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汇细流终成江河

2022-02-15程建军

程建军

涓涓细流在永不停息的流动中壮大和充实着自己,无论高山积雪,还是地底清泉,相同的生存理念将它们紧紧凝聚在一起,哗哗作响是它们不离不弃的质朴允诺。2022年高考语文试题的两个变化,呼吁考生如细流般坚持不懈。

变化一——

将文言文阅读中的文化知识辨析题与实词解释题融合考查。对于这一变化,有人认为是回归以前的考查方式,但笔者不认为是这样。为什么呢?因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明确规定,文言文阅读的考查,既要考实词,也要考文化知识,但由于题量的限制,这两个考点显然不能同时出现在文言文阅读题中。不难发现,今年的这种考查方式明显有降低文言文考查难度的倾向,转而注重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

变化二——

全国卷语言文字运用题今年取消了客观题,取而代之的是1道填空题+2道主观表述题,注重对考生语言积累和知识快速迁移能力的考查;语料内容表现为科技新闻与传统文化并重,富有时代气息,贴近考生生活实际,注重对考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考查;阅读量大幅增加,反套路答题,注重对考生审美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考查……

这样的命题形式对考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等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就格外明显了。

这种令人眼花缭乱的变化,无论对教师,还是对考生,无疑都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怎么教?怎么学?怎么练?

以不变应万变——《作文周刊·高考语文抢分全攻略》之“语用基础专辑”助考生一臂之力!

本专辑分为“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运用”四个部分,涵盖了高考语文语用基础模块的各类题型。每个部分又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紧密衔接,包括“高频考点”“设题方式”“提分要领”“直击高考”“试题演练”等栏目,一一對应高考命题变化轨迹,切实帮助考生夯实语文基础知识,得窥高考语文核心素养藩篱。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针对以上变化,本专辑从以下方面为考生助力:

第一,“文言文阅读”立足扩大阅读面,引导考生把关注点投射到“人物传记”以外的文言文体,从文体特征入手,整体把握文本,深入挖掘人物的品质,分析事件的因果关系,思考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当代意义,着力训练考生的逻辑思维。

第二,“古代诗歌阅读”为考生构建古代诗歌知识网络,梳理诗歌题材、结构、常见意象、语言特色、表现手法等,将零碎的知识系统化,让答题模式清晰化。从单篇阅读延伸到群文阅读,将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或者不同作者的同类作品进行比较阅读,从而培养考生的思辨能力。

第三,“名句名篇默写”梳理近三年的高考真题,并在“试题演练”中丰富默写情境,扩大试题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第四,“语言文字运用”积极引导考生回归课本和生活实践,加大了对科技、文化说明文和新闻阅读题型的训练,把文体考点落实到阅读中,在具体的语境中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试题演练”中甄选语料,让考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感知文体,进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众所周知,2022年高考语文试卷的文字量,从以往的7000多字增加到10000多字,数学试卷的文字量都直逼5000字,如果考生的阅读速度不够快,阅读理解能力不够强,结果就是要么做不完,要么不理解。可以说,阅读能力就是“战斗力”。

本专辑注重提升考生的阅读量,强化“精准阅读”的意识。精准阅读就是要求考生学会咬文嚼字,甚至是抠字眼。当然不是逢字必“咬”,见字皆“抠”,主要还是针对文本中的关键字句。如文言文阅读中的关键词句、诗词的炼字、默写题的易混字、近义词的辨析……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高考复习有三个最重要的规律:一是努力的方向要对,二是复习的方法要恰当,三是练习的针对性要强。

无疑,本专辑正是遵循这些规律,引导考生回归课本,回归生活,重视语境思维,重视积累运用。

胡适先生说过:“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文言知识的梳理、古代诗歌的积累和语言文字的运用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志之所趋,无远弗届;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面对新高考、新题型,只要考生勤积累,夯实自己的基础知识,就一定可以“汇细流终成江河”。

愿考生每一次打开这本专辑,都能找到自我更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