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名篇
2022-02-15
【真题在线】
(2022年全国甲卷)
1.《诗经·卫風·氓》中男女主人公有过愉悦的往昔,“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就是对他们小时候欢乐相处的描写。
2.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都使用了叠字,从听觉、视觉上突出了对景伤怀的感受。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两句,表现了当年刘裕率军北伐时的强大气势。
(2022年全国乙卷)
1.白居易《琵琶行》中“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两句,写琵琶女以娴熟的技艺演奏了当时有名的两首乐曲。
2.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两句中的数目字,引发了后世读者的多种解读。
3.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两句,以花落归根为喻,抒发了诗人虽然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情怀。
(2022年新高考Ⅰ卷)
1.《荀子·劝学》中“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
2.乐器在古代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诗经·周南·关雎》中写到乐器的句子是“琴瑟友之”和“钟鼓乐之”。
3.自然界鸟类的啼鸣有时会引发人们的悲思愁绪,这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
, ”。
【注:本题答案不唯一。示例: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2022年浙江卷,5选3)
1.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3.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白居易《琵琶行》)
4.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2021年全国甲卷)
1.《左传·庄公十年》记载,长勺之战结束后,曹刿向鲁庄公解释说,确认齐军不是伪装败退进而决定追击,是因为“(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2.《庄子·逍遥游》引用志怪书《齐谐》的内容称,当大鹏迁往南海的时候,“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乘着六月的大风飞去。
3.郦道元在《三峡》一文中引用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来印证前文对哀猿长啸的描写。
(2021年全国乙卷)
1.乐曲演奏过程中的停顿也有情感表达的作用。白居易《琵琶行》中对此进行说明的诗句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2.即便“故国不堪回首”,李煜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还是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当年在金陵的宫殿,慨叹已物是人非:“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3.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描写了春日的洞庭湖景色,其中写花草的句子是:“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2021年新高考Ⅰ卷)
1.《庄子·逍遥游》中说,到郊野去的人,只带一日之粮当天回来,肚子还饱饱的;到百里之外去的人,则需要“宿舂粮”;而去往千里之外的人,就必须“三月聚粮”。
2.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见到了徐公,先是仔细观察,感觉自己没有徐公美,然后“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最终认定自己确实不如徐公美。
3.项羽破秦入关,三分关中之地,以秦降将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合称“三秦”。从此“三秦”作为一个地理名词,频繁在古诗词中出现,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注:本题答案不唯一。示例: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镜写三秦色,窗摇八水光……】
(2021年新高考Ⅱ卷)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采用对仗句式,连用两个比喻,表达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田园的向往。
2.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感慨:当李存勖强盛的时候,“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而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讥笑。
3.古代的诗人受到《楚辞·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启发,创造出“落木”一词,以指代落叶。该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本题答案不唯一。示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木空山杳,孤云故国迷;关西又落木,心事復如何……】
(2021年北京卷)
1.古代贬谪之地往往环境艰苦,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这样描述谪居浔阳的生活:“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2.古代诗人多有对“乐”的独到体会。欧阳修贬滁州,于山林间感慨“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宋初道士陈抟,字图南,号扶摇子,其名、字、号都出自《庄子·逍遥游》。其名与号出自“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其字出自“而后乃今将图南”。
4.骨气是人之脊梁,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岸,郑板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毅,都是骨气的表现。
(2021年天津卷)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王羲之《兰亭集序》)
2.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3.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贺《李凭箜篌引》)
4.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田园是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家园。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用“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描写万物在春日复苏、繁荣滋长的美好景象,表达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引发对生命的思考。
(2020年课标全国Ⅰ卷)
1.《离骚》中“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两句对古代服饰的“上衣下裳制”有所反映。
2.元代戏剧家马致远的杂剧《青衫泪》根据白居易的诗《琵琶行》改编而成,剧名来自诗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两句。
3.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苏轼自言想要重返天上,但又有所顾虑,原因在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2020年课标全国Ⅱ卷)
1.《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輮以为轮”,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曝晒也不会挺直,因为“輮使之然也”。
2.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称出游时的食物都可来自山间,肥美的鱼从溪水中捕捞出,所谓“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而用泉水酿制的美酒,口味甘冽。
3.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地流去,“而未尝往也”;月亮时圆时缺,“而卒莫消长也”。
(2020年课标全国Ⅲ卷)
1.在《论语·述而》中孔子指出,即使吃粗劣的食物,枕着胳膊睡觉,也可以乐在其中;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白居易《观刈麦》中“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两句,写劳动者珍惜夏日时光,不顾劳累,也忘记了炎热。
3.《阿房宫赋》中以一连串的排比夸张表现阿房宫的奢华,如写架起房梁的椽子“多于机上之工女”,嘈杂的音乐声“多于市人之言语”。
(2020年新高考I卷)
1.《论语·先进》中写到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时各言其志,子路的志向是,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饱经忧患的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2.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无法排遣的离情。
3.辛弃疾《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写道,江中不仅能看到江水,还能看到“中间多少行人泪”;而北望故都,又“可怜无数山”,视线常被遮断。
(2020年新高考Ⅱ卷)
1.后世多将军队中的同事称为“袍泽”,这个词源自《诗经·秦风·无衣》中“与子同袍”和“与子同泽”两句。
2.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两句,描画出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景象。
3.苏洵在《六国论》中分析道,秦国战争以外所得土地远远多于战争所得,因此“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试题演练】
1.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君子的资质与一般人并无什么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表达了趁着迷途未远,赶紧回到正路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小石潭记》中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坚守初心使命,不为外界羁绊,我们应该像《逍遥游》中所说的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始终保持强大的定力。
5.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众宾喧哗之动,来衬托太守醉酒之后的颓然之静,生趣盎然。
6.“猿”是古诗文之常见意向,如郦道元《三峡》中引自渔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诗经·卫风·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表明二人婚前占卜没有不吉利的征兆,
8.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自己面对群童“抱茅入竹”时的无可奈何。
9.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生动地描写了主客心情释然后的放松姿态,体现了泛舟江上的惬意。
10.在《论语·学而篇》中,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如果能够“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还能做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就可以算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11.古人常在诗词中借黑发变白的现象,表达对时光易逝、人事沧桑的感慨,李白《将进酒》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这样,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纵使相逢应不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也是这样。
1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通过外貌描写刻画出宫女对君王宠幸的期盼之情后,再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写出了现实的残酷和时间的无情。
13.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美人香草进行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做出了自己的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于别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5.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在《劝学》中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印证了这个道理。
16.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描述的现象一样。
18.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善用对比,如写同舍诸生服饰鲜艳,如同神人,而自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声音和色彩两个角度描写了夔州的秋天,意境阔大。
20.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建议后主扩大听闻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1.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把河水拟人化,倾注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悲愤之情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昔日繁华已是过眼云烟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在北京冬奧会的闭幕式上,折柳寄情是令人难忘的一幕,“柳”与“留”谐音,历史上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折柳诗句,如《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人不起故园情”等。
23.好战必亡,然而忘战也必亡。南宋诗人林升《题临安邸》中写道“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有着类似的担忧。
24.荀子在《劝学》中对专注力做了强调,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蟹为例从反面来揭示用心不专的坏处。
25.屈原深厚执着的爱国热情对后世文人创作产生深远影响,也正是从《离骚》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古诗开始,后世关心民生疾苦的诗篇越来越多。
26.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反问手法,表明作者对秦统治者极尽搜刮而又极端不珍惜的愤慨。
27.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句与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相通之处;这首词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都写到了古代羌族的一种乐器。
28.屈原用“香草美人”象征理想,抒发政治感慨。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两句也运用了类似的写法。
29.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0.李商隐在《无题》中写既难相见,又难通音信,希望能有人代为传递信息,带去问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与荀子《劝学》中“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相反,《爱莲说》中赞美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告诫后主刘禅对于宫中府中大臣的奖惩功过,不应有所不同,而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做才能显示出处理国事的公正严明。
33.在《师说》中,韩愈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却要从师学习,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却不从师学习,这样的人不明智。
34.“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正如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都强调了人民的重要性。
35.“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在颁奖仪式的发言中所说的“倾尽全力,奉献所有,九死亦无悔”,化用了屈原《离骚》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桃花源记》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了老人与孩子在令人向往的桃花源的快乐生活。
37.《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指出蚯蚓能以泥土、地下水为食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出了蟹心浮气躁的结果。
38.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明确表明了当时社会中人们违背道德准绳,把苟合取悦他人奉为法度。
39.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借青苔和野草描写陋室环境清幽雅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0.“江”与“月”历来被文人钟爱,在古诗词中往往并存,描写着一幅幅雄浑壮美、孤独寂寥、闲适清雅的画面,如“江月年年望相似”,以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1.時空对举是指诗人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描写景色来营造意境,让读者在时空交错中获得审美体验。“诗圣”杜甫非常擅长这一创作方法,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沧海”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和其他意象组合成一个意境,或展现宽阔胸襟,或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等,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3.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也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符号。我国的龙文化源远流长,“龙”在古诗文中也是不胜枚举,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4.在表现怀人主题的古代诗歌中,诗人经常采用“对写”手法,从对方着笔,婉曲含蓄地表达情感,可谓“此处思念,彼处着墨”,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铁衣”是用铁甲编成的战衣,也借指战士。在古诗词中,透过“铁衣”,我们仿佛可以看到边塞将士不畏严寒、刻苦训练、奋勇杀敌的身影,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6.“角”是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角声”作为一个声音意象,常在唐诗中出现,如“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就有“角聲”这一意象。
47.“杜鹃”,又叫子规,相传为周朝末年蜀王杜宇死后所化。“杜鹃”的意象频繁在古诗词中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8.色彩是美好生活的反映,“诗中有画”更是我国古代诗人的追求。诗歌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对色彩的描写来展示美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9.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其中“翼”“轸”是星宿名。古诗词中常以星宿名入诗,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0.“酒”是古代诗歌中的常见意象,诗人常借酒怡情,或解愁忘忧,或送友饯行,或感叹人生。唐代诗人李白就写过很多这样的诗句,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1.“春社”是古人春天祭祀土地神以祈求丰收的日子。“春社”作为一个传统民俗节日,经常在古诗词中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
”。
52.心系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家国情怀是华夏儿女的精神原乡、因而“山河”一词作为家国的代名词频繁出现在古诗词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3.“管弦”本是中国传统乐器中的管乐和弦乐的统称,古代诗文中常以“管弦”代指音乐来抒发情感,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4.“浊酒”,因其酒色浑浊,质量一般,诗人常用它来表达自己生活上的艰辛或心中的愁苦,如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5.莲花,具有高尚、正直,廉洁的君子之风的象征意义。中国古代诗文中对莲花多有赞美,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6.“雁”是古代诗歌常用意象,常用来表达离別思念、孤寂落寞、忠贞不渝等情感,比如唐代诗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7.古人常常借草木的兴衰比喻人事变化或者寄托思想感情,这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8.“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时光的流逝总能让我们产生只争朝夕的感慨。古诗文中表达这种感慨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9.家国情怀是华夏儿女的精神原乡,因而“山河”一词作为家国的代名词频繁出现在古诗词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0.孟郊在《登科后》中说“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长安不仅是汉唐的都城,而且还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地理位置极其重要。诗词中提到“长安”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