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教上百名折翼天使游上世界冠军路
2022-02-16梁璇
水汽氤氲的游泳馆内,张鸿鹄的队员熟练地摘下腿部义肢,单腿站立开始热身;已经入水的隊员中,有人仅靠单手划行,有人的前进只能依赖腰和双腿。如何让不同残障程度的选手都能在水中获得相同的自由?教残疾孩子游泳,61岁的张鸿鹄半辈子只做了这么一件事。自他拿起教鞭的1988年至今,恰好是中国残疾人游泳发展最关键的阶段,参加了8届残奥会、带出百名世界冠军的张鸿鹄,正是残疾人游泳在中国从细流到涌浪的亲历者和推动者。
在2020年东京残奥会上,中国残奥代表团以96金、60银、51铜共207枚奖牌完美收官。其中,在游泳项目中4次打破纪录、夺得4枚金牌的“无臂蛟龙”郑涛受到瞩目,31岁的老将出发时用嘴紧紧咬住白毛巾、抵达时用头撞池壁的场景令人动容,而为郑涛紧紧攥住毛巾另一端的正是张鸿鹄。
“作为教练,我们的任务是帮助运动员出发,迎接他们归来,无论在赛场还是人生,无论是败北还是凯旋。”张鸿鹄在残疾人运动员身后默默守护了30多年,而年轻时,他也曾是一名征战赛场的专业游泳选手,“父亲原来在云南省游泳协会任职,我选择这条路就是因为他。”
1989年,张鸿鹄第一次带队到南宁参加全国青少年比赛,“第一次真正接触到残疾人体育比赛,这个群体确实需要有人付出、有人关注”。自此,他决定扛到底。
在30余年的从业经历中,张鸿鹄遇到过各种残障情况的选手,“总的来说分为重度、中度和轻度三类,要根据不同的残疾程度进行综合评定。”他表示,对残疾选手的训练算得上真正的因材施教,“既要让健全的部分发挥能力,又要把残障的部分功能调动起来,所以每个人都有对应其实际状况的训练方式,几乎一个人一种方法。”例如,在视障、听障、肢残等几类残疾人中,视障人士方位感最弱、看不到教练示范,让他们学游泳,难度极大;而游泳项目,流线要好,阻力才小,对截肢选手而言,维持身体的稳定和平衡就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对于脑瘫选手,控制能力异常和技术稳定就是关键。
(摘自《中国青年报》梁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