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瑰丽国宝“回归”记

2022-02-17仇玉平

人民周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曾国国家文物局回归

仇玉平

文物传承悠久历史,承载灿烂文明。打击文物犯罪,防止文物流失,是保护文物的重要舉措。近年来,我国多次开展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从国际、国内两个渠道共追回6万余件文物,其中包括大量的国家一级文物,也就是俗称的国宝。

今天,我们就走近三件(组)专项行动所追回的国家一级文物,欣赏中华国宝之瑰丽,感受中华文化之光辉,体会中华先民之创造伟力。

八件中国青铜器将在日本东京拍卖!

2019年3月,国家文物局接到的一个举报电话,打开了流失日本的中华国宝——曾伯克父青铜组器的回归之门,此后文物部门和公安机关联合行动、跨国追索,短短五个月就让这组青铜国宝顺利回归祖国。

曾伯克父青铜组器一共八件,包括1鼎、1簋、2壶、1霝(líng)、1甗(yǎn)、2盨(xǔ)。霝和盨都是盛黍稷的礼器,甗则由两部分组成,下半部是鬲(lì),用于煮水,上半部是甑,底部有网眼可通蒸气。甗最初为蒸食用具,后为礼器。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勤介绍,这组青铜器纹饰精美、品类丰富、保存完整,人文价值极高。尤为难得的是,八件青铜器每件都刻有铭文,总字数多达330字。如甗的铭文是“唯曾伯克父甘娄迺用作旅甗子孙永宝”,盨的铭文是“唯曾伯克父甘娄迺用作旅盨子孙永宝”。而在鼎的外部,则刻有如下铭文:伯克父甘娄迺执干戈,用伐我仇敌,迺受吉金, 用自作宝鼎,用享于其皇考,用赐眉寿黄耇,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享。“曾”为国名,排行“伯”,字“克父”,“甘娄”为其名。综合这些铭文及其他信息,文物学者推断该组青铜器的主人是曾国国君,字克父,名甘娄,于是命名其为曾伯克父青铜组器。

曾伯克父青铜组器

曾国,这个主体位于我国湖北随州地区的春秋古国,极为神秘,一度不见于任何传世文献。

直到1966年7月,湖北省京山市的苏家垄村发现大规模墓葬群,出土了曾仲斿父青铜方壶,壶盖和壶口内壁均刻有完全一样的铭文“曾(仲)斿父用吉金自作宝尊壶”,大意是曾侯的次子斿父用青铜铸造了此好壶。此壶一出现,即震撼世人,后与后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等一同被誉为青铜器“十大国宝”。1973年,原国家邮电部发行“出土文物”系列邮票,将此壶列入其中。

自此,学术界才确认有曾国的存在。1978年,湖北随州又发现了曾侯乙墓,加深了人们对曾国的认识。曾侯乙墓出土的曾侯乙编钟,大小65件,重达2567公斤,历经2400多年,依然精美绝伦,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音律最全,也是气势最宏大的一套编钟,后来登上了1987年发行的“国家名片”系列邮票。这也是第二件亮相国家邮票的湖北文物,恰好也来自古曾国。

文物专家认为,曾伯克父青铜组器是古曾国杰出文化的最新例证,深入解读其数千年的丰富信息,对于研究曾国文明发展、青铜器工艺演变,乃至春秋时期历史文化都具有重要价值。

然而,如此珍贵的中华国宝,一度流落日本。2019年3月,国家文物局接到非法流失中国青铜器将在日本东京拍卖的消息,通过充分论证,认定该组青铜器是被盗出土且非法出境的文物,遂与公安机关、国家驻外使馆通力协作,采取刑事和外交相结合的方式追索文物。一方面,公安机关对该文物委托持有人涉嫌犯罪行为立案调查;另一方面,国家文物局通过外交途径照会日本,坚决申明请日本按照国际公约协助中国追回流失文物。在多方努力之下,2019年8月,曾伯克父青铜组器被成功从日本追回,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并最终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商代兽面纹铜鬲

曾伯克父青铜组器也是我国近年来在国际范围内制止非法交易、成功实施跨国追索的价值最高的一批回归文物。据了解,近年来,我国通过各种方式,将5000余件国外流失文物追回。

曾伯克父青铜组器中的甗,其一部分就是鬲,但鬲本身也是独立的青铜器型。《尔雅·释器》明确“款足鼎者谓之鬲”,款即空的意思。

青铜鬲最早出现在商代早期,一般是大圆口,袋形腹犹如牛乳,下有三个锥形足,原用于煮熟食物。商晚期以后的青铜鬲开始刻有精美花纹,演变为盛粥和肉食的高级容器。

这件商代兽面纹铜鬲本为安徽博物院所藏,其命运和曾伯克父青铜组器颇为类似,也曾流失在外,即将被拍卖之时,被文物部门和公安机关联手追回。

2017年12月,浙江某知名拍卖公司网站上线了一件“商代中期兽面纹铜鬲”,并详细介绍了青铜鬲的传奇身世:上世纪40年代,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月牙河出土了一件大鼎和十二件鬲,但随后佚失。60年代,十件鬲被陆续找回并藏于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和安徽博物院。而此青铜鬲与阜南县月牙河所出青铜鬲如出一辙,无论造型、制式、纹饰,当为同批所出。

安徽阜南在商代早中期,属虎方(古国名)范围,虎方文献资料非常少,该拍卖公司因此认为这件鬲作为研究虎方青铜文化的重要实例,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极高。

如此详细的介绍,引起了安徽师范大学一位历史文献研究生的注意,他感觉这件拍品与安徽博物院的藏品颇为相似:商代兽面纹铜鬲,国家一级文物,的确是1947年出土于安徽阜阳阜南县月牙河,于1957年征集入院,但1988年12月就被盗流失在外。

安徽博物院获知该研究生提供的消息后,经过比对,认为拍卖青铜鬲与被盗青铜鬲极其相似,便立即上报国家文物局。国家文物局及公安部借助刚刚建立的全国被盗(丢失)文物信息平台,也进行了比对,得出相同结论,并立即作出部署,很快叫停拍卖。接着,合肥警方及安徽博物院文物专家迅速赶到杭州,通过现场勘察比对,确认该拍品为安徽博物院被盗青铜鬲无疑。2017年12月,时隔近30年之后,商代兽面纹铜鬲在警察和专业人员护送下,终于又回到了安徽博物院。此青铜鬲也是全国被盗(丢失)文物信息平台建立后找回的第一件文物。

和前两件(组)文物不同,西汉彩绘青铜雁鱼灯没有遭遇公开拍卖的险境,但却一度被文物贩子拆成零件,并试图当成家传宝物留给后代。

如今,走进山西青铜博物馆可以看到,这件代表着西汉工艺制作最高水准的国家一级文物正静静伫立于展厅之中,诉说着两千余年前的杰出中华文明。

雁鱼灯整体设计颇为精妙,雁体匀称,颈部修长,身两侧铸有羽翼,有短尾,双足并立,掌有蹼,稳稳站立。雁喙张开,衔一大魚,鱼下接圆形灯座,可以放置灯火照明。鱼身、雁颈、雁腹,均为中空并相通。灯火点燃时,利用物理学虹吸原理,烟气巧妙地通过鱼身和雁颈,可被直接导入贮有清水的雁腹之中。雁鱼灯灯罩是两片弧形板,能够转动开合,既能挡风,也可对照明方向和灯光强弱自行调节。

国家博物馆考古研究所原所长信立祥说,汉代灯具多用动物油脂作燃料,点灯时烟尘向上进入鱼、雁体内,最终溶解在水中,可防污染,非常环保。

雁鱼灯各组件可灵活拆卸安装,工艺极为精湛,在古代只有贵族和高级官员才能使用。2011年江西南昌发现的西汉废帝——海昏侯刘贺墓地,出土各类文物数万件,仅有两件青铜雁鱼灯,足见其珍贵。

73387653efcbde8cda30f8d0decceda5c20371db09b17de31f0ec75791606a3e西汉彩绘青铜雁鱼灯

汉代是铜灯制作的鼎盛时期,有分盘灯、虹管灯、筒灯3类。山西青铜博物馆的雁鱼灯,以及南昌海昏侯的两盏雁鱼灯,都属虹管灯,其特征是灯体有虹管,灯座可盛水,灯烟通过虹管传递,送入灯座溶于水中。另一盏著名的虹管灯,则是1958年汉代中山靖王刘胜的妻子窦绾墓出土的长信宫灯。此宫灯灯体为一个通体鎏金、双手执灯的宫女,宫女神态恬静优雅,一手执灯,另一只手的袖子似在挡风、实为虹管,极具审美价值。

山西青铜博物馆的西汉彩绘青铜雁鱼灯,是山西警方2018年追回的被盗文物。文物贩子曹某被抓获后,并没有交代出这件文物,警方多次搜查也没有发现。但曹某藏宝心切,在羁押期间给家人传递信息,提示要“把灯处理好”。据此线索,警方再次搜查,但还是没发现。通过反复做工作,终于在曹某父母家地下室,找到一堆用塑料布包裹着的青铜零件,拼起来后正是雁鱼灯。得知消息的文物贩子竟然大哭,原因是这盏雁鱼灯极为珍贵,他没有舍得出手,准备传给子孙后代。

像曹某这样的文物犯罪嫌疑人,2017年以来在公安部和国家文物局开展的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中,一共抓获8300余名,同时累计侦破文物案件7800余起,6万余件文物得以重新回归,专项行动成果显著。公安部刑侦局负责人介绍,文物犯罪分子的手段在不断升级,专业化、智能化趋势明显,打击和防范文物犯罪将是一项长期任务。只有有关部门多方联动、凝聚合力,全社会共同参与、上下一心,方能继承好、守护好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

猜你喜欢

曾国国家文物局回归
中宣部、文旅部、国家文物局发布重要文件
曾国青铜器铭文研究的新进展
曾国七百年:历代曾侯青铜器精品展
Significance of Belgian Legislation on the Protection of 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 as a Reference to the Amendment of China's Pertinent Regulations
国家文物局将9件周代青铜器划拨上海博物馆
湖北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
破解“曾国”和“随国”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