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诗歌阅读:落实重点字词,关注知识迁移

2022-02-15李美君

关键词:少府乙卷画眉

李美君

命题规律总结

选文特点

1.重视核心价值引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古代诗歌阅读旨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学科核心素养。2022年全国甲卷欧阳修的《画眉鸟》一诗,以画眉鸟自比表现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文同的《画眉禽》一诗,借画眉鸟啼叫衬托自己处理完公事之余舒畅闲适的心情。2022年全国乙卷选取的古代诗歌是“送别”类,但不是一味地表现离愁之痛苦,而是更多地寄托了诗人对友人前程的祝福和未来的无限期待。2022年新高考Ⅰ卷魏了翁的《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一词,描绘“人日”佳节时家家欢快之盛景,勉励人们自强不息,不断追求美好生活……不难发现,这些诗歌都重视核心价值引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增强与教材的关联度,深化基础训练。

近年来,全国卷古代诗歌阅读的题干和答案设计均注意与教材中重点内容的联系,增强与教材的关联度,旨在引导考生重视教材、用好教材、回归教材。比如,2022年全国乙卷第15题:“本诗(《白下驿饯唐少府》)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要求考生比较课内外王勃的送别诗,只有在深刻理解课内知识的基础上才可能准确作答。2021年新高考Ⅰ卷选取的《寄江州白司马》的寄赠对象是白居易,而教材中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有“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句子,可能引起考生对教材的联想,并进行课堂知识的迁移,从而判断这两首诗的写作时间比较接近。

3.强化情境创设,贴合现实生活。

新高考、新教材背景下“将命题材料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创设综合的探究情境”成为一种新的命题方式。2022年新高考Ⅰ卷第16题:“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要求考生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其中所谈及的做人的道理,贴合现实生活。

4.依托《课程标准》,凸显比较思维。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群文阅读”成为任务群教学普遍采用的一种模式,为培养考生的分析与综合思维能力搭建了有效的平臺,而“比较思维”是群文阅读的“钥匙”,在高考题中常有体现。如2022年全国甲卷考查了《画眉鸟》和《画眉禽》的比较;全国乙卷考查了《白下驿饯唐少府》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比较。同时,比较的角度也很丰富,有对诗歌意象所起作用的不同进行分析(2022年全国甲卷),有对诗歌表达离愁的不同方法的赏析(2022年全国乙卷)……此类考题可以从不同层面考查考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和“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核心素养。

题型设置

1.从主题来看,紧扣时代主题、时代精神,多方取材,巧妙设题。诗歌涉及“送别”“自由”“追求美好生活”等主题,让考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受到文化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价值观的引领。试题通过精神滋养、文化浸润、立体渗透,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融入其中。

2.从题型来看,2022年全国甲卷、乙卷、新高考Ⅰ卷和Ⅱ卷都延续了“1道客观题+1道主观题”的形式,体现了高考命题的稳定性。但是2022年浙江卷出现了“2道主观题”的形式,需要考生重视。

3.从内容来看,试题没有拘泥于考查诗歌的鉴赏技巧,考查的基本都是对诗歌本身的理解,读不懂诗歌,就无法做题,“反套路”特征明显。(“2020~2022年全国卷古代诗歌阅读考查内容一览表”见21版)

考查重点

1.从目标来说,重点考查考生的审美能力、思辨能力。

2.从内容来说,无论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都重点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以及对诗歌艺术手法的鉴赏。

3.从题型来说,以对比阅读为主,不排除单篇赏析。

命题趋势预测

选文方向

1.从朝代来看,仍以唐诗、宋诗和宋词为主。

2.从作者来看,既有考生熟悉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王勃、欧阳修、苏轼、辛弃疾等,又有考生不太熟悉的文同、魏了翁、杨巨源、陆龟蒙等。所选诗歌一般为名家的不常见作品,或者是考生借助“注释”较易理解的作品。新的变化是,将名家名篇与不太常见的作品比较阅读,或将名家不常见的作品与课内名篇比较阅读。

3.从体裁来看,命题者似乎更青睐诗,从2022年全国甲卷、乙卷、新高考Ⅰ卷和Ⅱ卷所选诗歌来看,诗有五首,既有七言律诗,也有五言律诗,而词仅占一首。

题型预测

1.古代诗歌阅读的客观题将延续“四选一”的形式,考查考生对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的理解与鉴赏,将继续引导考生读懂诗歌内容,只有在读懂的基础上才能准确鉴赏诗歌。

以2022年全国乙卷14题为例,A项“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和B项“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C项“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考查的是对诗歌语言特色的鉴赏,D项“颔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考查的是对诗歌艺术手法的鉴赏。

2.古代诗歌阅读的主观题突出的特点是引导考生重视课内外的联系,将会继续深化基础性考查,检验课堂教学的成果,展现新高考“考”与“教”、“用”与“学”的相融相生。

以2021年新高考Ⅱ卷为例,陆游的《示儿子》容易让考生联想到课内学过的《示儿》,同一个诗人,不变的话语对象,传递了不一样的情感。

备考策略

策略一:重视教材。全面落实考生初、高中所学古代诗歌,不仅要背会原文,更要理解注释,注意积累注释中的实词、虚词、古今异义、一词多用等知识,特别是典故及古代文化知识等。

策略二:夯实基础。构建古代诗歌知识网络,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诗歌题材、结构、常见意象、语言特色、表现手法等,將零碎知识系统化,让答题模式清晰化。从单篇阅读延伸到群文阅读,将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或者不同作家的同类作品进行比较阅读,从而培养考生的思辨能力。

策略三:各个击破。以历年高考真题为主,选取典型试题,进行针对性训练,将高频考点各个击破,从理解到分析,再到鉴赏、评价、探究等,最终实现融会贯通。

策略四:学会审题。以2022年全国乙卷第15题为例,考生在审题时需要注意“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等关键信息,在备考中要做针对性训练。

策略五:尝试命题。考生可以切换身份,从命题人的角度赏析诗歌,在解读命题考点中明确考向,找准设题陷阱,训练答题思维;在题干语言的斟酌中训练语言表述的精准性等。考生要走出“机械背诵与刷题”的怪圈,提升诗歌鉴赏水平。

策略六:注意细节。简言之,即读标题获信息,联作者悟情志,读注释破疑难,审题干搜信息。

2020~2022年全国卷古代诗歌阅读考查内容一览表:

【真题在线】

(2022年全国甲卷)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4~15题。

画眉鸟

〔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

◎〔宋〕文 同

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

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

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项,“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说法错误,文诗中先说笼中的画眉鸟在窗边清风中鸣叫,初听之时,声音还是来自“高笼”之中;但等到诗人了却简单的公事,众人散尽之后,衙署清幽安静,此时再听画眉鸟的鸣声,则如同置身于“千岩万壑中”一般。因此,文诗也认为画眉鸟在“高笼”中与在山林之间的鸣声是有差别的。

参考答案:C

15.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欧诗以画眉鸟为直接描写对象,托物言志,写诗人听见画眉鸟在山林繁花之间千啼百啭,才知道笼中画眉的叫声,远比不上它在山间的自由歌唱那么悦耳动听。在本诗中,诗人对画眉鸟进行正面描写,通过对比画眉鸟在“山花红紫树高低”和“锁向金笼”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文诗虽以画眉为题,但并未具体地描写画眉鸟的形象和叫声,而是进行侧面描写,重点渲染了“公庭事简人皆散”之后,初听上去仍在“高笼”中的画眉鸣声此时听起来却如同置身于“千岩万壑中”,悠远空旷,清幽寂静。本诗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衬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韵洒落的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①欧诗托物言志,通过对比画眉鸟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②文诗对画眉进行侧面描写,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衬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韵洒落的人物形象。

参考译文:《画眉鸟》——婉转的叫声随心所欲地变化,在红花绿树丛中时而飞向高处,时而飞向低处。这才知道被锁进华丽的鸟笼中的鸟儿的鸣叫,远远比不上在树林中自由自在地鸣啼。

《画眉禽》——整日闲坐窗前任舒适之风吹拂,听到一声画眉鸟的鸣叫飞出高悬的鸟笼。官府公务不多人们都早早散去,这叫声让我仿佛置身于深山幽谷之中。

内容鉴赏:《画眉鸟》前两句写画眉鸟在林间百转千声尽情歌唱、自由飞翔的情景,展现了一个广阔的自由空间,后两句将大自然中的画眉鸟与被关进装饰华丽的笼中的画眉鸟的叫声进行对比,写出了笼中画眉的悲哀。这笼中的画眉鸟实际上就是作者的写照。作者进入官场,就变得不自由,不能畅所欲言了,表现了作者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画眉禽》写作者在公事之余,听到画眉鸟的叫声,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千山万壑之中,胸怀开阔,怡然自乐。作者通过画眉鸟的啼叫,衬托了自己闲适的心情,表达了向往自然的超脱不凡的志趣。

(2022年全国乙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白下驿饯唐少府

◎〔唐〕王 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

B.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

C.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

D.颔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的能力。D项,“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错误,颔联中诗人以问句的形式感慨只要彼此心心相印,相知就不在早晚,尾联以问句的形式表明饯别友人时因离愁别绪等不知还能说些什么,并没有“豪迈昂扬气概”。

参考答案:D

15.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理解与比较诗歌内容的能力。《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提到诗人排遣离愁的句子是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大意是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远在天涯海角也如同邻居一样。此句写出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诗人表达了只要心意相通,心胸豁达,不需要为离别而难过。这是借乐观的态度来排遣离愁。《白下驿饯唐少府》中,提到诗人排遣离愁的句子是尾联“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大意是走哪条路离开呢?长安就在太阳边上。即无论唐少府怎样离开此地,最终的目的地长安都是在太阳边。“日边”即太阳的旁边,一方面写出了此去长安距离很远,另一方面也写出了长安的位置,如若想念在长安的唐少府,可抬头看看太阳,借举目可见太阳来排遣离愁。

参考答案: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王勃直抒胸臆,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来宽慰朋友,排遣离愁,乐观豁达,一洗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②《白下驿饯唐少府》中,“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运用“日近长安远”的典故,以激励朋友通过去长安施展才华、建功立业来排遣离愁。

参考译文:忆起未做官前与你患难与共的时日,以及那些寄居旅食寄人篱下的华年。互相了解心意相通何必计较早晚?彼此心心相印分别时便不舍留恋。天色已晚,夕阳比江边酒楼还低,回乡之路,与此地隔着风尘云烟。你沿着这漫漫长路离去吧,还能说些什么呢?你所去的长安在遥远的太阳那边。

内容鉴赏:这是一首送别诗。前四句为一层,用夹叙夹议的手法抒写了诗人与唐少府的志同道合、心心相印。首联运用两个典故,写出诗人与唐少府是患难之交。颔联两句平白如话,却情感真挚,意味深长,着重言明朋友知心不在早晚,彼此心心相印才是友情的重要基础。后四句为一层,扣住诗题写饯别,情景交融。颈联描写白下驿的送别之景,上句点明送别时间,下句突出路途之遥远,暗含惜别之情。尾联直接描写送行人的心理活动,寄托了对友人前程的祝福,表达了对友人未来的无限期待,同时也流露出自己的失落与怅惘。

猜你喜欢

少府乙卷画眉
从2023年全国乙卷看物理电学实验的备考方向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2022年全国乙卷化学模拟试卷
2021年全国高考物理试题(乙卷)评析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乙卷)
整齐与错综——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不做画眉
不做画眉
不做画眉
少府,心脏急救大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