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藏传统聚落营造规律研究
——以日喀则东嘎乡为例

2022-02-16邓雅丽

建材与装饰 2022年4期
关键词:日喀则坡度墙体

邓雅丽,唐 梦

(1.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2.西藏大学工学院,西藏 拉萨 850000)

西藏位于我国青藏高原,气候寒冷干旱,全年紫外线较强,氧气稀薄,因此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一旦被破坏便难以恢复。国家对西藏,开展了大规模的乡村规划,但由于没有考虑到西藏特有的地域特征,造成了“千村一面”的聚落现状。新建聚落丢弃了几千年来西藏人民凝结的聚落生成智慧结晶,以高能耗为代价维持聚落建筑内部人体所需的热环境,不利于西藏生态可持续发展。

最初我国对聚落的研究主要是从建筑单体,后期转变为对聚落的整体进行研究。金其铭等[1]在《乡村地理学》中将聚落分为散装聚落和团状聚落,从地理学的角度对聚落进行研究。接着是彭一刚[2]将聚落和自然,社会人文环境相联系起来分析。王昀从聚落的面积、向心量、距离要素上对聚落从二维平面上进行分析。叶茂盛等人[4]通过聚类分析法对聚落进行定量数理化分析。陈弛等人[5]通过空间句法对聚落的空间和人的感知进行分析。郦大方[6]通过实测计量的方式分析聚落藏寨是否具有中心的要素。张怡炜[7]利用GIS对藏族聚落的空间聚集模式进行了分析。总的来说对于西藏藏族聚落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定性分析上,定量分析的研究不足。因此本研究基于西藏传统聚落,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西藏聚落的营造规律进行分析和总结,为西藏传统聚落的保护和日喀则聚落的新建提供可供参考的意见。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西藏地处中国西南地区,面积120.2189万km2,平均海拔4000m,被称为除南极和北极以外的“地球第三极”。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西藏拥有着独特的气候特征,全年太阳辐射较大,气候干燥、寒冷,氧气稀薄。本研究区域位于西藏第二大城市日喀则。日喀则位于西藏的西南部,全市面积18.2万km2,约占西藏的4.2%,平均海拔4236m比西藏整个平均海拔稍高,共有204个乡镇街道(27个镇,175个乡,2个街道)。本研究选取了东嘎乡达吉村、雪仲年村、则工阿村、普奴村、雪中绒村、雪中瓦村、宗嘎村、德孔村共9个村落为研究对象(图1)。

图1 东嘎乡研究聚落总面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1.2 数据来源

为了获取聚落分析所需要数据,本研究所用的卫星影像数据主要来源于BIFMAP地图下载器提供的谷歌地球18级高清影像,所选坐标系为WGS84。通过目视解译的方法可以获取聚落建筑,河流、道路等自然要素,将解译出的数据导入GIS平台中,进行数据的定量分析处理。

DEM数据是用来分析聚落宏观地理环境的重要载体,来自于地理空间数据云平台,它可以提供分辨率为30m的DEM数字高程数据,本研究选取的区域为日喀则范围。将聚落范围和DEM影像导入GIS平台中,通过坡度工具获取范围内的坡度、高程分析图,再利用连接工具赋予每个聚落高程、坡度数据(图2)。

图2 东嘎乡研究聚落破向图、坡度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通过实地调研的方法获取聚落的建筑形态要素,构造特征,以及村民的居住状况。

本研究选取30m的研究距离,从中观纬度对聚落的边界特征进行研究,如图3所示。

图3 聚落边界(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1.3 研究方法

1.3.1 空间形状指数法

本研究采用空间形状指数来量化聚落边界面积紧凑度,同时参考浦欣成对于空间形状指数优化方法[8]。

1.3.2 量化分析法

对获取到的聚落海拔、坡度进行量化分析得到其分布特征。对获取的聚落边界进行分类分析,得出聚落边界形态和自然环境间的生成规律。

1.3.3 定性分析法

通过实地调研,对聚落建筑的门、窗、墙体进行描述性分析,得出西藏聚落建筑的特征。

2 结果与讨论

2.1 聚落自然地理特征

通过GIS分析得到数据如表1所示,聚落平均海拔3864m,最低海拔为普奴村,海拔3850m,最高海拔为德孔村,海拔3877m。聚落的海拔差异较小,同时都小于日喀则平均海拔4236m,可见本研究所选聚落多分布于日喀则海拔较低的地方。

表1 聚落坡度和高程统计

通常认为聚落所处地理位置坡度<5°为平坡,5°~15°为缓坡,15°~25°为斜坡,25°~35°为陡坡,35°~40°为急陡坡,45°以上为险坡。由图本研究所选的聚落坡度最小值为普奴村1.01°,最大值为雪中绒村10.81°,都分布于平坡和缓坡聚落范围内。

可见东嘎乡聚落主要分布于,地势较为平坦的地方,从而便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2 聚落中观尺度特征

本研究参考浦新成对聚落边界的分类规则,设定长宽比2∶1即λ=2作为临界值,当λ>2的时候,聚落具有带状特征,当λ<1.5的时候,聚落具有团状特征,当λ位于1.5~2之间的时候,聚落具有带状倾向。

同时空间形状指数S可以衡量聚落的饱满和复杂程度。它利用聚落形态和参照的规则图形之间的差异来衡量,如果聚落边界形态周长较参照图形的边界差异越大说明聚落边界的形态越复杂和不规整。因此对聚落的边界形态进行以下分类。

当S<2、λ<1.5时,为团状聚落。

当S<2、λ≥1.5<2时为具有带状倾向的团状聚落。

当S<2、λ≥2时为带状聚落。

当S≥2、λ<1.5时,有团状倾向的指状聚落。

当S≥2、λ≥1.5,<2时为具有无明确倾向性的指状聚落。

当S≥2、λ≥2时为带状倾向的指状聚落。

根据以上的分类标准,将聚落进行分类如表2所示。可以发现聚落λ平均值1.88,说明整体上聚落为具有团状倾向,形状指数S平均值为1.97,说明聚落边界的形状较为规整。同时经过表格统计发现,本研究的对象9个聚落,中有3个聚落为团状聚落,有3个聚落为团状倾向的聚落,1个带状聚落,2个带状倾向的指状聚落,总体上团状聚落较多,说明聚落的形状较为集中和规整。根据图1可以发现,带状聚落则工阿村形成的原因是邻近道路,沿着道路生长,从而长宽比较大形成了带状,具有带状倾向的聚落,雪中绒和雪仲瓦聚落,沿着道路和河流生长,从而形成了较长的聚落。说明西藏聚落的形成受河流和道路影响较大,当沿着和河流和道路生长时,容易形成长宽比较大,带状的聚落形态。

表2 聚落边界数据统计

为更好地了解聚落的具体特征,本研究实地调研了研究村落中的雪仲年村,并结合高清卫星影像和实地调研绘制了雪仲年村平面图如图4所示。可以发现,雪仲年村的地理位置处于河流和主要道路之间。同时通过调研发现,聚落的中心区域有一个转经场及西藏的宗教场所,沿着转经场向外发散出3条聚落内部道路,聚落的建筑就沿着道路两旁生成。因此形成了具有指状倾向的团状聚落。综上西藏聚落的形成不仅仅受河流、道路的影响,其特殊地方在于,宗教也会对聚落的布局形态产生一定的影响。

图4 雪仲年村平面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3 聚落建筑特征

2.3.1 窗

西藏民居的窗户是藏居非常有代表性的特征之一。从尺度上来看,西藏传统聚落民居的窗户尺寸普遍较小,民居上层的窗户大多数大于下层。根据相关文献的阅读以及调研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西藏村民在一楼饲养牲畜,人则生活在二层及以上,这样在二层可以拥有良好的采光和通风,一层的牲畜则不需要过多的采光,较小的窗户也更安全。其次,西藏气温寒冷且昼夜温差大,保温隔热是藏居必备的功能之一,窗户是建筑围护结构中保温比较薄弱的地方,减小窗户的面积可以更好地储存热量,起到隔热的作用。

从窗户的形态上来看,西藏传统民居会用黑色的颜料将窗套涂成黑色的梯形,这种颜料被当地人称为“那孜”,这是西藏民居区别于其他民居的一大特点。其主要有以下几点意义:①黑色具有的特征是吸收率大,反射率小,将窗套涂成黑色可以更好的吸收太阳辐射,起到提高维护结构温度的作用,增强保温性能。②根据当地居民口述,藏族是一个信奉佛教的民族,黑色可以起到辟邪的作用。③西藏民居窗户也被当地村民称为“牛头窗”“牛角窗”,视为对西藏牦牛的尊重。④藏窗上绘制有各种祥云、八宝图等图案,寄托藏民的美好期许。

2.3.2 门

门是传统藏居中的另一构成元素,从尺寸上来看藏居的门拥有两个特点:①门尺寸较小,正常成年人需要低头弯腰才可通行;②门槛较高。当地人认为是为了辟邪,但其也来自于人们的历代经验总结,较低矮的门可以更好的起到防御作用。外人入侵,当进门时需要低头弯腰屈膝进入,这给了屋主防御的绝佳时机,起到了易守难攻效果。从热工的角度来看,较小尺寸的门也可以更好地减小热量的流失,达到建筑保温的作用。

2.3.3 墙体

西藏传统民居的墙体多是用块石砌筑的墙体,用泥土作为黏合剂砌筑而成。墙体具有收分,下部墙体较厚实,上部墙体较薄,形成向内倾斜的外墙。由于藏族人崇尚白色,因此外墙涂刷了一层白色的石灰。同时对于强度和隔热性能要求不高的墙体,如院墙则用卵石进行砌筑。楼板则是用从上到下分别是梁柱,上铺小的木头,木头上再铺设一层树枝,树枝上铺上卵石,最后一层是楼板面层用有黏性的黄土压实作为屋面。

3 结论

日喀则东嘎乡聚落是藏族聚落的典型代表,本研究以日喀则东嘎乡典型的9个聚落为研究对象,从聚落的宏观分布,坡度、高程以及与河流道路的关系。中观纬度,聚落边界的特征,聚落中心形成分析,聚落边界的类型特征。微观层面,建筑具体的墙体,门窗样式,形成机理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①聚落主要分布在相对海拔较低,平均海拔高度3864m。以及坡度处于缓坡和平坡地理环境下。②聚落的边界形态以团状倾向为主,在地理环境相对一致的情况下,主要受到道路、水体的影响,同时宗教对聚落布局也具有一定的影响。③建筑墙体较厚,主要由石材砌筑和黏土砌筑而成。为了适应当地较为严寒,日照辐射强的特点,墙体较厚,门窗洞口较小。门窗上绘有藏族传统文化图案,满足他们的精神诉求。

根据研究发现西藏聚落已经有了其特有的形成机制,在现代聚落的新建上不应一味追求快速和现代化。①根据当地的自然地理换进科学的规划聚落的布局,在街巷规划中考虑到特有具有宗教色彩的聚落的肌理。②西藏传统聚落建筑从结构材料,门窗构造都凝聚着千百年来藏族人民智慧的结晶,造价低廉却具有良好的热工性能。在建筑设计时可以就地取材,将传统的技术和现代的技术结合起来进行优化,从而设计出可持续、热工性良好的建筑。③西藏传统聚落门窗细部构造,纹饰上有着他们对于传统习俗和思想,在新建建筑时应进行考虑,从而打造出具有西藏地域特色的新建聚落,也能更好地保护当地文化。

猜你喜欢

日喀则坡度墙体
模块化蓄热墙体日光温室研究进展
农村保温墙体的热湿性能分析
浅谈UHPC在异形曲面墙体中的应用
浅析建筑垃圾在节能复合墙体中的应用
西藏日喀则岗巴县多尔玛石窟的初步调查与研究
Aqueducts
基于远程监控的道路坡度提取方法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日喀则,天堂的邻居
喜马拉雅考古调查记——日喀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