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速肌力训练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肩袖损伤患者术后疼痛及关节活动度的影响
2022-02-15仲涛牛犇
仲涛,牛犇
(邹城市人民医院疼痛科,山东济宁 273500)
肩袖是包绕在肱骨头周围的一组肌腱复合体,较为脆弱,易在急速甩臂时发生破裂,造成肩袖损伤[1-2]。肩袖损伤以肌腱局部充血、水肿及纤维变性等为主要病理变化,关节活动时可出现明显疼痛,甚至对上肢活动度产生影响,大幅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通常通过手术治疗肩袖损伤,能够有效修复肩袖功能,但术后患者仍存在一定的疼痛与功能障碍,这就要求术后早期开展有效的康复干预。目前,临床采用的常规康复训练以基础性训练为主,内容简单单一,康复效果有限[3]。等速肌力训练具有针对性强的特点,是在评估患者承受能力后,为其制定相应的训练方案,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提高训练强度,利于提升康复效果[4]。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本院2020 年2 月—2022 年3 月收治的84 例肩袖损伤患者为对象,通过分组对照,探讨等速肌力训练联合常规康复训练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收治的84 例肩袖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外科学》[5]中肩袖损伤的相关诊断标准;符合手术治疗指征,并择期行手术治疗;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患侧有肩关节手术史者;因肩关节感染所致疼痛者;合并严重皮肤损伤者。本研究已通过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2 例。观察组中有22 例男性,20 例女性;病程2~6 年,平均病程(4.02±0.86)年;年龄42~66 岁,平均年龄(53.17±3.68)岁;损伤位置:左侧19 例,右侧23 例。对照组中有23 例男性,19 例女性;病程2~7 年,平均病程(4.06±0.88)年;年龄41~66 岁,平均年龄(53.19±3.63)岁;损伤位置:左侧18例,右侧24 例。两组患者的各项一般资料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行关节镜手术进行治疗。
1.2.1 对照组
术后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具体如下:术后常规指导患者制动关节;术后3 周,指导患者佩戴可调节式肩关节外展支架,缓慢进行肘关节、腕关节活动,并开展钟摆运动与前屈外展训练,训练强度应以患者耐受为宜,避免强度过大;术后4~6 周,指导患者开展肩部前屈及三角肌等长训练;术后7~12 周,指导患者开展展肩、探肩训练;术后13~18 周,指导患者行关节囊牵伸训练。所有训练均15~30 min/次,1~3 次/d,均以患者肩部能够承受为宜。持续训练3 个月。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等速肌力训练。具体如下:(1)训练前准备:采用关节等速测试与训练系统(山东博然医疗科技有限公司,BR-KF 型,鲁械注准20152261458)开展训练,包括肌力训练与评估系统两部分,每次均由运动康复师对患者进行评估与指导;每日运动前应先热身,依据评估系统的评估情况确定每次训练值。(2)训练内容:①持续被动运动,设定角速度为15°/s,行肩关节冠状面的外展内收、水平面的外旋内旋及矢状面的后伸前屈等速被动运动,每组5 min,持续3 组,组间休息1 min,并于每组完成后对肩关节活动度进行重新设定,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宜,并逐渐扩大关节的被动活动范围;②等速向心肌力训练,设置速度分别为120°/s、90°/s、60°/s,开展肩关节外展内收、外旋内旋和后伸前屈的主动等速向心肌力训练,10 次/组,持续3 组,组间休息1 min,1 次/d。持续训练3 个月。
1.3 观察指标
(1)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6]评估两组训练前及训练3 个月后的疼痛情况,选择一段10 cm 长线段,按0~10 分次序评估,0 cm 端为0 分,表示无痛,10 cm 端为10 分,表示疼痛剧烈。(2)对比两组训练前及训练3 个月后的关节活动度,采用量角器测定肩关节前屈、内旋、外旋及后伸的最大角度。(3)采用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量表(UCLA)[7]评价两组训练前及训练3 个月后的肩关节功能,量表总分35 分,包括疼痛、功能、前屈角度、前屈肌力、患者满意度5 个方面,前两项分值各10 分,后三项分值各5 分,分数越高,肩关节功能越好。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VAS评分等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 检验;损伤位置等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疼痛情况比较
训练前,两组的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3 个月后,两组的VAS 评分均较训练前降低,且观察组的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VAS 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VAS 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关节活动度比较
训练前,两组的肩关节外旋、内旋、前屈、后伸活动度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3个月后,观察组的各方向关节活动度均大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关节活动度比较[(),°]
表2 两组关节活动度比较[(),°]
2.3 两组肩关节功能比较
训练前,两组的UCLA 各维度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3 个月后,观察组的UCLA 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UCLA 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UCLA 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肩袖是包绕在肱骨头周围的一组肌腱复合体,具有维持肩关节稳定、活动的作用,一旦发生损伤,可引起明显疼痛,降低患者肩周肌群的运动能力,导致肩关节活动受限。手术作为重要的治疗措施,在肩袖损伤中的疗效显著,但为提升临床疗效、促进患者康复,术后仍需开展有效的康复训练。
既往临床多指导患者开展常规康复训练,但常规训练内容简单单一,缺乏针对性,康复效果欠佳[8-9]。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训练3 个月后的VAS 评分较低,各方向关节活动度均较大,UCLA各维度评分均较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等速肌力训练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在肩袖损伤患者中具有较好的效果。等速肌力训练是利用特定仪器开展的训练,能够为患者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有效恢复肢体功能。将其应用于肩袖损伤患者的术后康复中,利用关节等速测试与训练系统获取患者肌力变化的相关参数,并以此为基础,对其肌肉运动功能进行客观量化,从而制定个性化肌力训练方案,能够满足不同患者的训练需求,提升康复效果。等速肌力训练具有运动角度大小恒定、阻力恒定的特点,促使患者训练过程中发出极限力量,持续开展能够耐受的最大强度训练,不断增强肌肉力量;配合系统的及时反馈,提供不同运动速度,循序渐进增加患侧肌力,预防肌肉萎缩,提升肩关节功能。等速肌力训练可帮助患者肩关节主动肌、拮抗肌进行被动及主动的收缩、牵伸运动,可松弛、软化肩袖肌群、韧带及关节囊等,消除组织粘连,增加关节活动度,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还可通过帮助肩关节收缩、放松,加快肌群内的血液循环,消除无菌性炎症,减轻术后疼痛,改善疼痛所致的肩部筋肉痉挛状态,进一步提升康复效果。常规康复训练联合等速肌力训练,可发挥协同作用,提升康复效果,利于改善患者预后。李蔷等[10]的研究表明,将等速肌力训练应用于肩袖损伤术后患者中,能够增强肩袖力量,促进恢复,与本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进一步证实等速肌力训练的优越性。但受到现有条件、时间等因素的限制,本研究收集样本量较小、观察指标缺乏全面性,后续研究中应增加纳入样本量与随访指标,以深入分析常规康复训练联合等速肌力训练对肩袖损伤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
综上所述,肩袖损伤术后患者进行等速肌力训练联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有效减轻其术后疼痛,增加关节活动度,提升肩关节功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