淠河灌区工程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发展概述
2022-02-15李大银
李大银
灌区信息化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灌区水利信息资源,搭建水利信息网络和数据库,实现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管理和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进而作出准确及时的信息反馈和预测,为灌区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全面提升灌区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能。信息化是灌区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标志,也是灌区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淠河管理局初步建成了一批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
一、信息化建设现状
淠河管理局是淠河总干渠的专管机构,下设8个科室、6个管理分局(戚家桥分局、城区分局、三十铺分局、官亭分局、高刘分局、水质保护分局)以及将军岭管理处。淠河管理局将信息化作为灌区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加快基本工程项目建设的同时,不断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近年来,灌区全面实施了三十铺分局(罗管节制闸、瓦西干渠进水闸)、戚家桥分局戚家桥泄水闸、官亭分局红旗沟泄水闸、淠河总干渠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项目的信息化内容。截至目前,已建成淠河总干渠罗管闸分控中心、3处雷达水位计、3处缆道测流站、18处总干渠视频监测点和九里沟电站至张油坊管理段通信光纤,先后完成了戚家桥泄水闸、红旗沟泄水闸、瓦西干渠进水闸、罗管节制闸自动化闸控系统、水情监测系统及罗管分流岛视频监视系统等建设。
二、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及时掌握水情工情,保障工程运行安全
管理局在戚家桥泄水闸、红旗沟泄水闸、皋堰泄水闸、瓦西进水闸、罗管节制闸、三十铺分局等重点渠段安装了视频监测点,三十铺分局6个管理段实现本渠道管理区域的视频摄像机采集图像集中存储和控制,各集中管理段的汇聚交换机通过光缆连接罗管闸分控中心核心交换机,实现数据传输。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视频监控点及时查看各闸启闭情况及渠道水位情况,实时掌握重点部位及渠道沿线水情变化,确保发现问题能够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工程事故发生,有效地提高灌区管理的反应能力和决策水平,保证渠道及建筑物的安全运行。
(二)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利用率
在灌溉放水期间,灌区往往面临“上游大水漫灌,中游堵渠抢水,下游水少难灌”的难题。通过信息化建设,在上、中、下游合理布置干渠流量监测点后,可实时上传总干渠水量,及时掌握水情和工情,提高水情监测能力。通过精准量水,达到优化水资源配置的效果、保证灌区在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的基础上,同时满足农业、工业和生态环境用水,使灌区用水管理更加科学、有效,促进灌区农业经济发展。灌区信息化工程建成后,通过渠道水位流量监测点,各处的水位信息通过带4G无线数据模块的RTU直接发送至淠史杭总局水情测报平台,根据平台显示的渠道各段水位及流量变化,及时作出调整。向农业、工业、生活等用水部门供水时,按时间节点控制水量,达到科学、节约用水,实现合理的水量分配方案,减少水资源浪费,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三)创新管理模式,提高信息管理水平
长期以来,灌区一直采用人工方式查看渠道及建筑物运行情况、测报水位和流量,费时费工,效率低下。现阶段,管理局实施了灌区取用水信息采集自动化项目,完成了重点渠段、重点大闸的远程监测和自动启闭系统建设,初步实现了工程管理与水情信息自动化,既创新了管理模式,提高了现代化管理水平,又降低了管理工作的劳动强度,避免了人工操作过程中的安全隐患,有效提升了工作效率。
(四)改善工作环境,提高业务水平
淠河信息化分中心的建设,不仅改善了灌区的办公环境,也为技术管理人员应用新技术提供了平台。通过信息化建设,灌区管理人员掌握了信息化软硬件技术,实现了水位自动采集传输、闸门自动监控、计算机辅助完成文稿、通信采用电子邮件等现代化工作模式,进一步提高了业务处理能力和工作质量。
三、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共享机制不健全,资源整合水平低
目前,灌区所使用的信息化软件系统主要用于本单位的数据监测、传输等,尚未实现与外部信息系统的接轨。同时,灌区自身的用水计量、水资源监控、内部管理等系统也各自独立,没有形成上下一体、资源共享,支撑应用系统的信息资源严重不足,不能很好地满足灌区日常管理工作的需求。
(二)专业人才匮乏,信息化意识淡薄
灌区部分基层单位已经开发了一些信息化应用系统,但在实际工作中“不敢用、不会用、不能用”的问题仍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相对缺少,特别是缺少既懂水利知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基层管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低,信息化意识淡薄,仍然习惯于传统的业务处理模式,对信息化技术存在畏难情绪,使用的积极性不高,没有很好地发挥信息化的作用。
(三)资金投入不足,管理维护困难
目前,灌区信息化系统的软硬件日常维护和专业维护均未实现常态化,信息化工程的运行维护经费基本由各分局自筹,资金投入不足、设备维护更新不到位,导致相关信息化系统与设备使用年限大幅降低,影响了工程效益的持续发挥。如三十铺分局罗管闸水质监测系统由于维护成本过高,现已基本停用。落实管理维护经费,保障信息化系统运行管理顺利进行,是灌区亟需解决的问题。
(四)软件开发滞后,应用功能薄弱
在灌区信息化项目的建设中,存在“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即重视信息化系统的硬件投入,但软件系统的开发力度不够,从而导致硬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系统的操作维护困难,数据的整理分析、决策处理等工作没有落到实处。
四、信息化建设应对措施
(一)统一布局
淠史杭总局重视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统一布局,以工程带动区域,形成以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带动淠河灌区信息化建设,使淠河灌区信息化水平同步提高。
(二)完善基础信息点建设
目前,淠河总干渠的通信光纤工程尚未实现全线贯通,基础信息点的建设仍有待推进。要实现信息化灌区的目标,必须要从灌区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优化信息点的分布,既要全面覆盖,又不能造成信息冗余和浪费,切实解决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三)加强水质监测点建设
水质安全关系民生,做好水质监测工作对加强水环境管理、保证灌区饮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淠河总干渠渠道长、排水口较多,水质保护任务艰巨。为进一步加强水质保护工作,建议在总干渠沿线增加罗管、新民坝水质监测点,切实做好断面水质变化情况监测,时刻掌握水质动态。
(四)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
人才队伍的建设是灌区信息化成功与否的关键。当前灌区从事信息化工作的技术人才缺乏,与信息化建设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必须根据灌区信息化工作需要,一方面要大力引进信息技术人才,建立一支熟练掌握、运用和维护信息化设施设备的队伍;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信息化技术培训,提高灌区职工队伍的信息化知识和技能水平,鼓励职工在日常工作中积极使用现有信息化软硬件,加强日常管理,确保信息化系统正常、可靠运行,信息化工程效益正常发挥。
五、结语
目前,淠河灌区信息化建设前期实现了预定目标,获得了大量具有示范意义的成果,但尚处于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初级阶段,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不高。因此,必须要及时跟进,紧紧抓住深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这条主线,在前期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成熟的技术,切实完善基础信息建设,深入开发专业应用功能,努力实现水资源优化利用的目标,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灌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