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核进钩劈核技术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患者视力及并发症的影响
2022-02-15李梅李欣李明
李梅,李欣,李明
(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眼科,山东青岛 266300)
白内障是老化、遗传、局部营养障碍、外伤等因素引起晶状体代谢紊乱,导致晶状体蛋白质变性而发生混浊的疾病,是全球可预防性失明的首要原因,临床主要通过手术治疗该病,首选术式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1]。成功的劈核技术是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的关键步骤,超声乳化劈核技术被认为是目前最有效的劈核技术之一,能够实现深核穿透,尤其对中重度硬核有效。但是,在核过软或过硬的情况下,难以将超声乳化针和劈核钩都嵌入到足以夹住和切碎晶状体的深度,不仅会造成劈核不完全而影响手术,还可能损伤囊膜及悬韧带,增加囊膜破裂的风险[2]。压核进钩劈核技术是一种新的劈核技术,其操作更为简单,囊内操作空间更多,能够提升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安全性[3]。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20 年4月—2022 年4 月于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眼科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患者118 例为对象,分析压核进钩劈核技术对其视力及并发症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眼科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患者118 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眼科学(第八版)》[4]中白内障的相关诊断标准;经视网膜电图检查等确诊为白内障;单眼发病;视力低于0.7 LogMAR;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适应证;随访顺利完成。排除标准:合并视网膜病变、青光眼、角膜疾病等其他眼部疾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少于2 000 个/mm2;合并全身免疫系统疾病;有眼部手术史。本研究经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9 例。观察组:男性32例,女性27 例;年龄53~81 岁,平均年龄(62.77±4.13)岁;体质量指数(BMI)18.43~26.65 kg/m2,平均BMI(22.23±0.84)kg/m2;患眼位置:左侧28 例,右侧31 例;泪膜破裂时间(BUT)9~16 s,平均BUT(12.25±1.97)s;患眼晶状体核硬度Emery-Little 分级:Ⅱ级34例,Ⅲ级25 例。对照组:男性34 例,女性25 例;BMI 18.25~26.88 kg/m2,平均BMI(22.17±0.79)kg/m2;年龄50~82 岁,平均年龄(62.82±4.19)岁;患眼位置:左侧26 例,右侧33 例;BUT 9~17 s,平均BUT(12.11±2.02)s;患眼晶状体核硬度Emery-Little 分级:Ⅱ级30 例,Ⅲ级29 例。两组患者的各项一般资料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常规消毒,表面麻醉,作透明角膜隧道切口及辅助切口,用分离器分开,连续环形撕囊,向晶体中注入平衡盐水充分水分离;分别采用乳化劈核技术、压核进钩劈核技术碎核;使用白内障智能超声乳化仪(上海涵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YD10 型,国械注准20143231897)超声乳化吸出晶状体核块及残留的皮质,植入亲水性聚丙烯酸酯折叠式人工晶状体(德国一品有限公司,国械注进20153162635)。
对照组采用乳化劈核技术。具体如下:用超乳针吸除撕囊区范围内晶状体表层皮质及软核,利用高负压将超乳针埋入晶状体核中,将劈核钩紧贴核块表面滑入晶状体赤道部,使其与超乳针处于同一径线,二者对向用力将核块一分为二,以相同方式重复劈核,完成两半核块的1/4 劈核,将4 个核块彻底游离分开,完成碎核。
观察组采用压核进钩劈核技术。具体如下:用超乳针吸除撕囊区范围内晶状体表层皮质及软核,暴露晶状体核及其与晶状体前囊口的空隙,利用高负压将超乳针埋入晶状体核中,以针头轻压核块中心使之下沉,扩大核块与前囊间的空隙,将劈核钩由侧切口伸入,紧贴核块表面滑入晶状体赤道部,并继续向下伸入直至与主切口处在同一径线,将超乳针退回主切口撕囊边缘处并以45°进入核块,维持核块不动,同时劈核钩向超乳针头做相对运动,对向用力垂直将核块一分为二,旋转核块90°,用超乳针压住劈开后远离切口的一半,再用劈核钩沿该核块表面滑入赤道部,将超乳针退回该核块裂缝处中央体部,二者对向用力再次劈开核块,完成1/4 劈核,用相同的方法完成另一半核块的1/4 劈核,将4 个核块彻底游离分开,完成碎核。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的超声能量及有效超声时间。(2)比较两组视力。术前、术后1 个月,使用视力检测仪(上海聚慕医疗器械,国械注进20172225164)测量患者最佳矫正视力,并采用散瞳验光法测定散光度。(3)比较两组角膜内皮细胞相关指标。术前、术后3 个月,使用角膜内皮检查仪(日本Topcon,SP-2000P)测量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面积、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比例。(4)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发症包括囊膜破裂、角膜水肿、前玻璃膜综合征等。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4.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超声能量及有效超声时间比较
观察组的超声能量小于对照组,有效超声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超声能量及有效超声时间对比()
表1 两组超声能量及有效超声时间对比()
2.2 两组视力比较
术前,两组的最佳矫正视力、散光度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个月,两组最佳矫正视力均升高,散光度均降低,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视力比较()
表2 两组视力比较()
注:与同组术前比较,*P<0.05
2.3 两组角膜内皮细胞相关指标比较
术前,两组的角膜内皮细胞面积、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比例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个月,两组六角形细胞比例均减少,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均增大,但观察组小于对照组,两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均降低,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角膜内皮细胞相关指标对比()
表3 两组角膜内皮细胞相关指标对比()
注:与同组术前比较,*P<0.05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超声乳化术具有切口小、恢复快等优点,已成为白内障手术的主要治疗方式。术中角膜切口、超声时间、超声能量及产热、冲洗液的氧化应激、分裂的核碎片和超声乳化的直接损伤均可导致内皮细胞损伤,影响手术治疗效果[5]。
劈核技术是白内障手术的关键环节之一,为减轻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创伤性,临床不断对劈核技术做出改进。乳化劈核技术是目前最有效的劈核技术之一,获益良好,但外科医生要同时控制超声波和负压,操作时需手脚协调,技术难度较大[6]。压核进钩劈核技术则能够在尽量不使用超声能量的情况下实现有效的原位核分裂,操作相对简单[7]。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超声能量小于对照组,有效超声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压核进钩劈核技术可减少超声能量和超声时间。究其原因,压核进钩劈核术均在直视下完成,操作相对简单,减少了超声能量的释放和使用时间,使超声乳化更有效率,可减少能量使用[8]。术后1 个月,两组的最佳矫正视力均升高,散光度均降低,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超声乳化手术中采用两种劈核技术对患者视力恢复的效果相当。术后3 个月,两组的六角形细胞比例均减少,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均增大,但观察组小于对照组,两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均减少,但观察组多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压核进钩劈核技术可减少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究其原因,超声乳化能量与内皮细胞损伤密切相关,为降低组织损伤、减少并发症,必须降低并有效使用超声乳化能量。乳化劈核技术需应用较高的超声能量使超乳枕头进入晶状体核内部,而压核进钩劈核技术则能有效、高效、完全地将核块分离成较小的碎片,减少了超声乳化能量,因而能减少内皮细胞损失[9]。采用乳化劈核技术分核需要以较高的灌注和负压抓住晶状体核,劈核钩和超乳针头均需深埋入核,而采用压核进钩劈核技术分核的操作相对简单,对红光反射的依赖较低,理论上更加安全,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10]。压核进钩劈核技术下不需要阻塞和紧紧地握持,在劈核过程中,由于器械没有剧烈运动,囊膜或悬韧带上只有极小的应力,能够有效避免并发症。此外,压核进钩劈核技术不涉及超声能量,在无能量切碎过程中,超乳针头的尖端不会穿透细胞核,故可保护后囊,避免后囊破裂。
综上所述,压核进钩劈核技术可减少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的超声能量,缩短有效超声时间,保护角膜内皮细胞,且不会影响患者术后视力恢复,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