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巴教育产业国际化结构整合与升级
2022-02-15梁婧
梁 婧
(1.西安科技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2.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陕西 西安 710062)
引言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已连续5年成为巴基斯坦的最大投资来源国。据渣打银行预测,巴基斯坦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速到2019 年将从2015 年的4.7%提升至6%[1]。据商务部统计,2020年1—8月,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18亿美元,同比增长31.5%,占同期总额的17.2%,较上年提升了4.8%[2]。在人才培养方面,逐渐从传统的技术型向综合型转变,工作内容涉及金融、商务和法律等,实现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提升。这对于高等院校培养国际化人才具有指向性作用[3]。据教育部国际司对来华留学生的统计显示,2018年巴基斯坦来华留学生人数为2.8023万人。根据伊斯兰堡2019年4月14日公布的数据,目前在中国留学的巴基斯坦学生超过2.8万人,位居向中国派出留学生国家的第三名[4]。
无论是从国家战略层面及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还是从巴基斯坦的现状出发,都需要培养一批具备国际视野、有较强语言沟通能力、掌握相应专业技能、熟知当地文化风俗、具备基本管理能力,并且能够留在当地长期服务的巴基斯坦籍人才,从而满足“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在经济发展和管理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分享给经管类来华留学生。校企合作模式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还能传授中国企业先进、高效的管理理念和方式,对中巴两国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育产业国际化的目标
对经管类巴基斯坦籍来华留学生实行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首先要明确培养目标,培养能够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能够在巴基斯坦的中国企业任职的高级管理人才。在大多数中巴经济走廊项目(如塔尔煤电项目)中,只有少数对专业和高新技术要求较高的项目由中国人负责,其他项目的建设者是巴基斯坦人。巴基斯坦籍来华留学生在中国学习汉语并了解中国文化,毕业回国后会成为在巴中国企业招聘的优先人选。从需求角度来说,经管类巴基斯坦籍来华留学生的培养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
巴基斯坦人口约2.25亿,是多民族国家,乌尔都语为国语,官方语言为乌尔都语和英语。大部分来华留学的巴基斯坦籍学生都能够用英语进行流利表达,同时能够熟练运用乌尔都语。教育部规定来华留学生毕业时应达到HSK3~HSK5级水平,保证学生能够掌握中文。语言是生活、工作中沟通交流的基础,来华留学生在达到基本的汉语水平后,就能进行日常对话和部分专业沟通,这是校企合作培养的基础性目标。
(二)掌握实用的经管类专业技能
校企合作培养的经管类学生不但要具备专业理论知识,还应参与实践活动,了解企业管理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从而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学以致用。同时,应当在培养环节中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入职前,提前参与企业的日常运行和实践活动,包括商务谈判、管理沟通、绩效管理等,日后可以直接服务于在巴的中国企业。对于在巴基斯坦的中国企业来说,通过和中国高校建立合作,保证了优质人才的来源,降低了企业的人力成本,缩短了对新员工的培养周期,提高了企业生产生活的效率和经济效益。
(三)具备跨学科知识的学习能力
巴基斯坦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国内的客货运输以公路为主。目前,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处于早期阶段,重点是能源、基础设施等。随着中巴自贸协定第二阶段协议的生效,多家中国企业积极在巴基斯坦投资设厂,涵盖纺织品加工、轮胎制造等领域,协助巴基斯坦提升了本国的制造业水平和对外出口能力。因此,校企合作培养出的国际化人才不仅要掌握经管类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跨学科学习思考的能力,能够对行业、公司类型、产品性质、生产及建设流程等有一定的了解,更好地与业务人员进行对接,实现有效沟通和交流的目的。
(四)熟悉国际惯例和法律法规
“一带一路”国际双边、多边经贸往来,必然要求增强国家之间、企业之间的法治互信和法治共识。中巴两国在地理环境、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在巴基斯坦经营的中国企业将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安全风险,因此,要求培养的留学生要了解巴基斯塔的经济法规和政策、投资合作的相关手续、在中国企业中应注意的事项等,相关人员还要了解在巴基斯坦投资合作的有关政策、法律和税务等方面的变化及注意事项,引导企业规避投资合作的风险,更好地为两国经济的发展寻求合作机会。校企合作培养要进一步加深留学生对国内企业文化和职场文化的认识,结合他们对本国法规和政策的学习,在以后洽谈业务时做到游刃有余。
(五)开放的思维模式和视野
在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时代,国际化人才应具备开放的视野和思维模式,这是校企合作模式的培养目标之一。中国与巴基斯坦在文化、历史、宗教、社会风俗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因此,留学生应具有开放、包容的心态和正确的世界观。巴基斯坦籍来华留学生在中国学习期间必然会经历一段时期的文化“休克”,只有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以更开放的视野学习和认识中国文化,才能真正与中国文化融合。只有国际化人才具备多视角的认识、理解和解读不同文化的能力,具备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思维模式,才能为双方互利共赢做出贡献。
二、教育产业国际化的路径
校企合作培养是高校向企业培养对口高端管理人才的探索方向[5]。高校根据企业需求设置培养方案和课程,企业提供实习实践平台和环境,形成相辅相成、相互依托的办学形式,使得在华的经管类巴基斯坦籍学生能够在课堂和企业中学习,最终服务于在巴的中国企业,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一)课程设置定制化
课程设置是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课程设置应当包含学科知识和实践活动两部分。在汉语教育方面,应设立“中国文化”“专业汉语”“商务汉语”等相关课程,既能提升语言水平,又能提升巴基斯坦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感知。在专业课方面,根据企业需要和高校资源设置课程,包括理论课程,如“管理学”“经济学”“营销学”等。实践活动主要是指与企业日常运行和生产密切相关的项目管理与活动,如田野调研、实地参观及操作、设备运营和维护、系统平台操作等。同时,课程设置是动态调整的,应当根据企业需求和高校的资源不断创新课程形式,利用巴基斯坦学生自身的文化和教育背景,从新的视角对课程及实践提出建设性意见,推动跨学科交叉融合和企业生产实践的效益优化[6]。
(二)培养方式多元化
校企合作培养来华留学生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培养目标选择多元的培养方式,且学校和企业在培养环节中务必做到相互融合、协同合作。企业要充分参与到高校对来华留学生的招生、课堂教学、教材开发、实训等工作中,整合校企资源,按照订单式的培养方式,培养国际化人才,为企业储备后备力量[7]。引导学生发现企业生产建设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带着问题学习和讨论,寻找答案,最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课堂上,通过聘任企业管理人员授课、进行案例分析与讨论等方式,为学生还原中国企业在巴基斯坦经营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及场景;让学生走出课堂,到企业中顶岗实习,参与企业的生产工作和项目施工。通过校内学习—企业实践—校内再学习的循环往复,让学生能够在相对真实的环境中检验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综合应用能力,从而查漏补缺,持续进步。
(三)教学方法灵活化
在校企合作模式下,无论是高校教师还是企业高管,都应采取更加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打破传统课堂的讲授模式,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或企业人员负责设定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并提供协助。灵活的教学方法应该具有互动性、开放性和反思性[8]。互动性指学生和授课人员之间应双向沟通,学生在问题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问。开放性指在课堂或实践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空间想象力,而不必受过多的限制。反思性指在培养过程中,不断提醒学生加强总结与反思,无论是课堂内容还是企业实践活动,应融入自己的思考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从而进一步改进校企合作模式。同时,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制定明确的目标和严格的纪律,从而保证课堂和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三、教育产业国际化的保障机制
校企合作培养的巴基斯坦籍留学生离不开各方的支持与保障[9]。从中央到地方,从顶层设计到主体实施,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社会力量等多方的团结协作,方能实现培养巴基斯坦籍国际化人才的目的,从而推动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在巴基斯坦的长远发展,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谋发展[10]。
(一)政策保障
作为中国的“铁杆”兄弟,巴基斯坦始终是中国外交的优先方向。校企合作模式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动和政策支持。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方式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巴基斯坦籍留学生培养和中巴经济走廊建设,鼓励企业与高校形成合作联盟。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定制培养目标和模式,积极参与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并在培养过程中予以指导,提供实习实践的机会,在毕业后优先录用。这样既能帮助企业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又能储备大量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有需要时为企业所用[11]。
(二)机构保障
校企合作培养涉及多方的共同努力,因此要设立专门的机构、联盟或研究院,有助于保障各方充分参与校企合作培养[12]。高校和企业联合成立校企合作联盟,主要职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研究国家政策、与巴基斯坦的贸易协议,为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智库;第二,打造经管类巴基斯坦籍学生的培养标准,明确培养流程和环节,完善各方的培养职责,打造教育链条;第三,共同开展校企合作培养项目,将企业实践环节与教学有机结合,设计并实施实践培训项目,为创新创业活动搭建平台;第四,与巴方相关机构、驻外使领馆教育处组对接,拓展合作领域和平台,推进人文交流和研讨。
(三)资金保障
目前,近3万名巴基斯坦留学生在华学习,其中7000多人获得过奖学金。奖学金的来源多为中国政府奖学金和地方政府奖学金,形式单一且缺乏指向性。校企联合培养可以通过设立企业奖学金,提升企业在巴基斯坦的知名度与美誉度,还可以根据企业自身需要引导学生,实现人才的定向培养[13]。企业可以参与招生环节,通过对学生的考核,筛选出符合企业奖学金申请要求的巴基斯坦籍学生,作为管理培训生进行重点培养,从而使学生在入学后就对企业有所感知和了解,在毕业后能够为企业服务,增强其企业归属感,有助于提升团队凝聚力。
结语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促进了沿线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巴基斯坦为代表的沿线国家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与此同时,中国企业积极“走出去”,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建设贡献力量。以中巴经济走廊为代表的“一带一路”建设项目为我国的来华留学生培养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契机。校企合作培养的国际化人才,应当具备良好的汉语沟通能力,掌握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具有跨学科知识学习能力,了解国际惯例和法律法规,具有开放的思维和视野。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应当具有针对性,通过定制的课程、多元的培养方式和灵活的教学方法,实现需求方与供给方的互利双赢,共同培养国际化人才。为了推动中巴经济走廊和“一带一路”倡议在巴基斯坦的长远发展,还应从政策、机构和资金三个方面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