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视角下“复述”的教材分析及教学策略探析
——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为例
2022-02-15袁玲
袁玲
(江苏省扬州市东关小学,江苏扬州)
统编教材对“复述”教学的安排按照年级递增、单元统整,形成一个循序渐进、有机统一的整体。笔者以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为例,着重探讨如何在教学时,梳理编排序列,遵循能力递增;聚焦核心素养,积累语言经验;多样导学方式,落实语文要素,从而找寻单元视角下复述教学的有效策略。
统编教材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合单元,从第二学段开始,每个单元编排了导语,图文契合,在精美的画面下,用一两句话说明单元主题,直接点明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使学习目标更加清晰。[1]在这种编排体系之下,每个单元的课文形成既独立又相关的“联盟”,在教学时,就要在单元统整的意识下,寻求有效教学策略,落实语文要素。
一、“复述”单元教材编排概述
统编教材采用“双线组元”的特点,将语文要素中的知识和能力训练点,由浅入深地分布在每一册教材、每一个单元之中,形成螺旋式上升的规律。因此,在教学时,首先要把握教材编排的序列,有层次、有梯度地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有趣的故事,在导语中点明了语文要素:(1)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课文。(2)根据提示,展开想象,尝试编童话故事。两者一个指向阅读,一个指向习作,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关于“复述”的要求是本单元的重点。
(一)承上启下有关联
我们发现,三下第八单元导语中第一次出现“复述”这一提法,但是有关复述的语言训练并不是第一次出现。教材的前五册中,多次出现“讲故事”“分角色演一演”等要求,其本质和“复述”有着相通之处,都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讲述文本内容。据统计,统编教材前五册中,课后习题指向讲述文本内容的课文有23篇,其中童话占的比重较大,这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讲故事,童话故事以有趣的形象吸引着学生。从二年级开始,教材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示意图、借助关键词句、图片等各种导学支架来讲述课文内容,为学生复述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到了三年级下册,正式提出“复述”这一概念,复述的课文安排也转向民间故事等叙事性作品,要求“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也就是要抓住故事的主要内容进行有顺序的叙述。到了四年级,教材的安排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要求学生抓住故事的主要情节,省略次要情节,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讲述,侧重于对故事发展过程的梳理和整体把握,强调了概括能力的培养。五年级教材则安排了“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要求学生运用转换叙述口吻,发挥想象、增加合理情节,变换情节顺序、设置悬念等方法创造性地讲述故事。由此可见,教材对复述这一能力的培养是有顺序性和序列性的,从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到创造性复述,从讲故事到复述叙事性作品,螺旋递进,稳步提升。而三年级下册的复述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既是对前面“讲故事”能力的延续和提升,又为下面的简要复述和创造性复述铺垫蓄力,因此必须充分关注。
(二)精准定位有目标
梳理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四篇课文的复述要求(详见下表),我们可以对本单元的复述要求目标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复述内容上,从对故事的完整复述,逐渐过渡到对部分重点内容的关注,以及对情节发展顺序的关注,复述的能力逐渐向整体把握和抓主要情节方面侧重。
导学方式上,仍然借助表格、示意图、关键语句的提示等方法,这是对前面所学的延续和巩固。力求通过反复训练,习得方法,形成稳固能力。
语言表达上,要求“用自己的话”复述,侧重于由书面语言向口头语言转化,强调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运用,并且能够逐渐融入自己的想象,让表达更生动。
复述难度上,出现了“续编故事”,即学生在反复练习,基本掌握梳理故事情节和抓住主要内容的复述要求之后,目标逐渐提升,为后面的创造性复述铺路。
课题 目标《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默读课文,填写下面的表格,再借助表格复述这个故事。《方帽子店》默读课文,说说故事中的哪部分内容是你最意想不到的,再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部分。《漏》 借助下面的示意图和文字提示,按照地点变化的顺序,复述这个故事。《枣核》 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如果有兴趣,试着续编这个故事。
(三)单元统整有合力
统编教材前五册指向“讲故事”的课文大多是分散在教材的各个单元中,而三年级下册提出“复述”要求,并以单元导语的形式出现组合复述单元,可以将“复述”这一语文要素的目标和要求更加集中而明确,训练也更加系统化。
统编教材的单元编排注重各栏目的相互关联、整体推进,本单元从导语、阅读提示、课后习题、口语交际、习作到语文园地,都围绕着“复述”“讲故事”“编故事”这样的语文要素进行合理安排,相互补充,相互渗透。
比如,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中,对复述的方法和要求做了简明的提炼,可以帮助学生在预习和复习整理的时候加以运用总结。在“词句段运用”板块中,设置了“转述”的练习,在教学时,可以将这一练习融入课文复述的过程当中,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掌握叙述角度的多样性和语言表达的丰富性,为更好地“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提供方法的支撑。
再比如,本单元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略读课文,且穿插进行,这大概也是编者的巧妙用心。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应各有所侧重,前者在于复述方法的细致指导,后者在于对复述方法的自主迁移,巩固运用。从附表中可见,每一篇精读课文都为学生搭建了具体的复述支架,学生有法可循,并且通过略读课文的练习进一步巩固提升,从而形成稳固的能力。
由此可见,以单元视角整合各板块的教学内容,相互融合,互相促进,能够形成更大的合力,助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二、复述教学有效策略探析
统编教材在语文要素的安排上注重“以学为中心”,关注具体学情,关注学生认知规律,重视方法策略的学习和运用,并且在每一学段、年级,都是依照深浅程度形成一条螺旋式上升的线索。在复述的安排上,教材创造性地设计了多种导学方式,如借助图片、关键词语、思维导图等,难易程度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步递增,且更加侧重于综合能力的提升。
(一)准备——熟读课文是前提
“读”对于学生语文学习十分重要,“读”是输入,“说”是输出,复述就是这样一个语言输入,整理加工后表达输出的过程。熟读课文就是将语言材料输入,学生进行整理、加工、内化,不断积累,为表达做好语言储备。
分析附表中课文复述要求,几乎都提到了“默读课文”。统编教材从二年级上册出现默读的要求,能力循序递增,三年级的孩子已经基本掌握默读的方法了。而且本单元四篇课文篇幅都很长,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整体把握课文情节,抓住主要内容,默读是最佳途径。
默读可以有不同的针对性和侧重点:(1)带着问题读。可以一边读一边预测下文内容、情节,一边思考一边在阅读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有利于语言与思维的协同发展。(2)抓重点内容读。比如《方帽子店》,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自己“最意想不到的情节”重点精读,不感兴趣的部分可以略读,以提高学生课堂复述的效率。(3)抓主要线索读。对于较长的课文,要引导学生抓住情节推进的线索,如时间的发展,空间的转换,心情的变化等。比如《漏》,结合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按照地点变化的顺序,借助示意图和文字提示,可以快速抓住故事的主要情节,提高默读效率,整体把握故事内容。
(二)内化——积累语言是关键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素养的核心。吴忠豪教授将语文学习概括为“语言经验积累”,他指出:“积累语言经验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前提和基础,是小学语文课最重要的教学内容。”“语文课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经验,即扩大学生语言材料的积累,丰富学生语言运用的经验,引导学生进行语感的积累。”[2]这都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指出的“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这一学科性质是一致的。
“语文教学强调语言材料的积累。语言材料主要指的是词语、句子、语段,这些是语言经验构成的物质基础。词语、句子积累越多,语言经验越丰富,语言水平就会越高。”[3]在复述的过程中,学生要想把文本内容准确、完整地讲述出来,必须要有准确而丰富的语言经验的储备。
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积累词语的好习惯。比如,统编教材强调的“有新鲜感的词语”,就是学生感到陌生的、不常用的、辨识度准确性较高的一些词语、短语或句子,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关注,从而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以《漏》为例,老虎和贼在因害怕“漏”而逃跑的过程中,课文多处对其心理和动作做了详细的刻画,且语言生动,充满个性,值得关注。
比如“到了树跟前,老虎把身子一歪,贼顺势一纵,蹿到树上”这句话中,连用几个动词“歪、纵、蹿”,把老虎和贼逃跑时惊慌失措的样子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教师指导学生圈画出这些词语,并且比较这些词语的差别,借助肢体动作准确模拟来理解并且内化这些词语,学生在复述的时候就能准确地加以运用。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表达的规律,善于发现语言的“密码”。
比较这两句:
老虎想:“‘漏’真厉害,像胶一样,粘住我了。到树跟前,得把它蹭下来,好逃命。”
贼也想:“‘漏’真厉害,旋风一样,停都不停,一定是驮到家再吃我。到树跟前,得想法蹿上去,好逃命。”
我们发现,两句句式类似,在描述老虎和贼的心理活动时,采用了相似的表达方式,但同中有异,语言在相似中又富于变化,既有规律可循,又生动活泼。课文中像这样的语言表达方式多次出现,把老虎和贼作为对立的两面,不断处于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又使得故事情节风趣幽默。教学时,引导学生将这样的语言找出来,对比朗读或表演,发现其中的相似与变化之处,重点突破,便能在复述故事时凸显文本的语言特色,并在积累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语言经验。
除此之外,学习也是一个个性化积累的过程,除了老师的引领,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圈画并积累自己感兴趣的词语、短语或句子,并运用到复述的语言实践中来。长此以往,学生才能在不断的积累中发展自己的语言,使之由粗到细,由俗到雅,由“大白话式”的语言逐步转变为规范、高雅的语言。
(三)实施——多样导学是选择
1.借助支架,迁移训练
同样的复述导学方式,在不同的年级可能呈现不同的要求,教学时,可以前后贯通衔接,循序渐进,由扶到放。例如,同样是借助表格复述,二年级下册《羿射九日》,课后表格直接给出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帮助学生理清了故事脉络。而三年级下册《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中,课后出现的表格则更加复杂,要求也更高了,体现了时间的变化,提示学生抓住时间线索理清课文脉络。而对急性子顾客的要求和慢性子裁缝的反应,则需要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并学会概括提炼。这其实是将借助表格和提取关键语句两种导学方式进行综合运用,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再比如,精读课文《漏》中,课后习题出现了详细的示意图和文字提示,并且要求学生按照地点变化的顺序复述故事。紧随其后的略读课文《枣核》,同样是一篇民间故事,我们可以将前一课所学的复述支架迁移运用,引导学生发现两篇故事在结构上的相似之处,同样按照地点变化的顺序,通过提炼关键语句和示意图的方式,学生自主搭建课文的复述支架,完成复述的任务。
2.个性选择,综合运用
虽然教材在编排上独具匠心地安排了导学方式,但是在具体的复述实践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复述,甚至,同一个故事,可以综合运用多种策略。比如《漏》这一课,故事性很强,情节有趣,教学时,按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练习复述。有的小组就选择了表演的方式,学生分别扮演老公公、老婆婆、老虎和贼,通过细腻的心理旁白和夸张的动作,将故事中人物的个性特点表现出来。有的小组既借助了课后习题所提供的复述支架,又增加了提取关键词语、借助课文插图等方式进行复述,在复述过程中,除了口头讲述,还穿插了适当的动作,加入了夸张的表情,使这个故事在复述的过程中得以生动地呈现。
3.多样拓展,有效提升
基于单元统整的学习目标,在学生掌握了童话类文本和叙事类作品的复述方式基础上,可以进行适度拓展,提供给学生其他类型的作品,将复述的方法进行迁移,从而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另外,结合本单元其他栏目,也可以将复述的要求加以拓展和延伸。例如,在口语交际“趣味故事会”的教学中,完全可以指导学生用所学的复述方法,为自己要讲的故事搭建支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高的要求,注意语气、表情的变化,加上适当的手势,讲故事时要自然大方等,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总之,我们的复述教学既要关注“这一篇”文本的特质,更要在单元视角下,关注“这一篇”在单元整体甚至是教材整体中的位置,注重前后衔接、循序递增、整体推进,从中探寻有效的策略,提高教学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