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视野 融通中外 创新传播
——中新社二十大报道的国际传播实践

2022-02-15中新社二十大报道组

传媒 2022年23期
关键词:中新社二十大受众

文/中新社二十大报道组

全球瞩目的中共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中国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也是世界了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方针的窗口。中国新闻社牢牢把握这一对外宣传阐释中国共产党故事的契机,紧扣主题主线精心部署,从战略布局、内容生产、话语表达和传播渠道多维度创新对外传播,在帮助海外受众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进行了有益探索与实践。

顶层设计“放眼国际”:突出“贴近性”和“全球性”

中新社二十大报道团队,坚持以国际视角进行顶层设计和先导策划,尝试突破以反应式、临时性传播为主的国际传播范式,加强针对性,抢夺定义权,通过主动出击、“先入为主”展开党的二十大对外报道。

一是突出“贴近性”:把握受众特点开展报道。在大会召开数月前,中新社即面向数百家海外用户征询关于二十大报道的产品需求和建议,在把脉海外关切的前提下进行针对性策划。重点产品“问答二十大”系列短视频,开启了“问题众筹”模式,从征集到的问题中遴选出30个海外受众对中国共产党、中共党代会的普遍“好奇”,由海外华侨华人、华媒记者及外国友人出镜提问,再约请专家学者权威作答。如来自尼日利亚的华文报社社长发问,“在工作过程中,我看到中国的新闻里经常会提到‘中共中央书记处’,但我对这个机构不太了解。‘中央书记处’是负责什么的?”;再如俄罗斯一位大学生的提问,“中国共产党在开党代会的时候每次都会唱(奏)国际歌吗?”;此外,“中共各级一把手为什么叫‘书记’”“为什么中共的党代会五年开一次?”“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名单的排序方法为什么不一样”等,也是许多海外受众关注的问题。短视频在一问一答中回答了“真关切”,解决了“真问题”,也促成了海内外舆论场有效互动。系列视频在境内外社交媒体、视频平台等渠道累积触达超3亿人次,被近百家海外华文媒体下载采用2200余次,是秉持全球思维部署传播战略的一次有益实践。

二是聚焦“全球性”:紧扣海外关切深入解读。如何使拥有百年成长史的中国共产党故事与当代价值和世界关切对接,是此次中新社二十大报道关注的重要议题。报道组抓住大会启幕前的传播时点,从多个层面分析世界为何如此关注二十大,期待二十大擘画未来发展方略,连续推出《中共二十大将如何标注历史新坐标?》等前瞻稿件,不仅获得海外媒体的高频次采用,而且在国际舆论的话语权争夺中抢占了先机。大会开幕后,中新社围绕二十大报告进行针对性、系统性策划,推出50余篇深度解读,《与世界“握手”,中共二十大报告展现确定性》《中共二十大为世界经济变局扮演“常量”》等系列组稿聚焦“影响世界的中共二十大”;《中共二十大彰显中国式现代化雄心》《最难最伟大的现代化,习近平“点题”怎么干》等深入阐释二十大报告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中共“赶考”精神与时俱进》等贴近海外思维发掘报告中的新表述、新提法、新要求;《中国共产党何以找到“窑洞对”的第二个答案?》等以外部视角关注党建议题,多角度回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这些稿件全部实现有效传播,其中《习近平为何再提“全人类共同价值”?》等稿件落地海外主流华媒头版等显著位置,#二十大报告传递中国开放政策新信号#的微博话题阅读量超5600万,登上微博热搜。

内容生产“融通中外”:实现“情感共鸣”和“认知共通”

中新社的二十大报道,在内容生产上着力选取贴近传播对象的案例展开叙事,努力建立共情、共通的场景,把个体故事融入党和国家的大叙事中,使国际受众在情感和认知中看懂、读懂中国故事。

好故事唤起情感共鸣。中新社将“中国这十年”作为二十大报道的一条重要脉络,将个体故事作为承载这一重大主题的主要叙事形式,策划推出多个融媒体系列产品,努力增强内容传播的情感价值。例如,中新社二十大报道团队将镜头对准海外侨胞群体,以“乡情”为出发点,策划推出“吾乡拾年”系列专题片,邀请世界各地的侨领、华商、华人科学家、华媒从业者、新侨代表等,与故乡的亲人、旧友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实现面对面对话,如在广东借“侨批”诉说海外游子的家国情怀,在海南透过“侨乡第一宅”——蔡家宅的前世今生讲述当地浓郁的“留客”文化;在云南以“中老铁路”的建成为线切入侨胞为中外交流铺路架桥的动情故事,10期产品以“乡愁”营造温情氛围,以“故事”议故乡变化,田间地头的取景、有笑有泪的画面、娓娓道来的讲述增强沉浸式、互动性的传播体验,通过联动海外华文媒体以及向海外侨团、华文学校推送等方式,唤起海内外受众的情感共鸣,对外展示海外侨胞对祖(籍)国十年来发展变化的真实体会和时代新貌的关切。再如,系列人物专题片《我们的十年——党外人士话复兴》以十年为节点,通过讲述林毅夫、吴尊友、冯骥才、梁晓声、曹德旺、刘永好、任达华、陈维亚等30位党外人士的故事,反映个人梦融入“中国梦”的光辉历程,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宏大主题。“新时代,我在中国”系列短视频则是邀请普通外国人讲述他们在中国奋斗实现梦想、实现自我价值的故事,可视化的呈现与第一视角的讲述结合,为海外受众了解真实的中国和中国共产党开辟新径。

外部视角增强认知共通。传递中国声音,阐释中国立场,需要将陈情与说理相结合,需要更多借助“外脑”“外嘴”“外眼”,亦需要持续呼应国际舆论的积极回响。中新社的二十大报道,充分发挥海内外采集力量的优势,着力从“港澳台侨外”视角,切入主题、增强说服力。及时采访多位台湾、香港的专家,特别是电话采访中国国民党前副秘书长张荣恭,通过报道他对“反干涉”议题的关注与分析,有效说明外部势力把台湾推向两岸冲突火线的实质;广泛约访国际政要、外国智库学者,“借嘴”观察,创意海报《世界观中国:中国找到了治理现代化的“金钥匙”》集纳15位受访人士的观点,以“外眼”“外嘴”阐明道理逻辑。充分反映港澳台侨外舆论对中共二十大的积极回响和评价阐释,密集推出《外媒聚焦二十大开幕:为中国未来发展提供路线图》《国际舆论聚焦二十大:“中国式现代化”成解码中国关键词》《香港各界热议二十大报告:坚持“一国两制” 融入国家发展》《台湾舆论评中共二十大报告涉台内容:反“独”更硬 促统力度更大》《海外侨胞:中共二十大谋划未来 中国发展将更好地惠及世界》等报道;“二十大·世界观”专栏则以中英文海报的形式集纳国际人士对中共二十大的反响,在网络新媒体和境外社交平台同步呈现,这些观察视角向外、发声主角在外的产品,有助于从认知层面提升中共二十大的国际认同度。

表达方式“走向世界”:聚合鲜明话语风格和探索“碎片传播”

中新社以国际传播和跨文化传播规律为依托,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形成了海外受众易于理解、乐于接受,富有“中新风格”的国际传播语态。与此同时,随着全球信息传播秩序变革,对外话语搭载形式也随之发展丰富,在网络平台碎片化传播的“催化”下趋向于更加易读、易感、易懂的多元表达方式。在二十大报道期间,“中新风格”话语表达巧妙搭载“碎片传播”平台奋楫而行,实现时效与实效的统一。

一是鲜明话语风格彰显价值底色。中共二十大召开前夕,中新社着力打造“十年·中国观察”系列对外报道,将“八项规定”“小粉红”“卡脖子”“只此青绿”“小屏改变大时代”“一起向未来”等海外熟悉的主题词作为话语符号,自小切口、细节处见人见物见故事,从不同侧面探寻中国社会之发展变革。《中共铁腕治吏 六百字规定端正官风引领世风》《脱贫、小康、共富,中国人打造“向往的生活”》《国潮俘获“Z世代”,中国人审美旨趣向内看》《不想生不敢老?中国寻解“成长中的烦恼”》《空间站与“卡脖子”,中国在警醒中争取“逆袭”》《一起向未来,中国向世界表达语态渐变》等10篇稿件,均以局部“特写”逐渐变焦到中景、全景,每篇报道背后都是最新最热的当代中国故事,形象化、案例化的阐释创新对外话语表达,着力把成就宣传融入鲜活生动的叙事之中。系列稿件在中西方符号互动模式中找寻受众偏好的最大公约数,播发后多家海外华文媒体开设专题、专栏对稿件进行推送。

二是善用碎片传播丰富话语载体。中共二十大期间,中新社把握碎片传播特点,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二十大作报告、参加广西代表团讨论、率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等重要活动、重要讲话,在新媒体平台批量推出原声视频和文字结合的新媒体产品,发布的海报《金句!二十大报告这十句话振奋人心》、动画视频《二十大报告中的江山与人民》等新媒体创意产品在微信阅读量均达10万+。在展现二十大代表风采的报道中,积极尝试在碎片化传播中加强话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如采访一线教育工作者张桂梅的融合报道《张桂梅:“燃灯校长”不是我一人,有社会的支持,我才燃得起来!》《张桂梅含着热泪听完二十大报告》视频播放量均超过1000万;短消息《义乌市委书记谈取暖神器热销欧洲》巧掘新闻热点,不仅社交平台阅读量过亿,而且被新加坡《联合早报》等海外主流媒体转载。围绕两场“党代表通道”、多场记者招待会和集体采访活动,推出视频栏目“二十大同期声”和现场Vlog,《小新直击!70分钟记者招待会聚焦全面从严治党》《首场记者招待会上,小新提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等产品,以生动活泼的表达搭乘网络平台快速出海出圈。

传播渠道“直通海外”:拓展合作传播圈和全媒体产品服务“实效性”

紧扣二十大报道的主题主线,中新社发挥长期紧密联系海外华文媒体和传播渠道直通的优势,锁定国际传播受众,采用多种渠道、方式增强对外精准传播和合作传播实效。

一是拓展合作传播“辐射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新社建社70周年贺信中要求中新社在新起点上继续“积极联系海外华文媒体”,因此广泛沟通华媒用户、努力拓展合作边界、加强资源共享与报道协作,也是中新社二十大报道的重要着力点。在内容制作和播发环节,围绕中共二十大宣传,中新社联合超过150家海外华文媒体开展合作传播,邀请海外媒体人直接参与策划、拍摄等新闻产品制作,根据不同媒体的特殊需求制定各自适配的传播方案,增强对外精准传播和合作传播实效。以二十大开幕式直播为例,中新社联合阿根廷华人网、意大利侨网、印尼国际日报新媒体、菲龙网、日本中文导报等近20家海外媒体对直播进行转播、联播,在各自网站首页、社交平台等进行重点推荐和呈现,凝成报道合力扩大影响。

二是增强产品服务“实效性”。中新社在二十大报道中发挥全媒型通讯社的特点,以电讯、图片、视频、报刊、网络新媒体,以及定制特稿、专版等产品矩阵,对外推送优质原创新闻,全方位、立体化服务海外媒体用户和直接受众。针对重点地区的海外媒体用户,以报道专辑、网络专题、图文专版等多种形式落地中新社报道,实现传播效能最大化。进军国际主流媒体,通过路透、美联、塔斯社等国际媒体渠道对外提供中英文视频及素材百余条,相关产品通过此渠道获得十余国媒体下载采用约200家次。充分利用海外社交平台的传播特点,创建#20thPartyCongress#话题标签,借助海外社交账号矩阵及时推送优质内容,直接服务海外受众群体。

面对新的国际舆论环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既要做好“内功”,也要在“外功”上有所突破,持续推进具有全球视野的传播战略,探索创新对外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不断拓展传播渠道灵活搭载中国故事,让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真正抵达海外、实现有效传播。

猜你喜欢

中新社二十大受众
二十大颂
喜迎党的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第二届消博会闭幕展会规模超过首届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海外视角 新锐表达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