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百年奋斗历程看中国共产党使命任务的时代演进

2022-02-15杨凤城

理论与改革 2022年6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现代化道路

杨凤城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报告提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

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在不同历史时期,明确党的时代使命或中心任务,是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推进并取得胜利的关键。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时代使命和中心任务。这一使命和任务在1922年党的二大上便明确下来,此后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移、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最终实现了这一目标,从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摆脱落后的农业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时代使命和中心任务。在战争结束、社会稳定、国民经济恢复的基础上,党率领人民自1953年开始实施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后来又提出在二十世纪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建设目标。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时常提到,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拖拉机、汽车、坦克、飞机等等都不能制造;在一个农业国的基础上是谈不上强也谈不上富的。他提出用50到75年即10到15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把落后的农业国建成强大的工业国,并感慨,哪一天赶上美国,超过美国,我们才吐一口气。[2]1956年党的八大明确提出:“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经过近三十年的奋发图强,至70年代末,中国终于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中国人民不但站起来了而且站稳了,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从而为民族复兴奠定了初步但必需的生产力基础。

改革开放伟大抉择实施后,赶上时代,缩小同发达经济体的差距,摆脱贫困,实现“小康”,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时代使命和中心任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告别“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治国实践,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的伟大转折。党的十二大提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全面开创新局面的各项任务中,首要的任务是把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继续推向前进”,在二十世纪内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4]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设想,明确了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八十年代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九十年代实现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二十一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国在世纪之交顺利实现了总体小康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党率领人民又开启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2008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与此同时,在航天、高铁、信息技术等高科技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无论人民生活还是综合国力均迈上一个大台阶。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人民守正创新、自立自强,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在迎来建党一百周年之际,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中华大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与2012年相比,截至2021年底,中国经济总量由54万亿元增加到114万亿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到18.5%,提高7.2个百分点,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9800元增加到81000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00元增加到35100元;[5]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与日俱增,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正在向创新型国家前列进发。建成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机场、港口、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这一切均证明,中国人民正在迎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和中心任务,就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一方面,放眼全球,胸怀世界,科学研判时代潮流、世界大势;另一方面,立足中国,脚踏实地,深刻研判中华民族的生存境况和中国人民的主要期盼,是正确确定并最终实现不同历史阶段党的使命和任务的成功密码。

中国共产党是十月革命所开启的人类历史新纪元的产物,也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的创立者们是一批对时代潮流极为敏感,对世界发展大势时刻关注,并努力抓住历史机遇的先进分子。他们敏锐地观察到十月革命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战争引起革命,革命终结战争,未来的世界必是“赤旗的世界”。他们更看到十月革命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运动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和机会——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民族革命有了强大的后盾苏维埃俄国。与此同时,他们回看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聚焦中国深受帝国主义欺凌和封建主义压迫的现实,深刻认识到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期盼,领导人民进行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的时代使命和中心任务。经过28年的奋斗牺牲,这一使命和任务最终胜利完成,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被视为“东亚病夫”到站立起来的历史飞跃,从封建专制到人民民主的历史飞跃,从一盘散沙到组织起来的历史飞跃。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深刻洞察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立的世界格局,深刻认识资本主义忙于自身恢复和修复,社会主义运动则方兴未艾,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特点,而中国人民在实现独立与解放后,最大的期盼是摆脱贫困落后,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安康。从时代潮流和要求出发,党率领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6]毛泽东提出,我们日后的任务就是干技术革命、文化革命、工业革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再次放眼世界,逐步认识到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迅速推进,中国落后于发达经济体二三十年,中国人民最大的期盼是赶上时代,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实现现代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党中央重申并不断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主要特征是生产力落后,因而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并通过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加速现代化进程。邓小平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集中体现在创造比资本主义更快的生产力发展速度和更高的生产力水平,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并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中心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且加速演进的时代特点,清醒而深刻地认识到,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这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另一方面,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主义行径危害深重,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就中国自身而言,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加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由此出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明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明确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也更有能力和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进入新时代迎来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是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必然展开,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自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时代使命、历史重任。

党的百年奋斗昭示我们,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必须走自己的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关键是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任务,目的在于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思考特别集中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上。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总结新中国正反两方面经验基础上提出的十条原则,便冠以“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已经逐步确立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7]。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8]事实上,在中国这样落后的东方大国中建设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照搬书本不行,照搬外国也不行,必须从国情出发,在实践中开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日趋凸显。在1998年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的讲话中,江泽民总结二十年来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首要的就是“我们探索和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道路,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9]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权威解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0]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使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能够带领人民战胜来自自然与社会的一系列风险、挑战,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中国道路的认识更为深刻、视野更加宏阔、信念信心更为坚定不移。这突出地表现在,以高度的历史自信、历史主动精神,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华民族复兴伟业鲜明地联系在一起。习近平经常强调: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根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克服千难万险取得的宝贵成果;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14亿多人口的大国推进改革发展,没有可以奉为金科玉律的教科书,也没有可以对中国人民颐指气使的教师爷,无论遇到什么风浪,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根本问题上都要一以贯之,决不因各种杂音噪音而改弦更张,要有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毫不动摇地走下去。他要求全党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随着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不断向前,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11]。二十大报告基于改革开放以来的丰富实践尤其是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和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实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新概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道不变、志不改,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民族和国家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12]。与以往相比,道路内涵中更强调了自立自信,反映了新时代的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式现代化,虽然不能完全画等号,但在很大意义上,是站在不同角度审视同一对象,是从不同角度言说同一事物,两者是不可分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博弈、竞争的框架内言说的,是在同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比较中言说的,而中国式现代化是从工业革命以来世界文明进步的主潮言说的,是在世界各民族与国家追求的以工业化和都市化、科技进步和教育普及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角度言说的。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首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其次,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不管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角度言说,还是从中国式现代化角度阐释,党带领人民之所以能够创造彪炳史册的发展成就,找到了正确道路是根本原因。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的路,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以史鉴今,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的使命和任务就一定能够完成。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现代化道路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