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建筑与景观设计的营造
2022-02-16刘冬秀
刘冬秀
(贵州省建筑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贵州贵阳 550000)
0 前言
受回归自然理念影响,自然环境优越的山地近年来受到各界高度关注,但由于山地生态系统较为敏感且容易破坏,这就使山地建筑与景观设计难度较高。为降低山地建筑与景观对环境的破坏,更好地融入山地生态系统,本文围绕山地建筑与景观开展具体的研究。
1 设计原则
1.1 充分结合山地环境
山地建筑与景观设计需要充分结合山地环境,真正做到尊重自然,该原则可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①环境。环境需要在山地建筑与景观设计中发挥主导作用,保证建筑和景观能够以谦卑姿态更好地协调、适应环境,因此设计前需要对山地环境开展由表及里、由远到近的研究,明确山地环境限制因素,保证建筑与景观真正顺应自然,尽可能融入自然。②空间。不同于平原建筑和景观,山地地势带来的影响必须得到重视,山地建筑和景观设计需要关注生态平衡稳定,尽可能降低山地地形受到的影响,建筑与景观功能需在这一过程中结合山地地形变化实际,山体自然环境应直接决定山地建筑和景观的空间组合形式[1]。
1.2 紧跟自然环境趋势
为更好地顺应、融入自然,山地建筑与景观设计必须紧跟自然环境趋势,具体应体现在3个方面:①功能。满足功能属于建筑与景观设计的依据,山地建筑与景观的功能设计需要充分结合山地空间,山地空间环境在其中应发挥决定性作用。②体量。为充分应用山地空间的青山碧水,山地建筑与景观需要结合环境变化明确自身体量变化,通过设计真正成为山地环境的点缀,在保证山地环境和谐的同时尽可能避免对山地轮廓造成的破坏。③布局。修复和保护需要在山地建筑与景观设计的布局中得到体现,这种布局需要聚焦山地环境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保证布局方式更好地适应山地环境发展趋势[2]。
1.3 解读自然和人文环境
山地建筑与景观与自然环境的联系较为紧密,设计过程需要正视这种联系,充分解读自然和人文环境,具体应关注:①选材。山地建筑与景观选材需要结合当地文化环境和山地环境,选择利用方便且广泛分布的材料为主材,降低材料运输难度,同时需要科学应用资源;②色彩。建筑与景观色彩带来的影响较为深远,因此设计过程中的色彩选择需要充分结合山地环境,搭配山地色彩和文化色彩,分别以二者为主色调和点缀色,设法延伸环境元素,保证色彩层面建筑与景观更好地融入自然及人文环境;③符号。山地建筑和景观能够成为地域文化载体,这源于其文化学和地域性特点,因此设计过程需要聚焦地域和文化表达,这需要设计师深入解读人文环境[3]。
2 设计策略
2.1 尊重自然
在具体的山地建筑与景观设计中,尊重自然极为关键,这种尊重需要在环境、空间中得到体现,包括自然和人文环境、建筑和景观空间。基于自然环境,需要关注山地环境特点,保证建筑空间环境能够在代价最小的前提下进行科学构建,建筑体量的选取属于其中关键。基于人文环境,需要关注山地建筑和景观在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通过色彩、符号顺应人文环境发展。基于建筑和景观空间,需要充分结合山地环境,顺应山地脉络和山体轮廓,这一过程不得二次破坏山地环境,建筑和景观空间需要在保护山地环节的同时真正融入其中。
在具体设计过程中,需要实现建筑内外空间的相互渗透、穿插,做好对空间边界的处理,以此实现空间边线的模糊,同时重点关注建筑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平缓过渡,实现环境和空间的延伸。不同山地环境的景观特征差异较大,因此具体设计需要充分结合山地环境自然生态特点,保证空间环境设计给自然生态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以山地建筑为例,多采用单体建筑,单体组合形式也较为常见,这一设计需结合地形地貌,打造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空间。在划分空间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山地体量,如延续山地空间实现建筑内部空间设计的层层递进。基于强烈空间对比的设计则需要聚焦山地景致隐藏,通过小空间引导,实现借山造势,充分展现设计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在山地建筑与景观设计中,龟老山瞭望台(图1)设计属于其中代表,该瞭望台位于日本一座岛屿的山地处,属于山顶的观景平台,为降低观景台与山地环境的矛盾并避免自然美感被破坏,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实现了自然环境和建筑空间的充分融合,基于这一理念完成的设计如同建筑生长在山体和自然之中,这不仅实现了山体环境修复,山地环境和建筑空间的联系也得以强化,结合图1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设计师对山地环境的尊重得到充分体现。具体设计采用埋入地下方法,瞭望台建设因此无须对山地轮廓进行改变,山地生态环境受到的影响得以降到最低。在内部空间设计中,设计充分结合岛屿景观样本,采用杂草、沙滩、竹林结合的设计,山地环境与建筑空间的联系得以进一步强化,独立感削弱的建筑因此更好地融入山地环境[4]。
图1 龟老山瞭望台
2.2 顺应自然
顺应自然策略同样需要在山地建筑与景观设计中得到体现,这种顺应需要关注山地高度和地势对气候带来的影响,微气候需要在设计中充分利用,日照和风向属于其中关键。为顺应山地气候,可选择被动方式完成建筑和景观设计。为降低风带来的影响,在山地的避风场地设计建筑主要功能空间,迎风处的建筑可设置挡风屏蔽,基于植被的微气候调节也需要得到重视,以此充分融入山地环境,实现互为景致的设计。顺应自然策略不仅需要关注气候,还需要真正实现对自然山川的尊重,由此开展的设计需要设法实现山地环境与山地建筑的对比协调、有机融合、统一变化,体量、布局、功能也需要得到充分考虑。
在基于功能的设计中,考虑到建筑的体量直接受到功能因素约束,因此需要关注山地环境地形地势对山地建筑体量特征带来的影响,这种影响会直接作用于建筑的内部空间和功能。如需要开展较大功能空间设计,需要分解山地建筑功能,通过多体量组合形式实现对功能的呈现,通过分散建筑体量并开展整合联系,即可清除表现各功能,以此深入研究体量形态,科学完善山地环境和山地建筑体量的顺应关系。在基于体量的设计中,需充分结合山地环境形势,关注自然造山运动和山体组合影响,只有顺应山地环境肌理,设计才能够真正顺应山势,融入自然环境。具体设计需要关注山地环境与山地建筑体量的对比协调,以青山碧水为背景,以山地建筑为点缀,打造和谐的整体环境。体量设计需要开展全方位分析,山体和建筑比例需基于对比协调进行处理,这一过程需要关注对自然环境的充分利用、建筑单体与群体的变化统一、环境与建筑体量的有机融合。基于布局,需要聚焦山地环境的修复和保护,现代生活方式和传统观念带来的影响也需要引起重视。考虑到单纯的集中和分散布局均存在一定限制,因此二者需要在设计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应用,如集中布局多用在小体量山地建筑和景观设计,设计需要紧密结合山地环境,发挥该布局在生态、技术、经济方面的优势。分散布局应聚焦自然环境稳定,具体可采用较大覆盖面积,实现山地景观修复和土地资源保护。
在顺应自然策略的应用中,西藏林芝南迦巴瓦接待站属于其中代表,这一山地建筑位于山坡处,面向公路和雅鲁藏布江。为实现对自然的顺应,设计充分考虑了山坡坡度带来的影响,因此在薄厚不同、高低不一的多个石头墙体中分散建筑功能,这一过程同时结合山坡地势调整了墙体体量。为应对沿江地形、山坡高差并满足建筑功能需要,具体布局选择集中方式,设计有三层建筑空间的接待站,在山坡下半隐藏大部分功能,具体如图2所示,以此实现对沿江地形、山地地势、高差变化的更好顺应。考虑到人文因素影响,设计师还采用“西藏形式”的门窗和石墙砌筑设计,通过对山地地形和文化环境的科学运用,西藏林芝南迦巴瓦接待站得以成为当地代表性景点[5]。
图2 西藏林芝南迦巴瓦接待站
2.3 源于自然
在精神和物质上,我国自古便对自然山川有着特殊的情感,这种情感需要在山地建筑与景观设计中得到体现,选材、色彩、符号属于其中关键。选材需要结合山地环境和文化背景,尽可能做到就地取材。色彩和符号需要设法从山地环境、地方文化中提炼,进而为山地建筑和景观提供充分的设计元素支持。在具体的选材设计中,山地环境、建筑与景观承载的文化背景决定选材方向,这关系设计能否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属于常用方式,如林山建木屋、石山建石室。对于较为险峻、陡峭的山地来说,物资和建材的运输难度较大,因此应尽可能做到就地取材。在具体的色彩设计中,建筑选材对其的影响较为深远,这一过程一般选择与山地环境一致或近似的颜色作为主色调,同时关注选材与色彩的相互依存关系,更好地从自然元素延伸层面为设计提供支持。在具体的符号设计中,需关注符号对功能和含义的承载,这种承载源于文化和环境影响,强烈的地域性存在于其中。设计师需要深入研究地域特色、历史特征、风俗文化,这种历史产物本质上属于当地群众对自然环境的智慧积累产物,能够为山地建筑和景观设计提供充足的灵感和素材。
以高句丽遗址博物馆为例,如图3所示,该山地建筑的叙事架构基在历史文化阶段完成,建筑中规模最大的空间文物为五女山山城高句丽遗址,这使得建筑本身的地域特征强烈,因此设计充分结合了区域存在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特点。高句丽遗址博物馆设计以自然环境和山体环境为核心,选择附近产出的青石修建博物馆,该石材与博物馆基地石材相近,该地域性青石用于外墙垒石,由此形成的垒石外墙本身富含历史信息。对于山体高差特点,设计选择折返式的单展线布局,这种因地制宜的设计使基地高差通过博物馆内部消化,内部空间的趣味性同时大幅提升。
图3 高句丽遗址博物馆
3 实例分析
3.1 案例概况
以贵州某山地居住项目作为研究对象,该项目占地面积为21万m2,所在地为优质适居地,设计过程聚焦最大容积率和挖方控制,以此开展顺应地势的山地建筑和景观设计,充分结合山地坡度走势、建筑基底标高、道路场地标高,舒适的道路坡度得以确定,基本设计如图4所示。具体设计采用低凹处抬高、增加车库、整合地形等方式,使该项目有效使用区域相对平整,这一过程保留最高的两处原始地形,微调局部,以此设计景观并降低开挖强度。项目局部沿山势布局,整体呈南北向格局,拥有合理的布局和间距。基于当地总体规划,项目环境为出发点,需要充分依托自然山形,构建围合的两个住宅组团。西北方向采用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层层递进的设计,主体为高档洋房,实现了风景与建筑的充分融合。该项目由两块坡地组成,最大高差、平均海拔分别为42m、1280m,山地地形在项目设计中得到充分应用,建筑如同从山地中长出一般,能够较好地协调周围环境,具体采用地表式设计,基于坡地、错层、退台、顺应山势的设计使项目更好地融入山地环境,建设成本也实现有效控制。
图4 基本设计
3.2 具体设计
在该项目的具体设计中,设计师需要尽可能地降低对山体、水文、植被的破坏,同时保证开发密度控制在合理区间,这对设计工作提出较高的挑战。在规划方面,该项目基于两座山体进行住宅设置,同时在裙房和空地规划了绿地和休闲景观。项目设置地下停车场位于各建筑下,主干道采用弧线型设计,顺应地势,为实现对车速限制,设计做到通而不畅、顺而不穿,主干道设计因此形成曲径通幽、步移景异效果,给居民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得到降到最低。在单体住宅的设计中,采用塔型设计,通风、采光、居住面积得到较好保障,布置成行列的建筑富有规律美,高矮变化的楼层得以更好地融入山地环境,不会产生单调、呆板印象。在景观设计中,设计师主要基于依山傍水思路开展设计,如基于大面积露台实现对山地自然环境的亲近,基于山地高差完成多重水景打造(图5),多样化建筑形态的台地布局同样具备较高借鉴价值。通过对地形高差的利用,水流能够由北向南形成叠水瀑布,辅以围墙、植物、小品,设计得以形成古典园林意境,实现休憩和娱乐的充分结合,不同居民因此在顺应山地环境的同时满足居住需要。设计对小型活动设施进行分散布置,采用景观化设计形式,以此更好地融入环境。为更好地做到依山就势,设计师在案例项目中实现了对人性化理念的充分贯彻,布局充分结合用地特点。具体设置高层住宅于地块四周,采用横纵双轴的地块内部设计,互不遮挡、高低有别的花园洋房设置于项目中心,山地日照资源和场地景观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为保证地库建设成本降到最低,项目对场地标高开展了科学设计,埋设因此得到合理确定,通过尽量上抬场地标高,土方开挖量得到有效控制,但这一过程需要保证日照和规划不受影响。
图5 多重水景设计
4 结论
综上所述,山地建筑和景观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多方面因素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涉及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源于自然等内容,则提供了可行性较高的设计策略。为更好地开展山地建筑和景观设计,还应关注网格叠加法的应用、人员和经济影响应对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