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视野下海绵城市的设计研究
2022-02-16姚晔
姚晔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0 引言
海绵城市可以实现对城市、人、水之间的新型关系构建,通过对城市进行规划设计,发挥生态系统作用,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风景园林则可以通过景观要素运用对城市水循环利用过程起到积极作用。风景园林视野下进行海绵城市设计可以满足城市设计美观和功能要求,发挥城市园林风景的功能性,促进城市可持续法案,实现对城市风景园林的合理布局。
1 海绵城市与风景园林的联系
海绵城市与风景园林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设计目的具有共通性。海绵城市设计目标是要解决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生态问题和水问题,促进兼具生态和景观功能的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城市风景园林设计目的是要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美化城市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互动娱乐场所。通过对风景园林与海绵城市的设计预期进行分析,发现二者共同点在于都是要通过合理规划设计提升城市宜居性,增强设计的人性化和生态化,提升城市居民生活幸福感。②设计实践具有统一性[1]。城市风景园林设计根据地方性资源特点和地理环境条件进行景观设计,对自然要素,如植物、风、水景等与人工景观要素,如墙体、地砖等进行搭配,对景观设计区域资源进行综合调配,保证设计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满足城市居民对于城市环境的观赏性需求。海绵城市在设计实践中对水生态、水安全、水环境以及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出要求,对建设区域各项资源进行规划,通过对城市水资源规划、用地规划以及城市总体建设规划等进行统筹,实现城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进程齐头并进。二者在设计实践过程中的考虑因素存在交叉重合部分,都需要对设计区域进行统筹规划,都要实现生态保护的预期目标,在设计实践上二者存在统一性[2]。
2 基于风景园林的海绵城市设计实践
2.1 道路规划设计
基于风景园林视野下的海绵城市道路规划设计,要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设计前提,要保证与绿化系统的协调性,要保证可以对城市雨水与污染进行控制。在进行道路规划设计时,可以关注以下3个方面:①路面结构层设计。海绵城市道路要可以实现雨洪削峰的设计目的,将城市内雨水进行储蓄利用,提升城市雨季内涝问题应对能力。海绵城市的路面结构层需要在了解分析雨水对路基影响程度、地下水位情况以及路基土情况的基础上进行设计,例如:路基土渗透性差、雨水会严重影响路面结构稳定性和强度的,一般采用半透水结构。半透水结构在路面上下部结构层材料性质不同,通过下部隔水材料如防渗膜等阻止雨水渗透,实现雨水存蓄。当地下水位较低、雨水对路基影响不大时,则可以采用全透水结构。海绵城市的路面结构层设计要保证道路的稳定性,保证其强度可以支撑城市运行,还要体现“渗、滞、蓄、净、排”的道路规划理念[3]。②道路排水设计。道路排水设计以道路结构层设计作为基础,通过利用植草沟、生物滞留设施等将暂时储蓄的雨水进行排出利用。例如:将下沉式绿地作为海绵城市道路排水设计方案应用时,需要先考察设计实践区域地形条件是否满足建设需求。下沉式绿地一般设置在人行道两侧,呈现下凹状态,种植耐淹抗涝植物,通过设置高于绿地5~10cm的雨水口有效蓄积雨水并将多余雨水进行溢流排出,通过植物进行雨水净化,通过下沉式绿地设计延长城市雨水循环流通链条,承担海绵城市道路排水网络压力,通过雨水蓄积实现绿地浇灌,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③道路灵活性设计。基于园林视野的海绵城市道路规划设计要参考园林道路功能设计,增强道路灵活性和实用性。道路设计要灵活变通,符合涉及区域地形地貌特点,既可以对涉及区域进行空间规划,还可以对居民进行道路引导,还要对基础设施的运维工作提供辅助作用。道路灵活性设计需要对道路数量和走向进行规划,要对道路进行层次设计,增强道路设计的美观性。道路灵活性设计时要注意发生断头路的情况,按照实际区域情况采用自然式、规划式或混合式道路设计[4]。
2.2 水景规划设计
海绵城市可以借助风景园林景观中的湖泊、河道等水景实现对城市水生态的统筹规划,实现雨水自然存蓄、渗漏以及净化。相对于利用混凝土浇筑构建封闭水景环境,利用海绵城市设计理念进行水景规划设计可以实现水景与生态环境进行交换,增强生态环境的调节能力。水景规划设计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①水景植物设计。通过对水景植物进行挑选,增强水体净化能力,控制养护成本。在进行水景规划设计时要对水景植物与水岸距离进行规划,为了保证设计成果的美观性,水景植物要疏密间杂,留出透景线。要保障水景植物与水景设计风格的协调性,对水景植物种植密度进行控制。在进行水景植物规划设计时,要避免水景植物蔓延不受控制的情况发生,避免影响水景总体规划设计布局。②人工水景位置选择。水景位置选择要依据设计区域的地形条件,利用地形优势实现对雨水的积蓄存储作用,一般水景位置倾向于选择在设计区域的低洼处,为保证水景与生态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通常会预留一定边界范围,降低人工水景的封闭性。③水景建设。水景建设要保证雨水存蓄利用效果的基础上增强艺术表现,增强城市环境审美功效,还要加强水景绿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水景植物的合理栽培增强水景建设中植物蒸腾作用对海绵城市水循环的积极影响。水景建设要遵从设计区域地理条件,推广天然材质的运用,促进生态环境平衡,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5]。
2.3 建筑物规划设计
风景园林视野下的海绵城市建筑规划设计要结合建筑物所在区域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进行设计,要保证建筑物可以体现海绵理论,进行雨水收集和净化,增强海绵城市建筑物水资源利用效率。建筑物规划设计主要关注以下两个方面:①建筑物雨水收集装置设计。可以在建筑物内部进行暗渠设计,既能保证建筑物外观的完整性和美观性,还能实现对降雨的有效收集,收集的雨水经由建筑内部蓄水管道和雨水过滤装置,最终到达存蓄装置。存蓄装置的去向可以根据不同建筑物的需求连通不同区域,比如可以连通到建筑物周边绿化供水系统,节约地下水的使用,还可以连通到建筑物内部的供水系统,用来马桶冲水或建筑物内部绿化浇灌。②建筑物屋顶花园设计。在进行建筑物规划设计时,要重视建筑物屋顶对于雨水的汇集能力。利用绿色植物、隔水材料进行建筑物屋顶花园设计,增强城市水循环能力,加强对城市水生态的管理能力。在进行建筑物屋顶花园设计时,需要以建筑物屋顶结构设计、建筑物布局、建筑物屋顶材料等多方面作为设计参考依据,确定屋顶花园植物类型和配置密度[6]。
2.4 绿地规划设计
绿地景观设计分为自然绿地规划和人工绿地设计。在进行绿地规划设计时要保护好城市中天然绿地,根据设计区域开发情况,按照海绵城市建设施工要求确定绿地规划设计的规模、种类、布局等设计内容。
绿地规划设计设施要包括滞留减排设施,雨水净化设施,透水铺装等,具体规划设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①要形成“海绵”系统。绿地规划设计要对设计区域降水情况、地形现状进行分析,根据景观表现需求进行综合设计,要求可以对降水进行调蓄、循环、净化、利用,减少地表径流,通过透水结构应用与生态绿化设施进行协调性设计,形成“海绵系统”,进而实现对降水的有效管理。②对设计区域进行降水滞排系统设计。例如:在风景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时,要根据园林景观的整体布局进行设置输水排水管网,通过对传水管道和出水口位置进行合理设计,增强滞排系统与景观设计的协调性。要通过降水源头径流控制设施建设,增强降水滞排系统功能。对于面积较大的绿地,可以将园林内的植物与蓄水池进行联动搭配设计,利用园林植物进行降水净化,利用植物根系和蓄水池实现降水积蓄,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实现园林地区水文平衡。③对绿地植物品种进行筛选。通过多品种植物搭配,实现雨水净化,增加绿地的观赏性,增强绿地植物多样性,促进海绵城市生态建设程度。在进行绿地规划设计时要注意不要对原有绿地环境进行大幅改动,要因地制宜,顺势设计,将自然绿地景观与海绵城市设计理念进行有机融合,增强绿地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2.5 湿地规划设计
湿地规划设计需要注意以下3个方面:①不对原生湿地系统进行大范围、破坏性改造。在进行湿地规划设计时,要关注湿地现有生态环境,关注湿地水域条件,关注湿地中心埂道走向和面积,在进行规划设计时以修复保护为主,尽量保持湿地原有自然形态,保护湿地景观的原生景色。②要加强湿地系统的生态环境修复,保护湿地系统生物群落。在对于原有湿地进行规划设计时,要根据其环境中动植物分布情况进行生态恢复,要合理配置湿地植物数量和植物类型,要在系统环境已经达到预期标准之后进行生物投放。③坚持低影响开发原则。在进行湿地规划设计时要坚持低影响开发原则,通过运用低影响开发技术设施维持湿地开发规划前后水文特征如径流总量等的变动在较小范围内。低影响开发技术设施包括且不限于增加生物滞留设施、设置调节塘、调节池、雨水湿地等方式。
2.6 雨水收集系统设计
雨水收集系统设计需要对海绵城市涉水顶层设计,通过对城市降水进行综合管理,实现在降水源头、过程以及末端进行综合控制,改善海绵城市水质。雨水收集系统设计主要是对储水系统与导水系统进行设计,雨水收集方式主要有3种,分别是从建筑物屋面、道路路面以及绿地等处进行雨水收集。雨水收集系统需要对设计区域年降水量进行调查,以此作为雨水管道沟渠设计的参考依据,雨水流速、雨水强度与集水时间均会对雨水收集系统的管道长度、坡度、材质设计产生影响。雨水收集系统综合利用结构图如图1所示。
图1 雨水收集系统综合利用结构
雨水收集系统可以利用雨水弃流控制技术进行水质处理,通过对雨水汇集位置径量情况进行分析,设置雨水弃流装置。雨水经由弃流装置汇集到弃流池中,达到一定峰值溢出至下一雨水处理系统。可以通过旋流分离器进行雨水污染物沉降,通过对旋流分离器高度设置,优化雨水污染物处理效果,提升雨水水质。之后将雨水进行物理过滤,根据雨量大小确定消毒剂投放量,消毒后的雨水可以根据管道分流应用到海绵城市不同供水系统中,实现雨水的收集利用。例如:在进行风景园林雨水收集系统设计时,要保证储水设备的雨水收集速率和储存效果,降雨结束后的一段时期内保证可以对雨水进行持续性回收利用,加强水资源循环利用能力。在对风景园林收集到的雨水进行过滤时,要注意过滤器和消毒剂的选择,保证雨水过滤质量的同时避免对园林景区的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破坏。在进行雨水收集系统设计时还要注意雨水收集系统与城市景观的协调性,保证雨水收集系统相关设施不占用景观和城市建设面积,不影响城市景观的完整性和美观性,不影响城市总体建设计划。另外,雨水收集系统在设计时要注意与规划区域的协调性,要与道路规划设计相协调。必要时需要在道路附近设置渗滤沟,加速雨水收集系统运作效率。
2.7 生物循环系统设计
基于风景园林视野的海绵城市设计要修复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因此要重视生物循环系统设计。生物循环系统设计需要对以下3个部分进行重点关注:①海绵城市建筑施工建设。要在进行透水铺装时,尤其是在风景园林的停车场等地区,需要选择渗水性较强的建筑材料,增强建筑对内涝积水问题的应对能力,加强区域水循环能力,加强生物循环系统运作能力。②增强设计区域的雨水循环建设,要保证风景园林海绵城市建设拥有健全的雨水循环系统,通过对雨水收集、过滤、利用全过程进行观察,优化各环节雨水利用系统设计,促进良性水循环的形成。增强设计区域的雨水循环建设可以有效降低海绵城市水资源消耗,可以帮助城市进行水资源管理相关成本控制。通过促进海绵城市雨水循环,促进城市生态循环,提升海绵城市生态友好度。③要加强海绵城市各区域协调性建设。海绵城市设计各部分相互作用,联系紧密,要通过加强各区域的协调性建设,促进全方位“海绵体”的形成,增强海绵城市养水节水能力,增强城市建设规划的整体性,为生物循环系统建设打好良好基础。
3 基于风景园林的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应用优势
3.1 增强区域水源涵养能力
基于风景园林的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应用优势最主要的表现在区域水源涵养能力上。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对原有区域水资源进行保护,对以破坏水资源进行修复,控制水资源开发强度,增强城市水环境。城市风景园林对于城市环境质量具有调节作用,通过利用风景园林中的绿化基础设施,可以提升海绵城市区域水源涵养能力。在进行规划设计时,按照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要求,推动规划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划定河道保护线、生态控制线,保证海绵城市绿化覆盖率,加大城市水资源管理力度,实现城市水生态保护。
3.2 促进地区生态环境修复
风景园林视野下海绵城市设计理念的优势还表现在可以促进地区生态环境修复。海绵城市规划设计不仅是以当地水资源、水环境作为设计依据,还要对地方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城市防洪排水系统建设、绿地生态建设、道路建设等多项规划进行综合评估,在此基础上进行统筹研究,通过保证各项规划建设之间的协调性。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应用本质上协调了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促进城市自发进行生态修复,从而实现生态保护效果。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应用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可以进一步推动风景园林地区的生态环境修复工作。
3.3 丰富城市规划设计内涵
基于风景园林视野下的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应用是城镇化建设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必然结果。根据我国城市发展现状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积极学习借鉴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应用的先进发展经验,对海绵城市理论应用发展现状进行观察,构建“海绵城市建设标准设计体系”。海绵城市设计理念丰富了原有城市规划设计内涵,为居民提供一种新型城市环境设计方式,提高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增强居民在城市生活中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通过海绵城市设计理论应用,可以降低原有城市规划设计成本中用于水环境、水安全维护工作成本,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4 结语
风景园林视野下的海绵城市理念的实践还需要通过对城市运行情况进行长期观察,通过在设计实践应用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探究风景园林与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的有机融合路径,促进基于风景园林的海绵城市设计理论成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