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毒王在里约

2022-02-17曹镜

南风窗 2022年3期
关键词:罗西尼贫民窟历史观

曹镜

[英] 米沙·格兰尼 著

吴桑雨 译

理想国 | 海南出版社

2021年11月

《里约折叠》如此清晰地向人们揭示了世界的分裂。

曾经的巴西首都里约的象征之一,是一座两臂展开、形同十字架的耶稣像,整个里约就在它的脚下。而在耶稣像西南方向大约五公里处,被三个富人区包围着的,则是南美洲最大、里约最著名的贫民窟—罗西尼亚。就如它的书名,这座曾举办过世界杯和奥运会的城市在热情洋溢和光鲜亮丽之外,还有被折叠、被收拢、被隐藏的贫困、暴力、凶杀、毒品、腐败。

这是一本带着些同情色彩的人物传记,将那波谲云诡的历史黏合起来的,是本书的主人公内姆,准确地说,是罗西尼亚的内姆。

他是这个高度自治的城市社区的掌权者,是全巴西警方最想逮捕的头号毒枭。身为调查记者的格兰尼在内姆入狱后采访了他十次,他们谈起动荡、领导力、信仰、家庭以及如何在一个充满恶意的世界中挣扎求生。格兰尼也在他的家人、朋友,有过联系的警察、律师、记者、政治家的叙述中,勾勒出巴西数十年间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迁。

或许人们都喜欢这样的戏码:2000年,一个在贫民窟中勉强维生的24岁年轻男人怀抱病婴,为筹钱,在绝望中加入犯罪集团。接下来的十年间,这个年轻男人在动荡变革中迅速晋升,成为罗西尼亚的第三任毒王。

“内姆”这一当初加入帮派的绰号也响彻南美。在他的掌管下,政府、警察、毒贩三方争斗的罗西尼亚迎来两年黄金时代。内姆当权后期,他越过红线,插手议员选举。而在巴西为世界杯和奥运会做准备的背景下,里约必须要改变,崩坏的警察系统必须要挽尊。此时,他与他的帮派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使他成为警察肃清的焦点。2011年,与警察谈判“自首”失败的内姆被正式逮捕。

格兰尼的文字很沉静,哪怕在描写激烈的枪战冲突时也不忘分析为何警察不能直接冲进贫民窟逮捕毒枭和那些帮派人员。格兰尼没有试着美化内姆,也没有为其犯罪事业辩护,他更多地展现通货膨胀和政治腐败下,面临着失业、贫困,有着高欲望和缺失感的底层人民,描绘巴西经济腾飞和禁毒战争下,富人与穷人比邻而居、奢华与脏恶一线之隔的里约。

这座“上帝之城”的折叠面,是撒旦在人间的巢穴。在世界瞩目的烟火中,那些被粉刷上鲜艳色彩的、数以千计缺水少电的贫民窟成为了外国游客眼里所期待的异域风情。而迁出贫民窟的人们,似乎又被折叠进另一个时空,继续在不平等的处境和艰难抉择中努力着生存,力求活得欣欣向荣。

也许,我们与平行世界之间的距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以触及。也许,现实就像被一根根高空钢索分割,走在上面的万千普通人,一瞬,就被翻转折叠。

孟宪实 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1年10月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独特的女性之一,在众多的历史材料里,她的野心和专横被不断放大,而唐高宗则相应地被塑造为软弱无能、优柔寡断的形象。

但是本书的核心立意是—一个皇帝能把原来的皇后废掉,立武则天做皇后;并且在当政时把唐朝的疆界扩展到了最大,完成了从隋文帝到唐太宗几代宗王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未竟事业,就证明了唐高宗李治远远不是历史教材里简单描绘的单一形象。而真实的史料也证明,他在重大政策的制定和宰相的任用人选上,有着贯穿始终的主动权,这些都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唐高宗的歷史迷雾,随着一件件重大的历史事件,由此展开。

这是一本带有评述性质的历史书籍,讲述故事的同时加入了很多作者本人的历史观。这是本书的特色之一。作者孟宪实认为,历史应该表现得更具客观性,历史学则允许有主观立场存在。问题是,历史并非纯粹客观史料,在《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这样的史学著作中,历史与历史学并存,历史叙述依据史料,也会贯彻史家的历史观。古代史家同样会用自己的历史观驾驭史料,在看上去很客观的叙事中,他们的历史观已经无声无息地占据所有空间。

为了纠正这样的行文和思考习惯,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加入了很多自己对历史的理解,比如作者提到,不少史书都详实记录了唐高宗李治“孝友”的品行,这一方面是体现了古人对细节的看重,通过观察一个人的日常起居和行为习惯,从小事看大处。与此同时,作者也提醒,李治的这些行为,也许是天性,也许是政治表演,就算认为是后者的原因也不算是胆大妄为的猜测。从本书的行文里,不难发现作者对读者历史观的引导与训练,这本书可读性比较强,是理解唐高宗的有趣文本。

[美]康拉德·H.雅劳施 著

王晨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年1月

20世纪20年代出生的“魏玛一代”德国人,经历了20世纪几乎所有重要事件:第三帝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大屠杀、战后重建、冷战分裂,以及柏林墙倒塌后的统一与复苏。

私人生活与历史进程罕见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当他们回顾一生的经历时,曾经的热情因看清独裁政权的真相而幻灭,有人忏悔,有人以无知和被蒙蔽作为开脱的借口,也有人声称德国人同样是受害者以博取同情。

基于七十多部自传和回忆录的一手叙述,《破碎的生活》描述了普通人视角下的20世纪德国。

其中既有参与前线战争的士兵,也有在后方挨过萧条岁月的女性;有种族清洗的加害者,也有纳粹暴行的受害者。

透过对德国民族身份的重新审视,本书试图回答:为何如此多人支持了希特勒的战争与纳粹的残暴,他们最终又如何与种族主义和独裁政权切割并重新拥抱人权,从军事侵略者变为欧洲的民主支柱。

了解他们为何支持希特勒的战争与纳粹政权,又如何与种族主义和大屠杀切割,最终如何理解自己蒙受的苦难与战争的责任,将帮助我们体会普通人如何与强大的命运进行斗争并选择自己的生命道路。

以及,在充斥着杀戮与死亡的剧变中,普通人如何重建破碎的生活?

猜你喜欢

罗西尼贫民窟历史观
贫民窟也能成旅游景点?
内涵大师罗西尼
罗西尼:始于喜剧,不止于喜剧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
“遇到熟人”的礼节
“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以《洋务运动》为例
习近平的历史观
为肯尼亚贫民窟儿童“造梦”
颠覆与重构——当代新历史小说的历史观
肯尼亚推出贫民窟一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