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协同创新服务体系 打造花卉科技核心引擎
2022-02-16苏士利李庆魁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苏士利 李庆魁/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和提升服务发展水平是“双高计划”的核心任务之一。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以江苏省特色花卉工程研究中心为核心,整合学校资源,构建了“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和社会服务体系,着力打造科技品牌培育、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标志性成果培育与转化、高素质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对促进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进产科教融合和服务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实践和指导意义。
聚焦平台构建,打造科技品牌培育新引擎
学校以工程中心建设为核心,围绕国家种业发展战略,整合学校、政府、科研院所、企业等多方资源,打造特色花卉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和产业服务的大平台体系,着力打造“苏农一枝花”的特色科技品牌。
打造科技研发平台,夯实科技兴农基础。依托工程中心、国家球根花卉资源库和江苏省省级作物种质资源库等平台,围绕应用基础研究,建设花卉育种、生物技术、植物生理和植物保护等实验室,打造花卉生物技术中心。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需求,围绕球根花卉、宿根花卉和花灌木等特色花卉资源鉴定保存、新品种选育、种苗繁育和栽培等产业关键技术,打造产业技术集成创新中心。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围绕生态修复、景观营造和城乡绿化等工程需要,打造工程技术开发中心。通过夯实科研基础条件建设,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保障。目前已建成省级科技创新平台2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省级科技孵化平台3个、省级大学科技园1个。
打造产教融合平台,助力花卉产业发展。依托工程中心、江苏省现代农业(花卉)产业技术体系苏州推广示范基地和江苏省特色种苗生产基地等平台,与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等56家单位合作,成立长三角球宿根花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政产研学用”协同创新机制,促进花卉产业发展。联合花卉行业、企业单位,建设江苏现代农业校企(园区)合作联盟,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促进成果转化。近三年,推广花卉新品种54个,推广新技术15项,推广种苗(球)5.4亿株。
打造实习实训平台,赋能农业人才培养。依托江苏省园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基地和江苏省职业教育体验中心等平台,为学生专业体验、实习实训、创新创业提供真实环境,将科技创新成果融入教学,以提升学生实践技能为中心,打造实践教学基地。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研、技术服务、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和创新创业技能大赛等,完善实践育人体系,发挥平台育人功能。近三年,每年接纳校内外学生实习实训6500人次,孵化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8项。
培育创新团队,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新引擎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平台“筑巢引凤”的作用,集聚高水平人才,打造高素质创新团队。学校通过实施教师能力提升工程、“双师”素质培育工程和苏农大师工程等,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和水平,为学校建设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目前,学校从事花卉园艺相关研究人员达56人,其中教授13人、 副教授12人、博士22人。
内培外引,提升团队水平。一是实施科研服务增效工程,设立科研岗,建设科研主体型教师队伍。二是依托“苏农大师工程”,加大学历进修、学术交流等支持,畅通晋升通道,培养产业领军人才;三是加大杰出人才引进,树立“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人才观念,聘请国内外科研院所和高校岗位专家和团队,共建科技创新队伍。四是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柔性引进企业相关专业领域取得显著科研成果和突出贡献的高层次人才。近年来,先后有14人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 “六大高峰人才”和高校“青蓝工程”等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有1人担任江苏省花卉产业技术体系创新中心首席专家、2人担任江苏省花卉产业技术体系推广基地主任、8人次入选中国园艺学会副理事长和副主任委员。
聚焦产业,培育特色团队。依托科研创新平台,聚焦产业发展需求,围绕花卉新品种开发、种苗繁育、优质栽培和景观应用等组建科技创新团队。一是培育育种团队,围绕朱顶红、鸢尾、百子莲、萱草、月季和紫薇等特色花卉,创制新优种质,选育新优品种。二是培育生产技术团队,围绕种苗快繁、栽培技术、花期调控和病虫害控制等,集成创新种苗(球)生产关键技术。三是培育园林应用团队,围绕生态适应性、植物配置和管理养护等,开发推广应用新模式。四是培育花艺团队,围绕插花花艺、综合开发及文花传承,培养大众花卉审美。
改革赋能,激发创新活力。学校以“双高计划”建设为契机,把科技工作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加以系统谋划,把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事业发展的生命线,让科研为人才培养增值赋能。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管理与绩效考核办法,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以科技平台和团队建设为抓手,加大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大平台、团队、项目投人力度,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完善激励政策,加强绩效评价与考核,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深化产教融合,打造标志性成果培育与转化新引擎
工程中心在学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专家咨询委员会的指导下,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技术需求为导向,聚焦行业企业亟待破解的技术难题,加强与科研院所及龙头企业的合作,创新技术服务和成果转化管理运行机制,构建“政产研学用”协同创新体系,培育标志性科技成果,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加大资金筹措,提高科技开发能力。一是设立科研专项,包括青年提升计划、博士提升计划、科技项目培育计划和标志性成果培育基金项目等,围绕农业生产现实需求和前沿技术开展前期研究,为孵化省级成果提供基础。二是拓展项目资助渠道,以工程中心建设为核心,优先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申报相关渠道项目,积极拓展相关项目渠道。三是支持科技平台做大做强,以江苏省林业长期科研基地等省级平台为基础,高标准建设,打造国家级平台。近三年,先后争取各级各类项目45个,总经费4704万元,其中纵向经费2526万元、横向经费1578万元、自筹经费420万元。
加快品种开发,培育标志性科技成果。将球宿根花卉资源收集保存和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开发应用作为标志性科技成果培育方向,以朱顶红等球根花卉、鸢尾等宿根花卉、月季等花灌木为重点,围绕种质资源圃(库)建设,以观赏性、生态性、耐湿热、低养护作为主攻方向,加强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和鉴定,加快新优种质创制和新品种培育,为提高我国花卉自主品种竞争力,促进产业发展,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苏农”力量。近年来,筛选引进新品种159个,培育新优品种11个(鸢尾5个、萱草2个、金鱼草2个、月季2个)。
加强集成创新,加速成果推广应用。围绕特色花卉产业发展,在特色种质资源鉴定保存、新优种质创新、组培快繁、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控、生态景观营造和技术推广等方面,加强与科研院所及龙头企业的合作,发挥各自优势,进行技术集成创新,培育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近年来,制定《水培郁金香促成栽培技术》《朱顶红组培苗生产技术规程》和《金鱼草标准化育苗技术规程》等企业标准6项。共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5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荣获各级各类成果奖励14项,其中《花卉新优品种选育与产业化技术集成示范推广》荣获2020年第九届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编写教材专著6部,发表论文52篇。
聚焦技能提升,打造高素质人才培养新引擎
学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不断强化科研促进教师成长,加快学生成才的科研观,完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模式。突出工程中心的育人功能,将科研活动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教学与科研创新、生产应用、企业需求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强化科研育人,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围绕农业农村技术和管理人才需求,不断完善“研学训赛创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师生共同创新、产教融合创新、学生创新创业的产教科协同育人才体系。依托科研平台和团队,把科技创新成果如新产品(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和新装备与岗位技术技能训练融合,将科技兴农工程、院区科技服务工程等服务项目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融合,推动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服务能力“双提升”。
围绕产业需求,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依托科技创新平台和团队,将学生实验、实习、实训、创新和创业等环节与产业、企业需求相结合,强化实践技能训练,培养高素质人才。将花卉资源圃建设与植物学技能训练、花卉新品种开发与育种技术训练、种苗优质生产技术集成与种苗生产技术训练、病虫害防控技术与植保技术训练、园林应用技术开发与绿化养护技术训练等进行衔接,使学生从掌握单项技能逐步提升到综合技能,人才培养方向从观赏园艺向园艺、风景园林和林学等方向拓展,全方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创业能力和工匠精神。
拓展培养路径,增强人才供给适应性。学校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聚焦乡村振兴需求,统筹科技教育资源,多途径培养乡村人才,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成功入选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一是通过与地方政府合作,举办“常熟班”“吴江班”等定向委培班,通过政校合作,“五位一体”定向培养人才;二是通过校企合作,共建“香山工匠学院”“壹菲花艺学院”等企业学院,校企共育培养人才;三是设立一批专家(教授)工作站,打造“三平台”,即研发平台、示范平台、智库平台,实施“三举措”,即人才培养、科技服务、智力帮扶,推动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人才素质提升。
组建服务团队,打造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发挥科技创新平台的科技和人才优势,落实科技强农、产业富农、培训助农、人才兴农举措,做强“科教兴农”品牌。近年来,学校在江苏及上海、浙江、贵州、云南等20多个省市推广特色花木新品种36.5亿株,累计产值82.7亿元,走出一条花卉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之路,多次入选“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高校”,其经验和做法多次被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宣传报道。
当好产业发展“智囊团”,送去致富金点子。服务团队与政府、大型企业等合作,围绕市、县(镇)域经济发展,为县(镇)特色产业发展等提出前瞻性、创新性、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赋能乡村振兴。如为江苏东海、如皋、沭阳和扬中制定百合、花木盆景和特色苗木等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为贵州江口特色苗木、上海崇明花博会、扬州仪征世园会、吴江同里美丽乡村等提供建设意见,制定技术方案。服务对象覆盖全国20个省市,江苏三分之二的市(区、县)。
做好生产服务“技术团”,带去增收好技术。根据产业需要组建“花卉产业技术服务团”等6支专业服务队,深入调研花卉产业发展痛点,对现有技术进行集成优化,形成一批让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的产业技术体系。构建“学校+科研院所+推广部门+龙头企业”的技术推广体系,通过推广花卉新优品种和新技术,显著提升了农业产出效益。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通过“云课堂”“农技耘”等线上带货,苏州华冠、上海艾莫等公司线上销售累计增加7500万元。
办好技术技能“培训团”,培养农业生力军。学校围绕高素质农民培训培育,成立苏州农民学院,打造“苏州农民学院——县级市分院——田间学校”三级网络。团队依托 “职业农民培训学院”等网络阵地,面向基层推广人员、种养大户等开展生产、管理等能力提升培训;面向中西部农村人员和创业创新农民,开展对口帮扶和创业培训,构建起政府引导、学校主推、农业企业园区多方参与的高素质农民培育机制,形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苏南模式”,为乡村培养基层农技推广人员、青年农场主、创业创新农民、青年致富带头人等人才。近三年,开展技术培训293场,编写技术培训手册20种,摄制技术短视频10部,发放技术资料4万余份,累计培训2.1万人次,科普教育1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