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云集的公益艺术团” 如何坚持“沉到人民之中”
2022-02-16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本期的头条热点是报道文代会的专稿《新时代号角下,走好文艺事业新的赶考路》。关于如何走好“文艺事业新的赶考路”,与会各路代表都表达了心声。这些代表来自各条文艺战线,他们承载着读者和观众的殷切期望——“新时代需要文艺大师,也完全能够造就文艺大师!新时代需要文艺高峰,也完全能够铸就文艺高峰!”用上海文联主席奚美娟的话说,“我想这应该是新时代文艺界的进军号角,我们只有为这个时代贡献精品力作,才能体现出为人民讴歌的历史使命”。
说到“为人民讴歌的历史使命”,奚美娟不由想起2020年疫情肆虐期间,由上海出品的抗疫电视剧《在一起》剧组。她说:“如果不是艺术家‘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是不可能在短期内保质保量完成的。”她的这个感悟,道出了“人民艺术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而本期推出的《坚持16年,送戏1600场,助老32万人——这个名家云集的公益藝术团是怎么做到的》一文,则用鲜活的案例,阐述了什么是所谓的“艺术家‘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对于“笑口常开艺术团”这个看似名不见经传的团体而言,这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多年如一日的重复实践,这是极其不容易的。
说到笑口常开艺术团,还得从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写给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一封信说起,她在信中写道:“我的老搭档孟莉英宁可推掉数千元一场收入的演出,也要参加笑口常开艺术团的演出。”王文娟说的是她的学生和搭档、老艺术家孟莉英,她宁可舍弃薪酬,放下“身价”,也要投身这样一个公益演出团体,而且痴心不改一演就是16年。不仅如此,她还身体力行先后带动越剧院十多位中青年演员“入团”。在她的感召下,一大批上海文艺界老中青艺术家也纷纷加盟,令“笑口常开”在成立至今16年间成长为一个演员阵容可以媲美专业文艺团队、节目质量可以登上人民大会堂的在全国范围也屈指可数的公益演出艺术团。
于是读者不免会问,那个艺术团究竟有怎样的魅力?那些艺术家究竟出于什么动机和动力?带着同样的疑问,本刊记者亲历了笑口常开艺术团在浦东新区新场镇举办的一场面向社区老人的公益演出。新场镇位于上海郊区,距离市中心有三四十公里车程。演出地点如此偏远,艺术团既没有专车,也不包接送,所有演员的交通问题全都“自己解决”,哪怕是88岁高龄的老艺术家孟莉英也不例外。“笑口常开”的演出,主要面向全市养老机构和街镇社区老人,所以舞台的简陋寒酸可以想象;至于演员的酬劳,用孟莉英的话说,最初是“仓库里的积压商品”,现在算是有两三百元车马费了。记者随访的这次演出,原定为一个半小时,但超时了一刻钟。主持人告诉记者,他们每场演出,演员们都会给老人“加餐”,观众越热情,演员越卖力。
这简简单单的十个字“观众越热情,演员越卖力”,道出了这件事之所以能持之以恒的秘诀。以孟莉英为例,当初她是碍着情面勉强去客串一回,想到“感觉像讨饭一样”的200块一场,尚不够车马费,她竟有隐隐的丢份感。但是去了之后,“他们看到我们去演出,有的拉着你拍照,有的抱着你笑,有的抱着你哭。当然这是激动的眼泪,并非伤心。”这对她的触动很大。尤其是有一次滑稽演员俞蓓蓓对孟莉英说:“孟老师,我们做这个工作是很有意义的。你看,第一排观众来的时候都是轮椅推进来的,等戏看完,有的人突然站起来拍手叫好,说不定哪根血管就此畅通了,身体就此好一点了呢!”这话让孟莉英茅塞顿开,顿时觉得自己在做功德无量的大好事!老年观众展现的热情,让她自然而然感受到自己奉献的意义。
正是因了无数个孟莉英的无私奉献,这个“无名小团”才能够薪火相传,老中青名家持续活跃在“最简陋舞台”上。于他们而言,物质报酬不再成为头等考量,而考虑最多的是,能否为这些最最普通的观众带来艺术的温暖,抚慰他们的心灵。这个例子不是简单的一个好人好事,而是具有普适性的启示:当文艺工作者“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后,不但彰显了自己的德艺双馨,也让他们感悟到“人民艺术为人民”的巨大感召力。或许,这也是“文艺事业新的赶考路”上的一个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