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病情分级管理联合急诊流程图对急诊科患者的影响

2022-02-16芦慧雯杨婷徐佳韵

齐鲁护理杂志 2022年1期
关键词:流程图急诊科分级

芦慧雯,杨婷,徐佳韵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上海市201100)

急诊是医院的窗口,负责紧急救治和抢救,护理工作的风险性较高[1]。近年来,随着人们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和优质护理的推广,急诊科的护理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目前,急诊科收治的患者越来越多,在保证护理质量的同时提高救治效率,降低患者住院率,缩短住院时间,加快急诊床位的周转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病情分级管理模式是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等级进行管理的一种方式,其应用有利于提高护理效率[2]。有研究认为,高效、敏感的病情分级管理系统适用于病情危急、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的急诊患者[3]。本研究旨在探讨病情分级管理联合急诊流程图在急诊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临床管理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11月1日~12月31日我院急诊科收治的2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选取2017年11月1日~12月31日我院急诊科收治的25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者;②能与医护人员正常沟通者;③均自愿参与本研究者;④未经ICU治疗者。排除标准:①因各种原因退号离开者;②有语言障碍及阅读障碍者;③入院后24 h内死亡者;④不合作者;⑤自身为医护工作者;⑥病例资料不完整者。对照组男128例、女112例,年龄18~81(46.31±21.25)岁;疾病类型:呼吸系统疾病42例,脑血管系统疾病62例,心血管系统疾病44例,外伤68例,其他24例。观察组男135例、女115例,年龄18~78(45.68±20.82)岁;疾病类型:呼吸系统疾病40例,脑血管系统疾病67例,心血管系统疾病46例,外伤71例,其他26例。两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病情管理,病情分级遵循《急诊患者病情分级试点指导原则》(三分法)[3],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严重程度给处理,危重患者医护人员配合抢救。对需要留观的患者,定时巡视,遵医嘱治疗,观察病情变化,测量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通知医生。观察组实施病情分级管理联合急诊流程图模式,具体内容如下。①病情分级:将患者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分为四级,并对相应的患者进行颜色标识。其中1级为濒危患者(蓝色标识),有生命危险,需要立即采取救治措施,如器官插管、心肺复苏、意识障碍者等,需要与“120”急救员取得联系,并准备好相应的急救医疗资源。分诊台对1级患者开放绿色通道,直接送入抢救室进行相关治疗,然后再完成相关的缴费等手续。2级为危重患者(红色标识),来院时呼吸循环状况稳定,但病情恶化风险高,有可能进展为1级,如心绞痛、意识模糊等,急诊科立即提供平车,全面进行体征监测,每30 min巡视1次,观察病情变化,优先救治时间10 min以内。3级为急症患者(绿色标识),短时间内无危及生命或严重致残征象,应尽快给予急诊处理,每1 h巡视1次,优先救治时间30 min以内。4级为非急症患者(红色标识),目前未有急性症发病症状,应安排顺序就诊或转为门诊就诊。同时将急诊科诊治区分为红(抢救区)、黄(密切观察区)、绿(非急诊患者诊疗区)3个区域,每个区域内安排有相应的护理人员、诊疗器械,实行责任追究制。②急诊流程图的应用:a.急诊流程图的制作。针对急诊科比较常见的急危重症(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脑梗死、急性心肌梗死等)、少见危急重症(百草枯中毒、急性喉阻塞等)、危急症状(高热惊厥、窒息、昏迷等)、成批伤员或应急突发事件制作抢救流程图,以上流程图制成小册子,急诊护理人员人手一份。b.培训。理论知识培训:结合急诊流程图的情况利用课余时间对科室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内容包括病情评估、抢救措施、抢救要点、注意事项等,共8 h。情景演练:结合流程图所对应的疾病,进行情景模拟演练。将科室护理人员分为3个小组,每组选出1名组长,实行组长负责制,分组演练。小组中扮演抢救人员、患者,并设置1名观察员,按照流程图的内容和标准进行训练,要求重点突出、迅速、有效,由观察员记录急救过程中的不足。共积累模拟训练时间为10 h。

1.3 观察指标 ①抢救效率:比较就诊等候时间、检查时间、静脉通路开放的时间、抢救成功率(抢救成功的例数/总例数×100%)及住院率。②护理不安全事件:统计患者就诊、治疗期间出现药物不良事件、护患争吵、护理文书缺陷、坠床、摆错药的情况。③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由我科室自制,内容包括就诊安排及时到位、护士接诊、就诊秩序、输液巡视、健康教育、用药指导6个方面,每项指标分为非常满意(5分)、满意(4分)、一般(2分)、不满意(2分)、非常不满意(1分),评分≤2分为不满意。

2 结果

2.1 两组抢救效率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抢救效率比较

2.2 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急诊科是医院面向社会的“窗口”,属于护理纠纷的高发科室[4-5],患者就诊时病情危重、复杂、变化快、流行性大,是护患纠纷的高发科室。一直以来,在兼顾护理安全的情况下,提高急诊救治效率是护理管理者关注的焦点[6]。病情分级管理是急诊科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种管理模式,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结合临床资源,按照轻重缓急安排患者的就诊次序。既往研究显示,病情分级管理模式下能够使护士采用更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避免护理差错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7]。国外众多国家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分诊标准和分诊制度,但我国急诊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病情分级时仍大部分依靠主观经验,且医疗水平、家属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病情分级[8]。此外,医院专科的逐渐细化、医生专科的逐渐专业化也增加了危急重症患者分级管理的困难性。

为了推进病情分级管理,提高急诊科患者的抢救效率,我院急诊科将病情分级管理联合急诊流程图应用到患者的急救中,结果显示,观察组就诊等待时间、检查时间、静脉通路开放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和住院率低于对照组(P<0.05)。王奉涛等[9]研究显示,应用流程图能够缩短患者在急诊的滞留时间和总耗费时间。“急诊科拥挤”是世界急诊医疗学科的常见现象[10],急诊病情分级管理以病情严重度分级为依据,指导医护人员“因级施救”,不仅提高了对病情判断的准确率,同时减少了“三分法”耗时较长的检查项目,避免了不能准确分诊部分重症患者的情况出现,实现快速分诊,缩短了患者的就诊等待时间。患者在明确分级后,护理人员依据急诊护理流程图的内容开展护理工作,增加了工作的主动性,使整个抢救过程得以序贯实施,提高了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缩短了检查时间和静脉通路的开放时间。既往研究报道,流程图的使用能够提高急诊救治心力衰竭的抢救效率[11]。护理安全是急诊护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病情分级管理联合急诊护理流程图的应用使护士在日常抢救护理工作中有章可循,特别是使低年资护士的操作工程更加严谨,防止了随意性,避免护士一些细节问题,如用药名称、剂量等,减少了护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12]。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就诊秩序、输液巡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是优质护理的重要体现,也是现代护理追求的目标[13]。病情分级管理根据急诊患者病情轻重分诊,负责不同级别诊治的护理人员分工明确,按照急救护理流程表的内容有条不紊地开展急救工作,有效提高了护理质量,满足了患者的护理需求,有效提高了护理满意度。有研究显示,急诊病情分级管理模式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急诊护理满意度[14]。急诊分级病情管理安排患者的就诊区域和先后次序,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医疗护理安全,及时疏导了患者,还避免患者因等待时间过长而产生的不满心理,这对改善护理满意度也有积极效果。

总之,病情分级管理联合急诊流程图的应用能够提高急诊患者的抢救效率,减少护理不良事件,提高护理满意度。

猜你喜欢

流程图急诊科分级
超声技能提升对急诊科住院医师能力提高的影响
精益A3管理工具在提高STEMI患者绕行急诊科直达导管室的应用与探讨
云的识别指南
急诊科护士分层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分级阅读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启示
一种程序源代码的标准化流程图转化方法∗
完形填空分级演练
完形填空分级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