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绿色创新、环境信息披露与银行信贷融资
2022-02-17李建军
■李建军
一、引言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发布了《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绿色信贷指引》等一系列金融政策,强调以严格的信贷管理支持环境保护,全面实施“绿色信贷”政策,落实国家节能减排战略。政策发布后,各商业银行出台了相应的战略规划和具体措施,执行绿色信贷政策。2020年,我国承诺“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绿色信贷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政策工具之一,其政策实施效果直接关系到碳排放战略目标的实现程度。
对金融机构来说,绿色信贷政策要求将企业环境信息纳入企业信贷审批范围,根据企业环境信息来评估企业环境风险,进而决定是否向企业发放贷款,尤其是对长期贷款的发放进行更加严格的审查。对企业来说,绿色信贷政策会影响企业的信贷融资行为及其资本结构,企业应自愿加强环境信息披露,提高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缓解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为银行信贷的审批创造良好的条件。
随着绿色信贷政策的实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与银行借款的关系引起了诸多研究者的兴趣,相关研究成果不断出现,现有研究结论大概有以下几种:一是高质量的环境信息披露显著提高了企业银行借款的总额(Watts等[1]、沈洪涛等[2]、蔡海静等[3]、朱新玲等[4]、徐玉德等[5])。二是高质量的环境信息披露显著提高了企业短期银行借款规模(武龙等[6])。三是高质量的环境信息披露显著提高了企业长期银行借款的规模(徐玉德等[5]、舒利敏等[7]、山国利[8]、周于靖等[9])。四是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高低对长期银行借款规模影响较弱(倪娟[10])。从现有文献来看,研究企业绿色创新对银行借款规模和期限结构影响的较少,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研究了企业绿色创新对环境信息披露与银行借款关系的调节效应。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与银行借款
根据信息经济学理论,充分的环境信息披露可以缓解银行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可以放宽企业融资约束,缓解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从银行借款总体规模来看,高质量的环境信息披露有助于银行了解信贷环保风险,进而有助于企业获得更多的银行贷款。在金融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较低,对环境信息披露的依赖较大,使得环境信息披露对银行借款规模的影响更加显著。重污染企业中的环保风险相对更大,环境信息披露对银行借款规模的影响更加显著。在内部控制较差的企业中,其风险管理能力较差,使得银行更加依赖环境信息披露来了解企业的环境绩效,环境信息披露对银行借款规模的影响更加显著。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对银行借款规模的影响更加显著[6]。也有研究发现,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对促进银行借款规模的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中表现得更加明显[5]。当地方经济发展压力较大时,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在争取新增银行贷款中的作用会明显减弱[2]。从银行借款期限来看,银行借款期限越长,贷款环保风险越大,企业获得长期借款的难度越大。因此,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越充分,获得长期银行借款的可能性就越大,其平均长期借款占银行借款总额的比重就越大[7];在金融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环境信息披露更加显著地改善了企业信贷期限结构[9];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环境信息披露质量较高的企业获得长期银行借款的金额更大[3]。
从以上分析来看,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其获得更多的银行借款和长期借款。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质量越高,平均银行借款总额占平均总资产的比例就越高。
H2: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质量越高,长期银行借款金额占银行借款总额的比例就越高。
(二)企业绿色创新、环境信息披露与银行借款
绿色创新的经济后果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不仅能帮助企业减少污染物的生产量和排放量,还可以降低资源及能源的消耗,从而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并最终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11],而且这种竞争优势是通过绿色创新来实现的[12]。产品差异化在二者的关系中发挥了中介作用,企业规模强化了绿色技术创新对企业竞争力的促进作用[13]。二是企业绿色创新提高了其长期财务绩效。供应商整合强化了企业绿色创新与财务绩效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同时媒体环保监督正向调节了绿色创新对长期业绩的促进作用[14],但是客户整合的调节效应则相反[15]。
综上,绿色创新有助于企业提升短期和长期业绩,提高市场地位,创造竞争优势,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同时,企业的健康发展必然会带来财务业绩的成长、财务指标的优化、偿债能力的提升以及债务风险的降低。由于经济效益和环境绩效提升,企业也更愿意进行充分的信息披露,更好地展示企业形象,银行也愿意为企业提供更多和更长期的贷款。反之,如果企业违反环保政策或环保绩效不达标,则可能会导致其面临巨额赔偿、行政惩罚和经营环境恶化等后果,从而影响企业偿债能力甚至持续经营能力,加剧信息不对称,从而加大银行信贷风险。一方面,商业银行为了防范贷款环保风险,必然会对企业面临的环保风险进行审慎评估,严格贷款的审批,最终会降低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可能性及规模。另一方面,信贷期限越长,不确定性越大,银行承担的环境风险也越大。因此,银行对长期信贷的审批比短期信贷更加审慎和严格。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越低,向银行传递的长期环境信息就越少,长期信贷环保风险就越大,企业获得长期银行借款的难度就越大。
因此,企业绿色创新既能够提高财务绩效、社会绩效和环境绩效,也能够提高环境信息披露质量,有效地缓解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显著降低银行对企业环保风险的担忧,从而使得银行更加愿意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贷款额度和更加长期的贷款。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3:上市公司绿色创新正向调节平均银行借款总额占平均总资产的比例与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关系。
H4:上市公司绿色创新正向调节长期银行借款占银行借款总额的比例与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关系。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数据
本文以沪深交易所2010—2019年A 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剔除金融类公司、ST、*ST 公司以及相关变量有缺失的上市公司样本,经过整理最后得到17065个观测值。利用Python软件从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抓取上市公司绿色专利数据,其他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库。
(二)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
被解释变量包括银行借款规模和银行借款期限结构。银行借款规模表示企业获得银行借款的多少和难易程度,借鉴武龙等[6]的做法,用平均银行借款总额除以平均总资产进行度量。银行贷款期限结构表示企业长期借款和短期借款的比例关系,借鉴舒利敏等[7]的做法,用企业长期银行借款占银行借款总额的比例进行度量。
2.解释变量
解释变量为环境信息披露质量。采用内容评分法,在借鉴武剑锋等[16]方法的基础上,从六个维度衡量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质量,满分为42 分,具体内容见表1。首先将每家公司30项指标的得分相加得到这家公司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得分,然后进行标准化,即某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质量=某上市公司实际得分/最优得分。
表1 环境信息披露质量评价指标
3.调节变量
调节变量为上市公司绿色创新,用上市公司绿色专利的申请数量进行度量,使用上市公司绿色专利申请数量与1之和的自然对数作为度量指标。
4.控制变量
影响企业银行借款规模和期限结构的因素较多,借鉴舒利敏等[7]的研究成果,选择以下控制变量:一是资产收益率。企业盈利能力较强,表明其市场竞争能力较强,从而企业经营活动创造的现金净流量也就较大,其内源性融资能力、股权融资能力较强,导致其信贷融资需求较低,且由于企业偿债能力较强,如果进行信贷融资,就会选择成本更低的长期信贷。二是资产负债率。企业资产负债率较高意味着企业资金需求较大,就会努力争取更多的银行借款,尤其是利率较低的长期银行借款。三是营业收入增长率。高成长性企业营业收入规模往往增长较快,资产、利润、现金流也会快速增长,高成长性企业融资渠道一般也较多,导致银行借款尤其是成本较高的短期银行借款规模较小。四是行业集中度。行业集中度较低,表明行业竞争比较激烈,企业发展需要较多的资金支持,导致企业银行借款尤其是长期借款规模较大。具体变量定义见表2。
表2 变量定义表
(三)模型设计
为了检验假设1,考察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质量对平均银行借款总额占总资产比例的影响,建立模型(1)。
为了检验假设2,考察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质量对长期银行借款占银行借款总额比例的影响,建立模型(2)。
为了检验假设3,考察上市公司绿色创新对环境信息披露质量与银行借款规模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建立模型(3)。
为了检验假设4,考察上市公司绿色创新对环境信息披露质量与银行借款期限结构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建立模型(4)。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3为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由表3可见,上市公司平均银行借款总额占平均总资产比例的均值为15.56%,中位数为12.32%,表明上市公司银行借款总体规模较小。长期银行借款占银行借款总额比例的均值为48.64%,中位数为32.48%,表明上市公司长期银行借款占银行借款总额比例不高,银行借款期限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均值为17.3%,中位数为9.52%,最大值为88.1%,最小值为2.38%,表明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质量总体水平较低,环境信息披露不充分,尤其是环境信息的定量披露有待进一步加强,不同上市公司之间环境信息披露出现较大的差异,环境信息披露标准有待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绿色创新的均值为1.9058,最大值为871,最小值和中位数均为0,表明上市公司整体绿色创新水平较低,还有较大发展空间,只有极少数公司绿色创新能力较强。
表3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
(二)回归分析
为了检验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质量对平均银行借款总额占平均总资产比例的影响,根据模型(1)进行回归检验,结果见表4(1)列。回归结果表明,上市公司平均银行借款总额占平均总资产的比例与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相关系数为0.0605,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环境信息披露质量较高的企业,其平均银行借款总额占平均总资产的比例也较高。假设1 得到验证。因此,企业提高环境信息披露质量有利于增加银行借款规模。为了检验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质量对长期银行借款占银行借款总额比例的影响,根据模型(2)进行回归检验,结果见表4(2)列。回归结果表明,上市公司长期银行借款占银行借款总额的比例与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相关系数为0.1377,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环境信息披露质量较高的企业,其平均长期银行借款占银行借款总额比例也较高。假设2 得到验证。因此,企业提高环境信息披露质量有利于增加银行借款的期限。控制变量方面,平均银行借款总额占总资产的比例与资产收益率、行业集中度显著负相关,与资产负债率显著正相关,与营业收入增长率的关系不显著。长期银行借款占银行借款总额的比例与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行业集中度显著正相关,与营业收入增长率的关系不显著。
表4 全样本实证检验结果
(三)调节效应分析
为了检验上市公司绿色创新对环境信息披露质量与银行借款规模关系的调节效应,根据模型(3)进行回归检验,结果见表4(3)列。回归结果表明,模型(3)中绿色创新与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交乘项系数为0.0107,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上市公司绿色创新对环境信息披露质量与银行借款规模的关系有正向调节作用。验证了假设3。与绿色创新能力较弱的上市公司相比,在绿色创新能力较强的上市公司中,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能够更加显著地提高平均银行借款总额占平均总资产的比例。因此,企业加强绿色创新有助于获得更多的银行借款。为了检验上市公司绿色创新对环境信息披露质量与银行借款期限结构关系的调节效应,根据模型(4)进行回归检验,结果见表4(4)列。模型(4)中绿色创新与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交乘项系数为0.1518,且在1%的水平显著,说明上市公司绿色创新对环境信息披露质量与银行借款期限结构关系有正向调节作用。验证了假设4。与绿色创新能力较弱的上市公司相比,绿色创新能力较强的上市公司其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更加显著地增加了长期银行借款占银行借款总额的比例。因此,企业加强绿色创新能力有助于获得更多的长期银行借款。
(四)基于产权性质的分组检验
为了研究产权性质对环境信息披露与银行借款规模和期限结构关系的影响,本文对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分别进行实证检验。国有企业实证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表中(1)至(4)列分别是模型(1)至(4)的检验结果。回归结果表明,在(1)列中,国有企业平均银行借款总额占平均总资产比例与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相关系数为0.0709,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国有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质量越高,其平均银行借款总额占平均总资产的比例就越高。在(2)列中,长期银行借款占银行借款总额的比例与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相关系数为0.1521,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国有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质量越高,其长期银行借款占银行借款总额的比例也越高。在(3)列中,国有企业绿色创新与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交乘项系数为0.0287,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绿色创新正向调节了银行借款规模与环境信息披露之间的关系。与绿色创新能力较弱的国有企业相比,在绿色创新能力较强的国有企业中,其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能够更加显著地提高平均银行借款总额占平均总资产的比例,有助于国有企业获得更多的银行借款。在(4)列中,国有企业绿色创新与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交乘项系数为0.1991,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绿色创新正向调节了银行借款期限结构与环境信息披露之间的关系。与绿色创新能力较弱的国有企业相比,绿色创新能力较强的国有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能够更加显著地提高长期银行借款占银行借款总额的比例,有助于国有企业获得更多的长期银行借款。
表5 国有企业实证检验结果
非国有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对银行借款规模和期限结构的影响实证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表中(1)至(3)列分别是模型(1)至(3)的检验结果。回归结果表明,在(1)列中,非国有企业平均银行借款总额占平均总资产的比例与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相关系数为0.0534,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非国有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质量越高,其平均银行借款总额占平均总资产的比例就越高,非国有企业提高环境信息披露质量有助于获得更多的银行借款。在(2)列中,非国有企业长期银行借款占银行借款总额的比例与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相关性不显著,说明非国有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对其长期银行借款占银行借款总额比例的影响不显著。由此,不再检验非国有企业绿色创新对环境信息披露质量与银行借款期限结构关系的调节效应。在(3)列中,非国有企业绿色创新与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交乘项系数不显著,说明非国有企业绿色创新对银行借款规模与环境信息披露关系的调节效应不显著。
表6 非国有企业实证检验结果
五、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以2010—2019年沪深交易所A 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了上市公司绿色创新、环境信息披露质量、银行借款规模与期限结构决策之间的关系,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第一,上市公司平均银行借款总额占平均总资产的比例与环境信息披露质量显著正相关,表明环境信息披露质量可以有效缓解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有助于银行了解企业环境风险,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控信贷风险,提高了银行借款获批的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第二,上市公司长期银行借款占银行借款总额的比例与环境信息披露质量显著正相关,表明高质量的环境信息披露有助于银行了解企业面临的长期环境风险,降低长期信贷的环境风险,有助于企业获取更多的长期贷款,从而增加企业长期银行借款占银行借款总额的比例。
第三,上市公司绿色创新能力强化了其银行借款规模与环境信息披露质量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与绿色创新能力较弱的上市公司相比,在绿色创新能力较强的上市公司中,高质量的环境信息披露更加显著地提高了平均银行借款总额占平均总资产的比例。因此,企业加强绿色创新有利于获得更多的银行借款。
第四,上市公司绿色创新能力强化了银行借款期限结构与环境信息披露质量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与绿色创新能力较弱的上市公司相比,在绿色创新能力较强的上市公司中,高质量的环境信息披露更加显著地提高了长期银行借款占银行借款总额的比例。因此,企业加强绿色创新有利于获得更多的长期银行借款,缓解企业长期资金压力。
第五,在国有企业中,平均银行借款总额占平均总资产的比例与环境信息披露质量显著正相关,且绿色创新能力对二者关系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中,银行借款规模与环境信息披露质量也是显著正相关的,但绿色创新能力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并不显著。
第六,在国有企业中,长期银行借款占银行借款总额的比例与环境信息披露质量显著正相关,且绿色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但在非国有企业中,长期银行借款占银行借款总额的比例与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关系不显著。
(二)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研究,从政府、企业和银行的角度,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第一,政府应完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尤其要加强对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数量和资源能源的节约情况的定量定期披露。目前,虽然披露环境信息的企业数量不少,但是环境信息披露整体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格式、时间、途径、载体等都没有统一的规定,导致很多企业没有定量披露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工业废水、烟尘粉尘、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也没有披露废气废水、烟尘粉尘、噪声、辐射、光污染的治理情况以及固体废物的利用与处置情况,也没有定量披露资源能源的消耗与节约数量,而只是进行简单的定性描述,内容不够具体。有关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强制要求企业按照规定的时间、格式、途径和载体定量披露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数量和资源能源的节约数量,定性披露企业环境管理的规划和制度,方便社会公众、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详细了解企业环境信息。同时政府应加强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监督管理,必要时可以进行专项审计,对于违反者加强处罚,提高企业违法违规成本,进而促使企业提高环境信息披露的整体质量。
第二,企业应主动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并加强环境信息披露。企业应该自觉积极履行环保社会责任,根据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制定企业环保目标,建立环保管理制度体系,加强环保教育培训,让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建立环保事件应急机制,加强突发环保事件管理,加强环保投资,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环保绩效。同时,企业要加强对环境信息的如实披露,不仅要披露“好消息”,也要披露“坏消息”,缓解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银行收集企业环境信息的成本,进而有利于企业获得更多银行借款尤其是长期借款,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第三,国有企业应该大力加强绿色创新。国有企业进行绿色创新有助于其获得更多、更长期的银行借款,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国有企业应根据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制定绿色创新战略,加强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力度,增加绿色研发投入,申请绿色专利,加强重大绿色创新项目投资,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通过绿色创新加强环境保护,争取绿色信贷支持,驱动企业高发展质量。
第四,银行应严格落实绿色信贷政策。商业银行应严格执行有关绿色信贷政策,建立健全绿色信贷审批操作规范,将绿色创新项目、重点污染物的排放标准、资源能源节约量等定量指标纳入信贷审批体系,比如绿色发明专利数量、二氧化碳排放量、固废的利用与治理量等;同时还应将企业环境管理制度等定性内容纳入信贷审批体系,比如环境治理规划与目标、日常环境管理制度、重大环境事件应急机制等。对于环境绩效好、环境信息披露充分、绿色创新能力强的企业,给予更大规模和更长期限的贷款,支持企业加强绿色创新、环境保护及信息披露,推动企业绿色发展,助力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