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新时代创新发展的引领性力量
2022-02-16郭铁成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本刊编委
郭铁成(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本刊编委)
我国已经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党的二十大确定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要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如果说教育、科技、人才是创新发展的三大支柱,那么人才则是第一支柱。因为教育靠人才,科技靠人才,创新靠人才,人才是引领性力量,人才特别是杰出科技人才是实现新时代中心任务的关键。坚持人才引领,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建立战略科技人才的资助体系。适应战略科技人才特异思维规律、创新成长规律和高阶需求结构,改革以技术项目定人才的资助模式,建立以人才为对象的资助体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以人为对象的资助体系包括人才研发定制资助、科研举荐人才资助、创新人才自荐资助、非共识人才科研资助、创新人才会聚研发资助等内容。研发定制项目不设项目指南,研究人员自行发掘主题 科研举荐项目首先确定杰出科技人才,然后由杰出科技人才提名资助候选人 人才自荐项目由创新者自愿报名,自我推荐 非共识人才项目立项时,首轮采取小同行评议,实行少数优先原则 人才会聚项目以某一学科或领域为基础,会聚多学科、多领域人才。以人为对象的资助体系有利于培养重大创新、原始创新、颠覆性创新人才。
二要建立未来人才储备制度。国家的未来地位和创新后劲取决于青年,“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根据重大创新思想种子孕育峰值年龄是20至30岁的规律,重大创新成果完成峰值年龄是35至45岁的规律,重大创新成果多数需要10至15年的创新积累规律,人才培养的重心要下移到在校研究生、大学生,面向研究生甚至优秀本科生提供首次科研资助、加速科研资助和挑战科研资助三种接续的资助,争取10年资助1万名优秀青年,在2035年左右发挥作用。还应根据创新人才生态聚集规律、重大创新传承规律,资助优秀学生、优秀青年学者,到全球战略科学家源发地、聚集地的实验室、大学、科研机构学习,开展科研合作 或出资在我国为这些源发地、聚集地机构建立孪生科学共同体,如设立实验室、研究所等。
三要开展塑造新优势的人才布局。依托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创新中心和国家实验室“四驾马车”,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面向新科技革命和未来技术,面向经济新动能和未来增长动力,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和美好生活,确定人才培养规模、结构、比例、速度。要重点布局培养那些提出和解决重大科技问题的人才、攻克国家安全技术的人才、研发未来产业技术的人才、突破咽喉链技术的人才,以及解决社会、环境和生命健康等领域对人类生存挑战技术的人才。
四要完善科学家本位的科学共同体。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专业机构等科学共同体建设,“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规律,进一步破除‘官本位’、行政化的传统思维,不能简单套用行政管理的办法对待科研工作,不能像管行政干部那样管科研人才。”坚决打破唯核心期刊论文、唯“奖项”、唯“帽子”、唯行政职务的管理方式和资源分配方式,“把人才从科研管理的各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真正建立起科学家本位的、创新友好的人才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