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里”打造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改革样本
2022-02-15姚俊英
■ 本刊记者 姚俊英
大型科研仪器是突破科学前沿、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科技问题的技术基础和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科技创新需求的不断发展,大型科研仪器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但大型科研仪器的重复购置、使用率低、共享困难等问题也不同程度显露出来。如何让大型科研仪器更好地为科技创新服务、为社会服务,提高主管部门管理仪器效率和创新主体的获得感,是一个亟需推进的改革难题。
浙江省科技厅坚持数字化系统思维,通过数字赋能、标准赋能、金融赋能,打造了一个具有浙江辨识度的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改革样本。据悉,相关做法作为先进经验和优秀案例在科技部《科技工作情况》刊发。
数字赋能 打造“浙里”整体智治体系
浙江达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是绍兴越城区一家生物医药企业。前不久,公司技术人员试用了新平台,在线搜索并预约了绍兴文理学院的一项检测服务,公司技术部负责人说:“以前不同单位预约渠道不同,账号体系多,经常需要在几个系统间来回切换,现在需要什么仪器,可以通过PC端或者移动端直接搜索,一键预约,所有流程都可以在一个系统内完成。”目前,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一指办”在绍兴试点后,已向全省推广应用,真正给企业带来了便利,节约了企业购置仪器设备的费用。
2021年以来,省科技厅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围绕“整合、共享、服务、创新”基本思路,坚持整体智治、协同高效理念,在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创新服务等方面协同发力,针对管理部门、科研主体管理和创新过程中的难点和痛点,聚焦政府管理部门“多头管理、底数不清、重复购置”,仪器管理单位“不愿享”“被动享”,科研主体仪器资源“找不到”“约不上”等痛点、堵点,推进“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数字化改革,建设大型科研仪器“管理一网办”“服务一指办”多跨应用场景。从“治理端”构建大型科研仪器“购置评议、资产登记、开放共享、运行监测、共享评价”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一网办”,从“服务端”构建“仪器搜索、在线预约、在线支付、结果反馈、服务评价”的全流程“服务一指办”,打造“真管、真用、真评”的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整体智治体系。
标准赋能 建立“浙里”标准规范体系
应用浙江省地方标准资产GS1码,多码合一,实现了各单位仪器编码的唯一性和规范化管理,同时针对各大型科研仪器的管理单位在仪器管理制度建设、数据管理与应用规范、绩效评价等方面的标准不尽统一,由省科技项目管理服务中心牵头,通过走访调研、研究起草、征求意见、立项咨询等环节,研究制定了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管理服务标准化体系,解决了多系统间的兼容性问题,进一步规范了管理流程,提高了管理效率。
目前已发布了《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管理服务规范》的总则、组织管理、物联网传感器等三项团体标准,后续将继续发布数据规范、数据管理与应用、评价与改进等三项团体标准,形成一套完整的仪器共享管理服务标准化体系。同时,省科技厅注重标准的宣贯工作,让更多管理单位通过贯标工作,加快单位自建平台与省平台间的系统融通,更规范更好地推动单位仪器共享管理服务水平。
金融赋能 破解“浙里”仪器共享难题
入网的科研仪器因为各种原因没有真正发挥共享价值,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很多创新载体的服务积极性不高,怕仪器在使用过程中若受到损坏,难以定责追责、甚至无人担责,如何让这些平台上的仪器设备更好地“动起来”“活起来”,充分调动各方人员的积极性,激活科技资源共享的这“一江春水”?
面对这些大型科研仪器共享中的痛点难点问题,在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引入金融创新的活水,积极探索建立大型科研仪器保险保障机制,全国首款科研仪器共享保险产品——“共享保”应运而生。
2021年10月12日,浙江理工大学与太平科技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杭举行大型科研仪器“共享保”签约仪式。现场,首单113台价值8794万元的科研仪器投保。此举开创了高校科研仪器与科技保险合作的先河。10月底,浙江理工大学的一台大型仪器完成了“共享保”的保险赔付。经过一系列的理赔流程,全国首个大型科研仪器“共享保”的理赔成功完成。
省科技厅基础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使用‘共享保’为大型科研仪器共享服务开展增信兜底,是我们推动开放共享的有益尝试,接下来将结合各个创新载体的实际情况做更多探索和尝试。”
下一步,省科技厅将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聚焦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一网办”“一指办”等创新服务,发挥“共享保”等金融工具的作用,提高大型科研仪器资源利用率,为服务科技创新和社会需求提供丰厚土壤,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