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唯一一家人文考古书店成长记

2022-02-16

文萃报·周五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文博书架上书架

满屋子冷门的考古书籍,一天也难得有两三位顾客,这是人文考古书店以往的常态。前不久,因为一篇报道,书店坚守十年、年销售500万元的故事在网上传开了,不少读者慕名而来,让店主洪霞第一次尝到了走红的滋味。她惊讶地发现:“2021年12月实体书店这一个月的营业额,抵得上前年全年的。”

103个书架上全是专业考古书籍

书店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从花园桥地铁站出来,穿过几条人烟稀少的街巷,人文考古书店就在一幢黑色小楼的一层,六个红色大字组成的招牌颇为传统。

走进书店,更有一种穿越到上世纪90年代的感觉。总共125平方米的两间屋子,塞满了一排排高到天花板的书架,书架上是密密麻麻的考古、文博类书籍。为充分利用空间,书架间窄得只容一人穿行,边上还推着一摞摞纸箱,里面装的都是机构订购的图书。

有意思的是,每个书架上都挂着一个木制的牌子,上面用毛笔写着“天”“地”“玄”“黄”……34岁的店主洪霞解释:“书架最初标记用的是26个英文字母,但随着书架越来越多,字母不够用了,就换成《千字文》。现在,书店一共有103个书架,图书1万余种,6万余册。”

店里几乎没有什么装饰,书架上挂着的对联“欲知身外千古事,且读店中万种书”,成了最貼切的“广告语”。店里的书以《中国考古学文献目录》为参考进行分类整理,包括考古报告、研究专著及会议(个人)文集类,博物馆研究、展览图录类,甲骨、简帛、古文字、碑刻、墓志等文献类,青铜器、铜镜、玉器、陶器等器物研究类,石窟、壁画、汉画像砖石、雕塑等艺术类,丝绸之路、西域考古、历史地理等历史文化类。正是这些看似冷门的书,让洪霞可以很有底气地说:“我们是全国唯一一家以考古文博为主题的专业独立书店。”

年销售近500万元靠的是专业

人文考古书店创办于2012年6月,创始人安也致是考古学家、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许宏的妻子。当时,洪霞还是首都师范大学历史文献学专业的学生,在书店兼职。

书店创办不久,就迎来了网上书店的热潮,很多实体书店因此关门。人文考古书店也开了网店,起初只是想作为一个展示的窗口,没想到关注的人越来越多,渐渐开始有研究者和机构找到书店,批量下单。“考古书比较小众,客户想买的话只能一家家店去搜,但在我们这里可以一站式买齐。而且,这类书籍在大型电商平台也不会疯狂打折。”书店还编纂了详细的书目,可以根据不同需求迅速开出个性化的书单,店员对书籍种类和内容也非常熟悉,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介绍。

足够的专业和坚持,让书店从开业初期的举步维艰慢慢运转了起来,在考古圈内也打响了名号。现在,这家小众书店的年营业额达到500万元,机构客户贡献了近300万元,网店约180万元,实体店销售12万至15万元。“虽说年营收500万元,可扣除每年300多万元的进书成本,再加上人工、房租和办公费用,一年利润不到20万元。”仅有的这点利润,也变成了书库里的藏书。

有些“宝藏书”,洪霞把它锁进柜子里从来不卖,有需要的读者也只能在店里翻阅。“比如这本《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现在市面上非常少了。”洪霞透露,这些书有的是卖到只剩最后一本,有的是她从网上高价淘来的,还有些是七八千一本的高价书,“留下它们不为升值,就是希望发挥书的价值,能被人不断翻阅。”

这段时间,书店在网上走红后,很多读者冒着严寒找来,这也让洪霞意识到,“除了专业的研究者、学生,其实爱好考古、文博的读者很多,未来我们也要更好地为这些读者服务。”对于“网红书店”这个标签,她也不抗拒,“据我个人观察,来书店的更多的是冲着我们的书而来,这是我特别开心的一件事情。”

(摘自《北京日报》 李俐/文)

猜你喜欢

文博书架上书架
关于文博场馆宣教工作的些许思考
基于文博信息技术下的创新体系研究
整理小书架
她就在我书架上
彩色猫头鹰
第三届敦煌文博会9月举行
基于太仓文博资源的地方文化创意项目开发与研究
给书架美容
书架就要美美哒
会展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