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学生有效交往中践行立德树人

2022-02-16罗超谢琦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

罗超 谢琦

摘    要:立德树人作为培育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存在于学生交往下的教育实践体系。学生交往是立德树人的基础,也是表达和诠释立德树人的途径。学校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生交往的内在,并营造积极和谐的交往环境,创设多元的活动平台,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发挥教师的桥梁作用,以此促成学生有效交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立德树人;学生交往;有效交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坚持立德树人的学校教育,就是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学生的发展是一个社会化不断渐变的过程,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与人的交往是他们发展的基础。立德树人不可能抛开人的社会关系探讨人的道德培育,而应该遵从人的发展要求,实现高品质的人才建设。在践行立德树人中,学校应借助人的交往行为,秉承“立德”的基石,实现“树人”的目的。

一、立德树人与学生交往的关系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我们“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1],因为它是实现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抓手。践行立德树人,就要理解立德树人的概念。立德树人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学界对其认知存在差异,对“立德”和“树人”的关系也有不同理解,比如将两者理解为平列关系、偏正关系,递进结构、辩证结构等 [2]。但无论如何辨析,立德、树人相互补充,辩证统一,“‘立德’强调的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树人’指向的是人才培养目标”[3]。说到底,立德树人就是回答“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总而言之,立德树人不是知识层面上的认知,而是实践体系上的一种行为,要在一定的社会行为中实现对他者的引领与培育。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从人类社会的行为关系而言,人与人之间必然构成关系,而且这个社会之中的关系是物质上的、精神上的交往联结。“人是社会的存在物, 因此人的发展需要是无法自足的,人的社会存在与自我存在的二重性, 决定了他必须首先通过交往活动在自身的双重存在状态之间建立联系, 然后才能作为主体的‘人’来发展自身”[5],交往是人存在的形式,也是实现人发展的途径。“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6],其关键在于“德”以什么形式“立”,又是通过何种途径达到“树人”。然而,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中最原始的基础是人的和谐关系,而人的交往本身能够实现对“德”的传承,也就是依据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的内容,通过人的交往形式达到育人的目的。概言之,人在交往中,能建立并传承道德品质、思想政治、社会准则等,实现人与人的相互助长。从某种意义上说,交往的过程,也是立德树人的过程:一方面使“德”在交往中实现“立”,以达到对“人”的“树”的价值;另一方面,学生的交往不仅传递道德,而且产生相互学习,在各自交往中获得对道德的增长与提升。所以,人的交往是践行立德树人的一种重要途径,不仅坚守着立德树人的基本原则与要求,而且将立德树人扎根在真实的交往实践中落实。校园内,人与人的交往涉及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等,而生生交往是校园关系的基础,也是校园和谐关系的根本条件,更是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学生交往是最基础、最基本的道德培育形式,内化立德树人的交往价值观,学生就在学习和生活中自然而然地践行了立德树人。

二、立德树人视野下学生有效交往的特征

有效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在平等、双向交互中,互相尊重、相互学习,各取所需,实现各自需求的满足。立德树人视野下学生的有效交往有以下特征:

(一)规范性

規范性是学生有效交往的基础,它规约着两者的交往态度、交往性质等。守护两者在需求交换中的价值标准,是学生交往的行动指南,表现出制度规范和价值规范。制度规范秉承正义的行为要求,遵守学校的管理制度,约定在合适的范围内行使彼此的交往;价值规范是建立在一定的行为价值观上的,能将人的需求、愿望、兴趣等约束于同等的价值标准。在立德树人的实践体系下,建立科学合理的学校育人体系,能将立德树人嵌入学科教学、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管理体系中,并将立德树人构成制度规范和价值标准的基础[6]。

(二)平等性

人只有在平等中才能实现合理的交往。如果学生之间交往的平等被打破,他们的交往也就异化了,容易造成不良的交往后果,比如校园欺凌。而在不平等的交往中,立德树人也将失去落实的根基。学生之间的交往是一种需求与满足的关系,他们的交往平等便是两者是否实现需求与满足的平衡,倘若学生采取强迫、威逼的形式获取自身的交往,又或者单向度地给予自身的满足,其都不可能实现两者的有效交往。交往的平等性意味着交往双方获得自我满足。虽然学生的需求与满足关系在一次交往活动中难以实现平等,表现出时间和空间的不对等,但他们彼此能够收获各自的合理需求,这也是交往平等的一种形式。

(三)多样性

习近平指出:“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7]学生的交往不应只局限于知识的交往,更不应为了考试而发生彼此的交互,而应立足在立德树人理念下,健全人的发展品质,在兴趣、知识、情感、能力、道德等方面实现多元的交往,同时也在每一方面产生多样的交往组合。因此,人的发展不平衡性,注定了人类在道德、思想、社会准则下发生不同类别的交往。这促使学生的道德价值在与不同类型的知识价值中获得交流与学习,凸显交往的多元多样,以达到立德树人的全面发展。

三、践行立德树人的学生有效交往策略

学生之间的交往可以在一定的社会规范下,通过对话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一致,实现彼此的沟通与精神融合。在立德树人背景下,有效交往的促进策略也正好回答了“立”什么“德”、怎么“树人”的问题。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交往的内在原则

不同的交往价值观造成有效交往的阻隔,基于不同交往背景与内容的需求也会影响合理的交往。同样,如果对“德”缺乏统一的要求与理解,交往双方的思想、内容将在彼此的价值导向下失去有效交往的可能性。因此,交往首先要确定交往的内在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引领”[8]。它是各行各业各领域的价值追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交往的价值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交往的内在原则,彰显着一定文化背景下交往的本质要求,更是规范了人们交往的行为准则。学生应遵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目标要求,在交往中深刻地体验与交互彼此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从而实现对道德品质的增长。

(二)营造积极、和谐的交往环境

有效交往的基础是平等。学生之间平等交往本身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其知识背景、身体素质、身份地位等决定了其交往的不对等。在不平衡的交往处境中,如果不加以引导与疏通,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树人”要求不仅受到阻碍,而且还会在不良的交往行为中失去道德判断。由此,营造积极、和谐的交往环境至关重要。具体表现为:

其一,规范交往的制度。把学生客观上不平等的交往条件约束在同一的价值理念中,并规范他们合理的交往行为。其二,打造友善的校园氛围。构建班级内、校园内和谐共处的生生关系,营造互帮互助、相互成全的交往氛围,同时积极审视不合理的需求和不规范的需求满足方式。其三,建立对等交往的资本。营造学业性考试、技能比赛、运动竞赛、小组活动组织等多维学习取向,将身体素质、身份地位、组织能力、运动技能、渊博知识等作为交往资本。基于不同层面、不同方面资本的学生交往,将客观上的不平等融入平等的交往氛围中。在立德树人理念下,和谐的环境促使“立”与“树”的对立走向一种平衡,“我”的道德对应“你”的道德,实现交往双方彼此双向互动与需求满足。

(三)在多元交往活动中实践立德树人的全面发展

在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下,学生的交往不能局限在知识范畴的交际,而应是在更广泛的空间中实现人的多方面发展,构建立体型、全方位的“立德树人”价值。首先,要创设广泛的交往平台和活动。活动要多,这样才能在尝试错误之中,顿悟或认清交往对方的心态,认识到彼此的友爱,也顿悟出交往的意义和彼此交往的有效性;活动要广,设置多元的学习生活活动,凸显每一项行为智能的力量,展现学生与众不同的行为表现,以赢得自我交往的资本。其次,要构建主体多元的交往。打破班级内学生交往的思维定式,敞开学生的自我世界,开展知识、身体素质、课外活动、阅读、团队建设等方面的多元交往。再次,要注重不同身份学生的交往。校园内的学生有管理者(学校或班级干事)与非管理者之别,不同的身份拥有不同层次的思想、道德、规则意识等,两者的交往不仅是管理任务的行为交往,而且是他们思想情感的碰撞。最后,要实现群体之间的交往。学生存在于一定的群体或学习兴趣小组中,我们要鼓励群体尤其是非正式群体之间的互动和对话,发挥集体主义教育的价值,增进个体的思想品质。

(四)引导学生不断反思自我

交往所传递的信息,相互之间的理解是至关重要的。“达到理解的目标是导向某种认同”[9],在语言信息的刺激下,人不是马上作出认同,而是经过编码,对信息的处理加工之后,才能给予行为或语言的反应。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信息的编码,人与人交往不能简单地看成是作为人与人的语言或行为交流,还涉及“我与我”的对话,只有将外在的道德信息或价值经过人的反思,才能实现对道德的认知与内化,并对外作出实践反应。信息的编码类似个体的理解,它调动人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经验,经过不断的反思,构成自我的认识,作出符合个体行为的判断。因此,内在的自我反思决定交往的实施、性质,以及深度等。而对于如何让个体反思的合理变成交往的合理,或者构建符合社会关系的合理要求,则应提高学生自身交往的素养,让内在的交往发生更深度的交互,合理地应对外在交往的发生。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人需要反思自身的行为,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信息加工的错误,或者信息所传达的不友好行为,关键在人自身怎么去反思、理解信息,人的素养在交往之中的价值可见一斑。比如:如果对方向你请教问题,你却认为是对你的一种否定;或者你请教他人,被他人嗤之以鼻,认为这是对方对你的藐视。社会各类关系总是形形色色存在的,人不免受到信息的左右。在信息的加工过程中,人不是简单停留在对信息的“加减乘除”上的,而是需要辩证地思考,反思信息的价值,把信息变成自己的信息,并由自我掌控,并从内在之中构建其价值意义,作出利于交往双方的行为举止。

(五)通过教师架起“立”与“树”的交往桥梁

在学生交往体系下,“立”与“树”是交往双方的对立面,即通过交往一方的“立”,实现对方的“树”。不交往、交往低效,交往不当、交往异化等都可能产生交往过程的失败。比如,单方面发生“立”与“树”的关系,交往方只追求自身道德建立,而排斥对方的道德影响。但校园内的学生交往是可控的。所谓可控是指学校教育工作有计划有组织的安排。学生的交往可以通过教师所提供的条件促使两者关系的发生,尤其是教师引导学生在交往中沟通,调节双方交往的关系,帮助他们认识和认清以及消除对方的需要和价值冲突,以此实现两者的对等交往。以教师为桥梁或支撑点衔接生生之间交往,教师不是双方交往外在的调节物,以外在的力量和制度约束与制止他们交往的行为,也不是替代学生双方的交往行为,或者仅仅是生生之间沟通的传声筒。以教师为中介的生生交往应演变为师生交往,教师在与学生的交互中融入生生之间,形成交往的三角关系,构建立体型的生生交往桥梁。也就是说,教师发挥引导、协调价值,将“立”与“树”的平衡建立在教师对“德”的理解与掌握上,把抽象的“德”变成交往方能理解的“德”,促成学生交往双方顺利地实现“立”与“树”的转换。在信息和资源不对等以及在交往过程中信息传递发声偏差的情况下,其能在师生交互中帮助学生理顺思路,调节语言、价值观、信息等方面的障碍,化解学生间的众多误会,以达到顺应交往的目的。

所以,人的交往过程也是立德树人的落实过程,我们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学生交往的基本原则和要求,营造积极和谐的交往环境,创设多元的互动平台,引导学生的自我反思,并通过教师的“橋梁”作用等,在交往实践中践行立德树人,实现学生的有效交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8-05-03(002).

[2]冯建军.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与实施路径[J].人民教育,2019(18):40.

[3]虞花荣.论立德树人的内涵[J].伦理学研究,2020(6):84.

[4]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5]项贤明.关于交往与教育的哲学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1996(4):8.

[6]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7]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8]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求是,2014(2):3-6.

[9]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张博树,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3.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