 的调查对象每天水果摄入量不足200 g,51.6%的调查对象蛋类摄入量每周在100 g以下,35.1%的调查对象每天瘦肉摄入量低于100g。除男性和女性在每日米饭摄入量(P<0.01)、每日水果摄入量(P<0.05)和早餐进食煮品频率(如米线)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外,其他饮食因素无性别差异(P>0.05)。

2.3 导致BMI升高的饮食因素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以BMI为因变量,以各饮食因素为自变量,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早餐进食煮品频率(P<0.01)和餐馆就餐频率(P<0.05)造成调查对象BMI升高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早餐进食煮品的频率与BMI升高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性早餐进食煮品频率(P<0.01)和吃甜食频率(P<0.05)与BMI升高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BMI升高的饮食因素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2.4 体重正常组与超重组的饮食因素多元Logistics 回归分析

χ2检验结果显示体重正常组(BMI<24)与超重组(BMI≥24)在早餐进食煮品频率(P<0.01)、每日米饭摄入量(P<0.01)、吃甜食频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BMI≥24为因变量,以各饮食因素为自变量,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早餐进食煮品频率中选项“3~5次/每周”(OR=1.454,95%CI:1.085~1.952,P=0.012)和 “6~7次/每周”(OR=2.082,95%CI:1.483~2.932,P<0.01)与研究对象超重相关,见表2、表3。

表2 体重正常组与超重组的差异性分析

表3 超重组相关的饮食因素Logistics 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与BMI变化有关的饮食因素

本次膳食调查通过对调查对象常规食物类的摄入频率和摄入量、地域性膳食习俗,以及随着社会生活变迁衍生出的新兴就餐模式进行调查。地域性膳食习俗(早餐进食煮品频率)及社会生活变迁衍生出的新兴就餐模式(餐馆就餐频率)与调查对象的BMI升高显著相关,提示这2个饮食因素有增加调查对象能量摄入的倾向。煮品是昆明地区居民传统早餐品种,由云南特色食物米线、卷粉或饵丝加上富含油脂的浓汤和肉帽烹煮而成,这类特色食物的原料均为精致大米发酵而成,富含碳水化合物、脂肪、盐及嘌呤,缺乏优质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周玲仙、殷建忠等编制的《云南食物成分表》显示,一碗传统过桥米线含有高达690kcal的热量[7]。餐馆加工的菜品具有高热量、高糖、高脂、高盐及富含添加剂的特征,导致研究对象比居家就餐时摄入更多的能量[8]。这2个饮食因素的选择频率增加,让调查对象的膳食结构具有更多能量摄入的特征。高能量膳食结构让人们摄入了过多的供能营养素,如碳水化合物和脂肪[9],是导致人们超重和肥胖的重要原因。调查对象中的超重组(BMI≥24)早餐进食煮品的频率明显高于体重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一结果进一步说明煮品类食物对研究对象的BMI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超重的研究对象摄入煮品类食物的频率较高,而煮品除了含有较高热量外,其性状呈半流质,适口性好,极易消化且胃排空快。碳水化合物在肠道可被快速吸收,导致血糖快速升高,刺激体内胰岛素大量分泌。长时间的胰岛素分泌过量可能引起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血脂和尿酸的代谢紊乱,进而引发肥胖和代谢综合征[10],因此该地域性饮食习俗对调查对象的膳食结构产生不利影响。本次调查中,男性超重和肥胖的比例(53.6%)多于女性(33.2%),虽然大部分被调查的饮食因素无性别差异,但摄入煮品类食物的频率男性高于女性,此外每日米饭摄入量和水果摄入量的性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男性食量普遍大于女性,以及女性偏爱吃水果有关。

3.2 调查对象膳食结构特征与其他研究结论比较

虽然本次调查中未发现常规食物类摄入频率和摄入量与调查对象的BMI升高有关,但相当一部分调查对象的全谷物、蔬菜、水果、蛋类、瘦肉类摄入量没有达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摄入量,存在膳食结构不均衡的现象[11]。这一研究结果和近期的同类调查研究结论一致,特别是富含膳食纤维的全谷物、蔬菜和水果摄入不足[12,13]。王邵顺子、张兵等人对中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8~35岁成年人食物摄入变化趋势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有较高比例人群脂肪摄入过多,膳食纤维摄入不足[14]。这些研究结果说明中国城乡居民的膳食结构不均衡情况具有普遍性。膳食结构的不均衡主要表现为高能量密度食物类(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摄入增加,而富含膳食纤维、矿物质和维生素的低能量密度食物类(如蔬菜、水果)摄入不足,后者可导致上述有益身体健康的营养素出现不同程度的缺乏。

综上所述,昆明市主城区成人的BMI升高与高频率摄入煮品类食物和餐馆就餐有关,并且膳食结构存在不均衡的现象。近几年来,昆明地区积极参与中国营养学会“营养周”推广活动,各种“轻食”餐厅也蓬勃发展,旨在帮助人们健康饮食。但此次调查结果显示还需要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指导人们改善膳食结构。可通过新闻媒体的健康栏目宣传减少餐馆就餐频率和煮品类食物摄入频率的益处;改良煮品类食物的加工方法,如添加叶类蔬菜和瘦肉,适当减少米线等的含量,并使用少油少盐的汤类烹煮。加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的平衡膳食模式的宣传力度,如在单位及学校食堂、餐馆、超市、农贸市场和社区健康知识宣传栏粘贴“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图片,以鼓励人们增加全谷物、蔬菜、水果的摄入量,对改善昆明地区居民的膳食结构,科学饮食和维持健康体重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摄入量膳食早餐
你怎么过早餐,就怎么过一生
膳食纤维对母猪肠道的作用
早餐
速滑运动员的膳食营养补充措施
膳食纤维不是越粗越好
中国人盐摄入量依然超标
营养与健康
丰盛的早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