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ESG机遇 投身“三个地球”建设
2022-02-15赵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愈发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了“两山理论”“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绿色发展行动指南,2021年更是将“双碳”目标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表明了我国坚定低碳理念、实现绿色发展的信心与决心。
对于企业而言,全面绿色转型意味着技术研发方向、生产制造模式、管理组织方式、商业经营模式都要全面变化,在环境保护方面不可逾越红线,在社会责任方面要勇于担当作为,在企业治理方面要日趋完善合规。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作为国资委管理的科技型公益类中央企业,近年来创新提出投身“透明地球”“数字地球”和“美丽地球”建设的战略愿景,即“以地质勘查技术为依托,全面加强地下空间探测,投身‘透明地球’建设;以地理信息技术为依托,全面打造地质信息化产业平台,参与‘数字地球’建设;以地灾治理、环境修复技术为依托,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者,奉献‘美丽地球’建设。”从而形成了地质业务全产业链覆盖、矿产开发全周期服务、生态环境一体化建设的产业新格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总局在聚焦主责主业的前提下,致力于打造生态建设领域的国家队与先行军。
一是致力于清洁能源勘查开发与利用。在地热能开发方面,实现了中深层地热“取热不取水”关键技术的突破,在河北邯郸东部新城、陕煤建庄矿业成功运用,大大减少了有害气体排放。总局施工国内最深的干热岩勘探井,在超深高温硬度干热岩勘探方面取得突破。
二是致力于绿色低碳核心技术攻关。总局开发解决了煤炭开采导致地面塌陷的新型覆岩离层注浆技术,不仅能有效解决地面沉降、塌陷及煤矿开采导致的土地破坏问题,还可以广泛应用于解放高速公路、铁路、输电设施等压覆下的煤炭资源。成立碳中和研究院,围绕清洁能源勘查开发、碳排放监测与检测、二氧化碳捕获利用与封存、煤系资源绿色开发和矿山生态修复及装备研发制造五大重点方向开展。
赵平
三是致力于矿山生态修复与治理。总局在全国开展废弃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对因采煤、采矿造成的植被破坏、土地退化、粉尘污染、地质灾害频发等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治理,重塑当地生态环境体系。总局相继在江苏太湖、安徽巢湖、云南星云湖承建9口蓝藻灭活深井施工,有效治理我国湖泊蓝藻污染问题。先后参与北川羌族自治县泥石流治理工程、三峡库区塌岸防护和滑坡治理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2020年总局承担青海木里矿区治理工作,通过开启大兵团联合作战模式,协调系统内十一家单位攻坚克难,同时把生态修复融入自然的理念、技术、工艺、措施等贯穿于规划、设计、施工和管护维护的全过程,尽量减少人为干扰,努力恢复祁连山自然原貌。
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总局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一是积极参与矿山抢险救援。依托在井底定向井,超直井、大口径、洞穴钻井技术等优势,总局致力于打造应急救援主力军,参与数十起煤矿透水事故等抢险救援,营救被困人员223人,为国家和企业挽回数百亿元经济损失。例如,在2020年的茂华万通源煤业“11.11”透水事故抢险救援中,历时26小时钻进216米,救援任务顺利完成;耒阳源江山煤矿“11.29”透水事故抢险救援中,用21小时完成323米的工作量。
二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通过打好“消费帮扶+科技帮扶+党建帮扶+教育帮扶+就业帮扶”等一系列组合拳,总局与34万张家川县人民一同蹚出了一条致富脱贫新路子,助力张家川县如期实现脱贫摘帽。开展临武县三十六湾矿区水村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忻城县宏图锰业公司锰渣堆存场治理等数十项生态环保项目,涉及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治理、土壤污染防治等生态环境工程领域。
近年来,总局注重打造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坚持投资、财务、人力资源、风控、项目管理为主的“五轮驱动”,完善管理体系。以投资管理为导向,加大“三个地球”建设相关装备及技术研发产业园区建设力度;以财务管理为抓手,拓宽外部融资渠道,同时提升内部融通,严格按照相关预算管理制度实现预算管理;以人力资源管理为核心,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和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建立以德为先、任人唯贤、人事相宜的選拔任用体系,激励干部在“三个地球”建设中创造新业绩、展现新作为;以风险管理为保障,全面加强内控建设、风险管理及重大事项监测力度,开展法治建设及风控综合检查,实现闭环管理;以项目管理为主线,完善项目全过程监督管控体系和考核奖惩体系,明确项目管理过程中“立项与决策、计划与准备、实施与控制、验收与交付、项目后评价”等的工作内容和管理要求。
新时代新使命,在未来的工作中,总局将把握“双碳”目标时代机遇,围绕央企社会责任价值评价体系,加强科技创新,投身“透明地球”“数字地球”和“美丽地球”建设,向着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的地质与生态文明建设企业集团的目标不断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