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社会资本对农转非居民主客观健康认知一致性的影响研究*
2022-02-15何蕾高博柴琪周兆菲
何蕾,高博,柴琪,周兆菲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健康行为与社会医学系,四川 成都 610041)
自评健康(self-rated health)是人群健康状况和卫生服务研究中常用的健康指标之一[1,2]。众多大型调查,如中国家庭追踪调查、中国健康与养老跟踪调查等均纳入了自评健康[3,4]。许多学者用自评健康来反映受访者的真实健康状况,分析自评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其在人群间的差异[5,7]。尽管已有研究证实自评健康能够有效反映受访者自我感知的各种健康状态[8],但是自评健康作为一个主观评价指标,对于客观健康的反映可能受到较多因素影响而出现偏差。其中个体进行主观性评估时通常受参照群体的影响[9],不同参照群体影响下,个体间的健康评价标准存在差异[10],进而影响自评健康结果。当前对主观健康与客观健康认知一致性的影响研究十分有限。积极健康观强调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回顾对主客观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社会资本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11,12]。而微观社会资本从个体和家庭出发,包括亲人和朋友,这个参照群体一般与个体有较高的同质性,该群体总体水平以及与该群体的互动更易影响个体的自评健康。近年来,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和城市规划管理逐步发展完善的背景下,涌现了大量征地农转非人员,而面对失地带来的就业压力以及生活环境的转变,这一人群的健康风险也得到了广泛关注[13-14]。本研究通过了解农转非居民客观健康情况与自评健康是否一致的状况,从微观社会资本的角度出发,找出农转非居民健康认知一致性的影响因素,从而提高农转非居民自评健康的准确性,强化自评健康的预测性力度,帮助其更好地认识自身的实际健康状况。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与抽样方法
本研究资料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城市新移民社会资本网络构建及其对健康的作用机理研究”的现场调查数据。课题以成都市作为研究地区,以18岁以上、具有自我表达能力的农转非居民为调查对象。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成都中心城区、北郊和南郊各随机抽取一个行政区作为样本区,然后在抽取的行政区随机选择2个安置的农转非小区,以家庭为单位,分别在该每个小区按居住楼栋和门牌号,以单号数的家庭作为调查对象。调查时间为2018年9月至10月。
1.2 研究工具
采用面对面问卷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问卷主要内容包括:
(1)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就业状况;
(2)微观社会资本:采用前期通过Delphi专家咨询法和文献法构建的社会资本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经过验证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15]。微观层面社会资本包括个体社会资本和家庭社会资本,个体社会资本从个体社交网络,人际关系强度,人际信任,人际支持与互惠的维度进行测量,家庭社会资本从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和家庭支持的维度进行测量,分数越高所代表的社会资本越强。
(3)健康状况:本研究根据自评健康的回答,将“很好”“好”“一般”归为自评健康类,“不好”“很不好”归为自评不健康类。客观健康选用两周患病和慢性病患病两个指标,将存在两周患病和/或慢病患病情况界定为客观不健康类[16]。
1.3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χ2检验进行自评健康与客观健康的差异分析以及人口学信息的单因素分析,t检验进行微观社会资本的单因素分析;运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微观社会资本和人口学因素对健康认知一致性的影响。α=0.05。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本研究共纳入1609名农转非居民,其中男性405人(25.2%),女性1204人(74.8%);婚姻状况以已婚为主,有1245人(77.4%),未婚58人(3.6%),离婚32人(2%),丧偶274人(17%);年龄分布上,65岁及以上最多,有601人(37.4%),18岁到44岁最少,有286人(17.8%),45-54岁和55-64岁区间的人数接近,分别为360人(22.4%)和361人(22.5%);文化程度以小学居多,有654人(40.6%),其次是初中452人(28.1%),未上过学259人(16.1%),高中及以上244人(15.2%);无业人数最多有1052人(65.4%),在业有342人(21.3%),离退休215人(13.4%)
2.2 调查对象自评健康与客观健康比较
结果显示,在自评健康的农转非居民中,有38.5%的人客观不健康,一致率为63.89%;在自评健康的农转非居民中,374人患有慢病,357人存在两周患病,分别占自评健康人数的30.8%和29.4%。(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自评健康与客观健康分布情况
2.3 调查对象主客观健康认知一致性的影响因素
2.3.1 人口学信息对主客观健康认知一致性的影响
结果显示,健康认知是否一致在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和就业状况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类健康认知的农转非居民中,均以65岁及以上人群为主,分别占比45.1%和33.0%。健康认知不一致的农转非居民中,未上过学的有102人占17.6%,小学265人占45.6%,初中149人占25.6%,高中及以上65人占11.2%;无业的人数最多占比67.3%,其次是离退休17.4%,在业15.3%。不同婚姻状况的农转非居民在两类健康认知的分布一致,均以已婚为主。(见表2)
表2 调查对象主客观健康认知一致性人口学信息分布情况
2.3.2 社会资本分布情况
在主客观健康认知不一致农转非居民中,个体社会资本平均(58.67±19.12),家庭社会资本平均(73.07±17.06);在主客观健康认知一致农转非居民中,个体社会资本平均(56.55±18.50),家庭社会资本平均(75.50±16.09)。健康认知不一致比健康认知一致的农转非居民个体社会资本更高(t=-2.181,P<0.05),而健康认知一致的农转非居民的家庭社会资本更低(t=2.838,P<0.05)。
2.4 社会资本对主客观健康认知一致性的影响
模型1显示个体社会资本和家庭社会资本对农转非居民健康认知是否一致具有统计学意义。模型2纳入单因素有意义的人口学信息发现,家庭社会资本对农转非居民主客观健康认知一致性的影响消失,个体社会资本仍对主客观健康认知是否一致产生影响(OR=1.083,95%CI:1.021-1.148),个体社会资本越高,更可能出现健康认知不一致的情况。年龄越大,出现自评健康与客观健康不一致的情况更大,65岁及以上的农转非居民出现自评健康与客观健康不一致的概率是18-44岁的2.807倍(P<0.001)。(见表3)
表3 社会资本对健康认知一致性的影响
3 讨论
3.1 调查对象自评健康与客观健康情况
研究发现农转非居民自评健康和客观健康状况之间存在差异。75.5%的农转非居民自我评估为健康,但自评健康和客观健康的一致率仅为63.89%。在自评健康的农转非居民中,30.8%的人患有慢病,29.4%的人存在两周患病,高于薛利[17]等研究中,自评健康的农转非居民慢病患病(22.6%)和两周患病(17.8%)的比例。由此可见,农转非居民在自评健康与客观健康之间存在的差异并非偶然。
3.2 调查对象主客观健康认知一致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研究控制了人口学变量,探究出现这种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个体社会资本对农转非居民主客观健康认知一致性产生影响。个体社会资本涵盖了人际联系的互动性和人际关系的结构性,是指基于个人社交网络所获得的社会支持和帮助。回归结果提示个体社会资本越高,更可能出现健康认知不一致的情况。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在不同广度或深度的个人社交网络的影响下,个体能够得到的健康指导程度有所不同,同时其在改善自身健康状况时所获取的资源也可能存在差异[18],因此拥有更高个体社会资本的个体可能有较高的健康认知,健康期望值较高,而给出较低的自评健康[19],进而导致主客观健康出现差异;另一方面,较大范围的社交网络增加了各种健康信息流动扩散的机会,对于不同辨识能力的人,对这类健康信息处理能力不一,也可能导致其自评健康与客观健康差异性加大。农转非居民在经历生活环境的变化后,原有的社区邻里关系被打破,其生活范围主要以家庭为主,这可能使其对家庭社会资本表现的家庭结构和功能等作用感知较高且差异不明显,在本研究中表现出,家庭社会资本的得分明显高于个体社会资本,因此个体社会资本的差异可能更容易对主客观健康认知差异产生影响。
多因素分析结果还显示,年龄对农转非居民主客观健康认知一致性有较大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自评健康与客观健康的一致性越低。可能与老年人个体的生理健康指标已经处于下降的状态,且健康期望值降低有关[20]。这与研究发现高龄老年人更倾向于做出积极的自评健康评价的结果相符[21]。因此,年龄越大,出现自评健康与客观健康结果不一致的可能增大。
3.3 结论
虽然自评健康在健康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但自评健康有一定的回答偏误问题,在以往以自评健康作为结局指标反映健康状况时,常出现不同或相反的结论,使得其与客观健康存在差异,同时也可能导致人群自评健康比较结果发生偏差。本研究提示,个体社会资本在主客观健康认知差异上产生了一定影响,因此应积极引导居民正确利用社交关系和网络,更准确了解自身的客观健康状况,从而促进其自评健康与客观健康的一致性。同时,在使用自评健康作为健康评价指标时,需要充分考虑人群的特征,考虑到年龄不同而产生的自我评价标准不同的问题,可以采用虚拟情境锚定法对自评健康题进行改进,即通过让受访者对情境题进行评价而界定出评价标准,增加自评健康的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