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前庭康复训练结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老年性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分析

2022-02-15付朝林高昱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2年23期
关键词:经颅前庭康复训练

付朝林,高昱

(兰陵县人民医院脑血管病区,山东临沂 277700)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为神经系统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1]。该病的主要表现为眩晕,且常伴有头痛、双下肢无力、平衡障碍等症状,加之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目前临床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主要通过药物缓解疾病症状,但长期服药可产生药物毒副作用,造成部分患者前庭功能障碍,不利于其康复[2]。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是一种无痛、非侵入性的神经调控治疗技术,目前常被应用于康复医学中,可有效提高相关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突触传导阈值,活跃神经突触细胞[3]。随着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研究不断深入,结合该病生理病理特点,认为前庭康复训练可进一步促进患者康复[4]。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我院2020 年9 月—2022 年5 月收治的90 例老年性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为对象,通过随机分组,探讨前庭康复训练结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老年性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90 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诊断标准[5];(2)精神正常;(3)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脑血管意外急性期、严重颈动脉闭塞、脑外伤、颅内感染者;(2)存在心脏、肝脏、肾脏严重损伤者;(3)近期重大手术、创伤者;(4)患有糖尿病足或其他原因所致下肢障碍者;(5)一般资料不完整者。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5 例。对照组:男27例,女18 例;年龄60~85 岁,平均年龄(72.63±4.12)岁;病程1~5 年,平均病程(3.64±0.89)年;眩晕程度:轻度18 例,中度14 例,重度13 例。观察组:男23 例,女22 例;年龄60~85 岁,平均年龄(72.45±4.24)岁;病程1~5 年,平均病程(3.97±0.86)年;眩晕程度:轻度20 例,中度13 例,重度12 例。两组患者的各项一般资料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具体如下:指导患者放松全身,取卧位或半卧位,使用磁刺激仪(武汉奥赛福医疗科技公司,OSF-3/D 型,鄂械注准号20142211954)刺激患者的左前额叶背外侧,设置输出频率为0.5 Hz,输出强度为90%~100%运动阈值,刺激2 s,间隔30 s,20 min/次,1 次/d,每周治疗2 d,共治疗30 d。治疗期间观察并记录患者有无身体不适或皮肤过敏现象。同时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15~20 min/次,1 次/d;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对存在负面心理者予以针对性心理疏导,连续干预30 d。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前庭康复训练。具体如下:(1)旋转训练。指导患者腰背挺直,四肢自然放松坐于旋转椅上,并用约束带、固定带固定,以顺、逆时针交替旋转,间隔5 min。(2)注视稳定训练。指导患者手握小视靶,将视靶置于静止状态,由其家属左右移动小视靶,而患者头部向靶相反方向左右移动,眼睛向小视靶注视,15~20 min/次。(3)弓步传球训练。指导患者双腿半蹲,右手持球上举至头顶,放下后传至左手,再将球送至左小腿即完成一组训练,期间嘱患者训练注视球,熟练后可适当增加传球速度,15~20 min/次。连续训练30 d,训练期间及时纠正患者的不良康复训练动作,定期评估其眩晕程度及平衡功能情况,并适当调整训练策略。

1.3 观察指标

(1)眩晕程度:干预前后,采用眩晕评定量表(DARS)[6]对患者进行评价,共包括10 个条目,各条目采用5 级评分法,评分范围0~40 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眩晕程度越严重。(2)平衡功能:干预前后,采用Berg 平衡量表(BBS)[7]对患者进行评价,共包括14 个条目,各条目采用5 级评分法,评分范围0~56 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平衡功能越高。(3)生活自理能力:干预前后,采用巴氏指数量表(BI)[8]对患者进行评价,共包括10 项,总分0~100 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DARS 评分等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 检验;眩晕程度等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DARS 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的DAR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的DARS 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的DARS 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DARS 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DARS 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2.2 两组BBS 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的BB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的BBS 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的BBS 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BBS 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BBS 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2.3 两组BI 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的B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的BI 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的BI 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BI 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BI 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3 讨论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是老年人常见的神经内科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多由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导致,患者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眩晕、视力模糊、姿势不稳等[10]。近年来,随着国内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该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重症可使患者出现平衡功能障碍,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能力[11]。目前,该病尚无根治方法,故临床治疗多以改善患者眩晕程度及提高其平衡功能为主。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是利用脉冲磁场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通过诱发某种强度的感应电流,不仅能够使脑部神经细胞去极化,还能诱发电位,刺激大脑皮质神经元,从而调节神经网络功能并缓解相关临床症状[12]。张毅等[13]指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可降低神经突触的传导阈值,调节小脑-丘脑-皮质网络的兴奋性,重塑大脑神经功能,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的前庭功能,提高平衡功能。

前庭系统对机体的平衡控制尤为重要,而老年性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前庭系统退化,增加了眩晕及平衡失调发生的概率[14]。作为眩晕患者常用的物理疗法,前庭康复训练已被证实可有效提高其康复效果。该疗法通过有效的训练措施对机体前庭系统进行长期、反复刺激,可促进患者平衡功能恢复,改善其前庭不对称信息的适应能力,从而起到改善眩晕症状的作用[15]。张续恒等[16]、姚宇等[17]学者认为,前庭康复训练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前庭功能恢复、促使前庭代偿发挥作用,不仅可缓解患者的眩晕症状,还能协助大脑重建良好的平衡状态。本研究中,前庭康复训练包括旋转训练、注视稳定训练和弓步传球训练,可反复诱发眩晕动作为刺激信号,逐步恢复前庭系统功能。将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和前庭康复训练相结合,可充分刺激、重塑患者的平衡功能系统,从而有效改善其平衡功能及眩晕症状,进而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的DAR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前庭康复训练结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可有效降低老年性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眩晕程度。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的BBS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前庭康复训练结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平衡功能。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干预后的BI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前庭康复训练结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综上所述,采用前庭康复训练结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老年性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可有效提高平衡功能,降低眩晕程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经颅前庭康复训练
豁痰定眩方治疗痰浊上扰型前庭阵发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经颅电刺激技术对运动性疲劳作用效果的研究进展
远离眩晕一运动助您改善前庭功能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在阿尔茨海默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经颅磁刺激定位方法的研究进展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酒依赖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