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先给再取”法分析接地对静电感应的影响
2022-02-17耿乙淇
摘 要:本文主要讨论导体接地与否对静电感应结果的影响,给出了一种巧妙的处理方法,即先把导体接地之前的原有电荷(不论是否外显电性)全部传输给大地,然后根据其他带电体对它的影响,向大地中再取回所需的电荷量,笔者将这种方法总结为“先给再取”,这种方法形象生动,对初学者而言很有帮助。由于某些球形问题中计算电荷量需要计算导体的电势,故又给出了一种计算球形带电体在空间中任一位置电势的巧妙方法,经过口算就能够得出结果。本文给出了几个经典的例子,有助于加深对新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关键词:静电感应;静电平衡;接地;电势;高斯定理
1 概述
早在18世纪,富兰克林就提出了正、负电荷的概念,沿用至今,即丝绸摩擦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作正电荷,由毛皮摩擦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负电荷。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在课堂中使用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进行演示实验[1],给中学生打好“电磁学”的基础。
“静电感应”是“电磁学”这门课程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对于初学者来说,导体接地对感应电荷分布的影响,还是有相当的难度。本文按照大学物理电磁学部分对“静电感应”这一节的要求,总结出一种巧妙的方法来解决接地导体感应电荷量的计算问题,具有启发性,有助于本科学生对这一部分和后续内容的学习。
2 静电感应和静电平衡
“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是电荷间相互作用的基本原则,静电感应就是基于这个原则。如图1,当导体A外部有另一带电导体B靠近时,A导体处在了B的电场中,从而导体表面电荷会重新分布,左侧积累感应电荷量q,右侧积累感应电荷量q,感应电荷形成的感应电场与B的电场相互抵消,达到静电平衡状态。静电平衡下,实心導体内部电场强度处处为0,电荷全部集中在导体表面[2]。这两点很容易给出证明:
(1)导体在外电场的作用下达到静电平衡状态,这意味着导体上的电荷不再定向移动,假设内部电场强度不为0,那么电荷仍然要受到库仑力的作用,从而定向移动,这是矛盾的。
(2)在无限接近导体外表面的导体内部取一贴合导体轮廓的高斯面,由高斯定理[2]:
可知导体内部电荷的总和∑qi等于0,因此电荷全部分布在导体外表面,得证。
3 求解电势的方法
3.1 定义式
电势的求法有很多,在电场强度分布已知的情况下,可以直接按照定义积分求得[2]:
一般规定无穷远处为电势零点,则有: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空间电场强度在不同区域有不同的表达形式,则应当综合利用式(3.1)和式(3.2)去计算P点的电势。
3.2 口算法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球”这一特殊的形状,电势的求法有一个很实用的方法,对于导体球(含有电介质的情况不适用,应当按照定义来计算)在空间任一点的电势是可以口算求得的,详述如下:对于某一点P,它的电势由这些部分组成:①如果在某个界面的外部,就可以将这个界面视为集中在其球心处的一个点电荷,这个点电荷的在P处的电势决定于P到球心的距离r[3];②P点在某个界面上时,可以归为上述①的情况,只不过r等于界面的半径Rα,α是指这一表面;③如果P点在某个界面的内部,可以认为P点与界面等电势,就可以把P点转化在界面上(但并不在界面上,只是为了计算方便),化为第②种情况。
4 几个典型例子
通过几个典型的例子,将“先给再取”的方法运用在“实战”中。
4.1 一般实心导体
不接地的情况,与图1一致。
4.1.1 右侧接地
按照“先给后取”的思想,最终A导体上左侧应带上电荷量q,这是初学者普遍接受的结果。
4.1.2 左侧接地
同样地,先把电荷全部传给大地,然后根据静电感应的需要再取q,剩下的问题就在于这些电荷应分布在表面的何处,很显然,依然是在导体左侧,这是“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的本质使然。
由此可见,在同一表面上的不同位置接地,对电荷分布的影响效果相同。
4.2 同心导体球和导体球壳
现有一个半径为R1的导体球,带有电荷q,球外面放置一个内半径为R2、外半径为R2的同球心导体球壳,球壳上带有电荷Q,如图2所示。
4.2.1 不接地
静电感应的结果,使得球壳内侧会带上电荷q,根据球壳电荷守恒,球壳外侧会带上电荷Q+q,两个导体最终都处于静电平衡。
继续讨论空间各处的电场强度E。根据高斯定理,式(2.1),可以很容易的得到空间各部分的电场强度:
其中r表示P点到球心的距离。
为了下面讨论接地对电荷分布的影响,需要计算导体的电势。
(1)利用“定义法”。
(2)利用“口算法”。
a.r=R1,P点在界面1上,又在界面2、3内,故有:
b.r=R3,P点在界面3上,又在界面1、2外,故有:
上述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是完全一致的,读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在以后的计算中使用。
4.2.2 接地
(1)导体球壳接地。如图3(a),按照“先给”的思想,使得导体球壳所有的电荷全部传输到大地,然后考虑其内部有一个带q电的导体球,由于静电感应,球壳内侧需要带上电荷q,故向大地“再取”电荷q。因为导体球只有一个面(外表面),全部的电荷量q集中在表面,因而可以确定球壳内侧面上的电荷量为q,外侧面不带电荷。这种现象叫作静电屏蔽,导体外壳能够避免内部带电体影响外界,同时保护内部不受外部电场的影响[2]。
(2)导体球接地。如图3(b),把导体球上的所有电荷“先给”大地,再取电荷e,然而导体球壳有两个面,难以判断内、外面各带多少电荷,故确定e的大小需要借助接地后U1=0来确定。
导体球带电e,那么导体球壳内侧带电e,外侧带电Q+e,利用“口算法”可得:
结果是,导体球表面带电e,导体球壳内表面带电e、外表面带电Q+e。
由此可见,静电感应情况下,导体接地后,其表面上的电荷并不一定与另一带电导体所带电荷等量异号,这是大部分初学者的思维误区。
4.3 平板型导体
4.3.1 不接地
如图4,有两个平板型导体A、B,表面电荷面密度分别为σA、σB。二者靠近时,电荷会重新分布,导体A、B各自的两个表面的电荷面密度会改变。在计算电荷分布时,要牢牢抓住静电平衡的特点。
首先把这两个导体看做是四个带电面,在界面2和界面3之间做一个圆柱形高斯面,由高斯定理得:
4.3.2 导体A接地
把A中的电荷“先给”大地,考虑到B的电荷面密度为σB,故要向大地“再取”电荷面密度-σB,这里把板型导体和4.1小节的一般实心导体做了类比。
同样地,按照按照上面的过程,可以得到:
这使得两个板型导体构成了平行板电容器,其间的匀强电场强度为σBε0。
结语
静电感应会引起带电导体电荷的重新分布,达到静电平衡时,导体内各处电场强度处处为0,这既是静电平衡的条件又是结果。
除了上面讨论到的情况外,仍需注意的是,如果把单独存在的带电导体A接地,则其上的电荷会全部传输到大地,这也是“先给”思想的灵感所在。
上述的三个典型例题,准确阐述了导体接地前后感应电荷量的变化,“先给再取”的思想贯穿其中,即先把电荷量移去,再取所需。解题过程如鱼得水,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同时也能够引发读者思考。
参考文献:
[1]陆挺.浅析初中物理教材中《静电现象》实验的改进[J].物理教学探讨,2011,29(09):1718.
[2]赵凯华,陈熙谋.电磁学(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3]马文蔚.物理学(第六版)习题分析与解答[M].北京:高度等教育,2015.
作者簡介:耿乙淇(2000— ),男,汉族,江苏徐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理论物理和中学学科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