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路径探析*

2022-02-16祝成彦柏菊英

中国德育 2022年24期
关键词:传统美德中华道德

■ 祝成彦 柏菊英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担负着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使命,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资源。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在教学中挖掘好、运用好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1],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入助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彰显道德与法治课程以素养立意、以文化育人的价值理念。

一、精准挖掘,确立融入点和融入内容

浩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哪些可以运用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要回答这个问题,一是要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在联系,结合具体主题、单元或课题等,把准融入的结合点,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素挖掘的精准度。二是要发掘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对融入内容进行整合贯通,实现全面、合理、准确融入,彰显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价值理念。

(一)依据课标和教材,找准融入点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目标”中,基于“政治认同”这一核心素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出了明确的学段目标(见表1)。同时,分学段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要求(见表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题与其他主题共通共融,有机熔铸为一体,并与不同的核心素养相对应。

表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学段目标

表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要求

而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赋予了传统文化元素更多思想价值引领的内涵。其中,既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呈现(见图1),又有不同年段和主题的散点分布。

图1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集中呈现

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契合点时,既要基于课程标准,也要基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遵循典型性和适切性相辅相成的原则。例如:三年级上册“快乐学习”单元可以选取经典篇目中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名言名句;四年级下册“我们的衣食之源”一课,可以汲取祖国悠久的农耕文化、二十四节气中的农耕智慧、农民丰收节体现的晒秋等文化传统;六年级下册“日益重要的国际组织”一课,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协和万邦、天下大同、亲仁善邻”等国家外交之道的思想智慧。

(二)多元化开发,精选融入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新时代,究竟哪些资源可以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所用,需要教师能动地去寻找、认识、选择和利用。教师要辩证地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全面、立体、深入领会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与课程目标实现的关系,从教学需求出发,围绕“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三大内容主题,以“经典篇目、人文典故、基本常识、艺术与特色技能、科技成就、文化遗产”为主要载体[2],精选适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构建目标精准、内容适切、形式多样、开发多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体系。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实物等不同的资源类型,格言名句、先贤人物、传统故事、民俗风情、科技成就、文物遗迹等丰富的素材,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时空的永恒魅力,能够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更接地气、有活力,从而为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提供更好的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要根据不同学段的学情特点,精选融入不同内容。例如:诚实守信、勤俭节约、尊老孝亲等传统美德在不同学段都有涉及,要注意选择不同角度和梯度的教学素材。以勤俭节约为例:低年级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的饮食礼仪来讲;中年级则侧重联系优秀家风,从尊重劳动成果、礼敬劳动者的角度来讲。

二、巧妙运用,创新融入形式与方法

如何用好用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关键。需要教师笃行新思想,善于灵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方法、时机和艺术,在创新思政课堂新模式上下功夫,让教学有章可循、有路可走。

(一)合理取舍,科学结合

一堂课的时间有限,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与小学道德与法治内容的深度融合,既要重视素材内容与教学需要是否匹配,又要注意素材数量取舍的适度性,不能把各种素材一股脑地都用上。为此,要坚持问题意识,立足于解决学生的现实生活问题,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核心内容,依据学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瘦身”,对精华部分加以提炼、重组、整合,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的经典性。

例如:执教五年级下册“弘扬优秀家风”一课时,面对我国历史上丰富的家训、家规,以及与家风有关的传统美德故事,不能面面俱到地去讲解,应该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关注本班学生现实生活中正在发生的热点事件,了解他们最感兴趣或最想研究的话题,结合生活中的典型事例,选择适合的学习内容。可以灵活选取贴近生活的诸葛亮诫子格言、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经典故事和格言并加以运用,引导学生学习其中易于接受和理解的道德观念,使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更好地呼应学生的成长需要。

(二)讲好故事,事半功倍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教师应精选学生易懂的、有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注重故事所反映的精神内涵与现代文化、现实生活的相融相通,展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育人新样态。

例如:执教五年级上册“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一课时,教师应充分挖掘文化经典中古圣先贤、民族英雄、志士仁人的嘉言懿行,注重找准故事和教材内容的契合点,紧扣教育主题,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如围绕“诚信”讲述重耳“退避三舍,守诺如初”、季布“一诺千金”、范式“鸡黍之约,言而有信”的故事;围绕“仁爱”讲述孔子“仁者爱人,行道于世”、孙思邈“一方千金,苍生大医”、里革“割网匡君,爱惜万物”、范仲淹“先忧后乐,博爱善施”的故事……这些故事有丰富的情节,有鲜明的主题思想,能使学生产生情感共振、思想共鸣。需注意,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热热闹闹讲故事的层面,还要善于挖掘传统文化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例如:在学习故事《鲁女爱国》后应及时追问:“你听完故事后有何感想?如果是你,你又会怎么做?”在学生围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进行思考和交流的过程中,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着学生的爱国情怀,政治认同、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悄然根植于学生心田。

(三)格言阐释,古为今用

读古训以警心,悟至理以明志。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许多有关生活、读书、修养、成功的格言名句和经典篇目,言简意赅,传承久远,至今仍然有学习借鉴的意义。教师要善于挖掘和阐发其中的内涵与时代价值,注重理解与诠释,创新表达形式,以时代精神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丰富和扩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深度和广度。

例如:五年级上册“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一课中涉及许多反映传统美德的格言,教师可让学生围绕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等,以小组为单位收集相关格言名言资料,并在全班分享交流。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应让学生单纯记诵这些格言名句,而应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进行理解与诠释,关注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重视对这些传统美德的认同与践行,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深化理解,并将其运用到道德实践中。

(四)体验实践,深化认同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丰富学生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3]这就要求教师打破课堂的时空局限,加强课内课外联结,积极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通“大思政”格局的实践路径,形成文化育人与实践育人的合力,让学生在实践中体悟、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终达到文化熏陶、提升素养的目标。

例如:二年级下册“传统游戏我会玩”一课,可以设置“传统游戏一起玩”的课后实践任务,让学生在与长辈一起玩传统游戏的过程中体会其中的趣味,乐于亲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五年级上册“古代科技耀我中华”一课,在教学“独具特色的古代科学”主题时,可以把中医请进课堂,通过现场切脉问诊、体验中医耳穴压丸等特色活动,展现中医药文化的神奇和独特魅力;“改变世界的四大发明”主题则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尝试用橡皮泥模拟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感受中华文明对世界的贡献,激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带着课堂上的问题,到博物馆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学基地参观,让学生通过现场观瞻、探究考察、具身体验等途径,发现、理解、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传统美德中华道德
让老人幸福 促社会和谐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凭借传统技法传承传统美德——评李保均的长篇小说《花农》
做人美德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档案资料在传统美德教育活动中的综合应用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