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持续建设背景下的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形成机制研究

2022-02-14吕剑锋

低碳世界 2022年10期
关键词:装配式产业链效益

吕剑锋

(中铁建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0043)

0 引言

可持续发展战略最早是在2011 年正式提出,而后在可持续建设道路中力求到2030 年缩小国际经济差距,立足于实现经济持久增长,优化生活条件。装配式建筑产业作为建筑产业新类型,若建立完整的产业发展体系,可在整合组织力量基础上提高整体利润,以便消除行业发展风险。因此,应当依据产业链形成机制,出具对应的发展规划,以期在产业链机制助力下推动建筑领域良性运作。

1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的发展特点及其组成结构

1.1 发展特点

装配式建筑是建筑行业中较为新颖的建筑类型,其采用预制构件建设建筑物,而后直接将预制构件运输到施工现场,通过现场拼装来提高施工效率,具体可使用预制外墙板、预制叠合阳台板以及预制PCF 板作为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配件生产工厂完成对构件的加工操作,无论是配件规格、形态还是其他参数,都可在工厂内加工而成,装配式建筑设计如图1 所示。而装配式建筑产业链是指由参与装配式建筑建造项目相关产业形成的完整链条,结合相关研究可归纳出以下两点显著的特点。

图1 装配式建筑设计

(1)广阔的提升空间。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因存在密切的供销合作关系,更易具有优良的建造率提升前景。依据《“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要求到2025 年我国新建建筑物中至少有30%属于装配式建筑。在政策导向下,装配式建筑产业主体将依托政策内容提高对装配式建筑项目的投入力度。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在2018 年已成功建设1.9 亿m2装配式建筑,占比率为9%。相比欧美国家,我国装配式建筑建设仍有较高的可拓展性。为赶超美国70%的建造率,我国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将实现高速发展。同时,在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发展阶段,更多建筑物开始应用预制混凝土结构,就目前钢结构建造情况而言,有5%的建筑物应用预制钢结构。面对如此小的开发率,表明预制构件的开发空间更大。

(2)低成本与经济性。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的发展多涉及成本问题,相关企业要想提高自身效益,应从成本层面进行有力控制。而在建筑领域中本身材料价格波动不大,且材料造价虽然占比率达到65%,但这并不是引起高造价建筑工程的唯一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人工费上涨,作为建筑领域发展中影响较大的经济性因素,若能推进产业链发展,可缩减现场人工费用,无论是运输成本还是安装成本,都能利用产业链长期合作达到省本目的。

1.2 组成结构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在其发展中具有完善的组成结构,这也是形成产业链的基础单元。通常情况下,其结构呈现如图2 所示的发展规律。产业链中的上游产业指负责材料生产、土地开发以及模具加工等业务的供应企业;中游则以建筑设计、融投资管理、运营管理为主导的生产企业;下游企业泛指提供销售服务的房地产销售方与物业管理单位。经过各企业的紧密合作,协调供需关系,促进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1]。

图2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构成结构分布

2 基于可持续建设背景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形成机制

2.1 成本多元控制

建筑主体多涵盖复杂结构,相比于传统建筑来说,装配式建筑的建造成本较高,但其在实际建设与使用期间所产生的资源消耗量较少,具有较为明显的可持续发展性质,可将装配式建筑投资视作可逐步回收的投资项目。从这一角度分析,不能将装配式建筑简单地定义为高成本建筑,依托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的构建,可有效降低相应企业的生产成本以及交易成本,具体分析如下:①降低生产成本。绿色建材的采购成本、运输成本、废料后期处理成本作为装配式建筑的主要生产成本内容,在装配式建筑产业链中,绿色建材可由废料经过回收利用,且在产业链内各个企业信息资源共享条件下,其运输成本保持在较低水平。②降低交易成本。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的形成使得各个企业之间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从而降低了履约成本[2]。建筑墙体结构样式如图3 所示。

图3 建筑墙体结构样式

2.2 效益水平主导

对于装配式建筑企业而言,在进行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的构建实践中,主要以效益充当动力支持,即使装配式建筑的前期投资额普遍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但是受到可持续建设背景下聚集效益、增量效益的影响,总效益水平也能达到高水平范畴,从而推动了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的形成与完善。

(1)聚集效益。市场机会的增加、人才聚集、技术与知识加速交流传播为装配式建筑产业链聚集效益所显现出的主要表现,当加入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内的企业数量持续增加时,聚集效益也随之增高。

(2)增量效益。资源效益、后期维护成本的降低、回收效益以及宏观经济效益的增加为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增量效益所显现出的主要表现,能够带来较为理想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2.3 外界发展条件

就当前建筑产业环境的发展情况来看,受环保政策以及金融政策展开进度的影响,相关法律内容日渐完善,由此加速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的逐步形成。为了切实迎合相关环保、金融政策导向要求,建筑企业纷纷将目光放在绿色、环保效能突出的装配式建筑项目上。与之相对应的是,建筑企业及相关企业也将主动加入装配式建筑产业链,或是合力构建装配式建筑产业链,以此实现产业链绿色发展[3]。

2.4 组织结构力量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包含在企业组织结构的范畴内,对于企业而言,主要依托建设活动以及自然生产系统,实现对各类资源与信息的获取,促使有序结构保持在不平衡状态。对于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系统而言,由于其中所涉及的链条企业需要持续进行信息交流与共享,致使长时间在保持快速变化的状态下,趋于新平衡临界点的达成,整个系统有望转入有序状态,实现对结构顺序的持续性改善。

3 基于可持续建设背景深化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形成机制的实践路径

3.1 优选合作伙伴

为推动装配式建筑产业链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应依托上述形成机制明确发展方向。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从产业合作中选择最优的合作伙伴。因上游产业对应的中游产业具有突出的双向选择性,若合作伙伴无法为其提供效益保障,或者在成本支付方面难以留取充足的利润空间,不但容易削弱产业链形成力量,而且还会出现产业链断裂后果,导致该企业最终被排挤到产业链之外。因此,可以借助下述两个方法择优选取产业链合作伙伴。

(1)应用客观评定法。塔吊设备租赁企业与建筑施工企业之间的合作是产业链中的重要部分,在相互选择合作企业时,应从内外两个层面展开客观评价,采用评分法选择与得分高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如按照4:1 的比例确定内在与外在评价权重。内在评价中以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运营管理能力、财务状况、创新能力、服务质量打分,其权重配比为3:3:4:5:5。外在评价中以企业文化、环境、信誉度为主,评价权重为3:3:4。在施工方租赁塔吊设备时,可围绕相关指标对有合作意向的租赁方进行评估,以便建立更持久的产业链共赢关联[4]。

(2)应用层次分析法。在研发、设计、生产、施工以及运营管理等链条中,为保证各产业链合作主体保持协调关系,还可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估矩阵,如图4 所示。通过矩阵分析算法求取最占优势的合作企业。此方法应注意听取技术人员的权威建议,保证层次分析程序运行中给出可靠的评估信息。

图4 层次分析法层级分布

3.2 提升组织协作力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的形成还会受产业耦合度影响,为深化形成机制,应当进一步提升组织协作力。相关研究表明,产业链之间的组织关系最常见的是串联关系,即某企业无法供应材料,将直接干扰施工方甚至是销售方生产进度,进而阻碍产业链发展。因此,应从分支设计上强化组织协作力,采用“多对多”的合作关系,抑制产业垄断现象,即在产业链发展中提前预留带有“备份”功能的合作企业。例如,在租赁塔吊设备时,若某租赁企业出于利润小或其他原因无法为施工方供应塔吊设备,施工方则可以转向同链条企业进行合作,以便在多方协作下始终保持产业链组织的均衡关系,不因“一家独大”而扰乱产业链市场秩序,也不会影响同链条企业的竞争地位,可依靠短期或长期协议巩固合作关系[5]。

3.3 强化产业引导力

3.3.1 政策引导力

为提升产业链发展稳定性,应注重政策导向。因产业链中的关联企业需在政策引导下调整发展方向,不仅能够突显政策的引导作用,也有利于促进产业链可持续发展,始终遵循政策标准落实企业改革举措,具体包含税收政策等金融政策。例如,在“营改增”政策引导下,产业链中装配式建筑项目的参与方,需加强增值税科学筹划,注重简易计税法的灵活应用,便于通过减轻税务压力来夯实竞争资本,以防因繁重税负致使企业可用资金流量减少和缺少投入新建装配式建筑项目中的资金。因此,当地政府应加强政策解读,安排产业链中的各企业积极参与政策引导活动,从中寻求政策支持。

3.3.2 品牌引导力

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应建立特色品牌,以此为新形成的链条企业提供指引作用。以预制钢结构为例,可充分展现鸿路钢构、精工钢构等龙头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实效作用。因此,助力龙头企业在钢结构产品领域设立特色品牌,可依托品牌效应提升产业链形成紧密性。

4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装配式建筑产业,若能依托产业链形成机制开拓产业链并壮大建设空间,既能提高效益水平,又能增强成本控制力,充分汲取产业组织力量的前提下改善外界发展条件。对此,应从合作伙伴、组织协作力、产业引导力等方面深化产业链形成机制,践行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为我国建筑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有效建议。

猜你喜欢

装配式产业链效益
装配式建筑设计中BIM技术的应用
草粉发酵 喂羊效益高
莲鱼混养 效益提高一倍
装配式EPC总承包项目管理
装配式建筑EPC总承包管理模式研究
筑牢产业链安全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冬棚养虾效益显著,看技术达人如何手到“钱”来
果园有了“鹅帮工” 一举多得效益好